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芽鞘论文_苏小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胚芽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胚芽,小麦,胚轴,达尔文,花青素,细胞壁,生长素。

胚芽鞘论文文献综述

苏小东[1](2019)在《基于机器视觉的胚芽鞘切割装置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胚芽鞘对于植物培养、育种、遗传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相关研究时,通常要对胚芽鞘进行准确识别和切割,目前,暂无胚芽鞘相关自动化切割设备或者装置,胚芽鞘均需要人工识别和切割,但这种工作方式费时费力已经无法满足胚芽鞘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本文根据这一现状和背景,拟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和直角坐标机器人技术,研制一种胚芽鞘自动识别、自动化切割装置,这对于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胚芽鞘切割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的胚芽鞘切割装置主要适用于禾本植物,具有胚芽鞘的植物,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查阅了解胚芽鞘的特性,采摘和切割等设备在农业生物工程方面的应用,设计一种适合胚芽鞘识别、胚芽鞘切割装置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2)胚芽鞘切割装置总体方案和结构设计。根据功能需求确定胚芽鞘切割装置总体方案,确定各个部分功能模块,然后对装置传输结构、对切割装置机械手、末端执行器等每一个模块进行详细分析与结构设计。(3)胚芽鞘识别算法研究和视觉坐标系统转换研究。对小麦、高粱等胚芽鞘形状、颜色和长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胚芽鞘图像分割和定位等,研究开发出针对胚芽鞘图像识别的算法,并对该算法实验验证。(4)胚芽鞘切割装置系统搭建。结合前面研究,选择合适的CCD相机、镜头、以及若干电机、驱动器、PLC、传感器等系统所需硬件,搭建胚芽鞘切割装置视觉系统硬件平台和控制系统,并进行PLC控制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的调试。(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闫建伟,苏小东,赵源,刘进平[2](2019)在《基于图像特征的小麦胚芽鞘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图像颜色特征,首先分割小麦种子图像进而确定小麦种子轮廓矩,根据其轮廓距确定小麦种子质心坐标,然后根据小麦胚芽鞘图像颜色特征对胚芽鞘图像进行分割、获取小麦胚芽鞘图像,其次利用Zhang-Suen并行快速细化算法对小麦胚芽鞘进行细化获取胚芽鞘骨骼线,进而获取骨骼线图像(单像素)上所有点对胚芽鞘骨骼线进行多段直线曲线近似,最后根据小麦种子轮廓质心坐标、胚芽鞘骨骼线近似曲线和切割距离(给定)确定胚芽鞘的姿态和对小麦胚芽鞘切割点位置进行定位。通过对小麦胚芽鞘30幅图片进行图像处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完整地提取小麦种子和胚芽鞘图像、小麦胚芽鞘姿态及位置信息。基于图像颜色特征的小麦胚芽鞘识别及定位方法,为小麦胚芽鞘的识别与分析提供了准确、快捷、可视的技术手段,对于构建胚芽鞘智能识别、定位的视觉系统及自动化切割装置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冯洁,许小宛,李小东,张传量,崔紫霞[3](2018)在《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和CIMMYT材料的矮秆基因型及其对株高和胚芽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矮秆基因在小麦品种遗传改良中的应用,以131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和31份CIMMYT(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小麦材料为研究对象,用分子标记检测Rht-B1a、Rht-B1b、Rht-D1a、Rht-D1b和Rht8等小麦矮秆基因,并结合赤霉素处理,分析了供试材料所含矮秆基因类型及其对株高和胚芽鞘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63份含有矮秆基因Rht-B1b,66份含有矮秆基因Rht-D1b,105份含有矮秆基因Rht8,分别占供试材料的38.88%、40.74%和64.81%。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大多数含有矮秆基因Rht-D1b,CIMMYT小麦中大多数含有矮秆基因Rht-B1b。赤霉素处理结果显示,供试小麦材料中,有52份对赤霉素敏感,占被检测材料的32.09%。该批材料中,矮秆基因Rht-D1b和Rht8的降秆效应最大,Rht-B1b和Rht-D1b的降秆效应分别是14.69%和17.74%,各基因组合的降秆效应表现为Rht-D1b+Rht8>Rht-D1b>Rht-B1b+Rht8>Rht-B1b>Rht8。同时含有矮秆基因Rht-B1b和Rht-D1b的材料缩短胚芽鞘长度的效应最强,缩短效应为26.20%,缩短胚芽鞘长度的效应表现为Rht-B1b+Rht-D1b>Rht-B1b+Rht-D1b+Rht8>Rht-D1b>Rht-D1b+Rht8>Rht-B1b>Rht-B1b+Rht8>Rht8。基于以上结果,矮秆基因Rht8能够在降低小麦材料株高的同时不影响胚芽鞘长度,因此应重视其在矮化育种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玉玉[4](2018)在《水稻中胚轴和胚芽鞘长度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械化旱直播技术节约成本和劳动力,但是由于播种深度的差别以及其它影响,影响了出苗率和保苗的问题。长的中胚轴有利于水稻在旱直播的条件下整齐快速的出苗,目前关于具有长中胚轴特性的水稻资源报道较少,因此在旱直播的条件下影响出苗率从而影响直播稻的产量。本文旨在为培育具有长中胚轴特性的水稻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希望可以推动水稻旱直播的推广和发展。目前关于水稻中胚轴延长的遗传位点及基因还不明确,本试验材料采用平均测序深度14×,源于89个国家和地区,遗传变异丰富的3K水稻种质资源中的1569份(包括籼稻1064份,粳稻455份),选取1538份材料进行水培养和250份材料沙培养(其中219份材料重复),于两种环境下进行中胚轴长度的测量,通过对表型数据处理后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定位到50个影响水稻深土直播的中胚轴QTL位点和47个胚芽鞘QTL位点,其中位于1、7、9号染色体的5个位点为已知位点,已知位点qML1是在沙培环境下检测到,已知位点qML7-8、qML7-12、qML7-14、qML9为水培环境下检测到。2)按照总样本、籼稻和粳稻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籼稻、粳稻和总样本中分别定位到32、15、38个位点,其中有5个位点在两个群体中可以定位到,(籼/总:qCL2-1/qCL2、qCL8-1/qCL8-1、qCL8-2/qCL8-2、qML6/qML6、qML11/qML11),有5个位点为已知位点qML7-8、qML7-11、qML7-14、qML9、qML1-1。(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蒋文慧[5](2018)在《小麦中调控胚芽鞘与籽粒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其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青素是一类抗氧化物质,能够清除细胞中自由基,在促进人类身体健康和预防心血管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紫粒小麦由于果皮中富含花青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育种家非常关注的种质资源。此外,花青素在小麦不同组织中的积累可作为育种中有效的形态学标记。目前,小麦中花青素的调控基因以及调控模式尚不完全清楚。因此,研究小麦中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QTL定位技术、比较作图、瞬时表达等方法,对调控小麦红色胚芽鞘的基因进行了筛选及功能的研究;同时,基于小麦果皮的转录组测序,筛选并获得了花青素合成相关的MYB与bHLH候选基因,并进一步探讨了MYB与bHLH转录因子如何调控小麦籽粒中花青素的合成,该研究为揭示小麦胚芽鞘与籽粒中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在宁7840与Clark杂交得到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中,利用QTL定位技术,将调控胚芽鞘颜色的基因定位于7A染色体上的Xsnp7205与Xsnp5258标记之间。将定位区段与二穗短柄草、高粱和水稻对应的染色体区段构建比对图谱,在水稻和高粱的共线性区域找到了参与花青素调控的MYB转录因子基因Sb10g06800与Os06g10350,并据此筛选到小麦中同源的基因Traes_7AS_A84ABE6EF(TaC1)。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具有与调控花青素合成的MYB转录因子相同的结构,推测其应具有相似的功能。(2)在RIL群体中具有红色与白色胚芽鞘的株系中分别克隆得到TaC1a与TaC1b两种等位变异。与TaC1a相比,TaC1b在714 bp处存在一个碱基的缺失,该变异导致TaC1b编码的蛋白从238 aa处开始发生改变。基因枪介导的瞬时表达结果显示,TaC1a能够调控花青素的合成,而TaC1b则丧失了该功能。根据变异位点开发了CAPS标记,并用于检测TaC1在不同材料中的基因型,结果显示,TaC1a与红色胚芽鞘性状相关。(3)选取黑小麦76的叁个样品:授粉后10 d的果皮(H-10d,白色果皮)、授粉后17 d的果皮(H-17d,紫色果皮)以及授粉后10 d时将颖壳去掉,进行照光处理的果皮(H-10p,紫色果皮)。对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拼接后得到113,684个Unigenes。在H-10d与H-17d的差异表达分析中,筛选到5,750个差异表达基因;在H-10d与H-10p的差异表达分析中,筛选到4,21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重迭的差异表达基因有1,833个。(4)结合注释信息及系统进化分析,找到了199个参与花青素调控的Unigene,包括花青素合成相关的3个MYB基因(TaPpm1、TaPpm2和TaPpm3)、1个bHLH基因(TaPpb1)、192个结构基因以及3个HY5基因。其中,除了一些已经报道的结构基因(如CHI、F3H、DFR、ANS等),还找到了一些之前在小麦中研究很少的基因,如调控花青素转运的基因GST与MATE。对这些基因在叁个样品中的表达趋势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基因(90%)在照光材料H-10p中发生明显的上调,推测这些基因可能受光照的调控;其他基因则随着种子的发育,在H-17d样品中表达明显升高,推测这部分基因可能受到种子发育过程中内部激素的调控。(5)在紫粒小麦黑小麦76与白粒小麦A14的5个组织以及其果皮的4个发育时期中,使用荧光定量检测了MYB基因TaPpm1、TaPpm2、TaPpm3以及bHLH基因TaPpb1的表达量,结果显示TaPpm1与TaPpb1的表达模式与花青素在果皮中的积累模式相吻合。在紫粒与非紫粒的多个品种中,检测到TaPpm1的4种等位变异类型(TaPpm1a/b/c/d),这些变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编码区序列不同所引起的。对于TaPpb1来说,则检测到2个等位变异(TaPpb1a/b),变异发生在启动子区,其中,TaPpb1a的启动子区存在6个261 bp的重复单元,而TaPpb1b的启动子中则只有1个。(6)将TaPpm1和TaPpb1的变异位点全部开发成标记后,在34个不同籽粒颜色的小麦品种中进行检测,其中,在4个紫粒品种都表现为TaPpm1a与TaPpb1a的基因型,而TaPpm1b/c/d和TaPpb1b则都分布于非紫粒的品种中。同时,对A14与黑小麦76杂交得到的F_2群体中TaPpm1与TaPpb1的基因型及籽粒颜色的表型进行分析后发现,只有TaPpm1a与TaPpb1a同时存在时,后代的种子表现为紫色。双荧光素酶试验的结果显示,当TaPpm1a与TaPpb1共同存在时,可激活ANS的启动子,而当TaPpm1a与TaPpb1单独存在或者变异类型TaPpm1b与TaPpb1共同存在时,均不能激活ANS的启动子,从这些结果可以推断TaPpm1a与TaPpb1a两个基因共同调控小麦果皮中花青素的合成。(7)利用酵母双杂交试验检测了TaPpm1s与Ta Ppb1的互作情况,结果显示,TaPpm1a与TaPpb1的互作强烈,而其他等位变异TaPpm1b/c/d中由于序列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其编码蛋白与TaPpb1蛋白的互作,导致互作强度减弱或不发生互作。基因枪介导的瞬时表达结果显示,TaPpm1a可以调控愈伤组织中花青素的合成,而TaPpm1b/c/d则无此功能。因此可以推测TaPpm1b/c/d的序列变异会影响其编码蛋白与TaPpb1的结合,使得TaPpm1-TaPpb1复合体不能产生从而阻碍了花青素的合成。(8)双荧光素酶试验显示,TaPpb1a的启动子能够驱动其融合的萤火虫萤光素酶基因(LUC)的大量表达,而TaPpb1b的启动子则不能,这说明TaPpb1a启动子中的插入片段具有增强基因表达的功能。据此可以推测,TaPpb1启动子区的变异直接影响了其基因的表达量,在启动子区只有一个261 bp单元时,其表达量很低,不能产生足量TaPpb1,导致TaPpm1-TaPpb1复合体减少,最终得到无花青素积累的小麦籽粒。(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宁东贤,王小璐,赵玉坤,杨秀丽,马岗[6](2018)在《旱地小麦不同播深条件下胚芽鞘长度与产量的关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晋南旱地6个冬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方差、通径、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小麦胚芽鞘长度与产量相关性状在不同播深条件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在品种、播深、性状间均达到显着差异;在3 cm正常播深条件下,胚芽鞘长度通过千粒质量对产量性状有最大正向间接通径效应,且在二者间存在最大偏相关;当播深加大到9 cm时,短胚芽鞘品种洛旱23产量下降19.86%,中胚芽鞘品种晋麦47下降19.66%,而长胚芽鞘品系临科6349产量仅下降4.11%,适当深播更具优势。胚芽鞘长度与产量有较高的正偏相关系数,可作为旱地小麦育种的一类快速鉴选指标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李佳玉[7](2017)在《有关“去尖端的胚芽鞘能否生长”的问题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问题的提出我们在复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时发现教材对去尖端的胚芽鞘的生长有如下描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在P46有关达尔文实验中提到:在单侧光照射下,去尖端的胚芽鞘不会发生弯曲(倒数第一段)。教材并未强调胚芽鞘不生长。而在P47有关温特实验中则提及: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倒数第9行)。那么,去尖端的胚芽鞘能不能生长呢?(本文来源于《文理导航(中旬)》期刊2017年01期)

袁婷露,张晓伟,贾雷杰,江刚,张栋[8](2016)在《禾谷镰孢菌侵染小麦胚芽鞘的分子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是一种丝状真菌,广泛侵染多种农作物,禾谷镰孢的基因组编码约14000个基因,已有上百个基因被证明与其致病性相关,但禾谷镰孢致病机制的全貌仍不清楚。该研究组运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和芯片杂交,以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真菌-禾谷镰孢为对象,直接从感染的小麦组织中分离出不同侵染阶段的禾谷镰孢,获得阶段特异性的体内生长真菌全基因表达谱;通过发展细胞类型特异性芯片数据分析相关生物信息学方法,系统分析禾谷镰孢在宿主体内的表达谱动态,观察到细胞壁降解酶分阶段提升、环境活性氧清除先于活性氧分泌、乙醛酸循环早期提升、多种次生代谢物毒素在后期诱导等现象,推导提出禾谷镰孢侵染小麦胚芽鞘时依次采取隐蔽型胞间延伸、快速胞内生长、公开型全面破坏叁种侵染策略转换,并通过基因敲除及互补等鉴定出多个毒力基因,验证了提出的侵染策略,揭示了禾谷镰孢侵染植物分子路线概貌。(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6年08期)

宁东贤,赵玉坤,杨秀丽,张定一,马岗[9](2016)在《长胚芽鞘小麦种质资源及育种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长胚芽鞘小麦的耐深播特性能够减轻土壤表层杂物对胚芽组织的伤害,促进小麦在土壤墒情较差的旱地农田正常出苗,保障小麦适期播种,为后期高产打下基础。胚芽鞘长度也成为小麦抗旱性鉴定的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手段。随着分子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长胚芽鞘小麦种质相关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从生理生态、遗传基础、育种应用等方面对长胚芽鞘小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概述,以期为长胚芽鞘小麦的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耿小红,武艳芍,余马[10](2016)在《人工合成小麦紫色胚芽鞘的遗传定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小麦花青素色素沉积的关键位点,以167份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已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对来源于硬粒小麦(AABB)和节节麦亚种tauschii(DD)杂交后所得的人工合成小麦SHW-L1中控制紫色胚芽鞘的基因进行遗传定位。同时利用目标性状关联遗传区段对SHW-L1及其亲本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目标性状在重组自交系群体中表现为单基因遗传,且被定位于7D染色体,其关联遗传区段在异源六倍化过程中有遗传位点缺失。(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胚芽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图像颜色特征,首先分割小麦种子图像进而确定小麦种子轮廓矩,根据其轮廓距确定小麦种子质心坐标,然后根据小麦胚芽鞘图像颜色特征对胚芽鞘图像进行分割、获取小麦胚芽鞘图像,其次利用Zhang-Suen并行快速细化算法对小麦胚芽鞘进行细化获取胚芽鞘骨骼线,进而获取骨骼线图像(单像素)上所有点对胚芽鞘骨骼线进行多段直线曲线近似,最后根据小麦种子轮廓质心坐标、胚芽鞘骨骼线近似曲线和切割距离(给定)确定胚芽鞘的姿态和对小麦胚芽鞘切割点位置进行定位。通过对小麦胚芽鞘30幅图片进行图像处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完整地提取小麦种子和胚芽鞘图像、小麦胚芽鞘姿态及位置信息。基于图像颜色特征的小麦胚芽鞘识别及定位方法,为小麦胚芽鞘的识别与分析提供了准确、快捷、可视的技术手段,对于构建胚芽鞘智能识别、定位的视觉系统及自动化切割装置的研究意义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胚芽鞘论文参考文献

[1].苏小东.基于机器视觉的胚芽鞘切割装置研制[D].贵州大学.2019

[2].闫建伟,苏小东,赵源,刘进平.基于图像特征的小麦胚芽鞘识别[J].浙江农业学报.2019

[3].冯洁,许小宛,李小东,张传量,崔紫霞.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和CIMMYT材料的矮秆基因型及其对株高和胚芽鞘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8

[4].张玉玉.水稻中胚轴和胚芽鞘长度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8

[5].蒋文慧.小麦中调控胚芽鞘与籽粒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其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6].宁东贤,王小璐,赵玉坤,杨秀丽,马岗.旱地小麦不同播深条件下胚芽鞘长度与产量的关联性[J].山西农业科学.2018

[7].李佳玉.有关“去尖端的胚芽鞘能否生长”的问题探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7

[8].袁婷露,张晓伟,贾雷杰,江刚,张栋.禾谷镰孢菌侵染小麦胚芽鞘的分子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

[9].宁东贤,赵玉坤,杨秀丽,张定一,马岗.长胚芽鞘小麦种质资源及育种应用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6

[10].耿小红,武艳芍,余马.人工合成小麦紫色胚芽鞘的遗传定位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6

论文知识图

水稻叶片的形态结构渗透胁迫下外源Spd、MGBG和D-Arg对~#...高粱胚芽鞘图像分割一4不同长度与不同区域胚芽鞘中细...高粱胚芽鞘近似直线胚芽鞘接种实验A:转化子胚芽

标签:;  ;  ;  ;  ;  ;  ;  

胚芽鞘论文_苏小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