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中新元古代以来,华南板块长期处于全球超大陆拼合与裂解的构造演化动力学背景中,经历了多期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具有极其复杂的构造和沉积演化历史。华夏陆块作为华南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关于华夏陆块与扬子陆块之间何时拼接为统一的华南板块,以及华南板块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位置及其与Gondwana超大陆之间的关系,存在不同的构造古地理解释模型。本论文以华夏陆块西缘崇义和井冈山地区震旦-寒武纪碎屑沉积岩为重点研究对象,展开了系统的全岩地球化学、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旨在明确华夏陆块震旦-寒武纪碎屑沉积物的物质来源、源区性质及构造背景,进而探讨震旦-寒武纪华夏陆块与扬子陆块之间的构造关系及其在Gondwana超大陆中的位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华夏陆块崇义和井冈山地区震旦-寒武纪碎屑沉积岩的物源区经历了中等到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结合沉积岩主微量元素特征比值及多种地球化学判别图解,华夏陆块震旦-寒武纪沉积物的物源以长英质岩石和基性岩石混合为主,沉积物经历了长距离的搬运后沉积在相对稳定的克拉通内沉积盆地,而不是与近物源相关的活动性较强的沉积盆地。物源区构造背景较复杂,卷入有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等多种构造背景下的物质,暗示物源区应为陆-陆碰撞形成的复杂造山带。震旦纪样品显示出源区经历了相对较弱的风化作用,且处在相对活动的构造环境,而寒武纪样品显示出源区的风化作用相对较强,构造活动相对稳定,包含有更多的来自被动大陆边缘的古老再循环物质。这种变化趋势指示了物源区的构造背景转变,即新元古代晚期Kuunga造山运动造成了印度、南极洲和澳大利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拼合,而至寒武纪,物源区构造环境逐渐趋于稳定,Gondwana超大陆已经形成。另一方面,寒武纪样品风化程度较高,一定程度上也受震旦-寒武纪之交全球气候开始变暖、风化作用增强的影响。华夏陆块西缘研究区震旦-寒武纪碎屑沉积岩中的锆石颗粒均发育典型的岩浆振荡环带,且表现出高Th/U比值,重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以及明显的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为典型的岩浆成因。碎屑锆石U-Pb-Hf同位素特征表明华夏陆块震旦-寒武纪碎屑物质与印度板块东北缘和羌塘地块同源,主体物源区应该处于Rodinia超大陆聚合过程中形成的查尔斯王子山和东高止造山带,以及Gondwana超大陆聚合过程中形成的东非造山带。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于以下五个年龄区间,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构造和岩浆事件:2676-2221 Ma对应于全球古陆核生长事件,该组锆石主要来源于华南板块以外,可能来自于印度和南极洲板块;1987-1276 Ma对应于Columbia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事件,该组锆石可能部分来自于华南板块,部分来自于Columbia超大陆内曾与华南板块相邻的其它板块;1220-886 Ma是研究区最主要的年龄区间,对应于与Rodinia超大陆聚合相关的格林威尔期造山事件,该组锆石极有可能来自于印度东高止造山带和东南极洲的查尔斯王子山;870-715 Ma对应于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该组锆石可能部分来自于南华裂谷盆地;697-532 Ma对应于与Gondwana超大陆聚合相关的泛非造山事件,该组锆石主要来自于东Gondwana超大陆内的东非造山带。全岩地球化学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对比研究表明,华夏陆块和扬子陆块东南缘震旦-寒武纪沉积岩中的碎屑锆石具有相似的年龄分布特征,暗示两者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结合沉积相的空间变化、古生物分区以及岩浆作用等地质资料,共同验证了华夏陆块和扬子陆块在震旦-寒武纪应为统一的华南板块,两陆块结合带部位在该时期并无古“华南洋”存在,应为稳定陆壳基底上的陆内海盆。华南板块在震旦-寒武纪期间可能更靠近于羌塘地块和印度板块东北缘,而与西澳大利亚板块和拉萨地块之间不存在明显的亲缘关系。同时印度板块东北缘不同区块显示出不同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华夏陆块震旦-寒武纪沉积岩中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更接近于印度板块东北缘西段,推测震旦-寒武纪时期华夏陆块应位于Gondwana超大陆更靠近羌塘地块和印度板块东北缘西段区域。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熊晨
导师: 陈洪德
关键词: 碎屑沉积岩,物源分析,构造古地理,震旦寒武纪,华夏陆块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地质学,地质学
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
分类号: P542;P597;P534
DOI: 10.26986/d.cnki.gcdlc.2019.001077
总页数: 156
文件大小: 12906K
下载量: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