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型钢工艺领域,具体涉及弹性支撑架,包括框架,所述框架采用U型框架,且所述框架的内底角处在竖直方向上分别设置有斜杆,所述斜杆上端连接在框架的侧杆上,下端连接在框架的内底杆上,所述框架的内底杆的正上方设置有水平杆,且水平杆的两端分别与斜杆的外斜面相接,所述水平杆上表面设置有弹性耐磨层;所述水平杆包括套管、两个第一弹簧套和两根第一伸缩杆,所述套管两端均设置有管槽,且每个所述管槽内设置有第一弹簧套,每个所述第一伸缩杆一端套入套管的管槽内,并与第一弹簧套相接,另一端与最近的斜杆相接。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型钢捆扎困难的问题,通过水平杆作为弹性承托板,能够确保型钢的整体放置。
主设计要求
1.弹性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所述框架(1)采用U型框架,且所述框架(1)的内底角处在竖直方向上分别设置有斜杆(2),所述斜杆(2)上端连接在框架(1)的侧杆上,下端连接在框架(1)的内底杆上,所述框架(1)的内底杆的正上方设置有水平杆(3),且水平杆(3)的两端分别与斜杆(2)的外斜面相接,所述水平杆(3)上表面设置有弹性耐磨层(5);所述水平杆(3)包括套管(3-1)、两个第一弹簧套(3-2)和两根第一伸缩杆(3-3),所述套管(3-1)两端均设置有管槽,且每个所述管槽内设置有第一弹簧套(3-2),每个所述第一伸缩杆(3-3)一端套入套管(3-1)的管槽内,并与第一弹簧套(3-2)相接,另一端与最近的斜杆(2)相接。
设计方案
1.弹性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所述框架(1)采用U型框架,且所述框架(1)的内底角处在竖直方向上分别设置有斜杆(2),所述斜杆(2)上端连接在框架(1)的侧杆上,下端连接在框架(1)的内底杆上,所述框架(1)的内底杆的正上方设置有水平杆(3),且水平杆(3)的两端分别与斜杆(2)的外斜面相接,所述水平杆(3)上表面设置有弹性耐磨层(5);
所述水平杆(3)包括套管(3-1)、两个第一弹簧套(3-2)和两根第一伸缩杆(3-3),所述套管(3-1)两端均设置有管槽,且每个所述管槽内设置有第一弹簧套(3-2),每个所述第一伸缩杆(3-3)一端套入套管(3-1)的管槽内,并与第一弹簧套(3-2)相接,另一端与最近的斜杆(2)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杆(3)与框架(1)的内底杆之间设置有数个第一弹簧柱(4),且所述第一弹簧柱(4)的上端固定在水平杆(3)的套管(3-1)的外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性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柱(4)间隔设置,且相邻的所述弹簧柱(4)的间距为2-3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第一伸缩杆(3-3)远离第一弹簧套(3-2)的一端端口设置有凹槽(3-31),所述凹槽(3-31)内通过轴柱(3-33)固定转轮(3-32),且转轮(3-32)的轮尖略高出所述第一伸缩杆(3-3)的端面,每个所述斜杆(2)的上斜面上设置有由上至下的滑槽,且所述滑槽与转轮(3-32)相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斜杆(2)的上端与框架(1)的侧杆之间通过转轴(7)连接,下端与该侧杆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柱(6);
所述斜杆(2)包括第二套管(2-1)和第二伸缩杆(2-2),所述第二套管(2-1)的一端通过转轴(7)连接框架(1)的侧杆,另一端端面上设置有槽孔,所述第二伸缩杆(2-2)一端深入槽孔内,并通过第二弹簧套(2-3)固定在槽孔内,另一端端面上设置有凹槽,并通过第二轴柱固定有第二转轮。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型钢工艺领域,具体涉及弹性支撑架。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发动机用齿圈型钢的生产母料为钢厂生产的直条圆钢,生产工艺包括连轧、热处理和联拔三个过程。所述连轧采用五连轧,将母材盘圆轧制成扁方收卷。所述连轧包括如下步骤:开盘、在线抛光、一轧二轧菱形孔定方、三轧、四轧、五轧、收卷;所述收卷将型钢卷成盘圆状,所述开盘是将盘绕好的钢材放入开盘机,将弯曲的钢材进行拉伸,保证钢材的拉直结构;所述在线抛光将钢材料表面的氧化物进行抛光去除,裸露出钢表面;一轧二轧菱形孔定方是将圆形的圆形钢材经压轧形成方形结构,然后将钢材进行微旋转呈菱形,通过菱形孔进行定方;三轧、四轧、五轧是将菱形状钢材旋转至方形后,将方形的钢材进行逐步压制,直至达到所需扁方的尺寸;所述收卷是将经过五连轧的扁方钢材收卷呈盘圆状,形成盘绕结构。一轧二轧是依次通过不同方向将圆形的钢材进行压缩,将圆形钢材转化为方形钢材,采用菱形定方的方式能够充分保证各个面的均匀用力,解决了受力不均的问题。联拔包括如下步骤:放卷、在线抛丸、初矫直、冷拔、矫直、探伤和定尺;所述冷拔采用拉拔润滑油涂抹在钢材表面,连续冷拔;所述放卷是将热处理后的盘卷扁方钢材进行初步定为拉伸,形成直线状,在线抛丸的目的在于将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氧化皮去除,裸露出型钢表面;初矫直是通过初矫机将抛丸后的钢材进行预拉伸;冷拔能够将预拉伸后的钢材进行拉伸,起到变形效果;矫直是通过精矫机进行精确的拉伸,保证型钢的拉直状态;探伤是利用探伤机对型钢表面进行检测,保证型钢表面合格,防止缺陷产生;定尺通过剪切机将型钢按照客户要求定制长度,至此,型钢无论截面的扁方参数还是长度均满足客户要求。
然而,加工好的产品均放置在支撑架上,并且放置散乱,给工人捆扎带来较大的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弹性支撑架,解决了现有型钢捆扎困难的问题,通过水平杆作为弹性承托板,能够确保型钢的整体放置,同时斜杆的设置能够保证型钢向内聚集,形成堆垒状,水平杆与底面的空隙能够便于型钢捆扎,降低难度。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弹性支撑架,包括框架,所述框架采用U型框架,且所述框架的内底角处在竖直方向上分别设置有斜杆,所述斜杆上端连接在框架的侧杆上,下端连接在框架的内底杆上,所述框架的内底杆的正上方设置有水平杆,且水平杆的两端分别与斜杆的外斜面相接,所述水平杆上表面设置有弹性耐磨层;
所述水平杆包括套管、两个第一弹簧套和两根第一伸缩杆,所述套管两端均设置有管槽,且每个所述管槽内设置有第一弹簧套,每个所述第一伸缩杆一端套入套管的管槽内,并与第一弹簧套相接,另一端与最近的斜杆相接。
所述水平杆与框架的内底杆之间设置有数个第一弹簧柱,且所述第一弹簧柱的上端固定在水平杆的套管的外周面上。
所述弹簧柱间隔设置,且相邻的所述弹簧柱的间距为2-3cm。
每根所述第一伸缩杆远离第一弹簧套的一端端口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通过轴柱固定转轮,且转轮的轮尖略高出所述第一伸缩杆的端面,每个所述斜杆的上斜面上设置有由上至下的滑槽,且所述滑槽与转轮相匹配。
每个所述斜杆的上端与框架的侧杆之间通过转轴连接,下端与该侧杆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柱;
所述斜杆包括第二套管和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套管的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框架的侧杆,另一端端面上设置有槽孔,所述第二伸缩杆一端深入槽孔内,并通过第二弹簧套固定在槽孔内,另一端端面上设置有凹槽,并通过第二轴柱固定有第二转轮。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型钢捆扎困难的问题,通过水平杆作为弹性承托板,能够确保型钢的整体放置,同时斜杆的设置能够保证型钢向内聚集,形成堆垒状,水平杆与底面的空隙能够便于型钢捆扎,降低难度。
2.本实用新型在水平杆和框架底杆之间设置弹簧柱,不仅能够增加两者之间的间隙,确保水平杆与底部的空隙,同时提升空间距离,提升水平杆的重力承受力,也方便计算通过弹性压缩来计算承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平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伸缩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斜杆拉伸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斜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5,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不对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做任何限定。
如图1至图5所示,弹性支撑架,包括框架1,所述框架1采用U型框架,且所述框架1的内底角处在竖直方向上分别设置有斜杆2,所述斜杆2上端连接在框架1的侧杆上,下端连接在框架1的内底杆上,所述框架1的内底杆的正上方设置有水平杆3,且水平杆3的两端分别与斜杆2的外斜面相接,所述水平杆3上表面设置有弹性耐磨层5;
所述水平杆3包括套管3-1、两个第一弹簧套3-2和两根第一伸缩杆3-3,所述套管3-1两端均设置有管槽,且每个所述管槽内设置有第一弹簧套3-2,每个所述第一伸缩杆3-3一端套入套管3-1的管槽内,并与第一弹簧套3-2相接,另一端与最近的斜杆2相接。
所述水平杆3与框架1的内底杆之间设置有数个第一弹簧柱4,且所述第一弹簧柱4的上端固定在水平杆3的套管3-1的外周面上。
所述弹簧柱4间隔设置,且相邻的所述弹簧柱4的间距为2-3cm。
每根所述第一伸缩杆3-3远离第一弹簧套3-2的一端端口设置有凹槽3-31,所述凹槽3-31内通过轴柱3-33固定转轮3-32,且转轮3-32的轮尖略高出所述第一伸缩杆3-3的端面,每个所述斜杆2的上斜面上设置有由上至下的滑槽,且所述滑槽与转轮3-32相匹配。
每个所述斜杆2的上端与框架1的侧杆之间通过转轴7连接,下端与该侧杆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柱6;
所述斜杆2包括第二套管2-1和第二伸缩杆2-2,所述第二套管2-1的一端通过转轴7连接框架1的侧杆,另一端端面上设置有槽孔,所述第二伸缩杆2-2一端深入槽孔内,并通过第二弹簧套2-3固定在槽孔内,另一端端面上设置有凹槽,并通过第二轴柱固定有第二转轮。
本实用新型采用U型框架作为支撑架的主框架,将型钢聚集在U型框架内,达到对垒效果,防止型钢的散乱放置;斜杆作为连接杆,用于框架侧杆与底杆的连接,能够形成内加强固定的效果;水平杆作为载物杆,防止在两个斜杆之间,且水平杆两端分别与斜杆相接,能够形成支撑结构,表面设置的弹性耐磨层能够有效的防止型钢与水平杆的硬性碰撞;水平杆由套管和插入套管两端的第一伸缩杆组成,且第一伸缩杆与套管间采用弹簧套连接,故此,水平杆是两端可以伸缩的直杆,当型钢放置在水平杆上时,在型钢重力作用下,水平杆下滑,造成第一伸缩杆内的弹簧套形成压缩,直至重力和斜杆上的承托力达到平衡。
为了提升水平杆的承托力,并且保证支撑架的稳定性,在水平杆和框架的底杆之间设置数个弹簧柱,能够起到弹性支撑的作用,竖直方向的弹簧柱能够形成稳定的支撑力,有效的提升水平杆的承载量;间隔设置的弹簧柱能够将型钢的重力形成分摊,保证弹簧柱的使用寿命,防止压缩过度。
为解决第一伸缩杆与斜杆之间的摩擦问题,在斜杆的外斜面上设置有由上至下的滑槽,并在第一伸缩杆上一端固定有转轮,通过滑槽与转轮的配合实现水平杆在斜杆上的平衡上下移动。
斜杆上端通过转轴连接在框架的侧杆上,同时下端通过弹簧连接在同一侧杆上,形成弹性微角度旋转体系;斜杆由第二套管和带第二弹簧套的第二伸缩杆组成,能够形成弹性收缩结构,且在第二伸缩杆与框架内底杆之间设置有第二转轮,形成第二收缩杆与内底杆之间的滑动效果,当型钢放置在水平杆上,在重力压缩下,水平杆向下移动,造成斜杆上的第二收缩杆向两侧移动,带动第二弹簧柱的压缩,直至形成平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型钢捆扎困难的问题,通过水平杆作为弹性承托板,能够确保型钢的整体放置,同时斜杆的设置能够保证型钢向内聚集,形成堆垒状,水平杆与底面的空隙能够便于型钢捆扎,降低难度。
2.本实用新型在水平杆和框架底杆之间设置弹簧柱,不仅能够增加两者之间的间隙,确保水平杆与底部的空隙,同时提升空间距离,提升水平杆的重力承受力,也方便计算通过弹性压缩来计算承重量。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74400.5
申请日:2019-01-16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551679U
授权时间:20191029
主分类号:B25H 3/04
专利分类号:B25H3/04
范畴分类:26H;
申请人:无锡广兴东茂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无锡广兴东茂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新区硕放裕安一路南侧地块(裕安一路11号)
发明人:李沈翼;李健
第一发明人:李沈翼
当前权利人:无锡广兴东茂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闯;葛莉华
代理机构:32260
代理机构编号:无锡市汇诚永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框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