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然:漫谈王阳明的“天理”论文

刘怡然:漫谈王阳明的“天理”论文

“天理”是阳明心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王阳明说“心即理”,“天理”总是与“心”相关联。“心”不是人的心脏,也不是人的心理,而是人的生命,是人生命的觉知。因此,我们理解“天理”,需要从人的生命出发,尤其是要从圣人的生命着手。读王阳明《传习录》,我们知道,圣人是“知个天理”和“尽个天理”。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文明形式的最终决定力量。换句话说,每一种社会文明都不是凭空而来无缘而去,说到底还是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生产力大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生产力不断积累过程,他的发展是川流不息的,他不会因为某个阶段的消灭而消灭,也不会因为某种社会形态的消亡而消亡。当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原有的旧的社会文明形态已经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就将逐渐被淘汰,社会就将诞生新的文明形式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这种新的文明形式将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而不断成长壮大。生态文明的诞生和发展,就是生产力发展到新的阶段的必然要求。

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四人均被称为圣人。王阳明用射箭来比方四人:“三子譬如射,一能步箭,一能马箭,一能远箭,他射得到俱谓之力,中处俱可谓之巧。但步不能马,马不能远,各有所长,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处。孔子则三者皆长。然孔子之和只到得柳下惠而极,清只到得伯夷而极,任只到得伊尹而极,何曾加得些子。”四位圣人的才力分限是不同的,但他们都能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都能做到“力”与“巧”。由此可知,王阳明的“天理”是指一种条理,是人在具体情境之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生命能量的条理。

理解“天理”,关涉三点:其一,具体情境。人待人接物,就是在与他人(或物)互动。通过互动,情境的各构成要素与人融为一体,成为人生命的一部分,这样才有可能循“天理”做事。王阳明早期巡视监狱,发现监狱用囚犯的饭食来养猪,他马上报告上级,禁止了此类现象。后来有人称颂这件事,王阳明后悔说:“当时善则归己,不识置堂官同僚于何地。此不学之过。”这说明以前王阳明办事,没有考虑其他人,有不合“天理”的地方。

其二,生命能量。王阳明所说“才力分限”,是指人的生命能量。由于天赋不同,后天遭际有差,人的生命能量也有别。前面提到的四位圣人,他们的生命能量不同,面对具体情境所做出的反应也不一样。就是同一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其生命能量也不一样,所呈现的“天理”也有分别。

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员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在病例治疗过程的剥丝抽茧当中,始终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发挥学员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引导学员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3]。

其三,条理。古人常用“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来描绘“天理”活泼泼的本性。人的生命在具体情境中会自然地呈现,生命呈现自有其条理。王阳明说:“天命之性具于吾心,其浑然全体之中,而条理节目森然毕具,是故谓之天理。”“天理”不仅是人生命所具有之条理,也与天地进化的方向相合拍。

(文|张实龙)

责任编辑:刘怡然

标签:;  ;  ;  ;  ;  ;  ;  ;  ;  ;  

刘怡然:漫谈王阳明的“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