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道辛置小学261399
摘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真实的活动情境,组织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探究,形成和积累自己的活动经验,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活动探究经验实践
人的经验是通过实践活动得到的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因此积累基本的学习活动经验是学生提高综合素养、发展基本能力的重要因素。下面结合教学中的做法谈几点感受。
困惑一:学生自身的活动经验存在很大的隐蔽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的尺度难以掌握。
经验是属于个人的,具有隐藏性,不能被传递,也是最不易被人所直接发现和看透的。不同的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经验也是不同的,它依赖于不同的生活环境。
例如,在刚毕业时,我教学实践活动课——《和时间交朋友》,每个学生都准备了表、时间的名言等资料,一开始我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到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囧的一幅画面;
师:小朋友,今天早上你们几点起床?
一个很机灵的小男孩手举过头顶:“老师,我7点起床。”
师:“谁告诉你的?”
小男孩摸了摸圆圆的小脑袋天真地回答:“爸爸妈妈。”
师(心中有些紧张):“那么又是谁告诉爸爸妈妈的?”
小男孩瞪大眼睛理直气壮地说:“爷爷奶奶。”
下面坐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哄堂大笑……
这时我的脸涨得通红,为了缓和尴尬的局面,又诙谐的自嘲一句:“这位小朋友真可爱,刚才老师问的方式不对,再这样问下去,恐怕老爷爷和老奶奶都搬出来了。”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鞭策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时刻注意反思,不断地改革创新,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因人而异,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最大可能地靠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困惑二:教学活动“行”像而“神”散。由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差异,部分教师对学习活动经验的理解不透彻,认为只要我把道理讲明白了,学生学会并能熟练运用就行,不注重很好地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就是这样做了有的也是浮在表面,不深入其知识本质。
例如去年听过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身边的垃圾》。
片段一:
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自己的发现:垃圾是从哪里来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1)垃圾都是人们把自己家没有用的东西丢出来的。
(2)垃圾是不讲卫生的人随意丢的。
(3)我们觉得垃圾是该丢掉,有什么用呢?
(4)垃圾是我们人类的垃圾,但有些还可以利用,有些是没有用的。
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对身边垃圾有了初步认识,并产生了不同的意见。——这样的教学活动,表面上看似让学生看到了垃圾的产生及危害,部分学生仅仅是“看”到了,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了,并没有真的体验和收获而变成自己的经验积累。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活动经验是假经验,没有太多价值。更好的方法应该是: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生活中实际观察、调查,实践操作,通过查一查、做一做、算一算、议一议、辩一辩等活动,自己亲自发现感受到垃圾的产生过程,从而积累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实践体验,学生自然而然能感受到垃圾的危害,以及进一步产生共鸣,明白如何处理垃圾和减少垃圾危害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去伪存真,避免“行”像而“神”散的教学。
杜威说过一句名言: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我认为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活动都是活动经验的积累,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教学活动要有探究性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真实的情境,组织开放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探究,积累活动经验。
学习了《角的认识》之后,我曾经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情境: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把一块长方形的花布纸剪去其中的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生A:3个。
“对,还剩3个。”80%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师沉默不语。
这时全班鸦雀无声,大约沉寂半分钟后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起来……
学生经过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自己探索出2种图形和答案:A.五边形5个角;B.三角形3个角。
由此可见,让学生多经历这样探究性的活动,通过这些感性的活动培养了孩子的观察、操作、猜想和归纳能力,从而内化了学生的知识经验。
二、教学活动要有实践性
有经验的人都有体会,不管什么事情,只有亲自做过才能形成自己的经验。小学生的学习活动经验更是如此,这样的经验孩子才会受益终身。
总之,活动经验的培养和积累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一切教学活动设计要以孩子的活动经验为目的,让学生在经验的不断积累中扎下经验的“根”,让每个孩子的人生枝繁叶茂、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