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分含量论文-张鹏

油分含量论文-张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油分含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污水,油分含量,光学检测,红外吸收

油分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1](2019)在《污水内油分含量检测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水内的油份含量是评价污水污染等级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因素,污水内的油份含量越高对水体、土壤及生物的危害就越大,因此各国对污水内的油分含量有严格的规定。随着对污水内油分含量控制标准的不断提升,现有的污水内油分含量检测方案存在着检测周期长、精度低的缺陷,已经无法满足快速、精确的检验控制要求。根据光学检测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新的油分含量检测系统,采用近红外吸收原理,采用光电传感技术对样本进行自动检测,根据实际应用表明,该新型检测系统具有检测精度高、可靠性好,检测周期短的优势,极大地提升了油分检测的精确性,具有极大的应用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山西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进茜宁,李静,王铁固,吴向远,陈士林[2](2019)在《玉米子粒油分含量的遗传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子粒油分含量直接影响着深加工品质,研究子粒油分含量的遗传模型,可以为遗传育种中进一步提高玉米油分含量提供参考。以3个玉米组合济533/PH6WC、济533/H5818和2394/PH4CV的亲本构建各自的六世代群体(P1、P2、F_1、B1、B2、F_2),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玉米子粒油分含量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3个组合油分含量均符合D-2模型(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均以F_2代较高,表明玉米子粒油分特性在F_2世代选择时效率较高。(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明坤[3](2017)在《影响大豆蛋白质与油分含量的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大豆中蛋白质与油分含量较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具有极大需求量。大豆蛋白质以及油分含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会出现一定程度变化,给大豆及相关加工产品品质带来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对大豆蛋白质与油分含量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找出其含量主要影响因素,从而应用有效手段实现高品质大豆生长,促进其蛋白质与油分含量上升,为大豆生产以及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条件。(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7年15期)

曹永策,李曙光,王自力,常芳国,孔杰杰[4](2017)在《连锁和关联分析结合定位大豆籽粒油分含量QTL》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重要的油料、粮食和饲料兼用作物。作为决定大豆油产量的一个限制因素,籽粒油分含量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遗传基础复杂。目前为止,虽然有超过100个控制籽粒油分含量的QTL被报道,但大多数位点易受环境或遗传背景影响。本研究利用连锁与关联分析相结合的策略,对江淮地区大豆种质籽粒油分含量的遗传基础进行解析。连锁分析使用了两个群体:一个是由蒙8108与南农1138-2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NJMN-RIL(104个F_(2:8)家系),并构建了包含2062个SLAF标记的遗传图谱,结合5个生长环境下的籽粒油分含量数据进行QTL分析:进一步利用NJMN-RIL中的MN-5家系与NN1138-2回交构建了1个次级F2群体,用于验证qOil-5-1位点。同时,利用279份江淮大豆育种材料2年油分数据和59845个SNP标记进行关联定位分析。结果在NJMN-RIL群体中共检测到8个QTL,其中qOil-5-1、qOil-10-1和qOil-14-1能够在多个环境中检测到。qOil-5-1是NJMN-RIL群体中最稳定的QTL,能够在全部环境中检测到,并且在次级F2群体中被验证。通过两年的关联分析试验,在5号和20号染色体上一共检测到3个控制籽粒油分含量的位点,其中位于5号染色体上的位点与qOil-5-1重迭,被认为是同一个QTL。通过对5号染色体上该关联区段SNP的连锁不平衡分析,将qOil-5-1定位在约440Kb的区间内,筛选出13个候选基因。所得结果可以增加对江淮地区大豆籽粒油分含量遗传基础的了解,也可为通过分子辅助选择培育高油大豆品种以及克隆目标基因、解析籽粒油分含量分子机制提供新的信息。(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7-31)

黄梦珠[5](2017)在《陆地棉棉籽油分与蛋白质含量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纤维经济作物,其副产物棉籽具有较高含量的蛋白质和脂肪,是重要的油料和动物饲料蛋白来源。陆地棉产生的原棉超过全世界总产量的95%,为现今种植面积最大的棉花栽培品种。棉籽油富含人体所必需的脂肪酸,特别是亚油酸。棉籽也被视为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其几乎涵盖了所有氨基酸。由于棉籽油分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易受环境影响,且异源四倍体陆地棉基因组结构复杂,现通过传统育种的手段改良陆地棉的油分和蛋白质含量十分困难。分子标记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棉花的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高密度遗传图谱是进行数量性状QTL定位和图位克隆等后续研究的基础。但由于陆地棉遗传基础狭窄,DNA标记的多态性较低,目前所公布出来的陆地棉种内遗传图谱标记位点数较少,QTL检测效率低,标记间平均距离较大,难以满足图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需求。因此,构建高密度的遗传连锁图谱以及定位棉花油份和蛋白含量等性状QTL尤为重要。本研究利用根据雷蒙德式棉参考基因组序列设计的12560对SSR引物,对(渝棉1号×M11)F2:7重组近交系群体遗传连锁图谱进行了标记加密,并对棉籽油分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QTL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油分和蛋白质含量在2015和2016年2个环境下,M11的油分含量比渝棉1号高9.82%;渝棉1号的蛋白质含量比M11高1.18%。重组近交系群体的油分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布范围较大,且超亲分离,呈连续分布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油分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呈极显着的负相关。2.SSR引物多态性及重组近交系群体基因型检测利用雷蒙德式棉参考基因组序列设计的12560对SSR引物,筛选亲本渝棉1号与M11,共获得497对多态性引物,多态性比例为3.96%。再用此多态性引物检测(渝棉1号×M11)重组近交系群体的标记基因型,共获得501个标记位点。对新获得的501个SSR标记和实验室前期获得的577个SSR标记进行c2检测,共有220个位点偏离1:1孟德尔分离比(P<0.05),偏分离比例为20.4%。其中,97个标记偏向中渝棉1号(44.1%),123个标记偏向M11(55.9%)。3.遗传图谱对1078个标记位点进行遗传连锁分析,所构建出来的图谱包含1025个标记位点,覆盖3446.5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3.36 cM。其中,At亚组包含366个位点,重组长度1631.1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4.46 cM;Dt亚组包含659个标记位点,重组长度1815.4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2.75 cM。4.油分含量和蛋白质含量QTL利用加密后的遗传连锁图谱以及油分和蛋白质含量数据,一共检测到8个油分含量QTL和6个蛋白质含量QTL。8个油分含量QTL分布于8条染色体上,解释表型变异10.7%-48.2%;6个蛋白质含量QTL分布于5条染色体上,解释表型变异11.1%-38.3%。其中,qOC17.1、qPC08.1和qPC17.1在2年环境中都被检测到,为稳定QTL。(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07)

宁海龙,白雪莲,李文滨,薛红,庄煦[6](2016)在《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蛋白质含量与油分含量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和油分含量是大豆重要的育种目标,蛋白质和油分含量QTL定位和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对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垦丰14×垦丰15)×(黑农48×垦丰19)衍生的后代株系为材料,构建含有204个株系的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区间作图法,应用前期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对2013、2014和2015年在哈尔滨和克山2地共8个环境下的蛋白质和油分含量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8个环境中检测到29个蛋白质含量QTL和39个油分含量QTL。在所定位的蛋白质含量QTL中,有5个能够在2个以上环境被定位到,这些蛋白质含量QTL分布在A1、D2、J、N和O等6个连锁群上,对表型效应的贡献率为7.65%~20.08%,其中q PC-A1-1、q PC-D2-1、q PC-J-1和q PC-O-2的贡献率在10%以上。在39个油分含量QTL中,有10个在多环境下被重复检测到,这些QTL分布在8个(A1、A2、B1、D1b、G、I、J、N)连锁群上,对表型效应的贡献率为7.30%~25.68%,其中q OC-A2-1、q OC-B1-1、q OC-G-1和q OC-J-1的贡献率在10%以上。(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刘长海,张存生,丁海龙,朱洪德,费志宏[7](2016)在《大豆不同亲本组合对后代品系油分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设置"高油×高油"、"中油×高油"和"中油×低油"3种组合类型,对各组合类型后代品系油分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研究了大豆不同亲本组合对后代品系油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杂交组合亲本油分含量通过杂交后代群体对后代品系有显着影响,亲本油分含量与组合后代品系油分含量呈正相关。不同油分含量的大豆杂交亲本组合类型对后代品系油分含量有显着影响,同时受人为选择方式的影响。试验明确了大豆杂交后代群体油分含量的遗传过程及选择作用对后代品系油分含量的影响,为大豆品质育种实践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大豆科技》期刊2016年02期)

闫海波,王艳,赵琳,韩英鹏,李文滨[8](2016)在《大豆蛋白和油分含量的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农47和PI317334-B杂交衍生的136个F4∶8代重组自交系(RILs)为对象,对其蛋白和油分含量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及分析,同时利用182个SSR标记构建遗传图谱,并定位分别与大豆蛋白和油分含量相关的QTL,为深入改良及培育优质的大豆新品种提供了重要依据。结果表明:RILs在蛋白与油分含量的表型上的变异系数较大,分离程度好,且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共检测到9个QTL,其中与蛋白含量相关的QTL有3个,分别位于N、C1和B2染色体上的标记SSR03_0428、SSR04_1192和SSR14_1153附近,贡献率范围为7%~8%;与油分含量相关的QTL有6个,分别位于C2、B1、B2、D2、G和I染色体上的标记SSR06_1630、SSR11_0460、SSR14_0395、SSR17_0721、SSR18_0278和SSR20_0273附近,贡献率变化范围为7%~43%。(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王占营,王晓晖,刘振国,郭亚珍[9](2016)在《不同油用牡丹品种园艺性状及油分含量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出适宜推广种植的油用牡丹品种,为发展油用牡丹产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洛阳农林科学院牡丹园,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凤丹为对照,对10种油用牡丹的园艺性状和油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品种玉盘珍、紫斑白、白菊和香玉的园艺性状表现较好,其有较高的成花率、结实率和百粒重;从油质分析上来看,不同品种的油分含量各不相同,尤其是3种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5%显着水平和1%极显着水平上都存在差异。[结论]品种玉盘珍、紫斑白、白菊和香玉在此次试验中表现较好;不同品种间3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余佳玲,宋海星,谢桂先,张振华,廖琼[10](2016)在《不同氮效率油菜SPS和PEPC活性差异及其对籽粒产量与油分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分别控制着植物体内的碳骨架向碳代谢和氮代谢的流转,影响作物的产量与品质。为探明氮高效油菜品种在高效利用氮素的同时协调籽粒蛋白与油分累积矛盾的机理,研究了不同氮效率油菜品种的SPS与PEPC活性差异及其对籽粒油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土培试验,以氮高效品种27号(H)与氮低效品种6号(L)为试验材料,在常氮(N)与低氮(S)条件下,研究不同氮效率油菜品种苗期到花期叶片与角果发育初期的角果、角果发育中期的角果皮与籽粒中SPS与PEPC活性变化及差异、生长后期碳素转运量与转运率以及收获期籽粒油分含量的差异。【结果】两种供氮水平下,氮高效品种27号的产量与籽粒油分含量均显着高于氮低效品种6号,品种优势明显;且氮高效品种27号苗期到花期叶片与角果发育初期的角果、角果发育中期的角果皮与籽粒中的SPS与PEPC活性均高于氮低效品种6号,两种供氮水平的规律相同,但是SPS与PEPC活性的比值(SPS/PEPC)却因生育期不同而异,营养生长期叶片中氮高效品种27号的SPS/PEPC高于氮低效品种6号,开花期品种间叶片SPS/PEPC相近,角果发育期主要生殖器官中的SPS/PEPC值氮高效品种反而低于氮低效品种。说明氮高效品种向碳代谢和氮代谢输送的碳骨架在全生育期均多于氮低效品种,而碳代谢对氮代谢的响应只在生育前期强于氮低效品种,生育后期则相反。碳素转运量与转运率、籽粒油分含量与产量也是氮高效品种大于氮低效品种,这可能为氮高效品种协调籽粒蛋白与油分累积矛盾的重要生理机制。供氮水平对上述各指标有不同的影响,籽粒产量、PEPC活性、碳素转运量及转运率以常氮处理高于低氮处理,而油分含量、SPS活性及SPS/PEPC以常氮处理低于低氮处理,但不改变以上指标的品种间差异。【结论】与氮低效品种相比,氮高效品种全生育期向碳、氮代谢均输送更多的碳骨架,这是氮高效品种缓解碳、氮代谢矛盾的重要前提;碳代谢对氮代谢的响应生育前期较高、生育后期较低,同时生育后期有更多营养器官的碳素转运到籽粒,也为油菜生育后期满足籽粒碳、氮代谢所需要的碳骨架,并协调籽粒油分与蛋白质含量的矛盾提供了条件。(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油分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玉米子粒油分含量直接影响着深加工品质,研究子粒油分含量的遗传模型,可以为遗传育种中进一步提高玉米油分含量提供参考。以3个玉米组合济533/PH6WC、济533/H5818和2394/PH4CV的亲本构建各自的六世代群体(P1、P2、F_1、B1、B2、F_2),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玉米子粒油分含量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3个组合油分含量均符合D-2模型(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均以F_2代较高,表明玉米子粒油分特性在F_2世代选择时效率较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分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1].张鹏.污水内油分含量检测系统的研究[J].山西化工.2019

[2].进茜宁,李静,王铁固,吴向远,陈士林.玉米子粒油分含量的遗传模型分析[J].玉米科学.2019

[3].明坤.影响大豆蛋白质与油分含量的因素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7

[4].曹永策,李曙光,王自力,常芳国,孔杰杰.连锁和关联分析结合定位大豆籽粒油分含量QTL[C].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7

[5].黄梦珠.陆地棉棉籽油分与蛋白质含量QTL定位[D].西南大学.2017

[6].宁海龙,白雪莲,李文滨,薛红,庄煦.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蛋白质含量与油分含量QTL定位[J].作物学报.2016

[7].刘长海,张存生,丁海龙,朱洪德,费志宏.大豆不同亲本组合对后代品系油分含量的影响[J].大豆科技.2016

[8].闫海波,王艳,赵琳,韩英鹏,李文滨.大豆蛋白和油分含量的QTL分析[J].大豆科学.2016

[9].王占营,王晓晖,刘振国,郭亚珍.不同油用牡丹品种园艺性状及油分含量的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6

[10].余佳玲,宋海星,谢桂先,张振华,廖琼.不同氮效率油菜SPS和PEPC活性差异及其对籽粒产量与油分含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

标签:;  ;  ;  ;  

油分含量论文-张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