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正常儿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听力正常儿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听力正常儿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儿童,耳蜗,记忆,脑干,广度,突变,错误率。

听力正常儿童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佟海兰,任福会[1](2015)在《听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社交焦虑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对50名听力障碍儿童与50名正常儿童的社交焦虑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听力障碍儿童社交焦虑总体水平高于正常儿童。(本文来源于《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李楚凌,罗香林,尹宝珠,戴桂林,王远明[2](2014)在《听力正常儿童chirp声与click声听性脑干反应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听力正常儿童chirp声与click声听性脑干反应的特征。方法选择97例(194耳)听力正常儿童,分别采用CE-chirp和click刺激声进行ABR检测,比较两种ABR波形辨认率,波Ⅲ、V潜伏期,波V反应阈及不同刺激声强度下波V的振幅及检测时间。结果 chirp-ABR波Ⅰ辨认率(36%)明显低于click-ABR(100%),chirp-ABR与click-ABR波V反应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刺激声强度为80dB nHL时,chirp-ABR波Ⅲ、V潜伏期比click-ABR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种刺激声ABR波V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刺激声强度为50dB nHL时,chirp-ABR波V振幅较click-ABR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刺激声强度分别为80、50dB nHL时,chirp-ABR波V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rp-ABR较click-ABR检测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lick-ABR相比,chirpABR的反应幅度高,潜伏期短,检测时间短,用于儿童听力检测具有明显优势。(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娄晶[3](2014)在《正常听力儿童蜗神经直径及其与年龄相关性的MR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量不同年龄段正常听力儿童蜗神经的直径,同时探讨其与年龄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搜集2011年11月至2014年3月因非听力原因于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所行颅脑MR检查的儿童156例,按年龄分为13组,即1个月-≤6个月、7个月-≤1岁以及2岁-12岁每间隔一岁为一组,每组随机连续选取12例,其中男、女各6例。所有受试者均在常规颅脑MR检查基础上增加内耳叁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he fast imaging employed steady-state acquisition, FIESTA)序列扫描。全部受试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获得本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将听力筛查合格、颅脑及内耳MRI显示不存在内耳或内听道结构异常及颅内占位性病变、无神经系统感染及耳毒性药物应用史、无个人或家族耳病史、身高、体重等发育正常者纳入入组标准,根据入组标准最终纳入312只内耳作为研究对象,男78例,女78例;左耳156只,右耳156只;年龄1个月-12岁,平均6.2±5.8岁。采用GE3.0T超导MR扫描仪(signa HDxt; GE medical systems,Milwaukee, Wis),8通道相控阵头线圈为接收线圈,成像序列包括常规颅脑冠状位T2WI FSE序列和内耳3D-Fiesta序列扫描。在双侧蜗神经入耳蜗处,选择清晰显示蜗神经的横断面原始图像放大5倍后分别测量其直径;在斜矢状位图像上选取双侧内听道中点、内听道底,测量蜗神经的上下径及前后径,计算上下径及前后径的平均值作为蜗神经的直径。采用双盲法由两位高年资MRI诊断医师独立进行测量,取两人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对两名阅片者的测量结果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检验;对不同性别、侧别间蜗神经直径行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用于比较年龄和彼此参数间的相关性;单因素及多因素方差分析分别用于评价蜗神经直径在不同测量点、及其随年龄增长的变化,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内耳的3D-Fiesta横轴位图像上可以看到入耳蜗处的蜗神经,显示为线状低信号通入耳蜗;斜矢状位图像上面神经、蜗神经、前庭上神经及前庭下神经在图像上能清晰显示,显示为类圆形、椭圆形及逗号形低信号。2名阅片者对156例研究对象312耳的蜗神经在不同测量点的测量结果和ICC值显示,内听道中点及内听道底处的蜗神经直径比入耳蜗处蜗神经的直径明显增大,正常值分别为1.12±0.08mm、1.05±0.06mm、0.87±0.14mm(P<0.05)。从156名双耳正常听力的研究对象中分析,各年龄组儿童蜗神经在入耳蜗处、内听道中点及内听道底处的直径在侧别、性别间无明显差异,P>0.05。入耳蜗处、内听道中点及内听道底处的儿童蜗神经直径在年龄组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听力正常的儿童蜗神经直径在内听道中点及内听道底均大于入耳蜗处;且正常值不随年龄的变化而改变。初步建立的儿童蜗神经正常值范围有助于先天性及获得性感音性耳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SNHL)患者CI术前蜗神经的评估。(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09-10)

吴莹,丁炎娥,李金兰,王宁宇[4](2013)在《学龄期听力正常儿童瞬态诱发耳声发射的特征及测试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学龄期听力正常儿童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的特征及测试方法。方法对20例(男女各10例)听力正常的学龄期儿童行TEOAE检测,分析其特点。结果①学龄期儿童的TEOAE总强度为13.11±4.13dB SPL,其中女性为14.16±4.24dB SPL,男性为11.76±3.69dB SPL,女性高于男性2.40dB,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TEOAE总重复率为86.43%±8.78%,A&B值为13.38±3.93dB SPL,A-B值为3.55±2.80dB;②学龄期儿童TEOAE频带信噪比(SNR)在1.5kHz频带最高,之后随频率增加而降低,在4kHz频带SNR最低。结论学龄期儿童TEOAE的测试噪声及频带SNR的分布与成人接近,TEOAE反应强度高于成人,尤其在较高频带区。(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施明,杨一兵,赵玫,高瑾,李旺[5](2012)在《双亲听力表型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致聋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云南省双亲听力表型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CI)儿童中GJB2基因、SLC26A4基因和线粒体12SrRNA基因的突变方式和特征,为临床分子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分析突变类型与术后听力康复的关系提供资料。方法:提取46例患儿及其父母64人的基因组DNA,扩增GJB2、SLC26A4和线粒体12SrRNA基因,直接测序分析突变。结果:25例(54.3%)患儿中发现致聋突变,其中19例(41.3%)GJB2基因突变率最高。主要类型有:235delC(6例,13.0%)和109G>A(11例,24.0%);其次SLC26A4基因为(6例,13.0%),以IVS7-2A>G突变率最高(3例,6.5%);未检出线粒体12SrRNA基因病理性突变。发现7例(15.2%)患儿耳聋与脑白质病、核黄疸、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等非遗传因素相关。发现23位先证者父母携带病理性突变(36.0%)。汉族与少数民族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因突变为云南CI儿童最主要的致聋病因,GJB2基因235delC及109G>A频率均较高;SLC26A4为仅次于GJB2的致聋相关基因,以IVS7-2A>G频率最高,其次是2168A>G;线粒体12SrRNA突变可能并非主要致聋病因。另外,非遗传因素也是该人群重要的致聋原因。对父母听力表型正常的CI儿童行基因检测,可了解特定患者的病因和遗传信息,有助于耳聋的诊断和干预,并为临床针对不同突变类型的CI儿童进行疗效分析提供数据。(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2年19期)

施明[6](2012)在《双亲听力表型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致聋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云南省双亲听力表型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 CI)儿童及其父母中GJB2基因、SLC26A4基因和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的携带情况及特点的研究,初步掌握该地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耳聋病因构成和突变特征,为临床针对非综合征型聋的分子诊断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流行病学研究以及进一步分析突变类型与术后听力康复的关系提供资料,并为患儿及其家庭提供科学的分子遗传学信息及一定程度的咨询。方法:采集CI儿童及其父母共计110人(患儿46人,其中少数民族16例;患儿父母64人)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扩增GJB2、SLC26A4和线粒体12S rRNA基因,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查找突变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X2检验)。结果:在25例(54.3%,25/46)患儿中发现致聋突变,其中GJB2基因突变率最高(41.3%,19/46),主要类型有:235delC(13.0%,6/46)和109G>A(24.0%,11/46);其次为SLC26A4基因,检出率13.0%(6/46),以IVS7-2A>G突变率最高,占总数的6.5%(3/46),其次为2168A>G,占总数的4.3%(2/46);未检出线粒体12S rRNA基因的病理性突变。发现7例(15.2%,7/46)患儿耳聋与脑白质病、核黄疸、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等非遗传因素相关。先证者父母中,发现23位携带病理性突变(36.0%,23/64)。汉族与少数民族间总的致聋基因检出率及各致聋基因携带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225;0.638;0.591;0.223;0.590)。结论:基因突变为云南CI儿童最主要的致聋病因,GJB2基因235de1C及109G>A突变频率均较高:SLC26A4为仅次于GJB2的致聋相关基因,以IVS7-2A>G频率最高,其次是2168A>G;未检出线粒体12S rRNA突变其主要致聋病因。另外,非遗传因素也是该人群重要的致聋原因之一。对父母听力表型正常的CI儿童行基因检测,可了解特定患者的病因和遗传信息,为患儿及其家庭提供科学的遗传咨询及一定程度的生育指导,有助于耳聋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同时,也可为临床针对不同突变类型的CI儿童进行疗效分析提供数据。对少数民族进行耳聋基因筛查,亦有助于探索不同民族的突变特点,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2-05-01)

李雪蕾,白燕,周媛,李年琼,徐洁[7](2012)在《0~6岁听力正常儿童短纯音听性脑干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0~6岁听力正常儿童不同年龄段短纯音听性脑干反应(tone burst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tb-ABR)反应阈及波Ⅴ潜伏期,评价tb-ABR在0~6岁儿童听力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将120例0~6岁听力正常儿童根据年龄分为A(0~岁)、B(1~岁)、C(3~6岁)组,每组各40例,进行tb-ABR及行为听阈测试,比较不同年龄段的tb-ABR反应阈和波Ⅴ潜伏期的差异及tb-ABR反应阈与行为听阈的相关性。结果在1、2、4kHz,各组tb-ABR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0.5kHz,B组tb-ABR反应阈为46.3±11.5dB nHL,较A组(40.7±13.6dB nHL)和C组(35.6±9.2dB nH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各频率反应阈与行为听阈相关性均较A、C组低,其中在0.5kHz相关性最低;各组内tb-ABR反应阈与行为听阈的相关性均随刺激声频率升高而越好,各组tb-ABR波Ⅴ潜伏期均随刺激声频率增高而缩短,同一刺激频率下波Ⅴ潜伏期及I-V波间期随年龄增加逐渐缩短。结论 0~6岁听力正常儿童tb-ABR反应阈与行为听阈均有良好相关性,但其低频的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曾咏梅,顾文琇,张佩英,李宏,吴琳[8](2012)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与听力正常儿童听觉数字记忆广度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与听力正常儿童听觉数字记忆广度与瞬时记忆能力的关系。方法对64例2~16岁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聋儿组)进行数字记忆广度及瞬时记忆测试,比较两种测试结果及相关性,并与同年龄段听力正常儿童(对照组)比较。结果聋儿组听觉数字记忆广度和瞬时记忆量度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两者呈线性相关且有显着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98)。2~12岁年龄段对照组与聋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16岁年龄段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听觉数字记忆广度与瞬时记忆显着相关,12岁以下聋儿与正常儿该两种测试结果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曾咏梅,顾文琇,张佩英,李宏,吴琳[9](2010)在《听力正常儿童及青少年听觉数字记忆广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听力正常儿童听觉数字广度与瞬时记忆能力的关系。方法用随机排列的数字测试450名2~16岁正常儿童及青少年的数字记忆广度,并与瞬时记忆测试结果比较。结果2~16岁儿童数字记忆广度和瞬时记忆量度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两者呈线性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两者有显着相关性。结论听力正常儿童听觉数字记忆广度与瞬时记忆显着相关,可为儿童听觉语言的研究提供一种简易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0年05期)

刘畅,刘莎[10](2010)在《正常听力儿童语音学发育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4.0~6.9岁正常听力儿童进行言语测试,①分析年龄因素及词汇语音学特征对于测试结果的影响,②对开放式产出进行词汇语音学特征分析,为人工耳蜗植入后儿童的言语评估提供参照标准。(本文来源于《2010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0-05-26)

听力正常儿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听力正常儿童chirp声与click声听性脑干反应的特征。方法选择97例(194耳)听力正常儿童,分别采用CE-chirp和click刺激声进行ABR检测,比较两种ABR波形辨认率,波Ⅲ、V潜伏期,波V反应阈及不同刺激声强度下波V的振幅及检测时间。结果 chirp-ABR波Ⅰ辨认率(36%)明显低于click-ABR(100%),chirp-ABR与click-ABR波V反应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刺激声强度为80dB nHL时,chirp-ABR波Ⅲ、V潜伏期比click-ABR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种刺激声ABR波V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刺激声强度为50dB nHL时,chirp-ABR波V振幅较click-ABR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刺激声强度分别为80、50dB nHL时,chirp-ABR波V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rp-ABR较click-ABR检测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lick-ABR相比,chirpABR的反应幅度高,潜伏期短,检测时间短,用于儿童听力检测具有明显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听力正常儿童论文参考文献

[1].佟海兰,任福会.听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社交焦虑的调查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李楚凌,罗香林,尹宝珠,戴桂林,王远明.听力正常儿童chirp声与click声听性脑干反应特征比较[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

[3].娄晶.正常听力儿童蜗神经直径及其与年龄相关性的MR研究[D].山东大学.2014

[4].吴莹,丁炎娥,李金兰,王宁宇.学龄期听力正常儿童瞬态诱发耳声发射的特征及测试体会[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

[5].施明,杨一兵,赵玫,高瑾,李旺.双亲听力表型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致聋基因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

[6].施明.双亲听力表型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致聋基因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2

[7].李雪蕾,白燕,周媛,李年琼,徐洁.0~6岁听力正常儿童短纯音听性脑干反应的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2

[8].曾咏梅,顾文琇,张佩英,李宏,吴琳.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与听力正常儿童听觉数字记忆广度的比较[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2

[9].曾咏梅,顾文琇,张佩英,李宏,吴琳.听力正常儿童及青少年听觉数字记忆广度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0

[10].刘畅,刘莎.正常听力儿童语音学发育规律分析[C].2010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0

标签:;  ;  ;  ;  ;  ;  ;  

听力正常儿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