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以下简称为时间序列)为大地测量学及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时间序列中包含由地球物理效应等因素引起的非线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测站位置的周期性振荡。从产生形变的本质出发,定量分析、有效分离不同因素对时间序列非线性变化的影响,有助于获得测站准确的位置、速度及其不确定度信息,构建并进一步完善基准站运动模型,为毫米级精度的地球坐标参考框架的建立与维持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时间序列中的非线性信号主要是指由固体、海洋及大气潮汐(大部分已在观测值层面改正)、环境负载(包括大气负载、非潮汐海洋负载、水文负载)、热膨胀效应等地球物理效应造成的基准站周期性位移。目前,精度最高的环境负载模型也仅能解释不到60%的垂直方向周年振幅,而时间序列中其他非线性信号(如温度)的成因、形成机制及不同时间尺度下的交互影响量化仍亟待解决。由周期性温度变化驱动的基准站天线观测墩(Thermal Expansion of the Monument,TEM)及其所在基岩的热弹性形变(Thermal Expansion of the Bedrock,TEB)统称为热膨胀效应,是时间序列非线性信号的潜在贡献源。通过构建或精化热膨胀效应模型,量化、分析热膨胀效应的影响及其时、空间分布特征,能有效解释时间序列中由温度变化驱动的非线性信号物理机制,并结合已有环境负载效应模型,更好地解释、修正时间序列中的非线性信号,已成为当前GNSS坐标时间序列分析领域的前沿方向。本文围绕时间序列中由温度变化驱动的非线性信号成因问题,深入研究了热膨胀效应在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下的影响特征与规律。首先,阐述了GPS坐标时间序列分析以及热膨胀效应建模的理论与方法;其次,提出了一种顾及观测墩附属建筑物的TEM模型,量化了观测墩热膨胀对时间序列季节性信号的贡献;然后,有效地将周日周期TEM信号从其他非线性信号来源和噪声中分离,研究了TEM引起的时间序列周日周期变化规律,并首次量化了高频TEM信号混叠效应对虚假长周期信号的贡献;同时,计算了全球范围内TEB引起的三维地表位移,分析了其全球和区域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定量确定了热膨胀效应对GPS时间序列中非线性信号的贡献,并结合已有环境负载模型,构建了适合坐标时间序列修正的最优地球物理效应模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针对目前TEM位移计算模型不精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TEM模型,能顾及不同类型、结构的观测墩及其附属建筑物影响。通过采用观测墩差异较大的GPS短基线对模型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发现短基线时间序列中存在最大振幅达1.86±0.17 mm的周年信号;采用改进的TEM模型可解释平均84%的垂向周年振幅,较已有模型效果提高了80%以上。此外,除闪烁噪声和随机游走噪声,有60%的时间序列随机过程可用带通噪声或一阶高斯马尔科夫噪声描述。(2)针对周日周期TEM位移信号提取及精确量化难题,利用GPS短基线时段解与天解差分、并结合奇异谱分析方法,有效地将周日TEM信号从其他非线性信号源和误差中分离,分析了时间序列中周日TEM位移的变化规律,首次量化了由高频TEM信号混叠引起的虚假长周期信号。结果表明,日间温度周期变化引起的TEM位移是时间序列中周日、半周日信号的主要来源,垂直方向振幅在夏季最大可达5 mm,水平方向上位移与日温度变化规律一致。此外,高频TEM信号会由于混叠效应,在天解时间序列中表现为虚假的周年、半周年周期信号,分别可以解释N、E方向7%、25%的周年及25%、36%的半周年振幅。(3)针对当前基于弹性半空间模型的TEB位移计算未考虑水平温度梯度影响的问题,采用基于统一弹性球体假设下的TEB模型和精度更高的地表温度格网数据,计算了全球范围0.5°×0.5°分辨率格网、时间跨度为19年的三维TEB地表位移时间序列,并分析了全球和中国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N、E和U方向TEB位移最大振幅可以达到1.77 mm、1.55 mm和3.72 mm,分别位于伊朗东南部地区、俄罗斯远东雅库茨克地区以及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中国区域TEB垂向振幅量级显著高于水平方向,N方向周年振幅普遍超过1 mm,整体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较大振幅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新疆东南部等高海拔区域。(4)针对时间序列中由温度变化驱动的非线性信号精确量化难题,基于上述成果定量确定了热膨胀效应对时间序列非线性信号的贡献,并结合已有的环境负载模型,构建了修正坐标时间序列的最优地球物理效应模型。通过对比2000-2018年间全球262个IGS基准站热膨胀效应引起的三维位移和GPS实测坐标时间序列,发现经热膨胀改效应正后,N、E和U方向分别有84%(220/262)、49%(129/262)和90%(236/262)的基准站周年振幅降低,周年振幅平均减小25.3%、-0.6%和17.8%。换言之,热膨胀效应平均可以解释25%的水平方向以及18%的垂直方向周年振幅。结合不同数据来源的环境负载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地球物理效应模型对GPS观测值的修正效果,发现环境负载、热膨胀与GPS位移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关系数平均超过0.6。经地球物理模型改正后,U方向GPS位移RMS值平均可减小1.56 mm,全球范围内由环境负载和热膨胀模型构建的地球物理效应模型平均可以解释垂直方向80%以上的周年振幅。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王锴华
导师: 姜卫平,申文斌,Nico Sneeuw
关键词: 时间序列,观测墩热膨胀,基岩热膨胀,非线性信号,地球物理效应模型
来源: 武汉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
单位: 武汉大学
基金: DAAD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坐标时间序列中非线性变化的地球物理机制解释》
分类号: P228.4
总页数: 139
文件大小: 11063K
下载量: 26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非稳态时间序列的生理控制模型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0(02)
- [2].基于多样化top-k shapelets转换的时间序列分类方法[J]. 计算机应用 2017(02)
- [3].时间序列趋势预测[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2017(02)
- [4].基于分型转折点的证券时间序列分段表示法[J]. 商 2016(31)
- [5].基于ARMA模型的股价预测及实证研究[J]. 智富时代 2017(02)
- [6].《漫长的告别》(年度资助摄影图书)[J]. 中国摄影 2017(04)
- [7].王嵬作品[J]. 当代油画 2017(07)
- [8].基于模糊时间序列的计算机信息粒构建研究[J]. 粘接 2020(10)
- [9].基于时间序列挖掘的合成旅装备维修保障能力预测[J].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20(04)
- [10].风速时间序列混沌判定方法比较研究[J]. 热能动力工程 2018(07)
- [11].土壤退化时间序列的构建及其在我国土壤退化研究中的意义[J]. 土壤 2015(06)
- [12].基于信息颗粒和模糊聚类的时间序列分割[J]. 模糊系统与数学 2015(01)
- [13].不确定时间序列的降维及相似性匹配[J].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2015(04)
- [14].时间序列的异常点诊断方法[J]. 中国卫生统计 2011(04)
- [15].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时间序列谱聚类方法[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1(10)
- [16].面向不确定时间序列的分类方法[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1(S3)
- [17].一种基于频繁模式的时间序列分类框架[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0(02)
- [18].超启发式组合时间序列预报模型[J]. 福建电脑 2020(08)
- [19].基于深度学习的时间序列算法综述[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9(01)
- [20].基于时间序列符号化模式表征的有向加权复杂网络[J]. 物理学报 2017(21)
- [21].基于互相关的二阶段时间序列聚类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6(19)
- [22].基于期货市场行为的时间序列切分及表示方法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19)
- [23].基于形态特征的时间序列符号聚合近似方法[J].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011(05)
- [24].基于模糊时间序列对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进口水平的预测[J]. 统计与决策 2010(23)
- [25].模糊变量时间序列及其应用[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
- [26].时间序列流的分层段模型[J].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9(04)
- [27].发动机转速时间序列分形特征分析[J].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8(11)
- [28].基于HDAD的异构航空数据异常检测的研究[J]. 计算机仿真 2020(03)
- [29].重庆藕塘滑坡地下水位时间序列混沌性判别与预测[J]. 人民长江 2020(S1)
- [30].基于能量过滤的不确定时间序列数据清洗方法[J]. 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19(04)
标签:时间序列论文; 观测墩热膨胀论文; 基岩热膨胀论文; 非线性信号论文; 地球物理效应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