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内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线束接插头支撑结构;包括支架本体,该支架本体上设有车身安装孔、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和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大电流母扣接插头通过第一可拆卸连接件与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对应安装,小电流母扣接插头通过第二可拆卸连接件与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对应安装;装车步骤简单,节约线束装配时间;支架本体与车身间可拆卸连接,装车前,线束上的母扣接插头可先固定于支架本体上,再将公扣接插头与母扣接插头对应安装,待装车时,将支架本体安装于车身上,即完成了线束的插接固定,既节约了线束插接头安装于车身上的时间,又防止线束安装于车身上后再对接而出现对接错误。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汽车线束接插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本体,该支架本体上设有车身安装孔,用于通过螺栓与车身对应固装;所述支架本体上还设有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和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大电流母扣接插头通过第一可拆卸连接件与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对应安装,小电流母扣接插头通过第二可拆卸连接件与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对应安装。
设计方案
1.一种汽车线束接插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本体,该支架本体上设有车身安装孔,用于通过螺栓与车身对应固装;所述支架本体上还设有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和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大电流母扣接插头通过第一可拆卸连接件与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对应安装,小电流母扣接插头通过第二可拆卸连接件与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对应安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线束接插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和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并排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汽车线束接插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拆卸连接件包括沿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厚度方向设置其内壁上的第一卡座,沿该第一卡座长度方向在其内部设有第一卡槽,沿该第一卡座长度方向在其两侧壁上均设有第一卡舌;沿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长度方向在其外壁上设有两间隔相对设置的大电流接插头插槽,两所述大电流接插头插槽之间设有大电流接插头卡舌;两所述第一卡槽分别与两所述大电流接插头插槽一一对应插装,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大电流接插头卡舌对应插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汽车线束接插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两第一卡舌分别向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的两侧壁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汽车线束接插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可拆卸连接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的内侧壁上的第二卡槽,各所述第二卡槽内均设有第二卡舌;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的外侧壁上设有向外突出的第二卡座,沿该第二卡座长度方向在其内部设有小电流接插头卡槽,所述第二卡座与所述第二卡槽对应插装,且所述第二卡舌与所述小电流接插头卡槽对应插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汽车线束接插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槽沿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的厚度方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汽车线束接插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内设有多个所述第二卡槽,各所述第二卡槽均与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上的所述第二卡座一一对应插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汽车线束接插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卡槽分设于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相对的两内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3-8中任一所述汽车线束接插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的外壁上和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的外壁上均设有强度加强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汽车线束接插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上设有多个安装支角,各所述车身安装孔分别对应设置于各所述安装支角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内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线束接插头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低压线束间的对接均是将两待对接的线束分别安装于公扣接插头和母扣接插头上,再将两接插头对应插接后,将母扣接插头粘贴于车身比较平整的位置;此种线束对接的方式,需要找到车身比较平整的位置对母扣接插头进行定位安装,安装步骤比较复杂,浪费工时,对接时容易接插错误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急需提供一种新的汽车线束接插头支撑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汽车线束接插头支撑结构,通过补光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手动调节补光亮度操作麻烦、调节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线束接插头支撑结构,包括支架本体,该支架本体上设有车身安装孔,用于通过螺栓与车身对应固装;所述支架本体上还设有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和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大电流母扣接插头通过第一可拆卸连接件与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对应安装,小电流母扣接插头通过第二可拆卸连接件与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对应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和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并排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可拆卸连接件包括沿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厚度方向设置其内壁上的第一卡座,沿该第一卡座长度方向在其内部设有第一卡槽,沿该第一卡座长度方向在其两侧壁上均设有第一卡舌;沿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长度方向在其外壁上设有两间隔相对设置的大电流接插头插槽,两所述大电流接插头插槽之间设有大电流接插头卡舌;两所述第一卡槽分别与两所述大电流接插头插槽一一对应插装,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大电流接插头卡舌对应插装。
进一步地,两所述第一卡舌分别向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的两侧壁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可拆卸连接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的内侧壁上的第二卡槽,各所述第二卡槽内均设有第二卡舌;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的外侧壁上设有向外突出的第二卡座,沿该第二卡座长度方向在其内部设有小电流接插头卡槽,所述第二卡座与所述第二卡槽对应插装,且所述第二卡舌与所述小电流接插头卡槽对应插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卡槽沿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的厚度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内设有多个所述第二卡槽,各所述第二卡槽均与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上的所述第二卡座一一对应插装。
进一步地,各所述第二卡槽分设于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相对的两内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的外壁上和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的外壁上均设有强度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本体上设有多个安装支角,各所述车身安装孔分别对应设置于各所述安装支角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线束接插头支撑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进步:
1、本实用新型采用包括支架本体,该支架本体上设有车身安装孔,用于通过螺栓与车身对应固装;所述支架本体上还设有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和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大电流母扣接插头通过第一可拆卸连接件与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对应安装,小电流母扣接插头通过第二可拆卸连接件与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对应安装的设计;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和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均可分别对应安装于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和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上;再通过所述车身安装孔和螺栓将所述支架本体稳定的固定于车身上,装车步骤简单,节约线束装配时间;且所述支架本体与车身间可拆卸连接,装车前,线束上的母扣接插头可先固定于所述支架本体上,再将公扣接插头与母扣接插头对应安装,待装车时,将所述支架本体安装于车身上,即完成了线束的插接固定,既节约了线束插接头安装于车身上的时间,又防止线束安装于车身上后再对接而出现对接错误。
2、本实用新型采用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和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并排设置的设计;在保证连接稳定的情况下,占用的体积小,且互相之间不影响接插头的安装。
3、本实用新型采用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的外壁上和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的外壁上均设有强度加强筋的设计,加强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和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的强度,对其上安装的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和小电流母扣接插头进行保护,防止被其他装置压坏接插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汽车线束接插头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汽车线束接插头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汽车线束接插头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中A-A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中B-B的剖视图);
图6为大电流母扣接插头的结构示意图(仰视图);
图7为大电流母扣接插头的结构示意图(左视图);
图8为小电流母扣接插头的结构示意图(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见图1、图2、图3、图7、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线束接插头支撑结构,包括支架本体1,该支架本体上设有车身安装孔111,用于通过螺栓与车身对应固装;所述支架本体上还设有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12和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13;大电流母扣接插头2通过第一可拆卸连接件与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对应安装,小电流母扣接插头3通过第二可拆卸连接件与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对应安装。
本实用新型采用包括支架本体,该支架本体上设有车身安装孔,用于通过螺栓与车身对应固装;所述支架本体上还设有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和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大电流母扣接插头通过第一可拆卸连接件与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对应安装,小电流母扣接插头通过第二可拆卸连接件与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对应安装的设计;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和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均可分别对应安装于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和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上;再通过所述车身安装孔和螺栓将所述支架本体稳定的固定于车身上,装车步骤简单,节约线束装配时间;且所述支架本体与车身间可拆卸连接,装车前,线束上的母扣接插头可先固定于所述支架本体上,再将公扣接插头与母扣接插头对应安装,待装车时,将所述支架本体安装于车身上,即完成了线束的插接固定,既节约了线束插接头安装于车身上的时间,又防止线束安装于车身上后再对接而出现对接错误。
参见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和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并排设置。本实用新型采用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和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并排设置的设计;在保证连接稳定的情况下,占用的体积小,且互相之间不影响接插头的安装。
参见图1、图2、图4、图6、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可拆卸连接件包括沿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厚度方向设置其内壁上的第一卡座121,沿该第一卡座长度方向在其内部设有第一卡槽122,沿该第一卡座长度方向在其两侧壁上均设有第一卡舌123,两所述第一卡舌分别向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的两侧壁方向延伸;沿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2长度方向在其外壁上设有两间隔相对设置的大电流接插头插槽201,两所述大电流接插头插槽之间设有大电流接插头卡舌202;两所述第一卡槽分别与两所述大电流接插头插槽一一对应插装,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大电流接插头卡舌对应插装。
参见图1、图2、图5、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可拆卸连接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13的内侧壁上的多个第二卡槽131,各所述第二卡槽内均设有第二卡舌132,该第二卡舌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卡槽131的槽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卡槽的槽壁间隔设置;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3的外侧壁上设有向外突出的第二卡座301,沿该第二卡座301长度方向在其内部设有小电流接插头卡槽302,所述第二卡座与所述第二卡槽对应插装,且所述第二卡舌与所述小电流接插头卡槽对应插装。所述第二卡槽沿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的厚度方向设置。各所述第二卡槽分别与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上的所述第二卡座一一对应插装。
参见图1、图2、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二卡槽分设于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相对的两内壁上,在小电流母扣接插头的两侧对其进行限定,使小电流母扣接插头稳定的安装于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上;优选的,两所述第二卡槽相对设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槽设置于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上,与设置于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上的第二卡块对应卡接,当然也可以选择在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上设置所述第二卡块,与设置于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上的第二卡槽对应卡接;此两种方式均能完成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与小电流母扣接插头间的固定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任一上述方案,此处不再过多赘述。
参见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的外壁上和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的外壁上均设有强度加强筋101;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上的所述强度加强筋沿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厚度方向设置;设置于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上的所述强度加强筋沿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的厚度方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的外壁上和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的外壁上均设有强度加强筋的设计,加强所述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和所述小电流母扣接插头安装框的强度,对其上安装的大电流母扣接插头和小电流母扣接插头进行保护,防止被其他装置压坏接插头。
参见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本体上设有多个安装支角11,各所述车身安装孔分别对应设置于各所述安装支角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14622.5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700575U
授权时间:20191129
主分类号:B60R16/02
专利分类号:B60R16/02
范畴分类:32B;32G;
申请人:北斗航天汽车(北京)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北斗航天汽车(北京)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0070 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八区22号楼1至6层101内六层601(园区)
发明人:刘贵生;于水
第一发明人:刘贵生
当前权利人:北斗航天汽车(北京)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鸿远
代理机构:11504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力量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504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线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