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对大田软海绵酸类毒素的蓄积和消除规律研究

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对大田软海绵酸类毒素的蓄积和消除规律研究

论文摘要

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及其衍生物鳍藻毒素(Dinophysistoxins,DTXs)是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s,DSP)中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组分。研究显示,OA类毒素除急性毒性(腹泻、呕吐等)外,还存在多种慢性毒性作用。本文在OA类毒素在致毒机制、体内实验、细胞毒性、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免疫毒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OA类毒素的进一步毒理学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对本实验前期所建立的OA类毒素的提取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色谱图目标峰对称尖锐,附近无杂峰;OA类毒素在0.5-20 ng/mL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该方法回收率高,精密度和灵敏度均满足后续实验样品中OA类毒素的检测需求。以厚壳贻贝为研究对象,基于前期建立的免疫亲和前处理净化手段和液质联用检测法,通过室内模拟暴露实验,研究了不同暴露时间下OA类毒素在贻贝及其组织中的蓄积和消除规律:(1)短期室内模拟暴露实验下,设置单只贻贝P.lima的日饲喂水平为5×104cell,P.lima仅产生OA和DTX-1,其单细胞毒力分别为2.62±0.01、2.31±0.01 pg;贻贝体内只含有OA和DTX-1,贻贝对P.lima的滤食率由99.1%逐渐下降至96.1%;贻贝对OA和DTX-1的转化率分别为48.3-59.3%和48.5-61.4%;OA类毒素蓄积的靶器官是消化腺,各组织对OA类毒素蓄积能力的强弱关系为消化腺>鳃>肌肉>外套膜>咬合肌,毒素消除能力的强弱关系为鳃>消化腺>外套膜>咬合肌>肌肉;在当前投喂水平下,仅需10天贻贝体内毒素含量将高于45 OA eq./g。贻贝对OA类毒素的平均蓄积和消除速率分别为5.0和1.8 ng OA eq./g/day,贻贝对OA和DTX-1的半衰期均为4.2天。(2)长期室内模拟暴露实验下,设置单只贻贝P.lima的日饲喂水平为5×105cell,P.lima仅产生OA和DTX-1,其单细胞毒力分别为3.94±0.01和3.44±0.01 pg;贻贝体内含有OA、DTX-1和DTX-3,DTX-3所占比例为3.3-17.9%,OA和DTX-1是毒素存在的主要形式;贻贝对P.lima的滤食率由99.4%降低至58.5%;贻贝对OA和DTX-1的转化率分别为59.0-89.9%和49.9-94.9%;OA类毒素蓄积的靶器官是消化腺,各组织对OA类毒素蓄积能力的强弱关系为消化腺>鳃>肌肉>外套膜>咬合肌,毒素消除能力的强弱关系为鳃>咬合肌>肌肉>消化腺>外套膜;蓄积第3天,OA类毒素的含量即已超过安全限量值160 ng OA eq./g,蓄积第7天时,其含量达到324.5 ng OA eq./g,两倍于现行安全限量;贻贝对OA和DTX-1的半衰期分别为27.1和20.3天。若以欧盟所建议的45 ng OA eq./g为DSTs的安全限量,则推算需要42.8天才能使贻贝体内OA类毒素含量低于这一值。(3)对比短期和长期室内模拟暴露实验,可以发现:P.lima均只产生OA和DTX-1,然而,其产毒水平并非持续不变;P.lima饲喂水平和饲喂天数不仅影响贻贝的滤食率,还对贻贝对OA和DTX-1的转化率产生影响;消化腺始终保持最快的毒素蓄积速率和最大的毒素蓄积量;贻贝各组织对毒素的蓄积能力相同,但对毒素的消除能力产生差异;单只贻贝的日饲喂水平为5×104cell不足以使贻贝超过安全限量,而若将饲喂水平升至原来的10倍,仅需3天,贻贝体内毒素含量就已经超过安全限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贝类毒素
  •   1.2 麻痹性贝毒
  •   1.3 腹泻性贝毒
  •   1.4 记忆缺失性贝毒
  •   1.5 神经性内毒
  •   1.6 OA类毒素
  •     1.6.1 中毒事件
  •     1.6.2 作用机理
  •     1.6.3 慢性毒性
  •       1.6.3.1 细胞毒性
  •       1.6.3.2 遗传毒性
  •       1.6.3.3 神经毒性
  •       1.6.3.4 免疫毒性
  •     1.6.4 检测方法
  •       1.6.4.1 小鼠生物法
  •       1.6.4.2 酶联免疫法
  •       1.6.4.3 液相-荧光法
  •       1.6.4.4 液质联用法
  •     1.6.5 监测预警
  •     1.6.6 海洋贝类的室内模拟暴露实验
  •     1.6.7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OA类毒素液质联用检测法的方法学验证
  •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试剂与耗材
  •     2.1.3 溶液的配制
  •     2.1.4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OA类毒素的提取
  •     2.2.2 提取液的净化
  •     2.2.3 液质联用检测法
  •   2.3 分析与讨论
  •     2.3.1 免疫亲和柱的优化
  •     2.3.2 线性关系和定量限
  •     2.3.3 回收率与精密度
  •     2.3.4 色谱图分析
  •       2.3.4.1 空白贻贝样品与标准品的MRM色谱图
  •       2.3.4.2 阳性贻贝样品与加标贻贝的MRM色谱图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厚壳贻贝对OA类毒素的短期蓄积和消除规律研究
  •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耗材
  •     3.1.1 实验材料
  •     3.1.2 试剂与耗材
  •     3.1.3 溶液的配制
  •   3.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利马原甲藻和小球藻的培养
  •     3.3.2 贻贝的驯化实验
  •     3.3.3.室内模拟暴露实验
  •     3.3.4 OA类毒素的提取
  •     3.3.5 酯化态毒素的释放
  •     3.3.6 提取液的净化
  •     3.3.7 液质联用检测法
  •   3.4 分析与讨论
  •     3.4.1 P.lima的产毒能力
  •     3.4.2 贻贝对OA类毒素的蓄积、消除
  •     3.4.3 贻贝及各组织中OA和 DTX-1 含量的变化
  •       3.4.3.1 贻贝中OA和 DTX-1 含量的变化
  •       3.4.3.2 消化腺中OA和 DTX-1 含量的变化
  •       3.4.3.3 鳃中OA和 DTX-1 含量的变化
  •       3.4.3.4 肌肉中中OA和 DTX-1 含量的变化
  •       3.4.3.5 外套膜中OA和 DTX-1 含量的变化
  •       3.4.3.6 咬合肌中OA和 DTX-1 含量的变化
  •     3.4.4 贻贝及各组织对毒素的平均蓄积、消除速率和消除比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厚壳贻贝对OA类毒素的长期蓄积和消除规律研究
  •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耗材
  •     4.1.1 实验材料
  •     4.1.2 试剂与耗材
  •     4.1.3 溶液的配制
  •   4.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利马原甲藻和小球藻的培养
  •     4.3.2 贻贝的驯化实验
  •     4.3.3 室内模拟暴露实验
  •     4.3.4 OA类毒素的提取
  •     4.3.5 酯化态毒素的释放
  •     4.3.6 提取液的净化
  •     4.3.7 液质联用检测法
  •   4.4 分析与讨论
  •     4.4.1 P.lima的产毒能力
  •     4.4.2 贻贝对OA类毒素的蓄积、消除
  •     4.4.3 贻贝及各组织中OA和 DTX-1 含量的变化
  •       4.4.3.1 贻贝中OA和 DTX-1 含量的变化
  •       4.4.3.2 消化腺中OA和 DTX-1 含量的变化
  •       4.4.3.3 鳃中OA和 DTX-1 含量的变化
  •       4.4.3.4 肌肉中中OA和 DTX-1 含量的变化
  •       4.4.3.5 外套膜中OA和 DTX-1 含量的变化
  •       4.4.3.6 咬合肌中OA和 DTX-1 含量的变化
  •     4.4.4 贻贝及各组织对毒素的平均蓄积、消除速率和消除比例
  •     4.4.5 贻贝体内OA类毒素的含量
  •   4.5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胡杨杨

    导师: 陈思,张小军,梅光明

    关键词: 厚壳贻贝,利马原甲藻,大田软海绵酸,蓄积,消除

    来源: 浙江海洋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农业科技

    专业: 海洋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水产和渔业

    单位: 浙江海洋大学

    基金: 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C37009)

    分类号: X55;S944

    DOI: 10.27747/d.cnki.gzjhy.2019.000089

    总页数: 59

    文件大小: 4079K

    下载量: 47

    相关论文文献

    • [1].厚壳贻贝筏式养殖技术[J]. 科学养鱼 2020(06)
    • [2].厚壳贻贝种贝促熟技术[J]. 科学养鱼 2018(09)
    • [3].福建台山列岛厚壳贻贝资源调查与评估[J]. 海洋科学 2015(11)
    • [4].厚壳贻贝的北方人工繁育技术[J]. 水产养殖 2015(08)
    • [5].从大黄鱼到厚壳贻贝不懈寻找打开蓝色宝库的钥匙——记浙江省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原总工程师倪梦麟[J]. 中国水产 2013(08)
    • [6].“海上牧场”响起丰收曲——嵊泗县野生厚壳贻贝工厂化育苗获成功[J]. 今日浙江 2009(11)
    • [7].厚壳贻贝脱肉装置设计及仿真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13)
    • [8].海水盐度对厚壳贻贝呼吸和钙化的影响[J].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5)
    • [9].厚壳贻贝人工育苗技术[J]. 河北渔业 2018(06)
    • [10].厚壳贻贝5-羟色胺2A受体(5-HT2AR)基因克隆和时空表达[J]. 水产学报 2018(12)
    • [11].台山列岛厚壳贻贝繁殖保护区管理模式探讨[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7(01)
    • [12].厚壳贻贝转凝蛋白类贝壳基质蛋白的重组表达与功能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0(05)
    • [13].厚壳贻贝亲贝及苗种培育技术要点[J]. 科学养鱼 2015(07)
    • [14].厚壳贻贝人工育苗关键技术探讨[J]. 科学养鱼 2016(06)
    • [15].不同保存方法对厚壳贻贝样品蛋白提取效果的比较[J]. 海洋科学 2013(08)
    • [16].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足丝盘及足丝的多巴分析(英文)[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1(02)
    • [17].紫贻贝与厚壳贻贝杂交子代生长和存活比较[J]. 海洋科学 2019(08)
    • [18].低盐度形成的微生物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J]. 海洋科学 2013(08)
    • [19].灿烂弧菌对厚壳贻贝免疫指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 水产学报 2018(09)
    • [20].3种有机磷农药对厚壳贻贝幼贝的急性毒性研究[J]. 渔业科学进展 2009(01)
    • [21].厚壳贻贝剥半壳装置的设计[J]. 渔业现代化 2019(01)
    • [22].肠道细菌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作用研究[J]. 海洋科学 2017(11)
    • [23].厚壳贻贝人工苗种海上暂养试验[J]. 科学养鱼 2015(04)
    • [24].基于F型mtDNA D-Loop的厚壳贻贝(Mytiluscoruscus)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J]. 海洋与湖沼 2019(02)
    • [25].厚壳贻贝MyD88-4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沙氏弧菌的免疫应答[J]. 水产学报 2019(11)
    • [26].厚壳贻贝海区保苗技术初探[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11)
    • [27].厚壳贻贝一种新型贝壳胶原蛋白的重组表达与功能分析[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9(10)
    • [28].基于密码子优化策略的厚壳贻贝几丁质酶原核重组表达及功能[J].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5)
    • [29].基于16S rRNA序列初步探讨贻贝属的系统发育[J]. 海洋科学 2009(12)
    • [30].厚壳贻人工贝育苗技术[J]. 海洋与渔业 2016(11)

    标签:;  ;  ;  ;  ;  

    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对大田软海绵酸类毒素的蓄积和消除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