导读:本文包含了制度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前进性,曲折性
制度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莉[1](2019)在《运用辩证思维 引领深度学习——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轮复习是整个高叁复习备考的基础,其重要性早已成为高叁历史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上好一轮复习课?怎样做到减负增效?可以肯定的是,一轮复习课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与新课的教学理应有所区别。如果把一轮复习课上成新课,无论其课堂组织如何精彩,也只能是低效的教学行为。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本文来源于《教学考试》期刊2019年53期)
李晓龙,徐靖捷[2](2019)在《清代盐政的“节源开流”与盐场管理制度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的盐场管理在"节源开流"产销政策的指导下,"盐斤入垣"的基本制度得到确立。盐场的任务在于提供给运销环节足够的盐斤,盐斤入垣则意味着将盐场出产的盐斤尽数归入官方控制的公垣之内,以达到控制盐场的目的。这一政策在康熙末年受到私盐泛滥的挑战,雍正朝推行了以"火伏法"为代表的保障制度,实现场产额有数可稽,以维持"盐斤入垣"制度的落实。火伏法的推行同时也预留了商人控制盐场的制度空间。在"国恃商以办课"的盐政理念下,清廷在"盐斤入垣"的前提下,逐渐将产盐、收盐等事务转移给商人,以商养灶的模式在乾嘉时期达到极盛。清代盐场管理的流变,是"恃商以办课"和"节源开流"盐政策略的必然结果,但二者的紧密结合也限制了盐场的进一步发展,晚清就场征税改革也因此失败。(本文来源于《清史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叶雪锋[3](2019)在《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历史和演变逻辑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辅导员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群体,为更好地开展高校辅导员工作,有必要对我国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加以研究。通过资料搜集、文件分析和逻辑归纳等方法,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在此基础上探究辅导员身份定位、职责要求等方面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其逻辑起点和逻辑转向,回答了其变化的内在因素,并力求为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指明方向。(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9年32期)
李威[4](2019)在《大学制度体系的动态演变:特征与问题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好的大学制度体系应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如此才能够在良性变革中不断集聚和积累能力。基于制度演变理论,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确定大学制度体系的动态性评价指标(规则年龄、修订密度、修订周期、规则废止效应和规则漂移),对S、H两所研究型大学制度体系的动态性进行分析和评价。两所大学现行规则的年龄总体不长,修订密度的方差较大,修订周期受组织注意力转移的影响很大,存在规则废止的负向效应、规则漂移等问题。有限理性的权力冲突和平衡是大学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大学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是大学制度体系动态演变的内在机制。由内及外,我国大学制度体系动态性的现实问题还包括制度建设落后于新问题,制度更替产生"灰色模糊区",制度废止不及时导致"制度僵滞",制度"破"而不"立"产生"制度真空",制度变革超前产生负面效应等。因此,推动大学制度体系的有效变迁势在必行。(本文来源于《阅江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谭砚文,曾华盛,马国群[5](2019)在《印度食品管理制度演变、实施效果及对中国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印度食品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梳理,考察了其实施情况、运行效果,探讨了印度食品管理制度实施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研究表明,1965年建立的食品管理制度一直是印度农业政策的基石,50多年来已逐步演变成以最低支持价格为基础,缓冲库存、公开市场销售计划、目标公共分配制度等政策共同发挥作用的良性系统。该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印度主要农产品产量和生产力,且对市场扭曲程度小,对农户生产决策行为没有影响。印度食品管理制度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以需定储""以本定价"以及多种政策的合理分工和有机结合。中国应借鉴印度的经验,把提高竞争力和提升生产效率作为农业支持政策的核心,并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粮食经营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经济》期刊2019年09期)
吕建伟,史登峰,张博,史瑾瑾[6](2019)在《勘查区块退出制度演变和完善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抑制"圈而不探"和炒作矿业权行为,在探矿权管理方面,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勘查区块退出制度,提出了同阶段延续缩减面积的管理制度。文章重点梳理了探矿权勘查区块退出制度的演变,分析其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严格提高勘查阶段审批,进一步严格制度执行;提高探矿权最低勘查投入标准,保障各勘查阶段基础工作完成;明确矿业权占用费征收标准,防范探矿权"圈而不探"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期刊2019年11期)
兰菁,饶叶玲,徐珊,刘师岑[7](2019)在《重庆地票实践的时空格局和制度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地票制度推动了农村闲置建设用地以"票据化"形式进入市场,是迄今仍在推行且实施效果较为良好的一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在梳理2008—2017年重庆地票交易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地票交易的时空格局特征,发现早期地票流出主要集中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近几年开始向城市发展新区扩张,主城区较少有地票流出。结合相关政策将重庆地票十年实践划分为初期形成、制度成长及稳定发展叁个阶段,从主体关系、要素流转及利益分配叁方面对地票交易制度的演变进行探讨,得出远郊农民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复垦机制及分配制度逐渐完善、地票的市场性日益增强的结论,并提出未来地票实践应围绕以人为核心进一步开展。最后通过重庆地票制度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进行思辨。(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期刊2019-10-19)
边俊杰,李晓方[8](2019)在《明代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财政制度的演变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变化存在同步关系。明朝初期,财政制度有效运转促成了强大治理能力的形成;到了明代中期,财政制度的瓶颈开始出现,国家治理开始失灵;到了明代后期,财政危机持续,人民赋役负担进一步加重,中央集权体制无法维系,国家治理全面失控,最终导致了明朝灭亡。以史为镜,从历史与现代的多线思维解剖明代治国理财的精髓与糟粕,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中国财政与国家治理的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以预算制度、税收制度、政府间财政关系为突破口,推动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增进效率、实现公平正义,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孙瑜香,李天国[9](2019)在《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的演变、成就与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制度初创、取消、恢复和探索、建立和发展、整合与加强等五个阶段描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的演进历程;以调解和仲裁为重点,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在法律制度建立完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化解、基础建设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坚持多元处理、改革创新、调解优先和仲裁独特优势等重要经验。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运转良好,体制机制和工作中虽存在一些问题,但并无重大制度缺陷;应在保持现有"一般案件一裁两审,部分案件一裁终局"制度框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完善和机制创新来充分发挥现有争议处理制度的优势,切实维护劳动人事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劳动》期刊2019年10期)
宋晓梧[10](2019)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70年演变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从职工到居民,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适应、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基本实现。但仍然存在保障项目不健全、治理体系和能力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建议加快解决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缺陷、补齐项目漏洞的短板,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劳动》期刊2019年10期)
制度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代的盐场管理在"节源开流"产销政策的指导下,"盐斤入垣"的基本制度得到确立。盐场的任务在于提供给运销环节足够的盐斤,盐斤入垣则意味着将盐场出产的盐斤尽数归入官方控制的公垣之内,以达到控制盐场的目的。这一政策在康熙末年受到私盐泛滥的挑战,雍正朝推行了以"火伏法"为代表的保障制度,实现场产额有数可稽,以维持"盐斤入垣"制度的落实。火伏法的推行同时也预留了商人控制盐场的制度空间。在"国恃商以办课"的盐政理念下,清廷在"盐斤入垣"的前提下,逐渐将产盐、收盐等事务转移给商人,以商养灶的模式在乾嘉时期达到极盛。清代盐场管理的流变,是"恃商以办课"和"节源开流"盐政策略的必然结果,但二者的紧密结合也限制了盐场的进一步发展,晚清就场征税改革也因此失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制度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莉.运用辩证思维引领深度学习——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为例[J].教学考试.2019
[2].李晓龙,徐靖捷.清代盐政的“节源开流”与盐场管理制度演变[J].清史研究.2019
[3].叶雪锋.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历史和演变逻辑探究[J].才智.2019
[4].李威.大学制度体系的动态演变:特征与问题评价[J].阅江学刊.2019
[5].谭砚文,曾华盛,马国群.印度食品管理制度演变、实施效果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19
[6].吕建伟,史登峰,张博,史瑾瑾.勘查区块退出制度演变和完善建议[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9
[7].兰菁,饶叶玲,徐珊,刘师岑.重庆地票实践的时空格局和制度演变研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2019
[8].边俊杰,李晓方.明代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及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9
[9].孙瑜香,李天国.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的演变、成就与经验[J].中国劳动.2019
[10].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70年演变及展望[J].中国劳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