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旅游非优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旅游,巴中市,怀化,海岛,滨海,山东省,指标体系。
旅游非优区论文文献综述
张琳[1](2017)在《滨海旅游非优区目的地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滨海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发展迅速,滨海旅游因为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逐渐成为一大旅游热点。但是滨海旅游的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在滨海旅游条件优越的地区,旅游业发展良好,旅游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相反,在滨海旅游条件非优的地区旅游业则发展相对缓慢,这些地区在旅游资源、经济基础、交通区位、客源市场、认知区位、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劣势,影响了当地旅游的开发,经济拉动性差。论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理论,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滨海旅游、旅游非优、滨海旅游非优等方面进行概念解释,在分析山东省滨海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山东省滨海旅游非优区的评价指标体系。论文以潍坊滨海区作为实例进行研究,通过对滨海区旅游发展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滨海区旅游开发的对策,希望为山东省其他滨海旅游条件非优的地区进行旅游开发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明确选题的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概念及相关理论。论文尝试性地界定了旅游非优标准,将旅游非优界定为旅游资源非优、旅游地经济基础非优、交通区位非优、客源市场非优、认知度非优以及生态环境非优六个要素,并总结出滨海旅游非优的概念。(2)确定与评价山东省滨海旅游非优区。论文在对山东省滨海旅游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以滨海旅游非优区六个非优要素作为划分依据,构建山东省滨海旅游非优区评价指标体系,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确定潍坊市是滨海旅游的非优区。(3)概括分析滨海区旅游非优条件。以潍坊市以及滨海区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为基础,概括总结出滨海区旅游发展现状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对滨海区旅游非优条件进行研究探讨。(4)潍坊滨海区实证研究。通过对潍坊滨海区进行旅游发展可行性分析,明确旅游发展路径,有针对性地提出基于非优条件下的滨海区旅游开发策略,为下一步滨海区的旅游开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6-10)
毛峰[2](2016)在《旅游非优区测评与开发策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非优区不是资源贫乏,就是经济落后、区位不理想,旅游发展条件较差.非优区的旅游开发要充分利用局部优势资源打品牌塑形象,实现差异定位,特色发展.在梳理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环境、旅游产业要素发展业绩叁个层面选取指标构,建了旅游非优区测评体系.通过对山东省17地市进行测评分析,判定了山东省旅游非优区的范围与非优因素,并以滨州市为例探讨了经济欠发达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开发策略,即适度开发、滚动开发、产品创新、形象制胜.(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陈香姬[3](2015)在《旅游非优区旅游市场拓展探讨——以怀化黄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旅游非优区的科学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怀化黄岩旅游度假区由于可进入性差,旅游形象不凸显,是典型的旅游非优区。目前,黄岩旅游度假区发展规模小,游客接待量小,客源单一,缺乏宣传。而自驾游因其自主性强、随意性大,逐渐被人们所青睐。黄岩旅游度假区应积极塑造独特的旅游形象,并积极推广,合理的开发旅游产品,借助旅行社、旅游网站等进行营销,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的开发旅游线路。(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期刊2015年08期)
王欢[4](2015)在《山地旅游非优区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旅游既是休闲度假产品的最佳载体,也是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山地旅游依托其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展现方式逐渐成为人们亲近自然,释放压力的最佳方式。随着旅游业的日益飞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传统的观光旅游方式已不足以满足其日渐多样的需求。市场需求多样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更多旅游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另一方面机遇伴随着挑战,在挑战面前我国旅游发展中的弊端慢慢暴露出来,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热点温点旅游目的地与游客需求之间的矛盾。旅游资源根据地域和区位亦或是开发管理的差异有优劣之分,伴随着优劣的差异,一方面热点区域承载能力无法满足超出负荷的游客需求,另一方面温点区域门庭冷落,游客稀少经营困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往多数学者目光聚焦于热点区域的旅游开发研究,往往对温点区域缺少关注,而从相对数量来看,在全国范围内旅游资源非优区是远远多过优质区域的。基于这一现状,作者试图以山地旅游为载体,在借鉴已有的山地旅游开发的研究成果上,立足于旅游非优区域研究。此前,有许多学者对“旅游非优区”有所研究,但是对于“山地旅游非优区”的关注较少,作者认为“旅游非优区”概念太大,涉及到的因素也太多,难以真正地理解非优区的内涵,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也难以有效地把握方向。因此对旅游非优区这一概念进行碎片化分析,细分出山地旅游非优区这个概念进行研究。将山地旅游非优区定义为以众多的山体,水体,动植物景观,民俗或历史文化景观为载体,因区位,资源,经济,交通等一个或多个区位因素缺失或欠佳而导致发展滞后的区域。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咸宁市区区域内特色最为鲜明的山地旅游非优区—九宫山为研究对象,利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对九宫山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调查和抽样评价,针对评价结果以及开发现状总结非优特征,并提出开发策略及专题线路设计解决九宫山旅游发展问题。以期能够以点到面,提出发展山地旅游非优区的思路和方法,为广大山地旅游非优区找到新的发展出路。(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5-04-01)
陈婷[5](2015)在《基于旅游非优区理论的巴中市森林旅游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日益突出。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使旅游需求规模迅速扩大,而旅游优越区的数量是及其有限的,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为满足大众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开始向休闲度假型度假旅游产品倾斜,森林旅游作为其最佳载体,拥有难以估量的巨大开发潜力。目前,不少的学者就旅游非优区和森林旅游的开发分别进行了探究,但是对旅游非优区森林旅游的开发尚没有几人对其进行专题研究,致使森林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非优区没有足够的理论可以作为依据,同时也让其毫无可参考的范本。本文在综合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相关理论、特点与开发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巴中市森林旅游开发的现实状况,试图探索适合巴中市森林旅游发展的新途径。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选用了文献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统计分析法与SWOT分析法。在研究内容与成果上,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对旅游非优区及森林旅游的概念进行了国内外综述,并提出研究思路、方法及路线。其次,探讨了旅游非优区和森林旅游的概念,并分析了其相关的理论,包括旅游地屏蔽理论、合作竞争理论、木桶理论以及后发优势理论;之后着重剖析了旅游非优区的界定依据,并探讨了旅游非优区的有关特征与主要开发模式。接下来以巴中市与四川省其他20个地市(州)作参照对比,并从资源、经济、交通、市场和认知度五个方面进行旅游非优区判定指标统计,通过因子分析和分层聚类分析,将四川省21地市(州)划分为旅游优越区、旅游常态区、旅游非优区叁种基本类型,最终确定了四川省旅游非优区的具体范围,并明确了巴中市旅游非优区的属性。再次,在旅游非优区森林旅游开发的实证分析中,基于旅游非优区及其相关理论,进一步结合巴中市的实际情况,对巴中市的森林旅游开发进行了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的SWOT分析,并尝试探究适合于巴中市旅游非优区森林旅游业发展的开发模式、开发战略和产品开发体系。最后对论文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总结与探讨,提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并明确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5-03-30)
林龙飞,彭蒙萌[6](2014)在《论海岛型旅游非优区资源评价——以烟台养马岛和芝罘岛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烟台滨海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只有蓬莱景区形成了旅游优势区,其他诸多的景点因资源、区位条件等因素,没有达到相应要求而形成了旅游非优区。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海岛型非优区资源的评价体系,以烟台养马岛和芝罘岛为代表,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两个景点的资源赋存情况进行分析。结论是两者都具备较高的资源吸引力,资源开发上的欠缺是致其成为非优区的主要原因,应通过加强基础服务设施、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统筹规划力度,挖掘和利用好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旅游非优区海岛旅游资源,促进烟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山东工商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张志宏,陈乔[7](2014)在《旅游非优区形成因素的测评体系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旅游非优区形成因素的测评指标体系,目的在于剖析导致旅游非优区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以及不同因素对其形成的影响程度。本文利用德尔菲法采集导致旅游非优区形成的影响因素,运用AHP决策分析法将测评体系中的指标赋权,建立旅游非优区形成因素的测评体系及理论测评模型公式。(本文来源于《特区经济》期刊2014年09期)
郭伟,吴彩云,刘亦雪[8](2014)在《欠发达旅游非优区判定及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旅游业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其经济和旅游业两方面都出现不均衡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整体有效发展。文章从这两个维度出发应用定量方法综合研究判定出旅游非优区类型,在此基础之上,对河北省沧州市进行了实证研究,为经济欠发达的旅游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寻求新的路径。(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4年13期)
王乃举,黄翔[9](2014)在《旅游非优区铜陵市系统耦合及协同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非优区铜陵市是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目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关键阶段。借鉴容量耦合系统模型对其环境、文化和旅游叁大子系统进行时间序列交互耦合分析,并运用协同学理论对其旅游复合系统进行协同进化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2年铜陵市各二级复合系统及旅游复合系统耦合发展度均呈上升趋势;文化—旅游和环境—旅游2类二级复合系统对旅游复合系统耦合发展度贡献作用巨大;增殖系数表明各子系统12年来均进化发展,共同趋向平衡位置;竞争参数表明环境与文化、环境与旅游子系统之间存在竞争阻碍关系,而文化与旅游子系统之间是合作共进关系。(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魏婷,宋保平,刘智兴[10](2014)在《基于旅游非优区理论的森林公园旅游发展探讨——以陕西省翠峰山森林公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旅游非优区理论,探讨了旅游非优区研究进展、优化路径,以陕西省翠峰山森林公园为例,分析了翠峰山的非优表现,总结出由"生态、创新、主题、本土、休闲、体验"六环节构成的公园旅游优化发展模式.森林公园非优区的旅游发展应突破传统的资源导向模式,结合市场需求与特点,以休闲经济和度假旅游为导向,合理定位、重新组合,开发休闲旅游资源,打造差异化的特色旅游产品;营造独树一帜的休闲度假环境;走出特色化的旅游管理与服务;塑造品牌化的旅游文化与形象,走不仅仅依靠资源的多向发展之路.(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旅游非优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旅游非优区不是资源贫乏,就是经济落后、区位不理想,旅游发展条件较差.非优区的旅游开发要充分利用局部优势资源打品牌塑形象,实现差异定位,特色发展.在梳理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环境、旅游产业要素发展业绩叁个层面选取指标构,建了旅游非优区测评体系.通过对山东省17地市进行测评分析,判定了山东省旅游非优区的范围与非优因素,并以滨州市为例探讨了经济欠发达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开发策略,即适度开发、滚动开发、产品创新、形象制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旅游非优区论文参考文献
[1].张琳.滨海旅游非优区目的地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2].毛峰.旅游非优区测评与开发策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3].陈香姬.旅游非优区旅游市场拓展探讨——以怀化黄岩为例[J].商业经济.2015
[4].王欢.山地旅游非优区开发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5
[5].陈婷.基于旅游非优区理论的巴中市森林旅游开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6].林龙飞,彭蒙萌.论海岛型旅游非优区资源评价——以烟台养马岛和芝罘岛为例[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4
[7].张志宏,陈乔.旅游非优区形成因素的测评体系构建研究[J].特区经济.2014
[8].郭伟,吴彩云,刘亦雪.欠发达旅游非优区判定及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4
[9].王乃举,黄翔.旅游非优区铜陵市系统耦合及协同进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
[10].魏婷,宋保平,刘智兴.基于旅游非优区理论的森林公园旅游发展探讨——以陕西省翠峰山森林公园为例[J].河南科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