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转向论文_张金运,张立昌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转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化,视觉,行政,红海,媒介,美术教育,理念。

文化转向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运,张立昌[1](2019)在《从认识活动到意指实践:教学理解的文化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学理解作为对教学的基本认识,影响着师生的教学生活。基于认识活动的教学理解范式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在提高师生认识水平的同时,遮蔽了教师的教育角色,规训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代哲学的文化转向为教学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教学由此被视为一种意指实践。作为意指实践的教学,是对教学文化性的确认,它以意义世界的建构为目的,确立文化育人的价值追求,表征不同知识类型的文化意义,确定师生的文化主体身份。(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张茜,康玉茜[2](2019)在《《设计美学》如何向中国传统文化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设计生产实践,形成了本土化设计语境。因此,急需将设计美学放置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基础之上,在对西方现代设计大师及作品保持敬畏之心的前提下,从案例分析、哲学理念、批评范式等方面,分析中西设计美学的历史发展、基本概念,丰富和优化《设计美学》的课程内容。(本文来源于《中国报业》期刊2019年22期)

周海宁[3](2019)在《基于移动短视频传播的文化转向与信息价值观的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短视频的流行促进了互联网时代媒介文化的转向,满足受众对增强感性认知以及扩大社会交往的需求,同时催生了一种横向的、立体性的关系认知。但是媒介技术乌托邦式幻想使人忽视了媒介文化繁荣的背后却暗含危机,特别是过度的文化产业化倾向,忽视了文化教育功能的均衡;过度依赖算法机制造成的多样化信息环境的消解以及人们认知的窄化。据此,文本指出构建互联网时代信息价值的必要性,以人文价值消解技术理性的过度偏向,以人机同构的"共存、共进化"的价值观,去重构批判性的自律主体,去主动消解媒介技术性"异化"的危害。(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9年10期)

黄钰[4](2019)在《市场经济视角下我国行政文化转向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的灵魂,采用何种行政方式、遵循何种行政理念、崇尚何种行政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行政管理的效率。我国的行政文化植根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进入转型期后,行政文化也表现出鲜明的过渡性。行政文化的转变,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基石;落后的行政文化会阻碍行政效率提高。(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9年29期)

方刚[5](2019)在《视觉文化转向的叁种理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社会的"视觉文化转向"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事件,其确切含义关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视觉文化转向有叁种发展理路:一是社会文化转向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二是社会政治实践由广义的政治转向视觉政治,叁是哲学思想上的视觉转向。哲学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根据在于西方哲学思想中的"图像时代",政治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奠基于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视觉媒介、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递进地解释了文化形态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9年10期)

乌日汗[6](2019)在《文化视角下的美术教学实践——评《美术教育的文化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美术文化源远流长,尽管美术教育一直到民国时期才得到教育家的重视,但是它教育人、感化人的作用却一直存在。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将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放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美术教育也因其强大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脱颖而出,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当今社会上"功利"美术教育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一方面,高校扩招,学生为了考一所好的学校,往往追求短时间能力快速提升,以考上大学为目的,置美术教育的文化功能于不顾;另一方面,一些美术展品刻意追求"新""奇""怪",一味追求美术创作的独创性,导致这些美术本体失去了育人和文化功能。针对上述问题,周春花着作了《美术教育的文化转向》一书,力图借助对美术教育理论的思考和美术教育实践,探讨美术教育的文化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9年10期)

石敏[7](2019)在《从勒菲维尔“文化转向”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文化转向"的翻译研究发展的风生水起。在安德烈·勒菲维尔的带领下,各翻译理论家及翻译家越来越重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和意识形态问题。同时,他们也从翻译当中注意到了"文化霸权"现象。本文在分析翻译实践中的文化因素的同时,也在反思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以及译者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及地位。(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28期)

李宏伟,刘杨[8](2019)在《后SSK的实践与文化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科学知识社会学(后SSK)破除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认识论中心和社会规范解释原则,从实验走向实验室异质要素"去中心化"的冲撞与博弈。后SSK关注科学实践中的各种可见要素,科学实践中的"技术"而不是科学,"行动"而不是观察,"干预"而不是表征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得以凸显。后SSK研究从实验走向实验室以及实验室之外的技术与工业领域,走向科学与技术的社会与文化研究,"后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科学的文化研究"具有交叉、融汇趋势。(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9年10期)

沙官庄[9](2019)在《商业综合体的文化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这几年,扬州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商业综合体拔地而起。商家使尽浑身解数招徕顾客,有的起初轰轰烈烈,但很快就归于平淡;有的谋定后动,靠独到的消费体验,从“红海”中开辟出“蓝海”,在商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扬州西区新城商业综合体集聚效应初步形成,京华城、五彩(本文来源于《扬州日报》期刊2019-09-23)

刘培中[10](2019)在《视觉文化转向对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传播,传统的艺术如绘画、雕塑等表现形式逐渐趋于边缘化,文字符号不再是主角,而沦为视觉的配角,由此基础上,现代文化领域中视觉文化研究"将不可见变为可见的",图像符号真实性缺失,视觉文化逐渐虚拟化,深刻剖析视觉文化的表征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非常有必要。(本文来源于《传媒论坛》期刊2019年18期)

文化转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设计生产实践,形成了本土化设计语境。因此,急需将设计美学放置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基础之上,在对西方现代设计大师及作品保持敬畏之心的前提下,从案例分析、哲学理念、批评范式等方面,分析中西设计美学的历史发展、基本概念,丰富和优化《设计美学》的课程内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转向论文参考文献

[1].张金运,张立昌.从认识活动到意指实践:教学理解的文化转向[J].当代教育科学.2019

[2].张茜,康玉茜.《设计美学》如何向中国传统文化转向[J].中国报业.2019

[3].周海宁.基于移动短视频传播的文化转向与信息价值观的重构[J].东南传播.2019

[4].黄钰.市场经济视角下我国行政文化转向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J].现代商业.2019

[5].方刚.视觉文化转向的叁种理路[J].中州学刊.2019

[6].乌日汗.文化视角下的美术教学实践——评《美术教育的文化转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9

[7].石敏.从勒菲维尔“文化转向”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青年与社会.2019

[8].李宏伟,刘杨.后SSK的实践与文化转向[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

[9].沙官庄.商业综合体的文化转向[N].扬州日报.2019

[10].刘培中.视觉文化转向对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影响[J].传媒论坛.2019

论文知识图

文化规制合法性的内容构成媒体对于穆森相关报道(来源:人民日...年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情...从百科全书看中西文化西樵各峰理学到白云洞文学的文化年《中国翻译》

标签:;  ;  ;  ;  ;  ;  ;  

文化转向论文_张金运,张立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