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内 X 线成像中的钙化分析

乳房内 X 线成像中的钙化分析

一、乳腺内X线成像中钙化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祥芝[1](2021)在《FFDM+DBT与MRI在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的对比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FFDM+DBT、MRI在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大规模应用FFDM+DBT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9年11月~2021年2月就诊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触诊怀疑存在乳腺病灶且同时行FFDM、DBT和MRI三种检查的116例乳腺疾病患者的资料。对所有图像中病灶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进行分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FFDM、DBT、FFDM+DBT与MRI的Kappa一致性检验值;计算四种影像学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度;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四种影像学方法在不同腺体类型中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的诊断效能;其次计算四种影像学方法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疾病诊断的准确率;最后分析单次FFDM与DBT的平均辐射剂量(average glandular dose,AGD)差异。结果:116例病灶中恶性86例,良性30例。116例病灶在患者年龄,腺体类型和位置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FFDM、DBT、FFDM+DBT和MRI与病理结果的Kappa值分别为0.55、0.66、0.71、0.74,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中等,其中以MRI的一致性最好。FFDM、DBT、FFDM+DBT与MRI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的灵敏度分别为82.56%、87.21%、88.37%、96.51%,特异度分别为76.67%、83.33%、86.67%、73.33%,准确度分别为81.03%、86.21%、87.93%、90.52%。经比较显示,应用MRI诊断可较FFDM提高13.95%的灵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FDM、DBT、FFDM+DBT与MRI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0、0.88、0.91和0.95,两两比较显示,MRI和FFDM+DBT的AUC值均高于FFDM的AUC值,且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各组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80例致密型乳腺中,FFDM、DBT、FFDM+DBT与MRI的AUC值分别为0.74、0.85、0.89和0.93,两两比较显示,MRI和FFDM+DBT的AUC值均高于FFDM的AUC值,且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各组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6例非致密型乳腺中,FFDM、DBT、FFDM+DBT与MRI的AUC值分别为0.94、0.96、0.97、0.99,两两比较显示,各组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DBT与FFDM+DBT对13例腺病诊断准确率最高,为84.62%;FFDM与FFDM+DBT对7例纤维腺瘤诊断准确率最高,为100%;DBT与FFDM+DBT对5例导管内乳头瘤诊断准确率最高,为100%;MRI对5例不典型增生诊断准确率最高,为100%。MRI对86例浸润性导管癌、5例浸润性小叶癌、2例髓样癌诊断准确率最高,分别为97.10%、100%、100%;FFDM+DBT对10例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诊断准确率最高,为100%。四种方法对1例Paget,s病诊断准确率均为100%。FFDM与DBT对116例乳腺病灶的单次AGD分别为(1.57±0.42)m Gy、(2.53±0.52)m Gy。经比较显示,DBT的AGD高于FFDM的AGD,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6例非致密型乳腺患者在FFDM、DBT与FFDM+DBT的AGD分别为(1.31±0.28)m Gy、(2.26±0.38)m Gy、(3.58±0.63)m Gy;80例致密型乳腺患者在FFDM、DBT与FFDM+DBT的AGD分别为(1.69±0.42)m Gy、(2.65±0.53)m Gy、(4.37±0.89)m Gy。经比较显示,致密型腺体的AGD高于非致密型腺体,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FDM、DBT、FFDM+DBT与MRI均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中等,以MRI的一致性最好;FFDM+DBT的诊断效能优于FFDM、DBT单独应用,与MRI具有相似的诊断效能,且诊断效能不受腺体类型的制约,推荐致密型乳腺患者常规应用。FFDM+DBT对乳腺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高,MRI对乳腺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高。DBT的单次AGD高于FFDM,致密型乳腺的单次AGD高于非致密型乳腺。

沈博,罗薇,周玮,田萍,杨君,沈伟强,陈浩,郑屹峰,吴万波,张明[2](2021)在《对比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对致密型乳腺内非钙化肿块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影像学检查是乳腺癌早期筛查及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尽管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 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的空间分辨力和对比度较普通乳腺X线摄影(digital mammography,DM)有大幅的提升,然而FFDM检查因避免不了非钙化型肿块在致密型乳腺中与周围较多的腺体组织重叠的影响,故对非钙化型肿块检测的敏感性较低。文献报道,FFDM有将近17%的非钙化型乳腺癌未被检出,同时有将近70%~90%的疑似恶性病灶最终被确诊为"假阳性"[1]。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是对压迫的乳房行多角度投照,

向言平,谌力群,叶红,黄小茹,许禄健,温丹娜[3](2020)在《对比DBT与FFDM诊断致密型乳腺内乳腺癌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对比全屏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对致密型乳腺内乳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定疑似100例致密型乳腺内乳腺癌患者(2018年9月—2020年5月期间),对所有患者均先后实施数字化乳腺断层X线摄影检查、全屏数字化乳腺摄影,并将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以此分析数字化乳腺断层X线摄影检查致密型乳腺内乳腺癌的准确性、特异度、敏感性。结果:数字化乳腺断层X线摄影检查致密型乳腺内乳腺癌的准确性、特异度、敏感性均相对较高,与全屏数字化乳腺摄影结果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数字化乳腺断层X线摄影对致密型乳腺内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显着,可有效提高判断致密型乳腺内乳腺癌病情,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诊治依据。

张冬雪,段茜婷,李卓琳,丁莹莹[4](2020)在《数字乳腺断层X线成像技术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乳腺影像检查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有效方法,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成像(DBT)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影像成像技术,大大提高了乳腺癌筛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本文就DBT与传统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对比研究、在致密型与非致密型乳腺中的应用、诊断早期与浸润性乳腺癌的效能以及其目前存在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乳腺癌的诊断,为DBT技术的发展实践提供策略。

傅佳,石鹏,王姜莹,杨淑丽,沈婷婷,张蕾[5](2020)在《超声“萤火虫”成像对乳腺疾病钙化灶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超声"萤火虫"成像对乳腺疾病钙化灶的显示情况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诊疗或筛查的60例女性乳腺疾病患者,均行超声"萤火虫"成像及钼靶X线检查。观察超声"萤火虫"成像钙化灶显示情况,并以钼靶X线为"金标准"明确其临床价值。结果钼靶X线检测肿块微钙化中以簇状分布为主,共36例,区域性分布8例,散在分布2例;其中病灶成簇、区域样分布在超声"萤火虫"成像中均表现为成簇分布,散在分布在超声"萤火虫"成像中均表现散在分布。钼靶X线证实单纯微钙化中散在分布12例,成簇分布8例,区域分布6例;区域样分布与散在分布者的超声"萤火虫"成像中显示为散在分布,8例成簇分布在超声"萤火虫"成像中表现为3例散在分布,5例成簇分布。以钼靶X线为金标准,超声"萤火虫"成像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1.30%、85.71%、90.00%。结论超声"萤火虫"成像可准确清晰显示乳腺疾病钙化灶分布特征,但无法明确钙化灶不同形态,必要时需行钼靶X线诊断,提高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范文文[6](2020)在《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成像与磁共振技术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比较DBT与FFDM基于ACR-156模体对乳腺病灶的检出率及辐射剂量的评估。[材料与方法]使用乳腺专用检测ACR-156模体及不同数量有机玻璃衰减板组合,分别模拟压迫厚度分别为19mm、31mm、42mm、52mm、62mm。不同模拟厚度模体进行DBT检查,摄影条件为钨靶、铝滤过,COMBO模式下不同模拟厚度AEC自动曝光,分别记录kVp、mAs、AGD。由三位资深评分者根据美国放射学会(ACR)推荐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不同厚度的图像中的纤维样模拟病灶、钙化样模拟病灶及肿瘤样模拟病灶进行分别评分,以纤维样模拟病灶4分以上、钙化样模拟病灶3分以上、肿瘤样病灶3分以上为其标准,分别计算乳腺病灶的检出率。DBT和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下平均腺体剂量及纤维样模拟病灶、钙化样模拟病灶和肿瘤样模拟病灶检出率的均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结果](1)同一模拟压迫厚度下DBT、FFDM的AGD均小于3mGy;(2)DBT较FFDM不同厚度下纤维样模拟病灶及钙化样病灶的检出率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压迫厚度为19mm、31mm、42mm时,DBT较FFDM肿瘤样病灶的检出率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压迫厚度为52mm时,DBT较FFDM肿瘤样病灶的检出率相仿;压迫厚度为65mm时,DBT较FFDM肿瘤样病灶的检出率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相同曝光条件下,DBT的平均腺体剂量要高于FFDM的平均腺体剂量,但都小于MQSA要求的3mGy;随着乳腺压迫厚度的增厚,增加了AGD,适当进行压迫模拟乳腺厚度从而降低AGD。(2)AEC自动曝光模式下,厚度较小时DBT的肿瘤样病灶的检出率要高于FFDM。随着厚度的增加,DBT的肿瘤样病灶的检出率能力降低;相同条件下,DBT较FFDM显示纤维样病灶和钙化样病灶能力相仿。在一定厚度下,DBT对肿瘤样病变显示能力有一定优势。[目的]通过对比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数字化乳腺三维成像(DBT)对乳腺肿瘤样病变鉴别诊断能力,评价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对乳腺癌的临床应用特点及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53例临床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病变的女性患者,均采用FFDM、DBT影像检查方法。观察乳腺肿瘤病变大小、形态、边缘、有无钙化等,根据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进行分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评价单纯的2D图像、DBT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结果]253例乳腺患者中经病理结果证实良性病灶112例,恶性病灶141例。FFDM、DBT诊断乳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0.897;诊断其敏感性分别为84.2%、92.3%;特异性分别为82.5%、85.5%。DBT诊断乳腺癌的曲线下面积大于FFD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DBT较FFDM检查能够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效能。从收益风险角度考虑,DBT更适宜应用于致密型乳腺的临床诊断应用。[目的]通过对比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数字化乳腺三维成像(DBT)与MRI技术对乳腺肿瘤样病变鉴别诊断能力,评价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对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53例临床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病变的女性患者,均采用FFDM、DBT及MRI影像检查方法。观察乳腺肿瘤病变大小、形态、边缘、有无钙化、病变强化方式、早期强化率(EER)、时间-信号强化曲线(TIC)及表现扩散系数(ADC)等,根据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进行分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特性曲线(ROC)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评价单纯的2D图像、DBT、单纯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结果]253例乳腺患者中经病理结果证实良性病灶112例,恶性病灶141例。FFDM、DBT及MRI诊断乳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0.897、0.884;诊断其敏感性分别为84.2%、92.3%、95.6%;特异性分别为82.5%、85.5%、84.5%。DBT及MRI诊断乳腺癌的曲线下面积大于FFD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BT与MRI诊断乳腺癌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BT及MRI较FFDM检查能够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效能,DBT和MRI对乳腺病灶的检出及诊断效能相近,但DBT更为经济适用,且禁忌症相对较少。

赵芮[7](2020)在《用于乳腺癌检测的微波热声/超声双模态成像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乳腺癌是女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乳腺癌已经成为我国女性中致死率最高的癌症。由于乳腺癌细胞组织对电磁能量的吸收比乳腺正常组织高2-5倍,这种特性差异使得微波热声成像(MITAT)在乳腺癌临床检测中具有巨大优势。MITAT是一种是基于热声效应的新型低成本的非侵入式成像技术,它同时具有微波成像的高对比度和超声成像的高空间分辨率,且具有深层病灶成像的潜力。而超声成像技术对淋巴结敏感性较高,并且不受乳房腺体致密程度的影响,与微波热声成像结合后的双模态成像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结构和功能信息。为了提高乳腺癌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本文通过将这两种成像技术相结合,搭建一套微波热声/超声双模态系统,在超声的精确结构成像上加载高对比度热声成像信息,实现结构性和功能性成像融合。主要包含内容如下:1.对图像重建部分进行了优化,通过将采集程序和成像程序集成到Labview面板,以减少信号采集到图像重建所需时间,提高成像速度,图像重建时间由原成像程序所需的3.6s缩减至0.8s,实现采集成像一体化。2.模拟乳腺癌临床检测的要求,进行了仿体实验来优化微波热声/超声双模态成像系统。首先对比了基于传统喇叭天线和基于手持式偶极子天线的微波热声成像模式的成像性能,通过与喇叭天线的对比,手持式偶极子天线的成像质量得到验证,且它轻巧便携,更适用于临床检测,所以将偶极子天线作为搭建双模态系统中使用的天线。3.我们在变压器油耦合的情况下,依次进行了三组实验来测试双模态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实验结果显示该双模态系统的空间分辨率约为0.973mm,该分辨率远小于早期乳腺癌肿瘤的尺寸,验证了系统早期乳腺癌检测的潜力。4.设计了乳腺癌肿瘤实验,通过乳房仿体,乳腺癌肿瘤仿体和有机玻璃棒的超声图像和热声图像结果,验证系统能够提供精确结构和高对比度的图像。随后我们展示了两组实验的图像融合结果,配准融合后的图像结合了超声成像和微波热声成像的优势,弥补对方的不足,这说明我们的系统是具备双模态成像能力的。5.对偶极子天线相对于乳房仿体的不同极化方向和不同入射角对于成像质量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和实验探究,实验结果表明当极化方向角度为90度时获得了最佳的图像质量,当入射角度为90度时,成像平面电场分布均匀。这些研究结果也可以为乳腺癌临床检测时的操作提供指导。这些实验及结果数据分析,验证了本论文所搭建的微波热声/超声双模态系统不仅具备双模态成像能力,能够实现结构性和功能性成像融合,而且在临床早期乳腺癌检查中拥有巨大潜力。

黄新玲[8](2020)在《数字乳腺X线摄影和MRI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效能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乳腺癌作为全球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升高,且逐渐年轻化,严重危及全球女性生命健康,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降低乳腺癌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乳腺检查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技术包括X线检查((主要是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超声检查和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检查,三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各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影像学检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技术(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是一种改良过的乳房X线检查新技术,经过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实,DBT技术较FFDM摄影技术明显增加了病灶的检出率并提高了病变诊断的准确性。虽然DBT技术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乳腺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但是在中国,DBT技术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使用。本研究主要比较数字乳腺X线摄影(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及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和MRI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5月—2019年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行FFDM、DBT和MRI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54例乳腺癌和54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参照2013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对病变进行分类、诊断、评估。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5种检查方法(FFDM、DBT、MRI、FFDM+DBT、FFDM+MRI)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分析,并利用Z检验比较它们之间的的统计学差异。结果108例乳腺患者发现54个良性病灶和54个恶性病灶。FFDM、DBT、MRI、FFDM+DBT和FFDM+MRI基于BI-RADS分类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50、0.861、0.889、0.880和0.917;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其中四种检查方法(DBT、MRI、FFDM+DBT和FFDM+MRI)的AUC均高于FFDM,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这四种检查方法之间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DBT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高于MRI和FFDM(MRI高于FFDM),MRI的灵敏度高于DBT和FFDM(DBT高于FFDM)。结论(1)五种影像检查方法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FFDM+MRI诊断价值最高。(2)DBT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高于FFDM,且与MRI诊断效能相当。(3)DBT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高于MRI和FFDM。

崔凤娇[9](2020)在《乳腺X线密度在乳腺癌病理特征区分及良恶性鉴别的价值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索不同病理特征的乳腺癌患者乳腺X线密度特点、乳腺X线密度及乳腺癌风险因素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10月-2019年11月期间因单侧乳腺肿块于我院手术,并有病理诊断结果的患者330名(年龄45-70岁,良性114例,恶性216例)。所有患者均应用美国Hologic数字乳腺断层融合机拍摄双乳X线片,观察乳腺病灶的影像特征,包括大小、形状、边缘、密度及钙化;应用美国Hologic公司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Quantra软件测量双侧乳腺密度值,以健侧乳腺的密度值代表患者乳腺X线密度;收集所有患者乳腺癌风险因素资料包括行经时间、乳腺癌家族史、生育史;收集恶性患者手术病理特征,包括免疫组化结果、肿块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所有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即≤55岁组和>55岁组,每组单独比较。应用SPSS21.0软件及Med Calc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于计量资料采用t或秩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绘制ROC曲线评估各影像特征、风险因素及乳腺X线密度的诊断效能;用logistic回归分别计算影像特征、影像特征联合乳腺X线密度及风险因素对乳腺病灶良恶性鉴别的效能,用Z检验比较诊断价值。结果:1.不同病理特征的乳腺癌患者乳腺X线密度特点在≤55岁组中,ER、PR、Ki-67、HER-2表达为阴性和阳性的患者乳腺X线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5岁组中,ER、PR、Ki-67表达为阴性和阳性的患者乳腺X线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R-2表达为阴性患者乳腺X线密度四分位间距为8.00(5.50,10.50),表达为阳性的患者为10.00(7.50,1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P<0.05)。在≤55岁组中与>55岁组,乳腺肿块的直径≤2cm与>2cm患者乳腺X线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乳腺X线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良恶性病变患者乳腺X线密度比较在≤55岁组中,良性与恶性患者乳腺X线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5岁组,恶性患者乳腺密度的四分位间距为8.00(7.00,11.75),高于良性患者8.00(6.00,1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5)。3.良恶性病变患者乳腺癌风险因素及影像特征比较在≤55岁组,恶性患者行经时间的四分位间距为35.00(33.50,36.50),高于良性患者34.00(32.10,35.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P<0.05);>55岁组,恶性患者行经时间的四分位间距为36.50(34.00,39.00),高于良性患者36.00(34.50,3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P<0.05)。在≤55岁组中与>55岁组,良性与恶性患者乳腺癌家族史及生育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5岁组及>55岁组中,良性与恶性患者乳腺肿块影像特征大小、形状、边缘、密度及钙化特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良恶性病变患者影像特征、风险因素及乳腺密度ROC曲线分析在≤55岁组中,大小、形状、边缘、密度、钙化、行经时间的AUC分别为0.746(95%CI 0.665-0.837)、0.754(95%CI 0.661-0.841)、0.851(95%CI 0.781-0.922)、0,724(95%CI 0.629-0.818)、0.679(95%CI 0.581-0.776)、0.617(95%CI 0.515-0.718),其中行经时间的诊断界值为35.5年。在>55岁组中,大小、形状、边缘、密度、钙化、行经时间、乳腺密度的AUC分别为0.726(95%CI 0.648-0.804)、0.718(95%CI 0.642-0.794)、0.854(95%CI 0.804-0.905)、0.712(95%CI 0.626-0.798)、0.616(95%CI 0.536-0.696)、0.589(95%CI 0.509-0.669)、0.611(95%CI0.509-0.680),其中行经时间的诊断界值为36.5年、乳腺密度诊断界值为12.5。建立影像特征回归模型和影像特征联合密度及风险因素的总联合模型,在≤55岁组中(剔除钙化特征),影像特征模型的AUC为0.932(95%CI 0.891-0.974),灵敏度为0.768,特异度为0.935;总联合模型的AUC为0.958(95%CI0.929-0.988),灵敏度为0.821,特异度为0.9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在>55岁组中剔除钙化、行经时间特征),影像特征模型的AUC为0.915(95%CI 0.878-0.953),灵敏度为0.766,特异度为0.931;总联合模型的AUC为0.943(95%CI 0.913-0.973),灵敏度为0.864,特异度为0.8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5)。结论:1.对于年龄大于55岁,HER-2表达阳性与HER-2表达阴性的患者相比,乳腺X线密度相对较高。2.恶性患者行经时间要长于良性患者,但是行经时间结合影像特征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并无提高。3.恶性病变患者乳腺X腺密度要高于良性病变患者,对于大于55岁的患者,乳腺X线密度联合影像特征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要高于影像特征的诊断效能。4.在年龄大于55岁的患者中,乳腺X线密度与恶性病变患者HER-2表达状态具有相关性,并且对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程兰兰[10](2019)在《数字乳腺断层摄影与常规影像学检查对乳腺肿块诊断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乳腺癌的发病率及致死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且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及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乳腺疾病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高。目前为止,应用于乳腺疾病的筛查及诊断方法有很多种,临床上常常使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含全屏数字乳腺X线摄影(或称全视野数字化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ography,FFDM)、B超、MRI检查,然而这些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缺点,比如灵敏度或者特异度方面有各自的局限,有待一种新的检查技术的改进和提升。近年来,数字摄影技术不断发展和更新,并且不断呈现出各种新技术,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是其中的一项乳腺摄影新技术,经过国外许多学者对该技术的前瞻性研究,证明DBT在乳腺疾病的检测和诊断准确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这项技术尚未在中国广泛使用。在乳腺各类型疾病中,肿块是最多见的临床首发症状,亦是乳腺疾病最基本的影像学征象,良性及恶性病变均可以肿块的形式存在。本研究主要对比研究数字乳腺断层摄影与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乳腺肿块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选取71例乳腺肿块型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且术前均接受FFDM、DBT、B超、MRI检查。对上述4种检查方法所获得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参照2013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对所见病灶给予规范分类。基于最终病理结果,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对上述4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Z检验分别比较DBT与FFDM、B超、MRI的统计学差异。分别记录同一患者相同压迫条件下FFDM及DBT拍摄时的平均腺体吸收剂量(Average Glandular Dose,AGD),并利用t检验比较2种方法的统计学差异。结果71例患者均为单乳单发病灶,共发现71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44个,恶性病灶27个。FFDM、DBT、B超、MRI基于BI-RADS分类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23、0.869、0.697、0.818;成对比较后结果显示,DBT的AUC高于FFDM和B超,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BT与MRT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BT的特异性和准确性两者均较MRI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BT双体位的AGD高于单纯FFDM,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种方法的AGD均小于美国放射学会乳腺摄影质量标准(mammography quality standards act,MQSA)规定的单次最大辐射剂量(3m Gy)。结论与FFDM及B超检查相比,DBT可显着提高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效能;与MRI相比,诊断效能相当,但其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于MRI。作为一种简单易行且安全可靠的乳腺X线摄影新技术,DBT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乳腺内X线成像中钙化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内X线成像中钙化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FFDM+DBT与MRI在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的对比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病例图片
附录C.个人简介
附录D.综述 乳腺疾病不同影像学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对比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对致密型乳腺内非钙化肿块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仪器设备
    1.4检查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DBT与FFDM对致密型乳腺内非钙化肿块病变边缘显示差异性比较
    2.2 DBT与FFDM对致密型乳腺内非钙化肿块进行BI-RADS分类结果差异性比较
    2.3 DBT与FFDM对致密型乳腺内非钙化肿块鉴别良恶性的诊断效能比较
3 讨论

(3)对比DBT与FFDM诊断致密型乳腺内乳腺癌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数字乳腺断层X线成像技术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乳腺影像筛查方式及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 线成像的优势
DBT在致密型与非致密型乳腺中的应用
诊断早期与浸润性乳腺癌的效能
DBT的局限性与展望

(5)超声“萤火虫”成像对乳腺疾病钙化灶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6)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成像与磁共振技术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DBT与FFDM基于ACR-156模体对乳腺病灶检出率的比较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
第二部分 DBT与FFDM对乳腺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评价(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
第三部分 DBT与MRI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评价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癌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7)用于乳腺癌检测的微波热声/超声双模态成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乳腺癌现状及检查技术
        1.1.1 钼靶X线照相术
        1.1.2 超声成像技术
        1.1.3 磁共振成像技术(MRI)
    1.2 微波热声成像技术(MITAT)
        1.2.1 微波热声成像技术(MITAT)简介
        1.2.2 微波热声成像技术(MITAT)发展历程及现状概述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架构
第二章 微波热声成像技术的理论基础
    2.1 微波热声成像技术原理
    2.2 热声信号产生机理
    2.3 图像重建算法
    2.4 影响成像质量的因素
        2.4.1 微波频率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2.4.2 脉冲宽度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2.4.3 耦合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2.5 对比度来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波热声/超声双模态系统介绍
    3.1 微波源
    3.2 耦合
    3.3 数据采集
        3.3.1 超声探测器
        3.3.2 多路复用模块
        3.3.3 数据采集卡
    3.4 采集成像一体化算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模态系统性能验证
    4.1 两种天线对比
    4.2 早期乳腺癌成像潜力
    4.3 精确结构和高对比度
    4.4 图像融合
    4.5 其他探究性实验
        4.5.1 不同极化方向
        4.5.2 不同入射角度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论文工作总结
    5.2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数字乳腺X线摄影和MRI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效能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影像学检查方法
        2.2.1 乳腺X线检查
        2.2.2 乳腺MRI检查
    2.3 图像分析
    2.4 病理学分析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病理学诊断结果
    3.2 影像学诊断结果和病理学诊断结果对照
    3.3 诊断效能的分析
4 讨论
    4.1 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主要影像学表现
    4.2 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技术成像原理
    4.3 数字乳腺X线摄影和MRI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数字乳腺X线摄影技术和MRI检查的局限性
    4.5 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技术的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和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对乳腺病变的研究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9)乳腺X线密度在乳腺癌病理特征区分及良恶性鉴别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扫描设备及参数
    3.DBT图像分析
    4.乳腺X线密度分析
    5.乳腺癌病理特征
    6.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乳腺癌患者乳腺X线密度分析
    2.乳腺X线密度及风险因素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效能分析
讨论
    1.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特征与乳腺X线密度特点分析
    2.乳腺密度及风险因素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分析
    3.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密度与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数字乳腺断层摄影与常规影像学检查对乳腺肿块诊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一般资料
    2.2 影像学检查方法
    2.3 图像分析
    2.4 FFDM及 DBT乳腺平均腺体吸收剂量分析
    2.5 病理组织学分析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手术病理诊断
    3.2 FFDM、DBT、B超、MRI对乳腺肿块的影像学诊断结果及与病理结果对照
    3.3 四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乳腺肿块的诊断效能对比及分析
    3.4 FFDM及 DBT乳腺平均腺体吸收剂量对比分析
4 讨论
    4.1 乳腺癌的发展现状、临床基础及影像学表现
    4.2 DBT技术产生的背景及成像原理
    4.3 DBT在乳腺癌诊断和评估方面的应用
    4.4 DBT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
    4.5 加入DBT后对乳腺病变BI-RADS分类的影响
    4.6 关于DBT辐射剂量的分析及解决办法
    4.7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DBT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及相关解决办法
    4.8 DBT技术的发展前景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乳腺内X线成像中钙化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FFDM+DBT与MRI在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的对比应用[D]. 王祥芝.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对比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对致密型乳腺内非钙化肿块的诊断价值[J]. 沈博,罗薇,周玮,田萍,杨君,沈伟强,陈浩,郑屹峰,吴万波,张明.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3]对比DBT与FFDM诊断致密型乳腺内乳腺癌的价值[J]. 向言平,谌力群,叶红,黄小茹,许禄健,温丹娜.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22)
  • [4]数字乳腺断层X线成像技术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J]. 张冬雪,段茜婷,李卓琳,丁莹莹. 放射学实践, 2020(07)
  • [5]超声“萤火虫”成像对乳腺疾病钙化灶的诊断价值[J]. 傅佳,石鹏,王姜莹,杨淑丽,沈婷婷,张蕾. 北京医学, 2020(07)
  • [6]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成像与磁共振技术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评价[D]. 范文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用于乳腺癌检测的微波热声/超声双模态成像技术研究[D]. 赵芮.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数字乳腺X线摄影和MRI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效能的比较研究[D]. 黄新玲.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乳腺X线密度在乳腺癌病理特征区分及良恶性鉴别的价值分析[D]. 崔凤娇.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10]数字乳腺断层摄影与常规影像学检查对乳腺肿块诊断的对比研究[D]. 程兰兰.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乳房内 X 线成像中的钙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