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说论文_冯文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致良知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良知,思想政治教育,涵义,天理,德育,现代教育,现实意义。

致良知说论文文献综述

冯文娟[1](2018)在《王阳明“致良知”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致良知"说包含着关于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理解与阐释。研究王阳明"致良知"说的理论贡献,有助于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规律,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谢军[2](2016)在《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的个人缘由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王阳明个人因素分析了他提出"致良知"的缘由,认为"致良知"是王阳明在经历"百死千难"中的体悟,提出"致良知"说也是他传道教学的需要,最后也是他理论创新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读书文摘》期刊2016年16期)

高瑞清,闫二红[3](2016)在《王阳明致良知说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阳明作为明代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的"致良知"学说影响至深。"致良知"思想是就具体的道德修养方面提出的,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概括,代表着王阳明的主要成就。本文将从致良知思想的提出、道德实践内涵以及致良知思想的当代道德价值这叁方面展开论述,从而体会作为集大成者的王阳明的主要思想内涵。(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6年05期)

王冬[4](2015)在《论“致良知”说的逻辑脉络》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阳明"致良知"说的提出赖于叁个循次递进的思想:首先,通过重新诠释"物"的含义,把物置于"心——物"关系中,建立"心外无物"的观点,重构一个"为我"的意义世界,为"致良知说"准备条件。而后,借助"心——物"这一关系,利用主体的"觉"和赋意功能,打通心与理的隔膜,进而为"致良知"说找到依凭的根据。最终逻辑地推得"致良知"是人身修为的根本工夫。(本文来源于《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侯丹[5](2015)在《论王阳明致良知说对佛禅的吸收和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阳明致良知说曾受到明人陈建"援儒入佛"的批判,认为其说带有强烈的佛禅色彩。事实上,阳明本人并不否认二者间的联系。在阐释致良知这一学说时,阳明对佛禅的吸收和利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理论建构的过程中,阳明融汇佛禅话语,并对禅宗的思辨方法有所吸收;二是在致良知的具体方法上,阳明兼采禅宗南、北两系的修行方式,合顿悟渐修为一体。不难看出,阳明利用佛禅的情况是颇为复杂的,不可一概而论。(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5年06期)

金蓉[6](2014)在《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对犯罪青少年矫正的借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称为全球叁大公害,其影响极为恶劣,除了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外,还会给受害者家庭和自身家庭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甚至危害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俨然已成为人类社会的“癌症”。然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青少年的犯罪率就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并且笔者通过对当前矫正现状的分析得知,由于施矫人员整体专业素质偏低、矫正内容重法轻德和矫正手段偏重于灌输和说教等原因的影响,犯罪青少年的矫正效果不甚理想,重新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积极探索有效的矫正措施显得尤为必要和关键。王阳明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认为天理自在心中,把本体和工夫打磨在了一起,为去恶存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总体思路。本文将对王阳明的主要思想“致良知”说进行概述,明晰良知和致良知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阐述该学说所提出的具体去恶途径。在当前犯罪青少年矫正中,合理借鉴王阳明的教化思路,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内容对其消极部分进行克服和超越,完善矫正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期在今后矫正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不断提高犯罪青少年矫正的成功率。具体而言,“致良知”说为矫正提供的借鉴可以从修身之道和教化之道两大方面展开思考。在修身之道方面,施矫者可借鉴立志、改过、静坐、戒慎恐惧和知行合一等思想,积极引导矫正对象复明良知;在教化之道方面,也可借鉴阳明的教育、告谕和乡约之法的思路以教化矫正对象,最终达到提升矫正质量和矫正效果的根本目的。(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8)

杨兰[7](2013)在《王阳明“致良知”说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应当博采众长,不断发展、丰富。王阳明"致良知"说包含着关于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理解与阐释。研究王阳明"致良知"说的理论贡献,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探索和研究。(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袁莉[8](2012)在《王阳明“致良知”说的涵义及其现代教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致良知"是阳明学的核心和基石,也是王阳明一生讲学的宗旨。"致良知"说包括"良知"本体和"致良知"的工夫两个重要部分,本文从这两部分的哲学涵义出发,进而探讨"致良知"思想对现代主体性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2年01期)

刘小云[9](2011)在《试比较聂豹与邹守益的“致良知”说》一文中研究指出致良知说是王阳明晚年心学思想中较为成熟的一种理论,也是王门后学讨论的重要内容。江右王学是阳明心学的重要流派,此派坚持"由功夫以悟本体"的路向,通过渐修求良知,纠正了"见成良知"的泛滥。但江右王门学者在"寂"还是"感"时"致良知",以及"良知"与"意念"的区别等问题上,却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本文试就江右王学的聂豹和邹守益关于"致良知"理论中的"先天之体"、"未发已发"、"寂感"、"诚"、"明觉"等问题作些比较探讨。(本文来源于《南阳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赵小庆[10](2011)在《“致良知”说的理论学术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从历史背景下简析王阳明"致良知"说产生的理论和社会现实两方面的原因,从而凸显出"致良知"说的理论学术价值和现实教育价值,为当代人的精神信仰危机指点迷津。(本文来源于《商品与质量》期刊2011年S4期)

致良知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王阳明个人因素分析了他提出"致良知"的缘由,认为"致良知"是王阳明在经历"百死千难"中的体悟,提出"致良知"说也是他传道教学的需要,最后也是他理论创新的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致良知说论文参考文献

[1].冯文娟.王阳明“致良知”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

[2].谢军.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的个人缘由探[J].读书文摘.2016

[3].高瑞清,闫二红.王阳明致良知说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价值[J].明日风尚.2016

[4].王冬.论“致良知”说的逻辑脉络[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5].侯丹.论王阳明致良知说对佛禅的吸收和利用[J].学术交流.2015

[6].金蓉.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对犯罪青少年矫正的借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7].杨兰.王阳明“致良知”说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与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13

[8].袁莉.王阳明“致良知”说的涵义及其现代教育意义[J].文教资料.2012

[9].刘小云.试比较聂豹与邹守益的“致良知”说[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

[10].赵小庆.“致良知”说的理论学术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J].商品与质量.2011

论文知识图

王伯安-王守仁像梁启超陆陇其-陆陇其式通于A式,一了百了(A、B式与上文

标签:;  ;  ;  ;  ;  ;  ;  

致良知说论文_冯文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