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稻齿叶矮缩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病毒,基因组,锯齿,干扰,蛋白,唾液腺。
水稻齿叶矮缩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黄海剑[1](2017)在《褐飞虱唾液蛋白功能及唾液腺在水稻齿叶矮缩病毒传播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专门取食水稻汁液的刺吸式口器昆虫,它在取食过程中由唾液腺分泌两种唾液:胶状唾液与水状唾液。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唾液可起帮助昆虫取食、抑制植物防御反应、润滑和保护口针等作用。然而褐飞虱唾液蛋白组分及它们在昆虫-植物互作中的作用仍然未知。此外,半翅目昆虫是植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而唾液腺作为植物病毒在昆虫体内循环的最后场所,病毒在腺组织中的增殖方式及释放途径仍有待进一步揭示。本研究通过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等手段分析飞虱唾液腺和唾液蛋白组分,并对唾液腺在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raggedstuntvirus,RRSV)传播中的功能进行深入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获得褐飞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的唾液腺转录组,发现与能量代谢、蛋白合成、翻译后修饰等功能相关的基因在唾液腺中高表达。与褐飞虱(单食性)相比,灰飞虱和白背飞虱(寡食性)的唾液腺转录组中有更多同源基因,这可能与昆虫的食性相关。寡食性昆虫的OBP、P450、GST等基因发生扩张,而CSP基因发生收缩。(2)利用LC-MS/MS,分别鉴定了 50个水状唾液蛋白和16个胶状唾液蛋白,这些蛋白主要在褐飞虱唾液腺和肠道特异表达。通过RNA干扰,我们发现annexin-like-5、carbonic anhydrase、salivap-3、salivap-4(NlShp)显着影响褐飞虱的存活率。其中,annexin-like与其他昆虫的annexin结构和表达模式存在显着差异,可能是褐飞虱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干扰annexin-like-5影响昆虫在木质部和韧皮部取食;salivap-3和salivap-4是唾液鞘形成的关键基因,salivap-4表达抑制后褐飞虱无法在水稻上正常取食,但不影响它在人工饲料上取食。(3)唾液蛋白NlMul与褐飞虱在水稻上的适应能力相关,水稻抗性品种(ASD7)能够诱导NlMul表达。通过RNA干扰,我们发现抑制NlMul表达会导致褐飞虱唾液鞘分泌量变少,发育历期延长,并且显着降低褐飞虱在ASD7上的存活率,但不影响昆虫在TN1上生存。这种适应能力差异可能与NlMul对抗植物防御反应功能相关。(4)RRSV侵染会诱导褐飞虱唾液腺主腺和导管部分细胞发生凋亡,并且细胞凋亡与病毒侵染同时发生。通过抑制caspase-I和caspase-Nc表达,可阻断病毒侵染引起的细胞凋亡;但caspase-8对细胞凋亡没有显着影响。抑制褐飞虱细胞凋亡不影响RRSV在唾液腺内的增殖与积累,但显着降低了 RRSV从昆虫向水稻传播的效率。RRSV诱导褐飞虱唾液腺部分细胞发生凋亡是病毒从唾液腺释放的一种机制。(5)通过酵母双杂交、GST-Pulldown、透射电镜、免疫组化等技术,发现RRSV Pns10蛋白与褐飞虱的N1OSCP蛋白在唾液腺发生互作。RRSV在侵染褐飞虱后会通过这种互作关系靠近宿主的能量工厂—线粒体。抑制NlOSCP表达影响昆虫体内ATP浓度,并且使得RRSV在宿主体内的积累量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4-01)
刘成稳[2](2017)在《水稻齿叶矮缩病毒在褐飞虱复制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齿叶矮缩病是由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引起的病害,它在水稻分蘖前期发病会引起稻株无法抽穗;分蘖后期发病会导致稻株生长速度减慢,抽穗不完全,谷粒不充实,严重影响稻米产量,是我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一种重要的水稻病害。RRS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水稻病毒属(Oryzavirus),主要由水稻害虫褐飞虱以持久性增殖方式传播。RRSV含有10条dsRNA,共编码11种蛋白,包括8种结构蛋白和3种非结构蛋白。其中S10片段编码的蛋白Pns10,参与病毒复制工厂(病毒原质)的形成。有研究表明RRSV在Pns10缺失的情况下无法形成正常复制工厂,从而导致病毒复制、侵染、传播能力下降。研究Pns10与褐飞虱的蛋白互作,揭示病毒在侵染和复制过程中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有助于防治水稻齿叶矮缩病。本研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成功构建了褐飞虱全虫的酵母文库,筛选出与Pns10 互作的 MD-2-related lipid-recognition protein(ML)、Sorting and assembly machinery component50(SAM50)、Calpain-7-like 等 11 个宿主蛋白。利用 GST pull-down技术,进一步验证了 Pns10与ML之间的互作关系。通过RNA干扰技术,发现NlML对褐飞虱的龄期发育有一定的影响,注射dsNlML后,褐飞虱发育迟缓,部分不能正常进入下一龄期,我们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昆虫的蜕皮过程。我们将NlML干扰后的褐飞虱接种到带有RRSV病毒的水稻苗上饲养,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病毒在褐飞虱体内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注射dsNlML后,褐飞虱在第4-6天体内的病毒量显着高于对照组。由于ML是TOLL免疫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推测ML通过调控昆虫TOLL免疫通路进而影响病毒的复制增殖。当NlML被干扰后,昆虫的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入侵的病毒,从而导致病毒量升高。(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3-01)
李舒[3](2016)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与水稻齿叶矮缩病毒协生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和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同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前者属于斐济病毒属,由白背飞虱以持久性增殖型方式传播,后者属于水稻病毒属,由褐飞虱以持久性增殖型方式传播。SRBSDV是2001年于广东省阳西县首次发现、2008年鉴定的水稻病毒新种,近年来迅速扩散至越南北部及我国南部广大稻区,成为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RRSV在中国自1978年首次发现以来,一直零星发生,仅个别年份和田块发生较重。然而近年来伴随SRBSDV的大面积爆发,RRSV在中国南部呈加重为害的趋势,田间出现大量的SRBSDV和RRSV复合侵染病株。复合侵染的病毒可能发生协生作用,通过增加寄主体内病毒含量,加重病株症状表现,提高介体传毒效率,对农业生产造成更为严重危害。为了揭示SRBSDV和RRSV复合侵染时两种病毒的互作,本文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复合侵染的水稻植株内SRBSDV和RRSV发生了协生作用,病害症状加剧,病毒含量提高。症状观察表明,复合侵染导致水稻植株显症时间提前,接毒后第15 d,50%复合侵染植株上部新生叶片就出现叶尖扭曲症状,而SRBSDV和RRSV单独侵染的植株在20d时才观察到该症状。在接种后9d、15d和20d时,复合侵染植株的高度分别仅为健康植株的87.8%、50.8%和32.8%,是SRBSDV单独侵染时的90.6%、83.3%和75.5%,是RRSV单独侵染时的92.4%、67.7%和58.4%,复合侵染造成的植株矮缩显着重于单独侵染。RT-qPCR对病株中两病毒所有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与单独侵染相比,早(9d)、中(15d)和后(20d)期3个病程点复合侵染植株体内SRBSDV P5-1、P7-1、P9-1和P10以及RRSV P3、P6、P8和P10表达水量均显着增加。在这些上调表达的病毒基因中,除壳蛋白基因外,均为病毒复制工厂(病毒基质)组份相关基因,暗示复合侵染时两种病毒的复制能力受到了相互促进。2.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从复合侵染植株上获毒效率显着提高。与单独侵染植株相比,在病程第9d、15d和20d的植株上饲毒24 h,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从复合侵染植株上的获毒效率分别提高了7.4%、27.8%、21.2%和11.5%、19.3%、15.3%。表明SRBSDV和RRSV的协生同时增加了两种病毒介体的获毒效率,因此,SRBSDV的暴发不但直接对水稻生产构成威胁,而且通过与RRSV协生,提高两病毒介体获毒能力,加剧两病毒的流行。3.两病毒复合侵染导致水稻更严重的细胞病理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表明,无论是病程早(9d)、中(15d)和晚(20d)期,srbsdv和rrsv复合侵染均比单独侵染引致更严重的细胞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在病株上部第一平展叶韧皮部细胞内的病毒粒体数量和病毒基质数量均显着增多;叶肉细胞中叶绿体肿大更为严重,线粒体数量和嗜锇颗粒数量均显着增加,脂滴增大更为明显,反映了两病毒协生需消耗更多能量,寄主脂类代谢严重受阻,细胞器受损更为严重。4.两病毒复合侵染对水稻rna沉默途径关键蛋白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明显不同于单独侵染。采用rt-qpcr分析了感病水稻植株8个dcl(osdcls),19个ago(osagos)以及5个rdr(osrdrs)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两病毒单独及复合侵染均会导致osago11及osago18的表达上调,其中复合侵染时osago11的上调幅度显着大于srbsdv单独侵染,在病程9d、15d和20d时,分别是srbsdv单独侵染时的1.26倍、1.55倍和1.83倍;但与rrsv单独侵染时表达量差异不显着。osago18的表达,在复合侵染与两病毒单独侵染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两病毒单独侵染对8个osdcls的表达均不造成显着影响,但复合侵染时有时3个osdcls(osdcl2a、osdcl3b和osdcl4)的表达被显着上调。两种病毒单独及复合侵染均使osrdr1及osrdr4表达上调,而复合侵染时两者的上调幅度显着升高,在病程9d、15d和20d时,复合侵染植株中osrdr1的表达分别是srbsdv单独侵染时的7.81、9.00和9.98倍,是rrsv单独侵染时的8.35、9.69和10.14倍;osrdr4的表达分别是srbsdv单独侵染时的4.56、9.11和10.76倍,是rrsv单独侵染时的4.82、5.56和5.83倍。表明srbsdv和rrsv协生深刻影响了水稻rna沉默路径。5.两病毒rna沉默抑制子的功能具有加性效应。利用农杆菌共浸润的方法,以转gfp基因本生烟16c为材料,分析了srbsdv的沉默抑制子sp6和rrsv的沉默抑制子rp6单独及复合作用对gfp沉默抑制的活性。注射后1d,sp6和rp6单独处理分别仅19.83%和30.42%的浸润区域观察到微弱的绿色荧光,而两者复合处理则有高达89.02%的浸润区域观察到明显的绿色荧光;同时,复合处理浸润区域gfp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sp6和rp6单独处理浸润区域,分别是后两者的3.36倍和3.18倍。注射后2d,各处理的绿色荧光信号均达到最强,复合浸润区域gfpmrna表达量分别是sp6和rp6单独浸润区域的1.12倍和1.14倍,但差异不显着。注射后3d,sp6和rp6单独浸润的区域绿色荧光信号开始减弱,而两者复合浸润区域仍保持明显的绿色荧光;同时,复合浸润区域gfpmrna表达量分别是sp6和rp6单独浸润区域的2.04倍和1.39倍,差异显着。结果表明,RP6比SP6抑制效果更强,而两病毒沉默抑制子的共同作用,可显着提早抑制时间,增加抑制强度,延长抑制维持期,这极可能是两病毒表现协生的机理之一。以上研究结果,清晰地解释了田间大量发生SRBSDV和RRSV复合侵染的现象,并且提示两病毒的流行具有相互促进的可能性,同时为深入研究病毒协生分子机理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陈晓敏,宛柏杰,吴锦鸿,林文武,吴祖建[4](2016)在《水稻齿叶矮缩病毒P8蛋白的抗体制备及其在水稻原生质体内的表达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水稻病毒属(Oryzavirus)成员。该病毒引起的水稻齿叶矮缩病在我国南方发病严重,成为我国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通过建立水稻原生质体培养体系,对RRSV主要外壳蛋白P8在水稻原生质体内的复制与表达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原核表达对P8蛋白进行抗体制备,抗血清经Western印迹检测具有特异性,间接ELISA测得其效价为2 500倍左右。以制备的抗血清为探针,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到P8蛋白在病毒侵染原生质体后24h开始表达,48h左右达到最大值,60h后开始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病毒侵染水稻原生质体后的P8RNA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P8RNA在8h时开始积累,32h左右达到最大值,48h后表达量开始下降到一个平台期。(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6年06期)
陈红燕,李俊钦,刘宇艳,郭年梅,魏太云[5](2015)在《干扰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RSV)非结构蛋白Pns6的表达阻碍病毒在褐飞虱体内的增殖》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由介体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RRSV编码的非结构蛋白6(nonstructural protein 6,Pns6)是病毒原质的组分,但其在介体昆虫传毒中的功能未知。本研究利用ds RNA诱导的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研究Pns6蛋白在病毒侵染介体昆虫中的功能。通过膜饲喂法将源于Pns6基因的ds RNA(ds Pns6)以及源于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ds RNA(ds GFP)分别导入2龄褐飞虱体内,并以饲喂10%蔗糖的处理为对照,之后于病株上获毒2 d。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检测发现,昆虫获毒9 d后,ds GFP和10%蔗糖处理组褐飞虱的带毒率分别为27%和30%,而ds Pns 6处理组褐飞虱的带毒率仅为10%;同时q RT-PCR检测发现,Pns6蛋白的表达量受到抑制后,病毒编码的结构蛋白P8和P9的表达量也显着下降(P<0.05)。此外,ds GFP和10%蔗糖处理组褐飞虱的传毒率分别为20%和22%,干扰Pns6蛋白的表达后褐飞虱的传毒率仅为6%。研究结果表明,Pns6是RRSV在褐飞虱体内增殖的重要蛋白,抑制Pns6的表达显着降低褐飞虱的带毒率并抑制病毒的增殖,同时削弱褐飞虱的传毒能力,明确了Pns6可作为理想的靶标用于阻断RRSV在褐飞虱体内的增殖。(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蔡振政,刘小娟,王娟,刘显良,章松柏[6](2015)在《褐飞虱呼肠孤病毒干扰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可携带多种病毒,其中褐飞虱呼肠孤病毒(Nilaparvata lugens reovirus,NLRV)和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均为ds RNA基因组的呼肠孤病毒。通过接种、ds RNA小量提取及RT-PCR等方法分析NLRV对RRSV传播和增殖的影响,初步探讨这两种呼肠孤病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褐飞虱携带NLRV比率高低影响褐飞虱接种RRSV效率;携带NLRV的褐飞虱种群接种RRSV后两种病毒的含量差异较大,NLRV的含量远远大于RRSV的含量,推测褐飞虱体内的NLRV某种程度上干扰了RRSV的传播和增殖。(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章友爱[7](2013)在《水稻齿叶矮缩病的初侵染源及其病原病毒的遗传信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齿叶矮缩病是由植物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水稻病毒属(Oryzavirus)的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引起的,是水稻上一种危害严重的病毒病害。本文从广西大学农场诱虫灯下褐飞虱虫口数量统计及其带毒检测、田间褐飞虱带毒检测、田间自生稻、再生稻及部分禾本科植物的带毒检测来初探该病的初侵染源。结果表明:水稻齿叶矮缩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迁飞来的带毒褐飞虱,二是本地越冬后未完全死亡的染病自生稻、再生稻、玉米(Zea may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光头稗(Echinochloa colonum)和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等禾本科植物,其中光头稗携带RRSV为首次报道。分别用褐飞虱长翅型成虫和短翅型成虫进行不同时间的传毒试验,30d后通过RT-PCR技术检测水稻植株中的RRSV,结果发现,褐飞虱长翅型成虫和短翅型成虫的传毒时间相差不大,最短的传毒时间均为30min,长翅型成虫传毒2-4h时传毒效率比较高,水稻植株带毒率为10%,短翅型成虫传毒4h时传毒效率比较高,水稻植株带毒率为25%,随着褐飞虱取食水稻的时间增长,水稻感染RRSV的比率提高。根据自广西大学农场采集的水稻病毒病样品的小RNA高通量测序所获得的RRSV序列和Genbank上发表的RRSV基因组各片段的序列,分别设计RRSV基因组不同片段的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的方法成功克隆RRSV南宁分离物(RRSV-NN)基因组S5、S6、S7、S8和S10片段的全长序列。经Vector NTI11.05软件分析得出RRSV-NN-S5RNA全长序列2682nts,含有1个ORF,编码一个含808个氨基酸的蛋白;RRSV-NN-S6RNA全长序列2158nts,含有1个ORF,编码一个含680个氨基酸的蛋白;RRSV-NN-S7RNA全长序列1938nts,含有1个ORF,编码一个含608个氨基酸的蛋白;RRSV-NN-S8RNA全长序列1913nts,含有1个ORF,编码一个含596个氨基酸的蛋白;RRSV-NN-S10RNA全长序列1162nts,含有1个ORF,编码一个含296个氨基酸的蛋白。用Vector NTI11.05软件分析RRSV-NN各片段与已报道的RRSV各地分离物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一性,结果发现:RRSV-NN基因组S5、S6、S7、S8、S10片段与已报道的各地RRSV相应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同一性分别为94.4%-94.6%、98.2%-99.4%、96.4%-100%、98.2%-99.4%和99%-99.3%。与已报道的各地RRSV相应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一性分别为97.6%-97.9%、99.3%-99.6%、99.5%-99.6%、98.2%-99.7%、99.4%-99.7%。从RRSV的S5、S6、S7、S8和S10片段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来看,南宁分离物的每个片段展示出的与已经报道的分离物的相应片段存在的差异不尽相同,这暗示了RRSV的S5、S6、S7、S8和S10片段的进化是独立进行的,这有可能与不同地域的环境选择压力相关,从而导致同一分离物基因组各个片段在进化上的步调不一致。(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3-06-01)
章松柏,宋国威,杨靓,吴祖建,谢联辉[8](2013)在《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的检测及介体传毒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建立了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RRSV)病株的dsRNA基因组检测法和单头介体褐飞虱带毒的RT-PCR法,并结合生物学接种试验,对介体传毒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dsRNA基因组鉴定法可以从0.5 g病株样品中快速检测到RRSV,RT-PCR法可以灵敏地应用于褐飞虱带毒、传毒情况的检测;饲毒后褐飞虱成虫、若虫的带毒率分别为75.0%、68.2%,传毒率分别为50.0%、32.5%,说明褐飞虱种群传播RRSV的能力很强,是高度亲和的群体.(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李敏[9](2013)在《水稻缺刻蛋白在水稻齿叶矮缩病毒侵染模式下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齿叶矮缩病是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传播的病毒病,其病原是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 RRSV),最明显的症状表现为叶片卷缩、叶缘锯齿。有研究发现缺刻蛋白(serrate protein, SE protein)基因在调节植物叶片的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本实验室通过RT-PCR检测RRSV侵染后水稻体内缺刻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发现RRSV侵染后水稻中缺刻蛋白SE-1基因的表达量是明显上调,而SE-2、SE-3基因的表达量与健康水稻相比差异不明显。为了研究水稻中SE启动子的功能,本实验构建了SE启动子的植物表达载体。分别命名为Pro-SE-1、Pro-SE-2、Pro-SE-3。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和FloralDip法分别将其转入日本晴水稻和拟南芥中,PCR检测结果表明所有T0代转基因水稻中共有75株抗性植株,其中Pro-SE-1T0代抗性植株27株,Pro-SE-2T0代抗性植株43株,Pro-SE-3T0代抗性植株5株。通过抗性筛选获得了拟南芥T1代抗性植株。利用GUS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抗性植株进行组织定位分析,结果显示GUS基因在转基因水稻的叶片中都有表达,Pro-SE-1转基因水稻中GUS基因的表达在叶片中表达较弱,根和茎中没有检测到GUS基因的表达,而转Pro-SE-2、Pro-SE-3基因的水稻中根、叶中有表达而且在根毛区表达强烈,叶缘处表达较明显。通过GUS基因的表达量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GUS基因在转基因水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而Pro-SE-1启动子驱动的GUS基因的表达量与转Pro-SE-2启动子基因水稻中SE-1缺刻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几乎呈正相关性。在拟南芥中,GUS在转基因拟南芥植株中不同部位均有表达,在花药、幼叶中表达强烈,茎中没有检测到GUS基因的表达。分析转基因水稻表型发现转Pro-SE-2基因的水稻植株表型表现出卷叶、缺刻的症状,转Pro-SE-3基因的水稻叶片皱缩,Pro-SE-1转基因水稻未发现表型特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对Pro-SE-1、Pro-SE-2、Pro-SE-3转基因水稻中叁个缺刻蛋白SE-1、SE-2、SE-3基因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转Pro-SE-1基因水稻中叁个缺刻蛋白SE-1、SE-2、SE-3基因的表达量总体呈下调趋势,而转Pro-SE-2基因的水稻中SE-1基因表达量上调且有显着性差异,SE-2、SE-3基因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转Pro-SE-3基因的水稻中SE-1的基因表达量下调,SE-2、SE-3的基因表达量上调但不显着。为了进一步研究转基因水稻中启动子与缺刻蛋白基因间的表达量关系,本实验制备了叁个缺刻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并经过ELISA检测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叁个缺刻蛋白的抗体效价都很好,可以用作水稻缺刻蛋白表达量的检测。综上所述,Pro-SE-2启动子基因可能促进了水稻中内源基因SE-1的高表达,Pro-SE-3启动子可能驱动了其自身缺刻蛋白基因的高表达。GUS染色分析表明这叁个启动子在幼苗期的叶中表达较为强烈,而在成熟期时主要在生殖器官表达,说明启动子的表达具有组织和时间特异性。(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3-04-01)
敬新欣[10](2013)在《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对磷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病(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是近几年危害较为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该病害主要发生在东南亚、东亚和南亚的一些国家部分地区,并且造成巨大的损失,最严重时节发病率100%。RRSV是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水稻病毒属(Oryzavirus)的典型成员。从基因组的角度来说,RRSV由10条双链RNA组成,并分别被命名为S1-S10,这10个基因分别编码11种蛋白质且功能各不相同。RRSV的症状与水稻缺磷的症状十分相似,推测可能RRSV与水稻磷代谢具有相关性。本课题首先通过田间实验得出结论:RRSV发病水稻中无论是茎、叶部分的磷含量还是根部的磷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水稻中相应部位的磷含量。由此推测RRSV可能与水稻磷代谢有着一定的关系。其次我们挖掘了7个磷转运过程中的关键基因TRXH,PHR2,PSS1,PHO1,SPX1,SPX4,Os-MiR399,并用real-timePCR检测了各个基因在病株和健株中表达量的差异,结果显示这7个基因在健康水稻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感染RRSV的病株中的表达量。由此推测RRSV可能影响磷转运通路中各个基因的功能,使得水稻的磷代谢受阻,进而导致水稻对磷的吸收量的降低。由于Os-MiR399是磷通路中最主要的基因,在磷通路过程中起着传递信号和接收信号的双重作用,Os-MiR399功能的异常直接影响磷的代谢过程,最后本实验选用Os-MiR399的4个前体MiR399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转基因实验,将Os-MiR399过表达,并已育出转基因植株。(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3-04-01)
水稻齿叶矮缩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稻齿叶矮缩病是由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引起的病害,它在水稻分蘖前期发病会引起稻株无法抽穗;分蘖后期发病会导致稻株生长速度减慢,抽穗不完全,谷粒不充实,严重影响稻米产量,是我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一种重要的水稻病害。RRS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水稻病毒属(Oryzavirus),主要由水稻害虫褐飞虱以持久性增殖方式传播。RRSV含有10条dsRNA,共编码11种蛋白,包括8种结构蛋白和3种非结构蛋白。其中S10片段编码的蛋白Pns10,参与病毒复制工厂(病毒原质)的形成。有研究表明RRSV在Pns10缺失的情况下无法形成正常复制工厂,从而导致病毒复制、侵染、传播能力下降。研究Pns10与褐飞虱的蛋白互作,揭示病毒在侵染和复制过程中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有助于防治水稻齿叶矮缩病。本研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成功构建了褐飞虱全虫的酵母文库,筛选出与Pns10 互作的 MD-2-related lipid-recognition protein(ML)、Sorting and assembly machinery component50(SAM50)、Calpain-7-like 等 11 个宿主蛋白。利用 GST pull-down技术,进一步验证了 Pns10与ML之间的互作关系。通过RNA干扰技术,发现NlML对褐飞虱的龄期发育有一定的影响,注射dsNlML后,褐飞虱发育迟缓,部分不能正常进入下一龄期,我们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昆虫的蜕皮过程。我们将NlML干扰后的褐飞虱接种到带有RRSV病毒的水稻苗上饲养,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病毒在褐飞虱体内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注射dsNlML后,褐飞虱在第4-6天体内的病毒量显着高于对照组。由于ML是TOLL免疫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推测ML通过调控昆虫TOLL免疫通路进而影响病毒的复制增殖。当NlML被干扰后,昆虫的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入侵的病毒,从而导致病毒量升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稻齿叶矮缩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黄海剑.褐飞虱唾液蛋白功能及唾液腺在水稻齿叶矮缩病毒传播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7
[2].刘成稳.水稻齿叶矮缩病毒在褐飞虱复制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7
[3].李舒.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与水稻齿叶矮缩病毒协生作用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
[4].陈晓敏,宛柏杰,吴锦鸿,林文武,吴祖建.水稻齿叶矮缩病毒P8蛋白的抗体制备及其在水稻原生质体内的表达动态[J].中国科技论文.2016
[5].陈红燕,李俊钦,刘宇艳,郭年梅,魏太云.干扰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RSV)非结构蛋白Pns6的表达阻碍病毒在褐飞虱体内的增殖[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5
[6].蔡振政,刘小娟,王娟,刘显良,章松柏.褐飞虱呼肠孤病毒干扰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的初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
[7].章友爱.水稻齿叶矮缩病的初侵染源及其病原病毒的遗传信息研究[D].广西大学.2013
[8].章松柏,宋国威,杨靓,吴祖建,谢联辉.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的检测及介体传毒特性[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9].李敏.水稻缺刻蛋白在水稻齿叶矮缩病毒侵染模式下的表达[D].福建农林大学.2013
[10].敬新欣.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对磷代谢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