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荷载传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荷载,钢筋混凝土,模型,地基,能量,温度,承载力。
荷载传递论文文献综述
丁泽楷,程攀,张武[1](2019)在《基于自适应细化积分的流固耦合荷载传递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维诺图(Voronoi Diagram)提出了一种荷载传递方法,在耦合面上根据结构有限元节点信息对流体网格进行细化,在流场面网格上生成一系列维诺单元,并通过积分方法将流体面网格上的压力和粘性力传递到结构有限元上。以NASA共同研究模型为例,将荷载传递的结果与插值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荷载传递的守恒性和保真性均优于平板样条插值(Thin Plane Spline)。同时,也具备通用性好,效率高的特点,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的流固耦合问题。(本文来源于《航空计算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杨金尤,雷金波,万梦华,周星,陈科林[2](2019)在《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特性,对带帽无孔管桩复合地基和叁种开孔方式的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进行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各桩型复合地基荷载沉降、桩身轴力、桩周土压力、桩土荷载分担比和桩土应力比等承载性状。试验结果验证了桩身开孔能让超孔隙水主动进入管桩内腔,从而降低土体含水量,提高土体抗剪强度,更有利于发挥桩土体分担荷载的作用,减小复合地基总沉降,以及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研究成果能为有孔管桩复合地基理论研究提供基础,并对其应用推广和优化设计起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21期)
罗喆,胡彪[3](2019)在《基于热力荷载传递原理的能量桩长期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能量桩的长期工作特性,通过引入Masing准则来建立桩-土荷载传递循环加卸载曲线,进而基于热力荷载传递原理来模拟循环温变荷载作用下能量桩的响应,然后基于现场原位试验,验证模型的可行性,最后研究不同冷热循环方式和桩顶荷载水平对能量桩长期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循环温变荷载作用会使能量桩桩顶沉降和桩顶轴力不断增大,并最终趋于稳定;②相较于只提供制冷需求的能量桩循环方式,同时提供制冷制热需求的能量桩更容易引起桩顶残余沉降和残余温度应力的持续积累;③相较于桩顶轴力增量,建筑荷载的增大更容易引起桩顶残余沉降的积累。(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车平,黄旭,孔纲强[4](2019)在《循环温度荷载下管式能量桩荷载传递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模型试验方法,开展加热(制冷)工作模式下,实心和管式能量桩的热响应测试研究;分析多次加热/制冷循环作用下两种能量桩的热力耦合特性,实测桩顶位移、桩身应变、以及桩侧摩阻力等变化规律,并对实际运行过程中实心和管式能量桩的承载特性进行初步讨论。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直径的管式能量桩换热效率高于实心能量桩,管式能量桩对加热循环的热响应要高于实心能量桩;多次循环后,能量桩桩顶产生塑性沉降、桩身产生微小的塑性应变,桩侧摩阻力值增加。(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宗宸锋,邵东,黄胤培,吴倩,蒋刚[5](2019)在《考虑径向温度效应的能源桩荷载传递分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能源桩受温度作用影响时的承载特性难以量化,提出考虑径向温度效应的荷载传递法对能源桩热-力耦合作用下的受力特性进行研究,评估温度变化对能源桩的影响,研究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的分布状态,并以昆山能源桩的现场测试为依托,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计算结果表明,温度作用对能源桩桩身应力应变状态有显着影响,当桩体受极限荷载与温度作用时,侧阻力发挥的作用几乎不大,在降温作用下能源桩桩顶会产生残余变形,因此在能源桩设计时应以降温作用时的沉降值为标准进行折减,考虑能源桩的设计承载力。(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一俊,陈昌富[6](2019)在《基于荷载传递法和剪切位移法压力型锚杆刚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引用剪切带概念对锚杆锚固受力及荷载传递特性进行了分析阐述,基于理想的弹塑性剪切滑移模型模拟锚固界面受荷作用,运用荷载传递法与剪切位移法对锚杆锚固界面及界面外土体的剪切变形进行分析求解,据此推导了压力型锚杆刚度系数的计算公式。对刚度系数计算公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压力型锚杆的刚度系数会随锚固长度增加而增长,但当锚固长度过大时会产生部分无效锚固段,锚杆锚固段直径和灌浆体弹性模量均与刚度系数有正相关关系,同时土体的力学性质与锚杆刚度系数也有紧密联系。(本文来源于《公路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韩葆铨,黄晖[7](2019)在《多层建筑地下室荷载传递对底板内力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张家港地区某多层洋房为例,比较分析了"深梁模型"和"钢筋混凝土墙模型"两种电算模型下地下钢筋混凝土墙体内力、地基反力和平筏板内力计算结果。计算结果表明,"深梁模型"更接近实际且荷载、内力分布较集中,所以,平时按"钢筋混凝土墙模型"计算的钢筋混凝土墙体和底板内力需做修正。(本文来源于《福建建筑》期刊2019年04期)
赵国堂,张鲁顺,赵磊[8](2019)在《高速铁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车辆荷载横向传递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取高速铁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底部荷载横向传递规律,通过实车试验并建立多车-无砟轨道-路基空间耦合分析模型开展研究,对不同行车速度下扣件支点反力和复合板与底座板下荷载横向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仿真分析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现场行车荷载效应.行车速度对扣件支反力和板下荷载横向分布影响较小;建议轮轴作用点处扣件荷载承担比例选取为40%,与其相邻的两个扣件由近及远依次取为25%和5%;实测复合板底部荷载在横向上呈典型的双峰型分布,峰值处压应力最大为149.5kPa;实测底座板底部荷载在横向上呈M型分布,峰值处压应力最大为16.2kPa;既有规范在无砟轨道底部荷载取值时缺乏对扣件支反力影响范围、不同无砟轨道厚度及结构特征、基础刚度、各动车组参数等影响因素的考虑,建议开展针对性研究,完善无砟轨道设计参数体系.(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胡伦[9](2019)在《基桩自平衡法与传统静载试验荷载传递机理区别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桩自平衡法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任备受争议。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桩自平衡法和传统静载试验方法荷载传递传递机理分别进行研究,得出了基桩自平衡法与传统静载试验荷载传递机理的特点和区别,对以后自平衡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四川水泥》期刊2019年03期)
张允士[10](2019)在《交通荷载影响下土体振动传递规律及预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缓解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交通压力,城市的交通网变得越来越密集。为此,交通环境振动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如何准确地预测运行车辆引起的目标建筑物的振动响应,提早规避振动结构本身以及人体、精密仪器等带来的潜在危害尤为重要。目前对于交通荷载影响下的临近建筑物的振动响应,多是建立振源一土体一目标建筑物的综合模型来预测,但是准确程度无法验证。本文从振源特性、振动波在自由场地中的振动传递规律、建筑物振动响应分别在理论及试验上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之上,将各部分整合,建立了交通荷载作用下结构物振动响应预测模型。建立预测模型的目的就是避免复杂的含有车一桥一自由场地一目标建筑物的复杂系统模型,避免建立复杂的车辆一交通结构一线桥隧路基础的振源模型,避免建立复杂参数的土体模型,避免建立结构形式复杂的目标结构物的有限元模型,避免大规模复杂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实现交通荷载作用下临近建筑物振动响应的快速预报。主要工作及创新之处如下:(1)不同荷载作用下2D/3D土体振动理论研究通过理论推导,求解了不同荷载形式作用下2D/3D土体振动响应,并建立相应的土体有限元模型,进行相互验证。分析简谐荷载作用下2D/3D土体振动传播特性,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简谐荷载作用下2D/3D土体振动响应的稳态幅值响应空间分布;2、简谐荷载作用下2D/3D土体各点稳态响应幅值之比的空间分布;3、简谐荷载作用下2D/3D土体振动响应的幅值之比随荷载幅值变化的规律,为下一步进行现场试验及以后的振动预测方法服务。(2)运行列车引起周围土体振动现场试验及预测通过现场试验,探寻运行列车引起的振动信号在自由场地中的振动传播规律,在某高铁线路桥梁段开展现场试验,多工况分析高速列车桥梁段,运行列车引起的周围土体振动信号的传播及衰减特性,阐述了振动放大区的原理,对测试采集的加速度信号进行分频处理,总结每一单频信号的振动传播规律,给出了各单频信号的振动传递函数,提出一种运行列车引起的周围土体振动响应的振动预测方法,并与现场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及准确性。(3)交通荷载影响下建筑物基底振动响应研究基于现场实测,提出了一种运行列车引起的临近建筑物的振动响应预测方法,并结合现场试验对所提振动预测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构物振动响应预测模型主要分为以下部分:1、首先通过分析现场测试数据来识别结构的模态参数;2、基于结构模态参数建立结构物的修正有限元模型:3、基于现场实测建筑基底的振动响应结合所建的有限元模型来计算整个结构的振动响应。在此基础之上,针对交通环境振动往往受到人群、电信号等诸多干扰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际测量数据失真的情况,从能量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去除本底振动干扰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模拟的振动信号的处理结果的对比及试验验证,遵循能量守恒原则,采用基于能量的本底振动排除方法,可以有效的排除本底振动对实测振动测试信号的干扰,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4)交通荷载作用下古建筑木结构振动响应预测方法研究首先,基于简谐荷载作用下线性系统中各自由度稳态解的理论推导,总结了单频简谐波在线性系统中的振动传递规律;其次,根据频域内的单频振动信号的振动传递函数并结合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特点,建立了完整的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古建筑木结构的振动响应的预测体系;最后,将所提出的预测模型应用到实际的两座古木建筑结构中,将预测值和实际测量值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预测体系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3-01)
荷载传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索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特性,对带帽无孔管桩复合地基和叁种开孔方式的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进行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各桩型复合地基荷载沉降、桩身轴力、桩周土压力、桩土荷载分担比和桩土应力比等承载性状。试验结果验证了桩身开孔能让超孔隙水主动进入管桩内腔,从而降低土体含水量,提高土体抗剪强度,更有利于发挥桩土体分担荷载的作用,减小复合地基总沉降,以及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研究成果能为有孔管桩复合地基理论研究提供基础,并对其应用推广和优化设计起指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荷载传递论文参考文献
[1].丁泽楷,程攀,张武.基于自适应细化积分的流固耦合荷载传递方法[J].航空计算技术.2019
[2].杨金尤,雷金波,万梦华,周星,陈科林.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特性分析[J].建筑结构.2019
[3].罗喆,胡彪.基于热力荷载传递原理的能量桩长期响应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9
[4].车平,黄旭,孔纲强.循环温度荷载下管式能量桩荷载传递机理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9
[5].宗宸锋,邵东,黄胤培,吴倩,蒋刚.考虑径向温度效应的能源桩荷载传递分析方法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9
[6].刘一俊,陈昌富.基于荷载传递法和剪切位移法压力型锚杆刚度分析[J].公路工程.2019
[7].韩葆铨,黄晖.多层建筑地下室荷载传递对底板内力影响分析[J].福建建筑.2019
[8].赵国堂,张鲁顺,赵磊.高速铁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车辆荷载横向传递规律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9
[9].胡伦.基桩自平衡法与传统静载试验荷载传递机理区别的研究[J].四川水泥.2019
[10].张允士.交通荷载影响下土体振动传递规律及预测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