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育性论文-张欣,张宝石,赵明,李连禄,王美云

多育性论文-张欣,张宝石,赵明,李连禄,王美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育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多育性,生态因子

多育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欣,张宝石,赵明,李连禄,王美云[1](2010)在《生态因子对玉米多育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在冀西北坝上高寒地区筛选出的不同多育性的玉米材料,研究了它们在坝上(春播)、河北香河(春播)、北京(夏播)和海南(秋播)等4个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双穗性状以及其他性状的表现,并初步分析了影响双穗性状的主要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在4个不同生态环境中,坝上的高寒生态条件对双穗性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使株高、穗位降低,茎粗增加,穗分化开始时的叶龄增加。因此推测坝上高寒地区温度低、太阳辐射强的生态条件延迟了生殖器官的发育,同时促进了营养器官的生长,使得孕穗阶段上部多个雌穗的分化进程比较接近,并最终导致双穗抽丝和成穗同步性的增强。(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0年S1期)

曲明俐[2](2008)在《玉米异源染色质导入系的遗传分析和多育性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兼饲料作物。由于驯化中的“瓶颈效应”和随后的改良选择使得其遗传多样性相对于野生近缘种明显降低,现代玉米育种大多采用少数骨干自交系进行品种改良,导致玉米育种材料的遗传基础狭窄。没有种质的扩增和创新就没有玉米杂种优势水平的突破,因此,种质的拓宽与创新是玉米育种的战略任务,其中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是其重要的途径之一。墨西哥玉米(Zea mays ssp.mexicana,简称ZM)是玉米近缘野生材料,与普通玉米同属玉米种(Zea mays),为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势强,具有高分蘖性和分枝性、籽粒蛋白质含量高、对多种真菌类疾病免疫或高抗等优点,是玉米育种可利用的优异基因源。掖515为我国骨干自交系,具有农艺性状优良、配合力高、穗行数多等突出优点,但籽粒品质欠佳,高感青枯病、粗缩病和褐斑病。以墨西哥玉米为供体亲本,掖515为受体和轮回亲本,经多代回交和自交获得一批具有特异性状的渐渗系,本工作从中选取了具有多育性,长穗柄,和大果穗叁个性状的渐渗材料(分别命名为1#,10#,4#材料)进行细胞学和分子标记鉴定,并进一步对多育性相关基因进行初步定位。不同渐渗系的细胞学观测从掖515和上述叁个渐渗系中,每份材料随机选取5个样本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确定所有材料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20,未发现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核型分析表明材料间存在C-分带多态性,表现为带的有无、大小和染色深浅的变化,不同材料间染色体臂比及核型公式变化较明显。掖515的核型公式为2n=16m+4sm。1#材料及10#材料型公式分别为2n=14m+6sm、2n=12m+8sm。4#材料C—分带结果显示,异染色质深染的带的数目在不同检测样本中有差异,核型不稳定,表明经多代回交自交后得到的4#渐渗系还没有达到纯和。GISH分析表明,叁个渐渗系均有外源遗传物质渗入。1#材料共有6个信号点,成对分布于4号、7号染色体的端部及8号染色体亚端部。10#材料共有6个信号点,成对分布于2号染色体亚端部,和4号、7号染色体的端部。C-分带位置与GISH信号位置高度一致。4#材料GISH检测出7个信号点,其中6个成对分布于不同染色体端部或亚端部,还有1个信号位点只存在于其中一条6号染色体长臂末端,6号染色体长臂末端的信号不成对分布,与C-分带结果中不同样本带的数目不稳定相互验证,进一步证明4#材料经过多代回交自交并没有达到纯和。多育性相关基因的初步定位以掖515(少穗亲本)为母本,1#渐渗系(多穗亲本)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建立含有58个单株的F2代分离群体。采用SSR-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分析法对F_2代分离群体多育性进行鉴定。用筛选出的在1#材料和掖515间有多态性的130对引物对少穗池、多穗池DNA进行PCR扩增,其中引物bnlg1779在少穗池中扩增出与亲本掖515一致的条带,在多穗池中扩增出与亲本1#材料一致的条带。应用Mapmaker Version 3.0软件对分离数据进行连锁分析,利用Kosambi函数将重组率转换成遗传距离,得出SSR标记bnlg1779与多果穗相关基因位点间的遗传距离为13.99cM。在已发表的玉米SSR连锁图谱上,bnlg1779位于3号染色体长臂上。选取GISH信号所在染色体上的SSR多态性(在掖515与1#材料间)引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材料与掖515、ZM相比出现带型多态性,有偏向掖515的、偏向ZM的、具有双亲特征带并偏向掖515的、有双亲特征带并偏向ZM的、以及出现新带的。其中偏向ZM的和具有双亲特征带说明此染色体有ZM的DNA插入。1#材料的4号染色体被检测15个位点,其中有6个(40%)显示有ZM的DNA插入;7号染色体被检测的6个位点中有2个(33.3%)显示有ZM的DNA插入;8号染色体被检的9个位点中有2个(22.2%)显示有ZM的DNA插入。并且这些SSR分布与GISH信号相吻合,即细胞学鉴定及分子检测结果基本相符。本工作对这些渐渗后代进行核型分析和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了解基因组结构的变异程度和异源染色质渐渗片段的分布,为今后相关基因定位和克隆提供了适宜的材料和必要的工作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4-10)

赵明,石桂春[3](2002)在《玉米多育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很多研究表明 :玉米的多育性对提高产量潜力和氮肥利用率有着重要的作用。玉米多育性的遗传与控制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玉米的多育性主要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单穗×双穗是玉米多育性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主要形式 ,但是育种家如果能创造出对环境胁迫不敏感的玉米多育性基因型材料 ,那么利用双穗×双穗的杂交模式 ,就有可能培育出稳定表达双穗特性的超级杂交玉米。(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02年01期)

多育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兼饲料作物。由于驯化中的“瓶颈效应”和随后的改良选择使得其遗传多样性相对于野生近缘种明显降低,现代玉米育种大多采用少数骨干自交系进行品种改良,导致玉米育种材料的遗传基础狭窄。没有种质的扩增和创新就没有玉米杂种优势水平的突破,因此,种质的拓宽与创新是玉米育种的战略任务,其中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是其重要的途径之一。墨西哥玉米(Zea mays ssp.mexicana,简称ZM)是玉米近缘野生材料,与普通玉米同属玉米种(Zea mays),为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势强,具有高分蘖性和分枝性、籽粒蛋白质含量高、对多种真菌类疾病免疫或高抗等优点,是玉米育种可利用的优异基因源。掖515为我国骨干自交系,具有农艺性状优良、配合力高、穗行数多等突出优点,但籽粒品质欠佳,高感青枯病、粗缩病和褐斑病。以墨西哥玉米为供体亲本,掖515为受体和轮回亲本,经多代回交和自交获得一批具有特异性状的渐渗系,本工作从中选取了具有多育性,长穗柄,和大果穗叁个性状的渐渗材料(分别命名为1#,10#,4#材料)进行细胞学和分子标记鉴定,并进一步对多育性相关基因进行初步定位。不同渐渗系的细胞学观测从掖515和上述叁个渐渗系中,每份材料随机选取5个样本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确定所有材料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20,未发现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核型分析表明材料间存在C-分带多态性,表现为带的有无、大小和染色深浅的变化,不同材料间染色体臂比及核型公式变化较明显。掖515的核型公式为2n=16m+4sm。1#材料及10#材料型公式分别为2n=14m+6sm、2n=12m+8sm。4#材料C—分带结果显示,异染色质深染的带的数目在不同检测样本中有差异,核型不稳定,表明经多代回交自交后得到的4#渐渗系还没有达到纯和。GISH分析表明,叁个渐渗系均有外源遗传物质渗入。1#材料共有6个信号点,成对分布于4号、7号染色体的端部及8号染色体亚端部。10#材料共有6个信号点,成对分布于2号染色体亚端部,和4号、7号染色体的端部。C-分带位置与GISH信号位置高度一致。4#材料GISH检测出7个信号点,其中6个成对分布于不同染色体端部或亚端部,还有1个信号位点只存在于其中一条6号染色体长臂末端,6号染色体长臂末端的信号不成对分布,与C-分带结果中不同样本带的数目不稳定相互验证,进一步证明4#材料经过多代回交自交并没有达到纯和。多育性相关基因的初步定位以掖515(少穗亲本)为母本,1#渐渗系(多穗亲本)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建立含有58个单株的F2代分离群体。采用SSR-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分析法对F_2代分离群体多育性进行鉴定。用筛选出的在1#材料和掖515间有多态性的130对引物对少穗池、多穗池DNA进行PCR扩增,其中引物bnlg1779在少穗池中扩增出与亲本掖515一致的条带,在多穗池中扩增出与亲本1#材料一致的条带。应用Mapmaker Version 3.0软件对分离数据进行连锁分析,利用Kosambi函数将重组率转换成遗传距离,得出SSR标记bnlg1779与多果穗相关基因位点间的遗传距离为13.99cM。在已发表的玉米SSR连锁图谱上,bnlg1779位于3号染色体长臂上。选取GISH信号所在染色体上的SSR多态性(在掖515与1#材料间)引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材料与掖515、ZM相比出现带型多态性,有偏向掖515的、偏向ZM的、具有双亲特征带并偏向掖515的、有双亲特征带并偏向ZM的、以及出现新带的。其中偏向ZM的和具有双亲特征带说明此染色体有ZM的DNA插入。1#材料的4号染色体被检测15个位点,其中有6个(40%)显示有ZM的DNA插入;7号染色体被检测的6个位点中有2个(33.3%)显示有ZM的DNA插入;8号染色体被检的9个位点中有2个(22.2%)显示有ZM的DNA插入。并且这些SSR分布与GISH信号相吻合,即细胞学鉴定及分子检测结果基本相符。本工作对这些渐渗后代进行核型分析和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了解基因组结构的变异程度和异源染色质渐渗片段的分布,为今后相关基因定位和克隆提供了适宜的材料和必要的工作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育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欣,张宝石,赵明,李连禄,王美云.生态因子对玉米多育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0

[2].曲明俐.玉米异源染色质导入系的遗传分析和多育性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D].山东大学.2008

[3].赵明,石桂春.玉米多育性研究[J].玉米科学.2002

标签:;  ;  ;  

多育性论文-张欣,张宝石,赵明,李连禄,王美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