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临床应用进展

头皮针临床应用进展

一、PROGRES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OF SCALP-ACUPUNCTURE(论文文献综述)

王吉庆,王旭慧[1](2021)在《针灸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失语症是中风患者的常见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中风后失语症的治疗显得格外重要。针灸疗法在中风后失语症的治疗上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方法主要为体针疗法、头皮针疗法、舌针疗法及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药物、经颅磁刺激等。介绍近5年有关以针灸为主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研究进展,并阐述相关治疗方法的当前优势与局限性,以及对其研究前景的展望。

陈绿叶[2](2021)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遵循本次研究的标准严格纳入60例符合要求的受试者,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脑血管病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皮针进行治疗,每日一次,6天的连续治疗后休息1天,14天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则予盐酸舍曲林片口服治疗,每日50mg,服用2个疗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的评分,比较两组在临床疗效上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治疗期间对照组有1例病例脱落,最终共59例患者完成研究,其研究结果具体如下:1.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的HAMD评分、NIHSS评分、PSQI评分、Barthel指数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3.治疗后,两组的HAMD评分、NIHSS评分、PSQI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同组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PSQI评分、Barthel指数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治疗组治愈3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86.67%;而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6例,有效15例,无效7例,脱落1例,总有效率为75.86%;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皮针与口服盐酸舍曲林片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均有效,两者在改善患者抑郁程度方面的疗效相当,但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皮针在降低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优化睡眠质量、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方面的疗效更胜一筹。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冉妮[3](2021)在《头针技术操作规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的研究方法,编制头针技术操作规范,以完善和优化头针疗法的规范性技术操作,为国家标准的修订、头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和技术创新提供参考。方法:拟定头针技术操作规范的结构要素;提取头针专着、针灸统编教材和标准文件文书关于头针技术操作的相关内容,以文献研究所获的技术资料为素材编制头针技术操作规范初稿;以初稿的编写内容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条目,通过德尔菲(Delphi)两轮函询法征求专家们对头针技术操作规范初稿的改进意见和建议,获得专家共识并修改形成规范的修正稿;最后进行修正稿指导下的临床操作验证观察,根据操作规范性、安全性和适宜性的验证结果,拟定形成最终的头针技术操作规范。结果:在规范编制阶段,共完成了22本书籍、472篇核心期刊文献和10份标准文件文书关于头针技术操作的内容分析。在标准处工作人员和课题组高职称针灸医师指导下,按照标准编写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对文献操作内容的规范化应用,借助专业知识,编制形成了头针技术操作规范初稿;在规范改进阶段,共进行了两轮信函咨询式的专家意见调查,参与调查的针灸专家共计24名,分别来自于14家三级甲等中医院、6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所高等中医医学院校和1所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第一轮发出问卷24份,应答率RR 100%、权威系数Cr 0.930、W系数0.474,第二轮发出问卷17份,应答率RR 94.1%、权威系数Cr 0.925、W系数0.555,两轮问卷调查所获资料均具有可靠性。通过两轮问卷的满分比、算术均数、变异系数CV设定问卷条目筛选界值,删除“针刺练习、抽气进气法、徐疾补泻、迎随补泻”,根据专家文字性意见和建议删除了“提插、震颤”的行针法、修改了保留条目的描述内容,形成头针技术操作规范的修正稿。在规范定型阶段,共纳入42例受试者进行了临床验证,对每位受试者进行了3次(每天1次)修正稿指导下的头针治疗操作。规范性验证中,针刺补泻的操作一致率为80.95%,系部分患者因病情原因未进行捻转补泻操作所致,并非条目描述、分类或操作参数的问题。在接受了捻转补泻操作的病例中,操作者反馈的一致性评价较好;安全性验证中,患者的针刺不适感(NRS疼痛评分)在1~3分之间,处在正常针刺疼痛的范围内,且未出现与头针治疗相关的异常情况和不良事件;适宜性验证中,患者对“医患沟通、治疗室环境、医生操作、受术体位、医生对治疗时间的安排”及“再次选择此头针治疗、向他人推荐此头针治疗”均有较满意的评价;以上提示修正稿具有规范性、安全性和适宜性。课题组根据验证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并定稿形成了最终的头针技术操作规范。结论:本次研究着眼于头针技术操作规范化,操作规范的编写和修改贯穿始终:首先在尊重文献真实性的基础上搜集头针技术操作规范研制的内容素材;然后借助科学的专家意见调查方法对文献基础上编制的技术操作相关内容进行共识性删改;再通过临床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和适宜性验证,最终形成了头针技术操作规范。整个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在方法学上对其他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的研制或修订存在一定借鉴意义;最终形成的头针技术操作规范具备真实性、规范性、安全性和适宜性,对头针国家标准的修订、头针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朱思悦,尹明,杨雪,赵诺[4](2021)在《静脉留置针排气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静脉留置针又称为外周静脉导管,是静脉输液、输血和紧急抢救的工具[1]。因其能保留在血管腔内,具有方便及时抢救、治疗、避免反复穿刺等优点,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2-3]。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三甲医院静脉留置针普及率已达80%及以上,静脉留置针操作及维护已经成为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4-5]。国外在静脉留置针的维护和并发症管理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但对留置针排气方法领域探索较少。

谢可欣[5](2021)在《头皮针与高频经颅磁刺激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并加用头皮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观察并评估两种治疗方法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旨在优化治疗方案,并观察头皮针和高频rTMS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根据相关诊断和纳入指标,选取在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就诊的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30例和头皮针组30例,最后纳入54例,脱落3例,实际入组共51例,rTMS组26例,头皮针组25例。两组患者都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体针治疗及康复训练,疗程均为2周。rTMS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做大脑患侧运动区的高频(3HZ)rTMS;头皮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做患侧顶颞前斜线的头皮针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疗程结束后2周内及1月后记录并分析NIHSS和FMA量表评分。结果:(1)NIHS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及1月后分别与治疗前相比、1月后与治疗2周后相比,NIHSS评分均降低,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及1月后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FMA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及1月后分别与治疗前相比、1月后与治疗2周后相比,FMA总分、FMA上肢评分、FMA下肢评分均升高,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及1月后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头皮针和高频rTMS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运动功能障碍方面均有显着效果;(2)依据评分数据,头皮针和高频rTMS治疗脑梗死2周和1月后随访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运动功能障碍方面未见明显差异。

邓凯烽,盛福芳,陈日兰,廖子龙,朱英[6](2020)在《不同流派头皮针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说明总结近年来不同流派头皮针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采用头皮针治疗失眠提供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进一步将头皮针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治疗。检索数据库中有关头皮针干预治疗失眠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头皮针作为针灸疗法的一种,其可通过刺激头皮相应的治疗区,调节大脑皮质功能,从而沟通内外,调整脏腑阴阳,进而改善睡眠质量。头皮针治疗失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但临床试验设计仍不够严谨,远期疗效仍不明确,今后应提高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为头皮针治疗失眠提供更多循证医学依据。

马欣雨[7](2020)在《头皮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意在探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应用头皮针治疗的临床疗效,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口腔科门诊就诊的以及部分招募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7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头皮针针刺治疗组以及常规针刺治疗组,每组均为35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VAS症状评分、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评分等进行评估调查以及组间比较,并根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症状评分作比较,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对比头皮针针刺治疗组、常规针刺治疗组治疗前后的VAS症状评分差值,结果显示头皮针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P值小于0.01,说明在两组治疗后,对于疼痛等症状的改善方面头皮针针刺组相较常规针刺组更突出。相比于治疗前,头皮针针刺治疗组、常规针刺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在DI、PI、CMI多项指数上的评估分值均显着降低,而头皮针针刺治疗组以上DI、CMI指数差值的明显大于常规针刺治疗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针刺治疗可使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得到更高的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头皮针针刺治疗本病无副作用,安全性、经济性佳,效果好,易于临床推广

李红美[8](2020)在《中医针灸技术传承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QCA法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文以中医针灸传承为出发点,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梳理针灸传承的相关研究,通过多案例研究分析针灸项目的兴起及发展的历史轨迹,并结合文献及理论研究找出针灸传承过程中的国家、社会及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逻辑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多项影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针灸技术传承路径,并为促进针灸技术的传承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方法: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核心数据库,收集国内外针灸传承等相关文献,梳理出针灸传承的相关研究,初步提炼出针灸传承的影响因素,同时为本文的研究打下文献基础;其次从流传下来的针灸技术中选取20项针灸技术,开展案例研究,深层次地分析针灸项目的兴起及发展的历史轨迹,并深入研究当时的国家、社会等人文环境因素,找出中医针灸项目传承关键根源;然后通过fsQCA软件进行分析,找出针灸技术传承影响因素的组合路径,并对结果进行稳健性分析;最后对结果进行讨论并给予政策建议。结果:通过对20项针灸技术的案例研究,并结合相关理论与文献,提炼出国家政策支持、国家标准出台、国际交流合作、主体传承能力、多元化传承媒介、传承渠道支持六个变量。对每一项针灸技术进行变量标定后,通过单变量分析得出,传承主体的传承能力(一致性结果为1.000)是影响针灸技术传承效果的必要性变量;fsQCA运行结果显示,简单解共有六组条件组合路径,主体能力*传承媒介*国家标准*政策支持,传承渠道*主体能力*国家标准*国际交流*政策支持,~传承渠道*主体能力*传承媒介*~国际交流*政策支持,主体能力*传承渠道*传承媒介*~国际交流*~国家标准*~政策支持,主体能力*传承渠道*~传承媒介*国际交流*~国家标准*~政策支持,主体能力*传承渠道*政策支持*~传承媒介*~国际交流*~国家标准,前三条路径的覆盖率相对较高,六条组合路径的覆盖率达到0.75,覆盖了 75%的案例;通过改变结果变量的赋值标准进行的稳健性检验结果可知,总体的覆盖率略有上升,具有代表性的简单方案中组合路径依然存在,表示原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结论:定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传承主体是影响针灸技术传承效果的必要性变量,政策支持、国家标准、国际交流、传承媒介、传承渠道变量都是导致针灸技术传承组合路径中的要素。因此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科学的针灸保护政策,推进针灸标准化研究,加强针灸的国际间交流合作;针对针灸传承主体而言,从物质及精神层面给予双重激励,提高传承主体的传承能力及意愿;建立针灸技术传承工作室,同时鼓励针灸技术以多元化的媒介传承,保障针灸技术传承渠道;最后在针灸传承的工作当中,要注重多途径并举,从国家到社会再到个人层面,建立一条协调有效的针灸传承路径,促进中医针灸的自我保护和可持续传承发展。

孙志伟[9](2020)在《五音疗法结合头皮针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1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五音疗法结合头皮针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的临床疗效,以五音疗法结合头皮针为观察组,以常规针刺为对照组,探讨五音疗法结合头皮针肝火扰心型不寐患者的失眠症状改善情况,为治疗失眠提供可行的方案。2方法把符合肝火扰心型不寐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采取五音疗法结合头皮针的治疗组及采取常规针刺的对照组,每组各30例。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失眠学会主编的第三版《国际睡眠障碍分类》,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并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共针刺20次,每周针刺5次,周六、周日休息,疗程4周。疗效评定标准参考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的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分,在治疗开始及结束时记录得分,并评价各组的组间、组内疗效。3结果治疗前五音疗法结合头皮针组与组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后不具有差异性(P>0.05),在PSQI、SAS、SDS及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分方面分析后也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治疗具有可比性。疗程结束后,两组治疗前后各细项评分及总分对比,提示皆存在显着的差异性,其中五音疗法结合头针在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睡眠障碍方面疗效较好(P<0.05),在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时间、日间功能等方面与常规针刺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治疗后SAS、SDS评分组内对比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P<0.01),组间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组内对比中医症候评分均较前有显着改善,但五音疗法结合头皮针治疗较采取常规针刺治疗在改善肝火扰心型不寐的中医症候方面疗效较好(P<0.01)。五音疗法结合头皮针组总有效率96.7%;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90%,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5<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说明五音疗法结合头皮针在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方面与常规针刺相比较,临床疗效较好。4结论(1)五音疗法结合头皮针治疗方式与常规针刺皆可改善肝火扰心型不寐患者的失眠症状,两组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2)五音疗法结合头皮针治疗失眠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且在降低PSQI指数总分、改善中医症候方面收效甚好。(3)五音疗法结合头皮针的治疗方案舒适、安全、有效、病人痛苦小,便于推广应用。

任圣[10](2019)在《麦粒灸联合微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麦粒灸联合头皮针、麦粒灸联合腕踝针与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差异,初步探讨其免疫学机制。方法:采取随机、对照、双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与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1例初发带状疱疹随机分为对照组、麦粒灸+头皮针组和麦粒灸+腕踝针组。对照组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麦粒灸+头皮针组采用麦粒灸联合头皮针与抗病毒药物治疗;麦粒灸+腕踝针组采用麦粒灸联合腕踝针与抗病毒药物治疗。治疗时间为5天,随访时间为入组后第30天。比较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的数字等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观察患者的止疱时间与面积,结痂时间,脱痂时间与皮疹面积;检验细胞因子指标: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2R、6、8、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评价整体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指标。结果:(1)基线比较: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2)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组间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麦粒灸+头皮针组和麦粒灸+腕踝针组优于药物对照组(P=0.012)。(3)症状改善情况:组内比较,三组治疗前后NRS评分、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三组间NRS评分无显着差异;最大疼痛缓解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可具有统计学意义(P≈0.1)。(4)体征情况:止疱时间与面积、结痂时间、脱痂时间与皮疹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细胞因子:组间比较,治疗后三组间IL-6和IL-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麦粒灸+腕踝针组的IL-6和IL-8比麦粒灸+头皮针组降低明显;三组间IL-1β、IL-2R、IL-10和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随访结果:三组间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麦粒灸+腕踝针组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安全性:三组未发生重大不良反应,安全性均好,依从性高。结论:在应用伐昔洛韦抗病毒的基础上,麦粒灸联合微针(腕踝针或头皮针)可以更好更快的治愈带状疱疹,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当处于急性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部位治疗;当后遗神经痛局部针刺治疗无效时,选择配合腕踝针、头皮针等远端治疗是有效方法之一,扩大了带状疱疹治疗诊疗思路。

二、PROGRES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OF SCALP-ACUPUNCTUR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ROGRES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OF SCALP-ACUPUNCTURE(论文提纲范文)

(2)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与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治疗方法
        2.4 异常情况的处理
        2.5 评价指标
        2.6 疗效评定
        2.7 安全性指标
        2.8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各评价指标的变化
        3.3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对比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3 选题依据
        3.1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治疗依据
        3.2 头皮针的治疗依据
        3.3 对照组口服药物的选择
    4 结果讨论
        4.1 评价方法的讨论
        4.2 结果分析讨论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脑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头针技术操作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头针技术操作规范结构要素的拟定
    1 必备要素
    2 可选要素
    3 附加要素
第二部分 基于文献的技术操作规范编制研究
    1 文献搜集与筛选
    2 文献信息提取与分析
    3 文献利用和头针技术操作规范初稿编制
    4 形成头针技术操作规范初稿
第三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的技术操作规范改进研究
    1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条目拟定和问卷设计
    3 问卷评价指标和筛选原则设定
    4 针灸专家意见调查
    5 调查问卷分析
    6 共识条目汇报
    7 文字性意见和建议的处理
    8 形成头针技术操作规范修正稿
第四部分 基于临床验证的技术操作规范定型研究
    1 准备工作
    2 研究对象
    3 头针操作方法
    4 观察指标
    5 质量控制
    6 资料的整理与统计
    7 验证结果
    8 临床验证小结及操作规范定稿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针灸标准及针灸标准化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静脉留置针排气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静脉留置针的结构型号
2 静脉留置针排气方法的比较
    2.1 一次性全插排气法与二次排气法
    2.2 侧孔排气法与非侧孔排气法
    2.3 带液穿刺排气法与带空气穿刺排气法
    2.4 正压封管排气法与改良封管排气法
3 其他排气改良方法
    3.1 手臂反折排气法
    3.2 控制针芯排气法
    3.3 自动排气留置针
    3.4 自制留置针封管教具
    3.5 挤压液体排气法
    3.6 注射器负压抽吸排气法
4 总结

(5)头皮针与高频经颅磁刺激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1.1 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1.2 治疗现状
        1.3 小结
    2 中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2.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2.2 治疗现状
        2.3 小结
    3 疗效评价
        3.1 评分表
        3.2 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EP)
        3.3 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
        3.4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 fMRI)
        3.5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 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依据
        2.5 不良反应和处理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2.7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
        3.3 不良反应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理论基础
        1.1 头皮针治疗中风偏瘫原理的探讨
        1.2. rTMS影响运动功能原理的探讨
    2 治疗方案依据
        2.1 头皮针选穴依据
        2.2 rTMS方案的选择
    3 结果分析
        3.1 数据分析
        3.2 作用途径和机制分析
    4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不同流派头皮针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中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机制研究
不同流派头皮针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
小结

(7)头皮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认识概况
        一、病理机制
        二、临床特点
    第二节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处理
        一、临床治疗
        二、预防措施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脱落、剔除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病例纳入
        二、治疗方案
        三、意外情况处理
        四、疗效观察及评价
        五、质量控制
        六、统计学处理
    第三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基线特征比较
        二、治疗前病况特征比较
        三、疗效评价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选择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原因
        二、选择头皮针治疗的原因
        三、选穴依据
    第二节 理论分析
    第三节 结果分析
    第四节 安全性评估
    第五节 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8)中医针灸技术传承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QCA法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1.1 中医针灸技术失传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
        1.2 中医针灸传承的研究较少,从政策管理角度研究的更是寥寥
        1.3 关于中医针灸传承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尚不明确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3.2 实践意义
    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4.1 研究内容
        4.2 技术路线图
    5 研究方法
        5.1 文献研究法
        5.2 专家访谈法
        5.3 案例研究法
        5.4 定性比较分析(QCCA)
    6 研究创新点
        6.1 研究视角创新
        6.2 研究内容创新
        6.3 研究方法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1 理论基础
        1.1 知识转移理论
        1.2 计划行为理论
        1.3 双因素理论
    2 国内外针灸传承研究
        2.1 针灸流派传承
        2.2 针灸人才传承
        2.3 针灸知识传承
        2.4 针灸文化传承
        2.5 针灸失传研究
        2.6 针灸传承影响因素研究
        2.7 国外针灸发展研究
    3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章 针灸传承的多案例研究
    1 案例选择
    2 针刺麻醉
        2.1 针刺麻醉的起源与发展
        2.2 针刺麻醉的近现代传承史
        2.3 影响针刺麻醉传承的因素小结
    3 头皮针
        3.1 头皮针的起源与发展
        3.2 头皮针的近现代传承史
        3.3 影响头皮针传承的因素小结
    4 太乙神针灸
        4.1 太乙神针古代传承史
        4.2 太乙神针近现代传承
        4.3 影响太乙神针灸传承的因素小结
    5 针灸技术传承影响因素归纳总结
        5.1 国家政策支持
        5.2 国家标准出台
        5.3 国际交流合作
        5.4 主体传承能力
        5.5 传承渠道支持
        5.6 多元化传承媒介
第四章 基于QCA法的针灸技术传承影响因素分析
    1 解释变量和结果变量说明
    2 单变量必要性分析
    3 真值表构建
    4 条件组合分析
        4.1 简单方案(INTERMEDIATE SOLUTION)
        4.2 复杂方案(COMPLEX SOLUTION)
        4.3 精简方案(PARSIM ONIOUS SOLUTION)
    5 稳健性检验
        5.1 单变量必要性分析
        5.2 真值表构建
        5.3 条件组合分析
第五章 中医针灸技术传承的讨论与政策建议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多案例研究小结
        1.2 基于QCA法的针灸技术传承影响因素小结
    2 政策建议
        2.1 国家层面
        2.2 传承主体层面
        2.3 技术传承层面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局限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致谢

(9)五音疗法结合头皮针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对不寐的研究
        1.1 古代文献中的不寐
        1.2 中医中不寐的病因
        1.3 中医不寐的病机
        1.4 中医不寐的治疗
    2.现代医学对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2.1 失眠症的诊断
        2.2 影响失眠的因素
        2.3 失眠症的发病机制
        2.4 失眠的治疗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2.0 西医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脱落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分组
        3.2 音乐选取标准
        3.3 选取的穴位定位标准
        3.4 针具
        3.5 治疗方案
        3.6 观察指标
        3.7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患者治疗前资料比较
        1.1 基线资料比较
        1.2 两组治疗前SAS、SDS评分比较
        1.3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分比较
        1.4 两组在治疗前PSQI各细项评分及总分比较
    2.治疗结果对比
        2.1 组内结果对比
        2.2 治疗后组间比较
    3.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
    1.立题背景
    2.焦虑抑郁与肝火扰心证失眠
    3.五音疗法选择的依据
    4.头皮针法理论依据
        4.1 头针的溯源
        4.2 头针在不寐中的应用
        4.3 头针治疗肝火扰心证失眠的机制
    5.结论
    6.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麦粒灸联合微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来源与伦理审批
        1.1.2 样本量计算的依据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中止和脱落标准
    1.6 剔除、中止和脱落处理
2.研究方法
    2.1 试验分组
        2.1.1 对照组
        2.1.2 麦粒灸+腕踝针组
        2.1.3 麦粒灸+头皮针组
    2.2 治疗方案
        2.2.1 对照组
        2.2.2 麦粒灸+腕踝针组
        2.2.3 麦粒灸+头皮针组
        2.2.4 蜘蛛穴改良定位法与腕踝针分区
        2.2.5 针灸介入结束后的西药强化治疗
        2.2.6 受试者注意事项
        2.2.7 随访
        2.2.8 治疗医生的培训
    2.3 观察指标
        2.3.1 观测时间
        2.3.2 观测指标
        2.3.3 疗效评价标准
    2.4 不良事件记录、处理与结果
        2.4.1 不良事件的记录
        2.4.2 不良事件的处理
        2.4.3 不良事件的结果
    2.5 安全性检测
    2.6 统计分析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3.2 治疗前后三组NRS分析
    3.3 治疗前后三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分析
    3.4 治疗前后三组止疱时间与相对面积分析
    3.5 治疗前后三组结痂、脱痂时间与皮疹相对面积分析
    3.6 治疗前后三组细胞因子分析
    3.7 治疗后随访三组后遗神经痛分析
    3.8 治疗前后三组有效率分析
    3.9 不良事件与安全性评价
4.分析与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与治疗
        4.1.1 带状疱疹的概述
        4.1.2 带状疱疹的抗病毒治疗
        4.1.3 带状疱疹的激素治疗
        4.1.4 带状疱疹神经痛与人体免疫的关联
        4.1.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镇痛治疗
    4.2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与针灸治疗现状
        4.2.1 祖国医学病机分析
        4.2.2 针灸治疗为主的概述
        4.2.3 刺络放血法概述
        4.2.4 灸法概述
        4.2.5 蜘蛛穴的由来与临床运用
        4.2.6 皮部浅刺与微针(头皮针、腕踝针)的临床运用
    4.3 疗效分析与展望
        4.3.1 研究结果分析
        4.3.2 麦粒灸蜘蛛穴的疗效分析
        4.3.3 头皮针治疗疼痛的分析
        4.3.4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分析
        4.3.5 远端取穴优势分析——经脉理论的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针灸远近取穴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本研究伦理批件

四、PROGRES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OF SCALP-ACUPUNCTURE(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研究进展[J]. 王吉庆,王旭慧.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1(03)
  • [2]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绿叶.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头针技术操作规范研究[D]. 冉妮.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4]静脉留置针排气方法的研究进展[J]. 朱思悦,尹明,杨雪,赵诺.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21(04)
  • [5]头皮针与高频经颅磁刺激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D]. 谢可欣.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不同流派头皮针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概况[J]. 邓凯烽,盛福芳,陈日兰,廖子龙,朱英.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09)
  • [7]头皮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马欣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中医针灸技术传承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QCA法的分析[D]. 李红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1)
  • [9]五音疗法结合头皮针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的临床研究[D]. 孙志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麦粒灸联合微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对比研究[D]. 任圣.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头皮针临床应用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