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藿香醇论文-伍世颖,庄惠玲,丁彧,许沛珊,魏文辉

广藿香醇论文-伍世颖,庄惠玲,丁彧,许沛珊,魏文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广藿香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广藿香醇,幽门螺杆菌,肠道微生物,液体稀释法

广藿香醇论文文献综述

伍世颖,庄惠玲,丁彧,许沛珊,魏文辉[1](2019)在《广藿香醇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及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广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PA)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的作用及其治疗过程中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于Brain-Heart Infusion(BHI)培养液中加入PA,使其终浓度为50、25、12.5、6.25μg·mL~(-1),液体稀释法测定PA对幽门螺杆菌3株标准株及2株临床耐药株(甲硝唑及克拉霉素耐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选择浓度为1/4 MIC、1/2 MIC的PA,荧光法测定PA抗幽门螺杆菌NCTC11637菌株黏附细胞的作用。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泊洛沙姆)、阳性对照组(抗生素叁联疗法)及PA高(20 mg·kg~(-1))、低(5 mg·kg~(-1))剂量组,给药14 d。二代测序法测PA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同时用RT-qPCR法测肠道菌群中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的丰度变化。结果 PA抗幽门螺杆菌临床株及标准株的MIC值为6.25~12.5μg·mL~(-1),MBC值为12.5~50μg·mL~(-1);1/2和1/4 MIC的PA可以降低幽门螺杆菌的黏附能力;抗生素叁联疗法可显着性降低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度,影响肠道菌群中两个主要菌群所占比例,而PA对肠道微生物菌群无明显影响。结论 PA具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能够降低幽门螺杆菌的黏附能力,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同时对肠道微生物菌群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期刊2019年08期)

周璐,苗志奇[2](2018)在《以地钱为底盘进行广藿香醇的生物制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萜类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最大的一类,某些萜类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膜形成和光合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萜类在工业、农业和制药方面也具有经济价值。然而,生物和植物中,大多数萜类的含量很低,且通过化学合成或微生物合成通常代价高昂。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产生高价值萜类物质,其内部精密的合成方式具有经济、便捷的优势。在本研究中,我们以地钱为底盘植物,筛选出强启动子35S以及CVM分别连接法呢基焦磷酸合酶基因(FPS)和广藿香合成酶基因(PTS)构建载体,以农杆菌为介导侵染地钱胚芽,在地钱中强表达法呢基焦磷酸以及广藿香醇。在转基因株系中,广藿香醇的最高含量是655.21μg/g DW。然而,通过改造载体,将RUBISCO蛋白的转运肽信号序列分别加入FPS和PTS的5'端,使得转入基因在质体靶向表达,此时广藿香含量地增加到1000.36μg/g DW。这种情况表明,地钱是一个高效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平台。(本文来源于《第七届长叁角植物科学研讨会暨青年学术报告会摘要集》期刊2018-10-12)

林晓敏,吴泽鑫,赖洁青,陶昊麟,魏文辉[3](2018)在《基于溶酶体介导巨噬细胞清除活力研究广藿香醇特异性抗幽门螺杆菌作用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广藿香醇特异性增加巨噬细胞清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ter pylori作用及其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广藿香醇治疗H.pylori相关疾病奠定药理学基础。将巨噬细胞RAW264.7和H.pylori按照MOI=100的比例共孵育,同时分别予广藿香醇20,10,5 mg·L-1干预24 h;应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巨噬细胞对H.pylori的吞噬率和清除率;荧光显色法观察细胞内溶酶体的稳定性;生化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NO和MPO的变化情况;RT-q PCR和ELISA法分别检测细胞内IL-6和TNF-α的基因和细胞上清液中蛋白表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内溶酶体完整性明显下降,细胞上清液中的NO含量、MPO活性、IL-6和TNF-α蛋白表达均显著上升,细胞内IL-6和TNF-α基因表达也明显增加(P<0.01)。经过广藿香醇治疗之后,巨噬细胞清除细菌的能力明显增强,同时细胞内溶酶体完整性恢复,细胞分泌的NO含量、MPO活性、IL-6和TNF-α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细胞内IL-6和TNF-α基因表达也被有效抑制(P<0.01或P<0.05)。广藿香醇可以增加巨噬细胞对H.pylori的清除率并且对被感染的细胞表现出抗炎和抗氧化应激的作用,可能与阻断H.pylori逃逸溶酶体结合步骤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8年15期)

刘煜洪[4](2018)在《广藿香醇胃液代谢物β-广藿香烯抗胃溃疡及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广藿香属于药食同源,既是藿香正气液(胶囊)、藿胆丸等40多种中成药制剂的重要药味,也是饮料、糖果、烘焙产品以及功能性食品中的常见植物成分,故其在市场上占有重要份额,极具开发潜力,提高和控制其药材及挥发油的质量显得格外重要。广藿香是传统中医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芳香化湿要药,其研究重点在于探讨挥发性成分的胃肠调节作用。广藿香醇、广藿香酮和β-广藿香烯是广藿香中含量较高的芳香成分,现代研究已阐明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是广藿香“芳香化浊,开胃止呕”的药效物质基础,具有抗胃溃疡及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其中广藿香醇更是我国国家和地方广藿香药材及其挥发油质量分析鉴定的标准指标成分。但广藿香药材及其挥发油都是混合物,成分众多,仅以广藿香醇作为指标成分控制药材及挥发油的质量明显不足,故有必要引入其他广藿香药效物质基础成分形成指标成分群,提高质量标准,严格控制市场上药材和挥发油的质量。因此,探究广藿香中的药效物质基础成分十分必要。当前广藿香的胃肠保护活性研究集于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而对β-广藿香烯等其他含量较多成分缺乏研究。β-广藿香烯与广藿香醇结构相似,研究发现广藿香醇在酸性条件下会反应生成β-广藿香烯,而胃液正是酸性溶液,那么广藿香醇在胃液中代谢是否会转化为β-广藿香烯,迄今尚未报道。若β-广藿香烯是广藿香醇在胃部的代谢物,是否跟广藿香醇相似也具有防治胃溃疡及溃疡性结肠炎的活性,作用机制如何,迄今也未见相关报道。若β-广藿香烯具有抗胃溃疡及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而其又是广藿香中含量较高的芳香性成分之一,无疑可作为广藿香的药效物质基础,为广藿香防治胃肠疾患提供科学依据。同时,β-广藿香烯还可与广藿香醇、广藿香酮形成指标成分群,用于提高和控制广藿香药材和挥发油的质量,有利于广藿香药材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开展β-广藿香烯的抗胃溃疡及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拟通过体内外胃液代谢模型,考察广藿香醇在胃液的代谢情况,探讨广藿香醇转化为β-广藿香烯的作用机理。其次,通过体外乙醇诱导的GES-1胃上皮细胞损伤模型,以及体内无水乙醇和吲哚美辛诱导的大鼠急性胃溃疡模型探讨β-广藿香烯抗胃溃疡的作用及相关机理;同时通过体外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以及体内DSS诱导的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探讨β-广藿香烯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相关机理。方法:1.广藿香醇的胃液代谢研究建立体内外胃液代谢模型,用GC7890A-MSD5975C气质联用仪分析广藿香醇的代谢物。采用HP-5MS 5%Phenyl Methyl Silox毛细管气相色谱柱(30 m×250μm×0.25μm),设置250℃进样温度,1.3 mL/min流速,60:1分流比。离子源采用EI,能量70eV,温度230℃,四级杆温度150℃,m/z范围35~400,全扫描模式。采用以下程序升温:50℃保持2 min,以60℃/min速率升温至120℃,保持5 min,再以10℃/min速率升温至150 ~oC,接着以60℃/min速率升温至235℃,保持15 min。2.β-广藿香烯抗胃溃疡的作用研究体外研究采用乙醇诱导的GES-1胃上皮细胞损伤模型,通过MTT法检测β-广藿香烯干预后GES-1胃上皮细胞的细胞活力,评价β-广藿香烯对乙醇诱导的GES-1胃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体内研究采用无水乙醇和吲哚美辛诱导的大鼠急性胃溃疡模型,灌胃β-广藿香烯,检测胃液pH、胃黏膜溃疡面积和抑制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且评分,评价β-广藿香烯对无水乙醇和吲哚美辛致大鼠胃溃疡的保护作用。通过测定SOD、GSH、CAT和MDA的含量,ELISA法测定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Fas、FasL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qRT-PCR测定c-fos、c-jun和miR-21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65、IκB和ERK1/2的磷酸化水平,以阐述β-广藿香烯对无水乙醇致大鼠胃溃疡的保护机制。通过测定MPO的含量,ELISA法测定TNF-α、E-selectin、P-selectin、MCP-1、ICAM-1、VCAM-1、VEGF和ET-1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COX-1和COX-2的蛋白表达,qRT-PCR测定flt-1和ETAR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IκBα和JNK的磷酸化水平及PGE_2的蛋白表达,以阐述β-广藿香烯对吲哚美辛致大鼠胃溃疡的保护机制。3.β-广藿香烯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研究体外研究采用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β-广藿香烯给药后,Griess法检测NO的含量,ELISA法检测PGE_2、TNF-α、IL-6、IL-1β和IL-10细胞因子的含量,qRT-PCR检测COX-2、iNOS、TNF-α、IL-6、IL-1β和IL-10的基因表达,评价β-广藿香烯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的保护作用。体内研究采用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灌胃β-广藿香烯,记录动物体征,检测胃液pH、结肠长度和脾重,HE染色观察肠组织形态且评分,评价β-广藿香烯对DSS致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通过测定MPO的含量,ELISA法测定TNF-α、ICAM-1、P-selectin和LBP的水平,TUNEL法测定肠黏膜细胞凋亡情况,qRT-PCR测定occludin和ZO-1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ROCK1、TLR4、MyD88的蛋白表达,IκBα和MLC2的磷酸化水平,以及p65的核易位情况,以阐述β-广藿香烯对DSS致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机制。结果:1.广藿香醇在胃液中的代谢研究体外研究中,广藿香醇在盐酸、人工胃液、大鼠离体胃液中均会代谢为β-广藿香烯。然而广藿香醇在人工胃液和大鼠离体胃液中的转化率没其在盐酸中的高,推测广藿香醇在胃液的代谢可能受胃蛋白酶、黏液、电解质和内在因子等因素的影响。体内研究中,广藿香醇在大鼠内胃液中会代谢为β-广藿香烯,但转化率不高。pH测定发现体内代谢研究中,大鼠胃液pH为1.5~5.5,而体外胃液代谢研究中大鼠离体胃液pH为1.5~2.0,两者存在差异,推测胃液pH是影响广藿香醇在胃液中代谢的重要因素。广藿香醇在不同pH人工胃液中转化率明显不同,pH值越小,其转化率越高。pH大于3.5时,广藿香醇基本不发生转化。2.β-广藿香烯抗胃溃疡的作用研究体外乙醇诱导的GES-1胃上皮细胞损伤模型中,10、20和40μmol/L的β-广藿香烯干预后均能增强GES-1细胞的活细胞数,提高细胞活力,相同剂量下药效优于广藿香醇。体内无水乙醇和吲哚美辛致大鼠急性胃溃疡模型中,10、20和40 mg/kg的β-广藿香烯灌胃给药后均能减少溃疡面积,改善胃组织形态且降低病理评分。相同剂量下,β-广藿香烯比广藿香醇更有效预防无水乙醇诱发的胃溃疡,而不是吲哚美辛诱发的胃溃疡。无水乙醇诱导大鼠胃溃疡模型中胃液pH为2.5左右,广藿香醇给药后在胃液并未发生明显转化;吲哚美辛诱导大鼠胃溃疡模型中胃液pH则为1.5左右,广藿香醇给药后可能在胃液中全部发生转化。保护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无水乙醇致大鼠胃溃疡模型中,不同剂量β-广藿香烯灌胃给药后均能升高SOD、GSH和CAT的含量,以及降低MDA含量以抑制氧化应激;能够降低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以及下调p65与IκB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以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缓炎症反应;能够下调Fas、FasL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以及上调c-fos、c-jun和miR-21的基因表达和ERK1/2的磷酸化水平以抑制胃黏膜细胞凋亡。吲哚美辛致大鼠胃溃疡模型中,不同剂量β-广藿香烯灌胃给药后均能降低TNF-α、MCP-1、P-selectin、E-selectin、ICAM-1、VCAM-1和MPO的水平,以及下调IκBα和JNK的磷酸化水平以抑制NF-κB与JNK信号通路,减缓炎症反应;能够升高COX-1、COX-2和PGE_2的蛋白表达,促进VEGF和flt-1表达,以及抑制ET-1和ETAR表达以促进血管生成,加速溃疡愈合。3.β-广藿香烯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研究体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中,10、20和40μmol/L的β-广藿香烯干预后均能降低PGE_2、NO、TNF-α、IL-6、IL-1β的水平和升高IL-10的水平,以及下调COX-2、iNOS、TNF-α、IL-6、IL-1β的mRNA表达和上调IL-10的mRNA表达,从而减缓炎症反应。体内DSS致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中,5、10和20 mg/kg的β-广藿香烯灌胃给药后均能改善模型小鼠体重减轻、腹泻、结肠缩短,以及组织缺损、炎性浸润、腺窝脓肿的情况,降低DAI指数。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中胃液pH为2.0左右,广藿香醇给药后可能大部分在胃液中发生转化,β-广藿香烯与广藿香醇在相同剂量下的药效比较相差较大。保护机制研究结果显示,DSS致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中,不同剂量β-广藿香烯灌胃给药后均能减少肠黏膜细胞的凋亡,降低组织和血清中LBP的含量,上调occludin和ZO-1的mRNA表达,下调ROCK1蛋白的表达以及MLC2的磷酸化水平,以抑制ROCK-MLC信号通路,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同时能够降低TNF-α、ICAM-1、P-selectin和MPO的水平,下调TLR4和MyD88的蛋白表达,抑制IκBα的磷酸化以及p65亚基的核易位,从而抑制TLR4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调节免疫功能以减缓肠黏膜的损伤。结论:通过体内外胃液代谢实验,发现广藿香醇在胃液中会代谢为β-广藿香烯,其转化率可能与胃液pH、胃蛋白酶、黏液、电解质和内在因子等因素相关,其中胃液pH尤其重要。通过抗胃溃疡活性实验,发现β-广藿香烯可对抗无水乙醇引起的胃溃疡,且药效优于广藿香醇,作用机制与其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的作用相关;同时,发现β-广藿香烯可对抗吲哚美辛引起的胃溃疡,药效与广藿香醇相似,作用机制与其抗炎和促血管再生的作用相关。通过抗溃疡性结肠炎活性实验,发现β-广藿香烯可对抗DSS引起的溃疡性结肠炎,且药效强于广藿香醇,作用机制与其调节免疫功能、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相关。实验结果提示β-广藿香烯具有抗胃溃疡及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是广藿香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之一,可为今后提升广藿香药材及挥发油的质量标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4-01)

刘信丹[5](2018)在《广藿香倍半萜生物合成关键酶广藿香醇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累积产生的次生倍半萜类代谢产物是天然产物中化学结构繁多且大都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类化合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鉴于倍半萜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意义,随着倍半萜类代谢途径及其调控机理的深入研究,以基因工程技术为手段的代谢工程有望成为提高植物体内倍半萜类化合物含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为我国传统中药之一,隶属于唇形科Lamiaceae刺蕊草属Pogostemon,以干燥地上部分入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广藿香累积产生的广藿香油具有抗氧化、镇痛、抗炎、抗菌、抗真菌、抗血栓、抗抑郁等众多的生物活性。广藿香油像其他精油一样具有成分复杂的特点,但同时也具有独特的一面,即所含组分多为倍半萜类成分。广藿香醇合成酶(Patchoulol synthase,PTS)是广藿香油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限速酶,可催化倍半萜前体法尼基焦磷酸(Farnesyl diphosphate,FDP)转化形成包括广藿香醇在内的多达14种不同的倍半萜化合物,尤其以广藿香醇的含量最高。本研究采用RACE、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和q PCR等技术,以广藿香为材料,克隆得到PTS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并对其基因序列和基因功能进行了鉴定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首次克隆得到了PTS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该c DNA序列全长为1939 bp,其中包括1659 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共编码552个氨基酸;同时含有61 bp的5′非翻译区(5′UTR)和219 bp的3′非翻译区(3′UTR),Gen Bank登录号为MG386648。2.将PTS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中构建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Western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鉴定,确认为广藿香醇合成酶,命名为Pc-PTS1。该原核表达载体序列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713 bp,编码570个氨基酸,分子量为65.77 k D,等电点为5.44。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c-PTS1与其他萜类合成酶的同源性介于45%–63%之间,且含有植物萜类合成酶特有的6个高度保守序列和被子植物倍半萜合成酶特有的6个保守序列。跨膜区分析表明,Pc-PTS1不属于信号肽,说明其可能定位于细胞质。二级结构预测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是Pc-PTS1蛋白中主要的结构元件。叁维结构模型分析表明,Pc-PTS1与来自本木棉的(+)-δ-杜松烯合成酶同工酶XC1结构最相似。3.PTS在不同栽培型广藿香中的时空表达强度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海南-1和海南-2广藿香中,PTS在叶、茎中的表达均为11月份最高;在石牌-1和石牌-2广藿香中,PTS在叶中的表达均为8月份最高,而在茎中的最高表达有异:在石牌-1广藿香中,PTS在11月份表达最高,在石牌-2广藿香中,PTS在9月份表达最高;在印尼-1和印尼-2广藿香中,PTS在叶的表达均为11月份最高,在茎中的最高表达有异:在印尼-1广藿香中,PTS在10月份表达最高,在印尼-2广藿香中,PTS在11月份表达最高;在高要广藿香中,PTS在叶、茎中的表达均为11月份最高。4.不同栽培型广藿香PTS的表达水平与广藿香油活性成分积累的相关性分析表明,PTS的表达量与叶、茎中相应的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的含量均不存在相关性。5.在1天24小时的昼夜周期中,PTS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表达峰分别出现在1:00 h,5:00 h,7:00 h,9:00 h,16:00 h,19:00 h和22:00 h这7个时间点,且其在夜间有更高的震荡频率和转录丰度。综上,通过对广藿香倍半萜生物合成关键基因PTS的克隆与功能分析,为进一步探索广藿香倍半萜的生物合成机理,以及利用生物技术大规模生产具有重要价值的倍半萜化合物提供潜在的指导,这不仅有益于广藿香药物资源保护,而且为其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4-01)

屈畅[6](2018)在《广藿香醇抗炎症性肠病的代谢组学和肠道菌群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两种亚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粘液便血。IB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来有研究表明色氨酸(Tryptophan,Try)向犬尿氨酸(Kynurenine,Kyn)分解代谢加速,限速酶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1)表达增高、犬尿氨酸含量增加可抑制体内免疫对异体抗原的应答,与IBD的发生密切相关。色氨酸是内源性的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能够对抗氧化性损伤并发挥抗炎作用;而犬尿氨酸类代谢物则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能诱导多种免疫细胞凋亡并削弱其分泌功能。此外,IBD可在一些具有致病潜力的肠道共生菌参与下,损伤肠屏障功能,最终引起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因此,基于色氨酸代谢通路和肠道菌群两个角度,进一步了解IBD的病机,对寻求治疗IBD的有效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广藿香是治疗暑湿蕴结诱发的胃肠疾患的岭南道地药材,具有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广藿香及其主要有效成分——广藿香油、广藿香酮均具有抗IBD活性。而广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PA)是广藿香药材和广藿香油的指标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胃溃疡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我们推测广藿香醇可能具有抗IBD活性,并且本文拟基于色氨酸代谢通路和肠道菌群分析两个角度,寻找IBD发病相关内源性代谢标志物,观察DSS诱导IBD小鼠粪便结构组成及丰度,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IBD的病机,深入对广藿香药效物质基础的认识。方法:研究采用3%DSS水溶液自由饮用建立实验性IBD模型,正常组(Control)给予等量自来水。造模当天开始,Control组及DSS组给予等体积药物溶剂,其余各组动物连续7天灌胃给予相应药物:广藿香醇(PA,10、20、40 mg/kg)或柳氮磺胺吡啶(SASP,200 mg/kg)。实验过程中,每天记录体重并观察粪便性状、便血情况,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综合评分。实验第8天,剖取各组小鼠肛门至盲肠段结肠,记录各组小鼠结肠长度。结合DAI和结肠长度,评价广藿香醇治疗IBD的疗效。收集血浆,进行除蛋白处理、冻干、定容,随后进行UPLC-MS测定;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Control组、DSS组和各给药组进行模式识别;基于UPLC-MS测定结果搜索代谢组质谱数据库,筛选跟DSS诱导IBD小鼠模型相关的内源性代谢物,对色氨酸代谢通路进行靶向分析,同时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通路相关限速酶(IDO-1和TPH-1)的表达,最后运用分子对接技术体外模拟广藿香醇与IDO-1蛋白活性位点的结合。收集肠道内容物,提取总DNA,应用454焦磷酸测序分析平台对得到的所有序列进行测序,进行物种分类、丰度分析、OTU韦恩图、物种进化分析、聚类分析等,观察组间差异,研究广藿香醇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成果:本文研究发现,在3%DSS诱导的IBD模型中,广藿香醇各给药组显着降低小鼠DAI评分,恢复结肠长度。在血浆代谢轮廓分析中利用OPLS-DA分析方法进行数据预处理和造模,结果显示:各组样本分别聚集分布于不同的象限,提示DSS组与Control组样本、DSS组与各给药组有显着的区别;结合UPLC-MS测定结果和代谢组质谱数据库,最终筛选出19种潜在的内源性差异代谢产物,证明IBD的发生与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色氨酸代谢通路、谷胱甘肽、叁羧酸循环和胆酸代谢息等息相关;同时我们鉴定出7种代谢物,用于区分正常动物和IBD模型动。其中,色氨酸代谢通路变化最为显着,对通路上下游代谢产物Try、Kyn、5-HT、5-HTP靶向分析结果表明:广藿香醇各给药组的Try含量明显升高,Kyn以及5-HT含量显着下降;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广藿香醇各给药组显着降低色氨酸代谢通路中重要限速酶IDO-1和TPH-1的表达;分子对接实验结果表明:广藿香醇与IDO-1蛋白活性位点结合从而抑制IDO-1过高表达。肠道菌群特定种属数量分析结果表明广藿香醇显着抑制致病菌(例如变形菌、脱硫弧菌、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然而显着促进优势菌(例如拟杆菌、乳酸杆菌)的生长。结论:广藿香醇具有较好的抗IBD活性,为治疗IBD的潜在先导化合物。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相关限速酶的表达减缓色氨酸代谢速度,从而缓解IBD;同时调节肠内微生物组成和结构,保护肠道菌群微生态并保证其稳定。(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4-01)

靳巧春,于放,于宗霞,冯宝民[7](2018)在《利用VIGS技术研究广藿香醇合酶基因PatPTS的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藿香精油主要存贮在植物地上组织的盾状腺毛中。提取广藿香(马来西亚品系)叶片的总RNA后,通过PCR技术扩增得到广藿香醇合酶基因(Pat PTS)的全长c DNA序列,共编码552个氨基酸,与Gen Bank中已报道的印度广藿香中广藿香醇合酶的氨基酸序列存在3.6%的差异。使用烟草脆裂病毒(tobacco rattle virus,TRV),选取Pat PTS作为沉默目的基因,在广藿香中构建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GS)体系,进一步利用该体系在广藿香中鉴定Pat PTS基因的功能。病毒侵染广藿香叶片后,分别选取不同的时间点,使用GS-MS与qRT-PCR检测Pat PTS催化产物和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β-广藿香烯、β-榄香烯、石竹烯、广藿香醇等倍半萜成分的含量在VIGS侵染后第2周明显下降,1周和3周效果不明显;Pat PTS转录本下降趋势与其调控的倍半萜含量变化趋势类似;表明Pat PTS基因负责了广藿香精油主要倍半萜成分的合成。说明广藿香中VIGS体系已初步建立,并在侵染植物2周后诱导基因沉默和干扰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效果最好,为在广藿香中快速研究基因功能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8年03期)

刘信丹,张英,吴孟华,曹晖[8](2018)在《广藿香醇合成酶基因Pc-PTS_1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广藿香总RNA中克隆广藿香醇合成酶基因(Pc-PTS_1),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获得广藿香倍半萜合成酶基因Pc-PTS_1的cDNA全长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序列进行相似性和同源性分析,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结果:广藿香倍半萜合成酶基因Pc-PTS_1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1 713 bp,编码570个氨基酸,含有DDXXD保守序列,并与其他倍半萜合成酶基因具有较高相似性。结论:Pc-PTS_1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为其他倍半萜类合成酶基因的发现和研究提供参考,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释其生物学功能,也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合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8年02期)

连大卫,许艺飞,扶丽君,任文康,魏文辉[9](2017)在《广藿香醇对幽门螺杆菌酸抵抗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广藿香醇对于幽门螺杆菌(Hp)酸抵抗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并鉴定Hp后随机分为5组,受试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加入20、10、5mg/L广藿香醇,阳性对照组加入尿素酶(Ure)抑制剂AHA,空白对照组加入等体积DMSO;干预0.5h后应用琼脂稀释法测定Hp菌落数,观察其抗酸能力。通过大肠杆菌系统表达和纯化得到Hp尿素酶A(UreA)、UreB、UreG,取UreA/UreB蛋白混合溶液体外模拟Ure成熟过程,将UreG蛋白单体溶液和镍离子(Ni~(2+))溶液混合,均分别以20、10、5mg/L广藿香醇(受试药高、中、低剂量组)和等体积DMSO处理(对照组);采用Berthelot显色法检测Ure活性,判断Ure成熟度;以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Ni~(2+)浓度,判断UreG携带Ni~(2+)的能力。结果在中性环境中,受试药各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Hp菌落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酸性环境中,受试药各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均较空白对照组Hp菌落数减少(P均<0.01),且受试药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受试药中剂量组<受试药低剂量组(P均<0.01)。受试药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Ure活性分别为54.89%±11.47%、63.99%±9.46%、83.88%±11.81%、101.53%±2.55%,Ni~(2+)浓度分别为(0.77±0.24)、(0.80±0.22)、(1.12±0.35)、(1.56±0.42)μmol/L,受试药高、中剂量组<受试药低剂量组<对照组(P均<0.01)。结论广藿香醇可以降低Hp的酸抵抗能力,可能与阻断Ni~(2+)的传递途径和Ure的成熟过程进而抑制Ure活性有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7年34期)

彦培傲,彭成,张岚,张若琪[10](2017)在《马丁达比犬肾上皮细胞模型研究广藿香醇跨膜转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马丁达比犬肾上皮(MDCK)细胞模型研究广藿香醇跨膜转运机制。方法采用Agilent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广藿香醇浓度,色谱柱为Agilent HP-5ms(5%苯基甲基硅氧烷,30 m×0.25 mm,0.25μm),载气为氦气;质谱采用电子碰撞离子源,电子倍增电压模式,检测离子为m/z 222.2(广藿香醇)和m/z 190.1(内标异土木香内酯)。建立MDCK细胞模型,通过改变广藿香醇浓度、转运方向考察广藿香醇的跨膜转运机制;分别加入外排蛋白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抑制剂,考察外排转运体对广藿香醇跨膜的影响。结果广藿香醇浓度40、20和10μg·m L~(-1)的双向转运表观渗透系数(P_(app))值均大于10×10~(-5) cm·s~(-1),各剂量组不同转运方向的P_(app)比值均小于1.5。抑制转运试验中,加入P-gp抑制剂后,双向P_(app)值变化显着;加入BCRP抑制剂后,双向P_(app)值变化不显着;加入MRP抑制剂后,广藿香醇肠内壁侧到肠腔侧的P_(app)值显着降低。结论广藿香醇具有高透膜性,其跨膜转运机制以被动转运为主,同时可能有转运载体参与。P-gp和MRP可能参与到广藿香醇跨膜过程,BCRP不参与广藿香醇的转运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广藿香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萜类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最大的一类,某些萜类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膜形成和光合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萜类在工业、农业和制药方面也具有经济价值。然而,生物和植物中,大多数萜类的含量很低,且通过化学合成或微生物合成通常代价高昂。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产生高价值萜类物质,其内部精密的合成方式具有经济、便捷的优势。在本研究中,我们以地钱为底盘植物,筛选出强启动子35S以及CVM分别连接法呢基焦磷酸合酶基因(FPS)和广藿香合成酶基因(PTS)构建载体,以农杆菌为介导侵染地钱胚芽,在地钱中强表达法呢基焦磷酸以及广藿香醇。在转基因株系中,广藿香醇的最高含量是655.21μg/g DW。然而,通过改造载体,将RUBISCO蛋白的转运肽信号序列分别加入FPS和PTS的5'端,使得转入基因在质体靶向表达,此时广藿香含量地增加到1000.36μg/g DW。这种情况表明,地钱是一个高效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平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广藿香醇论文参考文献

[1].伍世颖,庄惠玲,丁彧,许沛珊,魏文辉.广藿香醇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及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9

[2].周璐,苗志奇.以地钱为底盘进行广藿香醇的生物制造研究[C].第七届长叁角植物科学研讨会暨青年学术报告会摘要集.2018

[3].林晓敏,吴泽鑫,赖洁青,陶昊麟,魏文辉.基于溶酶体介导巨噬细胞清除活力研究广藿香醇特异性抗幽门螺杆菌作用及其机制[J].中国中药杂志.2018

[4].刘煜洪.广藿香醇胃液代谢物β-广藿香烯抗胃溃疡及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5].刘信丹.广藿香倍半萜生物合成关键酶广藿香醇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暨南大学.2018

[6].屈畅.广藿香醇抗炎症性肠病的代谢组学和肠道菌群分析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7].靳巧春,于放,于宗霞,冯宝民.利用VIGS技术研究广藿香醇合酶基因PatPTS的功能[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8

[8].刘信丹,张英,吴孟华,曹晖.广藿香醇合成酶基因Pc-PTS_1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药材.2018

[9].连大卫,许艺飞,扶丽君,任文康,魏文辉.广藿香醇对幽门螺杆菌酸抵抗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J].山东医药.2017

[10].彦培傲,彭成,张岚,张若琪.马丁达比犬肾上皮细胞模型研究广藿香醇跨膜转运机制[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7

标签:;  ;  ;  ;  

广藿香醇论文-伍世颖,庄惠玲,丁彧,许沛珊,魏文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