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巨噬细胞炎症蛋白论文_刘如锦

导读:本文包含了病毒巨噬细胞炎症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炎症,病毒,巨噬细胞,脂蛋白,抗原,因子。

病毒巨噬细胞炎症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刘如锦[1](2015)在《病毒巨噬细胞炎症蛋白Ⅱ调控抗HIV-1基因APOBEC3G表达机制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病毒巨噬细胞炎症蛋白II(v MIP-II)是由卡波氏肉瘤疱疹病毒(KSHV)K4基因编码的一种人趋化因子同源蛋白。载脂蛋白B m RNA编辑酶催化多肽样蛋白3G(APOBEC3G)是具有抗HIV-1功能的天然免疫因子。已有研究报道和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v MIP-II可上调APOBEC3G的表达,但其表达调控机制及信号通路尚不清楚。本研究在明确v MIP-II上调APOBEC3G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v MIP-II激活APOBEC3G表达的信号通路及调控其表达的关键启动子作用区域。方法:通过脂质体转染方法将构建好的pEGFP-N3-K4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293T细胞中,以转染空载体p EGFP-N3细胞组为对照,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转染p EGFP-N3-K4质粒细胞中v MIP-II的表达情况。采用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析v MIP-II对APOBEC3G以及趋化因子受体CCR3、CCR5、CCR6表达的影响。比较IFN-a与v MIP-II在诱导细胞中APOBEC3G表达水平的差异。检测AG490(JAK/STAT信号通路抑制剂)和U0126(ERK信号通路抑制剂)对细胞中APOBEC3G及JAK/STAT与ERK信号通路下游关键因子及其磷酸化表达水平影响,分析这些信号通路在v MIP-II激活细胞APOBEC3G表达中的作用。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分析v MIP-II调控APOBEC3G转录活性的关键启动子作用区域。结果:1.v MIP-II使APOBEC3G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上调了2.6和1.7倍,1000IU IFN-α使空载体转染细胞组APOBEC3G的m 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上调1.8和2.0倍。统计学分析显示v MIP-II上调APOBEC3G的功能显着高于1000IU IFN-α(P<0.05)。2.v MIP-II上调趋化因子受体CCR3、CCR5和CCR6的m RNA水平,CCR3及CCR6的蛋白表达水平,并上调ERK1/2、STAT1、STAT2、STAT3的蛋白和磷酸化水平。AG490抑制了p EGFP-N3-K4转染细胞中STAT1的表达水平和STAT2、STAT3及两者磷酸化表达水平;U0126抑制作用不显着。3.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p EGFP-N3-K4质粒转染组APOBEC3G启动子活性明显强于空质粒组,其启动子活性在翻译起始位点上游720bp处开始大幅度下降且再无增强。结论:1.真核表达载体p EGFP-N3-K4能在293T细胞中表达v MIP-II蛋白,且可上调APOBEC3G表达。2.JAK/STAT信号通路在v MIP-II调控细胞内APOBEC3G表达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v MIP-II在转录水平上明显激活了APOBEC3G的启动子活性,其关键转录元件区域位于APOBEC3G翻译起始位点上游720bp到480bp之间(-720/-480)。(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李靖,谭晓华,何淼,刘如锦,王小波[2](2014)在《病毒巨噬细胞炎症蛋白-Ⅱ对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样蛋白3G和正常T细胞表达分泌的调节活化蛋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病毒巨噬细胞炎症蛋白-II(viral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II,vMIP-II)对HIV-1抑制因子:载脂蛋白BmRNA编辑酶催化蛋白3G(apolipoproteon B mRNA-editing catalytic polypeptide-3G,APOBEC 3G)和正常T细胞表达分泌的调节活化蛋白(regulated upon activation normal T expressed and secreted,RANTES)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vMIP-II真核表达载pEGFP-N3-vMIP-II,分别采用电穿孔和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其转染至Jurkat和293T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vMIP-II基因对Jurkat细胞和293T细胞内的抗艾滋病基因APOBEC3G和RANTES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的vMIP-II真核表达载体,荧光显微镜观察估计转染效率达到50%左右。与空载体组相比较,转染pEGFP-N3-vMIP-II组的Jurkat细胞内的APOBEC3G和RANTES分别上调4.97倍和7.31倍,293T细胞内的APOBEC3G和RANTES分别上调为5.73倍和8.14倍。结论:vMIP-II基因不同程度的上调了Jurkat细胞和293T细胞内的抗艾滋病基因APOBEC3G和RANTES的表达。(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4年21期)

李纪强[3](2012)在《人血型B抗原模拟多肽—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β双表达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及体内、外抗肿瘤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背景免疫监视功能是人体免疫系统主要功能之一,可识别和清除体内表达新生抗原的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 TSA)与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 TAA),许多肿瘤的TSA、TAA已经被筛选出。然而,免疫系统却不能对表达TSA、TAA的肿瘤细胞进行有效杀伤,肿瘤极少能自然消退。相反,肿瘤细胞在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下仍能发展、转移,说明肿瘤病人体内存在广泛的免疫逃逸。肿瘤免疫逃逸是肿瘤细胞通过自身或微环境的改变来逃避机体的免疫识别和攻击。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己有学者提出了肿瘤微环境的概念,比较合理的解释了肿瘤逃逸机体免疫排斥的机制。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内环境,主要包括肿瘤细胞、间质细胞、微血管、组织液及少量浸润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共同组成。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状态以免疫抑制为主,其具体表现有:血液中CD4+/CD8+细胞比例下降;在肿瘤局部和邻近的黏膜内调节性T细胞上升;树突状细胞功能低下;血液中免疫抑制因子如TGF — β等升高;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Ⅰ、Ⅱ类分子缺乏。在肿瘤组织微环境中,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肿瘤局部微环境中免疫特有模式。肿瘤细胞不仅被动的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同时也主动的抑制其生长环境中的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这些因素为开辟新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案提供了思路。肿瘤治疗的主要目标有两个:1、对肿瘤病灶进行有效摧毁,减轻或消除肿瘤负荷;2、对肿瘤亚临床病灶及游离在全身的肿瘤细胞进行有效杀伤。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二个治疗目标更为重要,因为肿瘤微小病灶的复发、进展及肿瘤局部或远处转移是大多数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肿瘤的免疫治疗目的是激发或调动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肿瘤微环境中抗肿瘤免疫效应,从而实现减少肿瘤负荷和对亚临床病灶的有效杀伤。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方面,其中细胞免疫是抗肿瘤免疫的主力。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微环境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肿瘤微环境的本质和病理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即认识到DC在启动免疫反应和诱导肿瘤微环境免疫耐受的调控中起关键作用。针对这一机制,应用肿瘤的各种抗原,以各种手段修饰DC制成的瘤苗免疫荷瘤宿主,以诱导特异性杀伤T细胞的生成和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从而逆转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状态,已经为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尽管应用DC疫苗,甚至与化学药物、其他生物制剂联合运用,大多数肿瘤的预后并未得到显着地改善。目前的免疫治疗并不能有效改善肿瘤微环境中免疫功能的抑制状态。异型血型抗原可能是打破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状态的潜在靶点。ABO血型抗原是人类最主要的血型抗原,不仅分布在红细胞膜表面,更广泛地存在于很多组织细胞膜和体液、分泌液中。A型的人体内存在抗B抗原的天然抗体,B型的人体内存在抗A抗原的天然抗体,O型的人体内存在抗A抗B抗原的天然抗体。临床中,ABO血型不合的输血或器官移植后发生的超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体内预先存在有抗供者血型抗原的天然抗体,它们与抗原相结合,通过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在输入的红细胞或移植器官细胞膜上形成补体MAC,导致被移植细胞内外物质交流,细胞肿胀、破碎而死亡;或通过补体激活所产生的活性片段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导致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纤维蛋白沉积和大量血小板聚集,并形成血栓,从而使移植器官发生不可逆性缺血、变性、坏死。通过对异型血型抗原诱发超急性免疫排斥的机制回顾中,我们设想:如果肿瘤细胞能够特异性表达异型血型抗原,机体存在的天然抗体和肿瘤细胞表面的这种抗原相结合,同样可以导致抗原抗体反应发生,并激活补体而发挥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第一、不同于现在的肿瘤疫苗利用肿瘤抗原产生抗体,而是体内本身存在针对这种抗原的天然抗体,这样的免疫反应更为迅速,可以显着改善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状态;第二、与异型血型抗原类似,在肿瘤内部注射异种抗原,可以提高APC对肿瘤抗原的提呈,有利于对全身亚临床病灶的杀伤;第叁,在肿瘤内部注射异种抗原可以逆转Treg的免疫抑制作用。目前,有关血型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性的研究较多,但利用异型血型抗原抗肿瘤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在筛选人血型B抗原模拟肽(B/Fas)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β (MIP3β)的基础上,成功构建跨膜型B/Fas-MIP3 β腺病毒载体(Ad-B/Fas-MIP3 β )。本研究通过在小鼠体内模拟人B型血型抗体环境,在小鼠移植瘤内注射Ad-B/Fas-MIP3β。旨在观察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的血型B抗原模拟肽能够与抗血型B抗原抗体高效结合,并能够激活补体介导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在动物体内预先存在抗体的情况下,肿瘤内注射Ad-B/Fas-MIP3β能够使肿瘤内部产生明确的炎症反应、肿瘤细胞坏死及凋亡、免疫细胞数量增多及功能增强,肿瘤内部免疫抑制状态改善。初步探讨这种免疫治疗方法抗肿瘤效应的可能机制。第一部分重组Ad-B/Fas-MIP3β双表达腺病毒载体的构建、鉴定及扩增目的:构建Ad-B/Fas-MIP3β双表达腺病毒载体,并验证其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方法:使用pAdeasy-1系统,构建穿梭质粒pShuttle-CMV-DNA,经PmeⅠ酶切和CIP去磷酸化后,在大肠杆菌BJ5183中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同源重组,经PacⅠ酶切鉴定后,获得重组腺病毒质粒pAd-CMV-DNA。脂质体2000转染线性化重组腺病毒质粒至HEK 293A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Ad-DNA,并进一步感染B16细胞。根据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aic effect,CPE)测定病毒滴度。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分析转染B16细胞内目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经PCR、双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Ad-B/Fas、Ad-B/Fas-MIP3β均见约600 bp插入片段,Ad-MIP3β、Ad-B/Fas-MIP3p均见297bp左右的特异性片段,Ad-control未扩增出上述片段。测序结果和目的基因序列一致。经2轮扩增后,重组病毒效价:Ad-B/Fas: 7×1010/ml; Ad-control: 2.21×1011/ml; Ad-MIP3β:1.2×1011/ml; Ad-B/Fas-MIP3β: 3.94×1010/ml;感染B16细胞后,目的mRNA和蛋白质均有表达。结论:成功构建Ad-B/Fas-MIP3β双表达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可在B16细胞中表达。第二部分重组Ad-B/Fas-MIP3 β双表达腺病毒载体体外抗肿瘤效应目的:将重组Ad-B/Fas-MIP3 β双表达腺病毒载体感染黑色素细胞株B16,检测其体外抗肿瘤效应。方法:实验分为5组:A组:Ad-B/Fas组,B组:Ad-MIP3β组,C组:Ad-B/Fas-MIP3β组,D组:Ad-control组,E组:PBS组。分别进行感染,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每组6例,共30例);细胞增殖实验(每组分为10MOI、50MOI、100MOI叁个亚组,每亚组12例,共180例);体外补体介导的细胞杀伤实验(每组分为5ul、10ul、20ul叁个亚组,每亚组8例,共120例);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实验(每组分为10:1、20:1、40:1叁个亚组,每亚组8例,共120例),行MTT检测,评价各组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凋亡数据采用one-way ANOVA分析及Bonferroni组间比较,如方差不齐则选择近似F检验Welch法,及Dunnett'S T3组间比较。细胞增殖实验、体外补体介导的细胞杀伤实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实验中的计量数据采用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P<0.05具有统计意义。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结果:(1)统计学分析表明实验组间凋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586,P<0.001)。与 PBS 组凋亡率(2.62±0. 70) %相比,Ad-B/Fas 组凋亡率(5.68±1.31) %和Ad-B/Fas-MIP3β组凋亡率(5.94±1.2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Ad-control 组凋亡率(2.62±1.19)%和 Ad-MIP3 β 组凋亡率(3.55±0. 86)%无显着性差异(P=1.000); Ad-B/Fas组凋亡率与Ad-B/Fas-MIP3β组凋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1.000); Ad-B/Fas组凋亡率高于Ad-control组、Ad-MIP3β组、PBS 组(P<0.001; P=0.022; P<0.001)。(2)细胞增殖实验表明实验分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F=1165.189, P<0.001 )。与 PBS 组相比,Ad-B/Fas 组、Ad-control 组、Ad-MIP3β 组、Ad-B/Fas-MIP3 β组细胞增殖效应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Ad-control组相比,Ad-B/Fas组、Ad-MIP3β组、Ad-B/Fas-MIP3 β组细胞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6; P=1.000; P=0.876)。不同浓度之间有显着性差异(F=6292.979, P<0.001)。(3)CDC实验表明实验分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F=107.762,P<0.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Ad-B/Fas组、Ad-control组、Ad-MIP3β组、Ad-B/Fas-MIP3 β组CDC效应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Ad-control 组相比,Ad-B/Fas 组、Ad-MIP3 β 组及 Ad-B/Fas-MIP3 β 组 CDC 效应显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Ad-B/Fas组CDC效应高于其他4组(P<0.001)。不同补体浓度之间有显着性差异(F=52.998,P<0.001);补体5ul与另2组相比CDC效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补体10ul与20ul组CDC效应无统计学差异(P=1.000)。分组与效靶比之间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2.984, P=0.005)。(4)ADCC实验表明实验分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F=108.050,P<0.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Ad-B/Fas组、Ad-control组、Ad-MIP3β组、Ad-B/Fas-MIP3β组ADCC效应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Ad-control 组相比,Ad-B/Fas 组、Ad-MIP3 β 组及 Ad-B/Fas-MIP3 β 组 ADCC 效应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Ad-B/Fas组ADCC效应较其余4组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效靶比之间有显着性差异(F=54.542, P<0.001);效靶比10:1组与另2组相比ADCC效应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效靶比20:1与效靶比40:1 ADCC效应无统计学差异(p=1.000)。分组与效靶比之间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2.882, P=0.006)。(5)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Ad-B/Fas与Ad-B/Fas-MIP3 β组DC与巨噬细胞抗原摄取及吞噬肿瘤细胞抗原效应较Ad-control组、Ad-MIP3 β组高。结论:Ad-B/Fas与Ad-B/Fas-MIP3β感染黑色素瘤B16细胞,对细胞增殖产生抑制效果,其可能的机制包括: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通过CDC、ADCC效应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促进DC与巨噬细胞摄取及吞噬肿瘤细胞抗原。第叁部分重组Ad-B/Fas-MIP3 β双表达腺病毒载体体内抗肿瘤效应目的:建立C57/BL6小鼠黑色素瘤皮下移植瘤模型,模拟人血型B抗体环境,通过瘤内注射重组Ad-B/Fas-MIβ3β双表达腺病毒载体,观察其对小鼠移植瘤生长、肿瘤微环境的影响。方法:体内效应随机分为5组:Ad-B/Fas瘤内注射组;Ad-control瘤内注射组;Ad-MIP3β瘤内注射组;Ad-B/Fas-MIP3β瘤内注射组;PBS瘤内注射组。每组8只,共40只,分别进行肿瘤体积、小鼠生存期观察。各组另有4只小鼠取标本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瘤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CD3+、CD4+、CD8+及 CD4+CD25+亚群;ELISA 法检测肿瘤内 IL-2、IFN-Y、TNF-a含量;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瘤内CD49b、CD68、CD80、CD86表达,免疫荧光检测移植瘤内CD11c、MHC I表达。先感染病毒实验分组随机分为已感染Ad-B/Fas的B16细胞造模组;已感染Ad-control的B16细胞造模组;已感染Ad-MIP3 β的B16细胞造模组;已感染Ad-B/Fas-MIP3β的B16细胞造模组及已感染Ad-B/Fas未进行红细胞免疫组。共分5组,每组8只小鼠。先感染各组病毒至B16细胞后,再将B16细胞接种于C57/BL6小鼠皮下,进行成瘤时间、肿瘤体积和生存时间检测。肿瘤再攻击实验分组随机分为:Ad-B/Fas免疫组;Ad-control免疫组;Ad-MIP3β免疫组;Ad-B/Fas-MIP3β免疫组;Ad-B/Fas免疫而未进行红细胞免疫组。共分5组,每组8只,共40只小鼠,先感染各组病毒至B16细胞,予以灭活后,将灭活后细胞免疫C57/BL6小鼠,再将未感染的B16细胞接种于C57/BL6小鼠皮下,进行成瘤时间、肿瘤体积和生存时间检测。联合微波消融(MA)实验随机分为6组:MA+Ad-B/Fas组、MA+Ad-control组、MA组、Ad-B/Fas组、Ad-control组和PBS组,每组8只,共48只,微波消融后,予以瘤内注射各组病毒,进行肿瘤体积和生存时间检测。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不同分组不同时间肿瘤体积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行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各处理组肿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行one-way ANOVA分析及Bonferroni组间比较,如方差不齐则选择近似F检验Welch法,及Dunnett'S T3组间比较。各组小鼠生存期间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统计学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结果:(1)肿瘤体积观察提示组间效应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F=14.701,P<0.001)。与PBS组比较,Ad-control组和Ad-MIP3 β组肿瘤体积无显著性差异(P=0.370; P=0.092), Ad-B/Fas、Ad-B/Fas-MIP3 β 组肿瘤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 Ad-B/Fas、Ad-B/Fas-MIP3β组肿瘤体积较其他组生长缓慢。治疗后3天,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具有显着性差异(F=7.430,P<0.001),与Ad-control组相比,Ad-B/Fas 组、Ad-B/Fas-MIP3 β 组肿瘤体积显着较低(P=0.002; P=0.015);治疗后1周,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具有显着性差异(F=10.695, P<0.001),与Ad-control 组相比,Ad-B/Fas 组、Ad-B/Fas-MIP3 β 组肿瘤体积显着较低(P=0.009;P=0.010);治疗后2周,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具有显着性差异(F=19.435, P<0.001 ),与Ad-control组相比,Ad-B/Fas组、Ad-B/Fas-MIP3β组肿瘤体积显著较低(P=0.001)。(2)生存期观察:各组小鼠均在设定观察期限60天内死亡。Ad-B/Fas组中位生存期30(95%CI:25.842-34.158)天,Ad-MIP3 ββ组中位生存期23(95%CI: 17.456-28.544)天,Ad-B/Fas-MIP3 β 组中位生存期 33(95%CI:30.228-35.772)天,Ad-control 组中位生存期 21(95%CI:16.842-25.158)天,PBS 组中位生存期 21(95%CI:18.228-23.772)天。与 PBS 组相比,Ad-B/Fas 组、Ad-B/Fas-MIP3β组小鼠生存期有显著性差异(P=0.006; P<0.001),Ad-control组、Ad-MIP3 β组小鼠生存期无显著性差异(P=0.368; P = 0.134);与Ad-control组相比,Ad-B/Fas-MIP3 β组小鼠生存期有显著性差异(P=0.002),Ad-B/Fas组小鼠生存期无显着性差异(P=0.052); Ad-B/Fas组和Ad-B/Fas-MIP3β组小鼠生存期无显著性差异(P=0.989)。(3)各组小鼠肿瘤病理切片检查结果发现瘤内注射Ad-B/Fas后肿瘤组织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坏死、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瘤内注射Ad-B/Fas-MIP3 β组的小鼠肿瘤组织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其余3组组小鼠肿瘤组织可见少量肿瘤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两组小鼠肺、肝、肠、心、肾、脾等器官未见显着炎症反应。(4)瘤内注射肿瘤细胞凋亡组间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7.696, P<0.001)。多重比较表明:与PBS组比较,Ad-control组细胞凋亡无显着性差异(P=0.571),Ad-B/Fas 组、Ad-MIP3 β 组、Ad-B/Fas-MIP3 β 组肿瘤细胞凋亡有显着性差异(P<0.001),与Ad-B/Fas组相比,Ad-B/Fas-MIP3 β组细胞凋亡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47),Ad-control组、Ad-MIP3β组细胞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Ad-B/Fas组在凋亡率增高的同时,具有大量坏死现象。(5)淋巴细胞CD3、CD8亚群组间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84, P=0.185;F=0.699, P=0.600);淋巴细胞CD4、CD25及CD4/CD8亚群组间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399,P<0.001; F=18.542,P<0.001; F=5.327,P=0.003)。多重比较表明:与PBS组相比,Ad-B/Fas组CD4+细胞数量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剩余3组CD4+淋巴细胞数量无显着性差异(P=1.000),Ad-B/Fas组与Ad-B/Fas-MIP3 β组CD4+淋巴细胞数量无显着性差异(P=0.154);与PBS组相比,Ad-B/Fas组、Ad-B/Fas-MIP3β组CD4+CD25+细胞数量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d-control 组、Ad-MIP3β 组 CD4+CD25+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P=0.217),Ad-B/Fas 组与 Ad-B/Fas-MIP3 β 组 CD4+CD25+细胞数量无显着性差异(P=0.412);与PBS组相比,瘤内注射Ad-B/Fas组CD4/CD8细胞比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剩余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6)IL-2含量组间效应具有显着性差异(F=119.620; P<0.001);多重比较表明:与PBS组相比,瘤内注射病毒各组IL-2含量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P=0.003; P=0.003; P<0.001);与 Ad-control 组相比,Ad-B/Fas 组、Ad-B/Fas-MIP3 β组IL-2含量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IFN-γ含量组间效应具有显著性差异(F=238.368; P<0.001);与PBS组相比,Ad-B/Fas组、Ad-control组、Ad-B/Fas-MIP3 β组IFN-γ含量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6; P<0.001), Ad-MIP3 β 组 IFN-γ 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291);与Ad-control组相比,Ad-B/Fas组IFN-γ含量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NF-α含量组间效应具有显著性差异(F=81.490; P<0.001);与PBS组相比,瘤内注射病毒各组TNF-α含量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Ad-control组相比,瘤内注射 Ad-B/Fas 组、Ad-MIP3 β 组、Ad-B/Fas-MIP3 β 组 TNF-α 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P=0.013; P=0.003)。(7)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实验表明:除外CD86光密度组间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F=2.287, P=0.088),其余各因变量组间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 PBS 组相比,Ad-B/Fas 组、Ad-MIP3 β 组、Ad-B/Fas-MIP3 β 组 CD34光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P=0.002; P<0.001 ),Ad-control 组 CD34光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0); Ad-B/Fas组和Ad-B/Fas-MIP3 β组CD34光密度无显着性差异(P=1.000)。与PBS组相比,Ad-B/Fas组、Ad-MIP3 β组、Ad-B/Fas-MIP3 β组VEGF光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P=0.020; P<0.001 ),Ad-control 组 VEGF 光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9);与 Ad-B/Fas组相比,Ad-B/Fas-MIP3 β组VEGF光密度有显着性差异(P=0.001),Ad-MIP3β组VEGF光密度无显着性差异(P=0.516)。与PBS组相比,剩余4组CD68光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Ad-control组相比,Ad-B/Fas组、Ad-MIP3β组、Ad-B/Fas-MIP3β组CD68光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6;P=1.000; P=0.763)。与 PBS 组相比,Ad-control 组、Ad-MIP3 β 组、Ad-B/Fas-MIP3β组CD80光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Ad-B/Fas组CD80光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PBS组相比,Ad-B/Fas组、Ad-MIP3β组、Ad-B/Fas-MIP3 β 组 CD49b 光密度无显着性差异(P=1.000; P=1.000; P=0.083),Ad-control组CD49b光密度有显着性差异(P=0.006)。CD11c与MHCI免疫荧光结果提示,与PBS组与Ad-control组比较,Ad-B/Fas、Ad-B/Fas-MIP3ββ组表达量高。(8)先感染病毒效应实验表明:各组小鼠在接种相应瘤细胞悬液后,成瘤率为100%。成瘤时间组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8.782, P<0.001 )。与Ad-control组相比,Ad-B/Fas组成瘤时间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生存期分析:与Ad-control组相比,Ad-B/Fas组小鼠生存期有显着性差异(P=0.001),剩余4组生存期无显着性差异(P>0.05); Ad-B/Fas组与Ad-B/Fas未免疫组小鼠生存期有显着性差异(P=0.001)。肿瘤体积组间效应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F=3.521,P=0.016)。重复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0.349, P<0.001)。(9)肿瘤再攻击实验结果表明:成瘤时间组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8.972,P<0.001)。与Ad-control组、Ad-B/Fas未行红细胞免疫组相比,Ad-B/Fas组成瘤时间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8);与Ad-B/Fas组相比,Ad-MIP3β组和Ad-B/Fas-MIP3β组成瘤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68;P=0.844)。生存期分析:与Ad-control组相比,Ad-B/Fas组小鼠生存期有显着性差异(P=0.007)。肿瘤体积组间效应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F=7.732, P<0.001)。重复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1.682, P<0.001)。(10)瘤内腺病毒载体注射联合微波消融实验表明:各组小鼠均在设定观察期限60天内死亡。PBS组与Ad-B/Fas小鼠生存期有显着性差异(P=0.006),联合微波消融各组内及与未联合微波消融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肿瘤体积组间效应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F=29.247, P<0.001)。重复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7.957, P<0.001)。结论:在小鼠体内成功模拟人血型抗体环境,并建立C57/BL6小鼠黑色素移植瘤模型,含人血型B抗原模拟多肽基因的腺病毒载体瘤内注射后,可以减轻肿瘤负荷和延长小鼠中位生存期。除CDC效应外,其可能的机制尚包括含人血型B抗原模拟多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增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增加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减少肿瘤微血管,提高APC抗原提呈功能等。联合微波消融组能显着减轻肿瘤负荷。(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2-04-20)

孙晗笑,莫雪梅,闫莉,李秀英,张光[4](2010)在《荧光定量PCR法研究重组病毒巨噬细胞炎症蛋白联合用药体外抗HIV-1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HIV-1病毒载量的方法 ,并用于研究重组病毒巨噬细胞炎症蛋白(rvMIP)联合用药前后的病毒载量变化。方法选择HIV-1的gag和env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建立荧光定量PCR测定HIV-1病毒载量的体系。分别设置rvMIP、AZT、T-20、rvMIP+AZT、rvMIP+T-20 5个不同用药组,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用药后各组病毒载量的变化。结果所建立的荧光定量PCR体系的检测下限为101拷贝,其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7 4,斜率为-2.524,截距为29.716;除了浓度6 ng.mL-1的rvMIP组、AZT组、T-20组外,各用药组病毒载量值与阳性对照均有差别,且随药物浓度增加,病毒载量逐渐减小。各相同浓度用药组病毒载量相比,rvMIP+T-20组(rvMIP+AZT组(rvMIP组(T-20组(AZT组。结论所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可靠;rvMIP与T-20或AZT联用可以增强rvMIP对HIV-1病毒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0年11期)

侯建梅[5](2005)在《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β(Mip3β)重组腺病毒疫苗抗肿瘤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β(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 3β,Mip3β),又名ELC(EBI-1 Ligand Chemokine)、CCL19,是一种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发现的CC类趋化因子。Mip3β集中表达在淋巴组织,它能够趋化T细胞、DC细胞、NK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Mip3β通过与受体CCR7特异性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Mip3β-CCR7的相互作用在促进DC细胞与T细胞接触并呈递抗原从而激发有效免疫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作为载体,构建了表达小鼠Mip3β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采用瘤内注射的方法观察其抗肿瘤效应,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方法: (1)将小鼠Mip3β基因克隆入穿梭质粒载体pShuttle中得到pShuttle-Mip3β。再用PmeⅠ限制酶将pShuttle-Mip3β酶切线性化,与超螺旋的骨架质粒pAdEasy-1经电穿孔共转化重组酶阳性(recA+)的宿主大肠杆菌BJ5183。 (2)将腺病毒质粒用PacⅠ酶切后,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包裹并转染整合了腺病毒E1和E3区的人胚肾细胞株293E1。约10天后得到包装的重组腺病毒,命名为Ad-Mip3β。进一步做RT-PCR,Western(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5-04-01)

病毒巨噬细胞炎症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明确病毒巨噬细胞炎症蛋白-II(viral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II,vMIP-II)对HIV-1抑制因子:载脂蛋白BmRNA编辑酶催化蛋白3G(apolipoproteon B mRNA-editing catalytic polypeptide-3G,APOBEC 3G)和正常T细胞表达分泌的调节活化蛋白(regulated upon activation normal T expressed and secreted,RANTES)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vMIP-II真核表达载pEGFP-N3-vMIP-II,分别采用电穿孔和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其转染至Jurkat和293T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vMIP-II基因对Jurkat细胞和293T细胞内的抗艾滋病基因APOBEC3G和RANTES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的vMIP-II真核表达载体,荧光显微镜观察估计转染效率达到50%左右。与空载体组相比较,转染pEGFP-N3-vMIP-II组的Jurkat细胞内的APOBEC3G和RANTES分别上调4.97倍和7.31倍,293T细胞内的APOBEC3G和RANTES分别上调为5.73倍和8.14倍。结论:vMIP-II基因不同程度的上调了Jurkat细胞和293T细胞内的抗艾滋病基因APOBEC3G和RANTES的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病毒巨噬细胞炎症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刘如锦.病毒巨噬细胞炎症蛋白Ⅱ调控抗HIV-1基因APOBEC3G表达机制的初步探讨[D].杭州师范大学.2015

[2].李靖,谭晓华,何淼,刘如锦,王小波.病毒巨噬细胞炎症蛋白-Ⅱ对载脂蛋白BmRNA编辑酶催化样蛋白3G和正常T细胞表达分泌的调节活化蛋白表达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

[3].李纪强.人血型B抗原模拟多肽—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β双表达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及体内、外抗肿瘤效应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

[4].孙晗笑,莫雪梅,闫莉,李秀英,张光.荧光定量PCR法研究重组病毒巨噬细胞炎症蛋白联合用药体外抗HIV-1的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10

[5].侯建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β(Mip3β)重组腺病毒疫苗抗肿瘤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

论文知识图

流式细胞仪检测pG-CXCR4对MDA-MB-231...叁因关系的转化2-1流式细胞术检测各实验组细胞凋亡率...

标签:;  ;  ;  ;  ;  ;  ;  

病毒巨噬细胞炎症蛋白论文_刘如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