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肠杆菌,素性,毒素,传染病,因子,仔猪,血清。
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论文文献综述
范晴,谢芝勋,谢志勤,谢丽基,黄娇玲[1](2019)在《可视化多重荧光LAMP鉴别诊断牛轮状病毒和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同时检测牛轮状病毒(BRV)和产肠毒大肠杆菌(ETEC)的多重荧光LAMP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BRV和ETEC的基因保守区域设计3套LAMP引物,在每条内引物FIP的5’端标记荧光基团,在同一体系中进行多重LAMP扩增,对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应用该方法对采集自广西各地牛场的56份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能特异地鉴别牛轮状病毒和产肠毒大肠杆菌,并与其他对照病原不发生交叉反应;每个反应的检测灵敏度均为100拷贝。对56份腹泻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BRV的感染率为14.3%,ETEC的感染率为57.1%,2种病原的混合感染率为8.9%;与荧光PCR和常规PCR检测方法相比,此多重LAMP方法敏感性为100%,符合率为100%。建立的方法可快速、准确地检测2种犊牛腹泻病原体,为病原学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吴文文,丁雪燕,洪天旗,羊扬,段强德[2](2019)在《猪源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主要毒力因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是引起婴幼儿和幼畜腹泻的主要细菌性病原,初生幼畜感染后常因剧烈腹泻脱水而死亡。菌毛黏附素和肠毒素是ETEC目前研究最多的2类毒力因子,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一些新型毒力因子不断被发现,如鞭毛、非菌毛黏附素、肠聚集性耐热毒素(the enteroaggregative heat-stable toxin1,EAST1)、自转运黏附蛋白、细胞溶血素等。本综述主要针对猪源ETEC的主要毒力因子以及新型毒力的结构功能及致病性进行阐述,为进一步深入探索ETEC的致病机理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警,张碧成,郭芸芸,吴庆侠,何孔旺[3](2019)在《多重PCR法检测产志贺毒素性大肠杆菌的4个血清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多重PCR法检测产志贺毒素性大肠杆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STEC)主要血清型O26、O145、O45和O121的分析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登录序列,设计扩增O抗原翻转酶(wzx)基因的引物,建立PCR方法,并以STECO26、O145、O45和O121基因组为模板,检验多重PC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使用建立的PCR,检测牛胴体表面拭子,阳性扩增条带送测序,以验证PCR扩增的可靠性。同时将阳性扩增样品,涂布显色平板,分离靶标血清型细菌。结果本研究成功建立STEC O26、O145、O45和O121的多重PCR方法, PCR循环参数中退火温度为60℃,扩增片段分别为249、353、890和587 bp。多重PCR直接检测O26、O145、O45和O121时,最低检测限介于10~3~10~4 CFU/mL,而增菌后再检测,最低检测限均为1CFU/m L。多重PCR用于其他血清型STEC,和非大肠杆菌扩增时,均未扩增出目的条带,只有O26、O145、O45和O121能够扩增出相应条带。当使用多重PCR直接检测胴体擦拭子时,阳性率为5.45%(3/55),主要为O26、O145血清型;增菌后检测阳性率为7.27%(4/55),主要为O26、O145和O121血清型。阳性PCR扩增样品,成功分离到O26两株、O145和O121各一株。分离菌株具有典型大肠杆菌的生化特性,携带STEC代表性毒力因子志贺毒素和紧密素,且具有多重耐药性。结论以STECO26、O145、O45和O121的wzx基因为检测靶标,成功建立多重PCR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良好,与细菌分离联合使用,可减少工作量,精准分离目的病原菌。(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姜玲玲,杨丽娟,伍春红,卢昱希,张涛[4](2018)在《猪源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耐热肠毒素STⅡ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猪源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的快速准确诊断方法,根据Gen Bank收录的ETEC耐热肠毒素(STⅡ)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采用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建立ETEC荧光定量PCR诊断试剂盒,并验证该检测法的敏感度、特异性、重复性及试剂盒长期保存的稳定性。结果显示:该诊断试剂盒的最低灵敏限度达1.0×101拷贝/μL,特异性强,对羊源、牛源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基因未检出;用该试剂盒检测猪场分离的149株临床样品,同时与传统的分离培养后普通PCR比较,该方法检出率高;试剂盒于-20℃保存3~6个月对阳性标准品拷贝数无影响。本研究研制的试剂盒在临床检测大肠杆菌比传统检测方法快且结果表明建立的试剂盒适合于ETEC的检测,为该病的快速诊断和防治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8年10期)
李星月,董秀梅,陶婧,李婷婷,张萍[5](2018)在《新型凝集技术快速检测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菌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以彩色二氧化硅微球(CSN)为载体,快速检测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菌毛K88ab、K99、987p和F41的新型凝集技术,本研究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二氧化硅微球,将其与菌毛单因子血清偶联制成免疫彩色二氧化硅微球(ICSN),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快速检测ETEC菌毛的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ICSN只与携带其对应菌毛的菌株发生反应,与携带其它菌毛的菌株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菌液的最小检出浓度为1.0×10~6cfu/m L~5.1×10~6cfu/m L;稳定性试验显示4℃保存30 d,ICSN特异性、敏感性无明显变化;双盲样品检测准确率为100%。本研究有助于ETEC菌毛的快速检测和幼畜大肠杆菌性腹泻的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刘玉芹,闫平,隗金玲,董淑珍,魏晓燕[6](2018)在《仔猪源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河北省腹泻仔猪源产毒素性大肠杆菌肠毒素的流行分布情况,试验采用PCR方法以质粒DNA为模板对40株大肠杆菌进行肠毒素基因Sta和Stb的检测,并通过对其序列比对分析菌株之间的同源性。结果表明:在40株大肠杆菌中成功扩增出Sta基因36株,Stb基因23株,其中有19株同时携带2种肠毒素,占全部菌株的47.5%(19/40);单独携带肠毒素Sta基因的有17株,占肠毒素阳性菌株的42.5%(17/40)。Sta和St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已测序的试验菌株之间的同源性在99.6%~100%之间。说明河北省致仔猪腹泻大肠杆菌流行株所携带的肠毒素主要是Sta+Stb及Sta,各地区流行菌株所携带的ST基因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05期)
陈吴康,韩辉,周燕楠,乌日嘎[7](2018)在《首都机场口岸一例输入性新型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感染病例的处置》一文中研究指出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是导致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是发展中国家儿童腹泻和旅行者腹泻最主要的病因~([1])。ETEC可以同时或单独分泌两种肠毒素:热敏肠毒素(heat-labileenterotoxin,LT)和耐热肠毒素(heatstableenterotoxin,ST),ST根据其是否溶于甲醇可分为STI(又称STa)和STII(又称STb)两类,STI又根据其来源和核苷酸差异,分为STIa和STIb,STIa由牛、猪或人源ETEC产生,又称Stp~([2-3])。(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王士霞,常春龙,翟军军,朴范泽,倪宏波[8](2017)在《牛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菌蜕的制备及裂解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菌蜕(bacterial ghosts)又称菌影,是无繁殖能力、缺乏细胞浆和核酸的细菌空壳,通过噬菌体PhiX174的裂解基因E在革兰氏阴性菌内表达而形成~([1,3])。裂解基因E表达后,细菌的内外膜融合形成跨膜孔道,在渗透压的作用下,细菌的细胞质、核酸和核糖体等胞质成分经此通道释放到菌体外,留下细菌空壳,即"菌蜕",菌蜕完好地保留了菌体表面的各种抗原的天然结构和粘附活性,可以(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8-20)
吴嘉韵,吴森,戴超辉,吴圣龙,包文斌[9](2017)在《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侵染猪肠上皮细胞后DLG5基因的表达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DLG5基因在机体抵抗大肠杆菌刺激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本试验利用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F18ab、F18ac和K88ac)侵染猪肠上皮细胞系(IPEC-J2)模拟个体的致病过程,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DLG5基因在感染前后的表达变化情况,在细胞水平上探讨DLG5基因表达水平与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大肠杆菌的菌清和菌体刺激IPEC-J2后,DLG5基因表达水平均发生显着或极显着上调;并且由F18ab和K88ac这2种菌体刺激后DLG5基因表达水平上调的程度要极显着高于F18ac菌体刺激后的表达水平。本研究结果提示,猪DLG5基因表达和大肠杆菌的抗性具有密切关系,可能与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肠道屏障的结构稳定和功能发挥有关。(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9期)
吴迪[10](2017)在《牛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病的诊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牛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病是由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引起的新生犊牛肠道传染病。该病临床上以腹泻、脱水为主要特征。近年来,该病在公主岭地区呈散发式流行,如果预防和治疗不及时,会给养殖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本文将一例牛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病的诊治情况分析如下。(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7年09期)
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是引起婴幼儿和幼畜腹泻的主要细菌性病原,初生幼畜感染后常因剧烈腹泻脱水而死亡。菌毛黏附素和肠毒素是ETEC目前研究最多的2类毒力因子,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一些新型毒力因子不断被发现,如鞭毛、非菌毛黏附素、肠聚集性耐热毒素(the enteroaggregative heat-stable toxin1,EAST1)、自转运黏附蛋白、细胞溶血素等。本综述主要针对猪源ETEC的主要毒力因子以及新型毒力的结构功能及致病性进行阐述,为进一步深入探索ETEC的致病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论文参考文献
[1].范晴,谢芝勋,谢志勤,谢丽基,黄娇玲.可视化多重荧光LAMP鉴别诊断牛轮状病毒和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的研究[J].中国兽医科学.2019
[2].吴文文,丁雪燕,洪天旗,羊扬,段强德.猪源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主要毒力因子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学报.2019
[3].王警,张碧成,郭芸芸,吴庆侠,何孔旺.多重PCR法检测产志贺毒素性大肠杆菌的4个血清型[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4].姜玲玲,杨丽娟,伍春红,卢昱希,张涛.猪源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耐热肠毒素STⅡ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的研制[J].畜牧与兽医.2018
[5].李星月,董秀梅,陶婧,李婷婷,张萍.新型凝集技术快速检测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菌毛的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8
[6].刘玉芹,闫平,隗金玲,董淑珍,魏晓燕.仔猪源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分布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
[7].陈吴康,韩辉,周燕楠,乌日嘎.首都机场口岸一例输入性新型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感染病例的处置[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8
[8].王士霞,常春龙,翟军军,朴范泽,倪宏波.牛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菌蜕的制备及裂解条件优化[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9].吴嘉韵,吴森,戴超辉,吴圣龙,包文斌.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侵染猪肠上皮细胞后DLG5基因的表达变化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7
[10].吴迪.牛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病的诊治[J].吉林农业.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