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测量论文-姜倍,李新华,胡舟扬,崔健,张锦飚

解剖测量论文-姜倍,李新华,胡舟扬,崔健,张锦飚

导读:本文包含了解剖测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T影像,影像测量,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解剖参数

解剖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姜倍,李新华,胡舟扬,崔健,张锦飚[1](2019)在《椎间孔镜术相关解剖参数的CT影像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CT影像上测量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相关解剖参数。[方法]选取40名志愿者,男女各20名,采集腰椎影像学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测量椎间孔的高度、宽度、椎间隙上下终板水平出口根到上关节突的距离、椎间隙上下终板水平神经根内缘与硬膜囊外缘的距离。[结果]从L3/4到L5S1节段椎间孔的高度和宽度均呈逐步降低趋势,同一节段的左右双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侧不同节段椎间孔的高度和宽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上、下终板水平出口根到上关节突距离从L3/4到L5S1节段逐渐增大。同一节段的左右双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侧不同节段椎间隙上、下终板水平出口根到上关节突距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上下终板水平上神经根内缘与硬膜囊外缘的距离从L3/4到L5S1节段逐渐增大,同一节段的左右双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一侧不同节段间隙上下终板水平上神经根内缘与硬膜囊外缘的距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从上到下椎间孔面积逐渐减小,但神经出口根倾斜角度逐渐增大,工作通道可操作范围也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王宁,余卓颖,霍然,刘凯茜,周佳宏[2](2019)在《超声与CT测量声门至隆突气道解剖结构的一致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超声测量声门至隆突气道解剖结构的准确性。方法 2019年1~4月选择我院90例颈椎手术,术前应用超声测量环甲膜、环状软骨、C7横突水平皮肤至气管内壁垂直距离及气管横径,并与CT测量的数值进行比较。结果超声与CT测量的环甲膜水平、环状软骨水平和C7水平3个层面气管横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846(P=0. 000)、0. 801(P=0. 000)、0. 856(P=0. 000),3个层面皮肤至气管内壁垂直距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964(P=0. 000)、0. 971(P=0. 000)、0. 985(P=0. 000)。Bland-Altman分析超声与CT测量的环甲膜水平、环状软骨水平和C7水平3个层面气管横径平均差异分别为-0. 53、-0. 18、-0. 42 mm,皮肤至气管内壁垂直距离平均差异分别为0. 49、0. 42、0. 74 mm。Bland-Altman图显示绝大多数散点在差值±1. 96SD线内均匀分布,且均值线接近0,表明这2种测量方法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超声技术用于评估气管上段解剖结构,可较准确测量声门下皮肤至气管内壁垂直距离及气管横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苏宝科,许阳阳,王星,张少杰,李筱贺[3](2019)在《寰椎侧块滋养孔解剖测量与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观察并测量寰椎侧块滋养孔的临床解剖学参数,为寰椎侧块螺钉固定降低血管损伤风险提供参考。随机选取38例正常干燥成人寰椎骨标本,观察寰椎侧块滋养孔(以直径≥1.0 mm为判定界限)的形态、数目、位置;测量滋养孔最大横径、纵径、深度,滋养孔外(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9-08-18)

张玄星,陈伟彬[4](2019)在《眼内直肌CT解剖的测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①目的应用螺旋CT测量成人眼内直肌解剖学径线,并比较左右两侧及不同性别的差异,初步确定95%参考值范围。②方法选取240例临床检查无相关眼眶疾病患者,行眼眶CT检查,其中男、女各120例,分别测量左右两侧内直肌轴位横截面最大横径、冠状位最大高径和最大横截面积,并比较不同侧别及不同性别间有无统计学差异。③结果内直肌各径线,男性左侧轴位截面最大横径、冠状位截面最大高径和最大横截面积分别为(4.00±0.07)mm、(10.70±0.09)mm、(29.52±1.20)mm~2,右侧分别为(4.10±0.03)mm、(10.30±0.05)mm、(29.03±1.30)mm~2,女性左侧轴位截面最大横径、冠状位截面最大高径及冠状位截面最大横截面积分别为(3.90±0.13)mm、(11.20±0.07)mm、(25.33±1.50)mm~2,右侧分别为(4.10±0.12)mm、(9.90±0.06)mm、(26.02±1.50)mm~2。同性别不同侧别轴位截面最大横径、冠状位截面最大高径和最大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同侧除最大横截面积外(P<0.05),轴位截面最大横径、冠状位截面最大高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结论 CT扫描可以较为准确测量眼内直肌各径线,明确各径线参考值范围的选取,为临床相关眼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赵虹瑾,刘洋,李静,张磊[5](2019)在《冈盂切迹的解剖形态学测量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干燥标本的冈盂切迹解剖形态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82例干燥肩胛骨标本,观测冈盂切迹宽度(关节盂内侧缘至肩胛冈直线距离)、冈盂切迹厚度(冈盂切迹最低点厚度)、冈盂切迹深度、冈盂切迹转折角(肩胛切迹,冈盂切迹最低点连线与肩胛冈基底部所成的夹角)等。结果冈盂切迹宽度、深度分别为(12.75±1.06)mm、(11.65±1.89)mm,且右侧更宽更深,双侧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冈盂切迹厚度(9.93±1.57)mm,肩胛上切迹至冈盂切迹距离为(18.73±3.18)mm,且双侧对比P>0.05;冈盂切迹转折角为(40.24±8.69)°,双侧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冈盂切迹的厚度、深度、宽度和转折角均是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危险因素,且冈盂切迹越深,冈盂切迹转折角越小,发生肩胛上神经卡压的几率越大。本研究解剖数据可为临床在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物植入位置选择等提供参考,降低术中神经损伤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林思敏,黄倩文,段少银[6](2019)在《Willis环叁维CTA分型及解剖测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Willis环的CT血管造影(CTA)新的分型,并进行相关解剖测量。方法搜集头颈CTA未发现Willis环明确病变者114例,根据其完整性与发育分叁型:完整型、相对完整型及不完整型,测量Willis环相关动脉内径并计算其比例关系。结果 CTA显示Willis环完整型26例,相对完整型9例,不完整型79例。发育不良Willis环88例,占77.19%,其中后循环占64.8%,两支占47.7%;变异环49例,占42.98%,其中后循环占71.4%,一支占69.4%。颈内、大脑中、前、后动脉及前、后交通动脉内径比为1.00∶0.74∶0.54∶0.51∶0.41∶0.40。结论本研究Willis环新的分型克服单一考虑环的完整或发育,增加相对完整型,形成分型间联系。进行发育不良与变异的定位与定量,结合Willis环内径测量可为相关疾病诊疗与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解剖依据。(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何思梦,岳奎涛,梁鹏,戴廉,王若国[7](2019)在《额颧角入路上颌神经阻滞的相关影像解剖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CT定位下测量经额颧角入路上颌神经阻滞相关影像学解剖结构数据,为临床安全开展此路径上颌神经阻滞提供依据。方法:对140例成年人进行颌面部MSCT扫描检查,并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和叁维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 VR),分别在横断位和斜矢状位上测量额颧角至蝶骨大翼及圆孔外口的距离和角度,在斜矢状位上测量额颧角至颞肌后缘距离,在叁维图像上观察额颧角并通过测量参数描述其相对位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横断位上额颧角至蝶骨大翼及斜矢状位上额颧角至圆孔外口距离分别是(34.18±3.99) mm及(58.51±3.67) mm;相对额颧角所在冠状面和水平面,额颧角至圆孔外口需向前(15.19±2.20)°,向下(8.76±2.01)°。结论:CT定位准确、直观,为额颧角入路上颌神经阻滞的操作提供影像解剖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疼痛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苏宝科,王威,蔡永强,张云凤,王利东[8](2019)在《38例寰椎侧块滋养孔解剖测量与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并测量寰椎侧块滋养孔的临床解剖学参数,为降低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术中血管损伤风险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38例正常干燥成人寰椎骨标本,观察寰椎侧块滋养孔(以直径≥1.0 mm为判定界限)的形态、数目、位置;测量滋养孔最大横径、纵径、深度,滋养孔外缘到横突孔内缘之间的距离等。结果 38例寰椎标本中,95%存在滋养孔,42%呈圆形、8%呈横椭圆形、45%呈纵椭圆形;5%无滋养孔;79%左右两侧滋养孔对称,16%不对称。滋养孔最大横径为(2.16±0.86)mm,最大纵径为(2.82±1.03)mm,最大深度为(1.75±0.71)mm,滋养孔外缘到横突孔内缘之间的距离(8.61±1.46)mm,各测量指标左右两侧无显着差异。结论 95%的寰椎左右两侧存在滋养孔,且均位于寰椎侧块的中间区域,椎弓根螺钉通道处;临床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时,螺钉的直径可参考(8.61±1.46)mm;螺钉通道距离寰椎侧块内缘(1.73±0.7)mm。(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李爱林[9](2019)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睫状体解剖特征的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是我国青光眼中最常见的类型,患者与一般正常人相比,眼前段解剖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包括PACG患者眼轴较短,前房较浅,房角狭窄,晶状体较厚以及相对位置靠前等。其中,急性闭角性青光眼(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AACG)是眼科临床中常见的急症,发作时起病急骤,虹膜迅速覆盖小梁网,致使房角突然大部分或全部关闭,房水排出受阻,眼压急剧且大幅度上升,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视功能损害,短时间内导致患者视力明显减退甚至失明。近年来睫状体形态结构的变化对房角关闭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包括其位置变化及形态改变。目前,有些学者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对睫状体形态及解剖位置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并分析,发现睫状体位置和厚度的异常可能在PACG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根据以往研究并不能明确解释青光眼急性发作时房角骤然关闭、病程急性发展的原因,且睫状体的解剖结构变化在房角关闭机制中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将应用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并测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在高眼压状态下以及眼压下降后不同时间点时,睫状体形态结构及位置相关参数的变化差异,据此评价睫状体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中的作用规律,以期对AACG的发病机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邯郸市眼科医院(邯郸市第叁医院)住院收治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并进行门诊随访观察。病例入选标准:(1)年龄≥40岁;(2)患者具备2个以下症状:眼痛、头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3)角膜水肿、睫状充血、瞳孔散大;(4)周边前房浅;(5)眼压>40mmHg;(6)屈光状态:-3.00D~+3.00D;(7)询问病史既往无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大发作病史;(8)身体情况能够配合完成UBM检查。病例排除标准:(1)继发性房角关闭患者,如晶体因素、葡萄膜炎、肿瘤、虹膜新生血管及外伤等导致的继发性青光眼;(2)患有严重全身性疾病(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或者其他原因等)不能耐受UBM检查,或不能按时完成随访者;(3)合并眼部其他疾病;(4)就诊前已应用影响睫状肌舒张状态的药物;(5)既往行眼部激光治疗或内眼手术者;(6)本次就诊除了需要进行青光眼手术,还需要进行其他眼部操作;(7)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8)已入选其他临床试验者。根据入选排除标准共纳入研究对象30例(60只眼),其中27例为单眼发作,3例为双眼发作。对符合条件的患者分别在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眼压下降后1个月和6个月进行双眼自然光下UBM及眼压等常规检查。通过测量软件对所获得的UBM检查图像中睫状体形态结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分析。测量参数包括:(1)最大睫状体厚度(maximum ciliary body thickness,CBTmax)(2)巩膜突位点的睫状体厚度(ciliary body thickness at the scleral spur,CBT0)(3)距巩膜突1mm处的睫状体厚度(ciliary body thickness at 1mm posterior to the scleral spur,CBT1)(4)睫状体前移距离(anterior placement of the ciliary body,APCB)(5)小梁-睫状突的距离(trabecular-ciliary process distance,TCPD)(6)虹膜-睫状突的距离(iris-ciliary processes distance,ICPD)(7)小梁-睫状体夹角(trabecular meshwork-ciliary angle,TCA)(8)小梁-虹膜夹角(trabecular meshwork-iris angle,TIA)。所有测量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急性发作眼与对侧眼两组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后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急性发作眼与缓解后两个时间点的睫状体参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用Bonferroni法进行组内两两比较。结果:纳入患者共30例(60只眼),其中27例为单眼发作,3例为双眼发作。女性26例,男性4例,年龄50~78岁,平均63.10岁。急性发作眼就诊时眼压为(50±5.85)mmHg,缓解后1月测得眼压(14.7±1.51)mmHg,缓解后6月测得眼压(13.93±1.08)mmHg,发作期与缓解后1月和6月眼压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测得的ACD为(1.73±0.21)mm,缓解后1月测得ACD为(1.87±0.17)mm,缓解后6月测得ACD为(1.86±0.15)mmHg,发作期与缓解后1月和6月ACD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发作眼与缓解后1月相比,CBTmax、CBT0、APCB、ICPD、TCA、TIA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发作期与缓解后6月相比,APCB、TCA、TIA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纳入患者急性发作眼就诊时眼压为(50±5.85)mmHg,对侧眼为(16.56±4.76)mmHg,对侧眼眼压与发作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发作眼测得的ACD为(1.73±0.21)mm,对侧眼为(1.96±0.38)mm,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作眼较对侧眼的ACD浅。发作眼与对侧眼相比,ACD、CBTmax、CBT0、TIA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对侧眼和发作眼缓解后相比,均呈现出前房更浅,房角更窄,睫状体更薄且相对位置更加前移的解剖特征。PACG在发作眼缓解后1个月与6个月时与发作期睫状体相比,各参数差异程度又不尽相同,从发作期开始到缓解后6个月时间内睫状体经历了先增厚又变薄的变化过程。(本文来源于《承德医学院》期刊2019-03-01)

张磊,刘洋,曾炎,李静,易刚[10](2019)在《基于CT叁维重建的肩胛冈解剖形态学测量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CT叁维重建的肩胛冈(SS)解剖形态学测量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CT叁维重建技术,对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放射科180例肩胛冈(左右各90例)进行数据测量,包括肩胛冈的形状、肩胛冈长(肩胛冈内侧缘至肩峰端外侧边界的直线距离)、肩胛冈中部宽(中部最低点至上缘最小距离)、基底长度、冈中隆凸宽度和冈中隆凸厚度、以及相关解剖点等。结果肩胛冈部位表浅,走形恒定;肩胛冈长(128.31±8.59) mm,基底长度为(80.35±6.70) mm,肩胛冈中部宽(9.69±2.48) mm,冈中隆凸厚度为(8.98±2.68) mm,冈中隆凸高度为(13.48±2.92) mm;左右数据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叁维重建对肩胛冈解剖形态学研究具有其独特优势,提供精准的解剖数据,为骨科医生在制定术前计划和内固定器械种类、尺寸、厚度、手术入路选择等提供参考,降低手术风险。(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解剖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估超声测量声门至隆突气道解剖结构的准确性。方法 2019年1~4月选择我院90例颈椎手术,术前应用超声测量环甲膜、环状软骨、C7横突水平皮肤至气管内壁垂直距离及气管横径,并与CT测量的数值进行比较。结果超声与CT测量的环甲膜水平、环状软骨水平和C7水平3个层面气管横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846(P=0. 000)、0. 801(P=0. 000)、0. 856(P=0. 000),3个层面皮肤至气管内壁垂直距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964(P=0. 000)、0. 971(P=0. 000)、0. 985(P=0. 000)。Bland-Altman分析超声与CT测量的环甲膜水平、环状软骨水平和C7水平3个层面气管横径平均差异分别为-0. 53、-0. 18、-0. 42 mm,皮肤至气管内壁垂直距离平均差异分别为0. 49、0. 42、0. 74 mm。Bland-Altman图显示绝大多数散点在差值±1. 96SD线内均匀分布,且均值线接近0,表明这2种测量方法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超声技术用于评估气管上段解剖结构,可较准确测量声门下皮肤至气管内壁垂直距离及气管横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解剖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1].姜倍,李新华,胡舟扬,崔健,张锦飚.椎间孔镜术相关解剖参数的CT影像测量[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

[2].王宁,余卓颖,霍然,刘凯茜,周佳宏.超声与CT测量声门至隆突气道解剖结构的一致性评价[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9

[3].苏宝科,许阳阳,王星,张少杰,李筱贺.寰椎侧块滋养孔解剖测量与临床意义[C].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9

[4].张玄星,陈伟彬.眼内直肌CT解剖的测量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5].赵虹瑾,刘洋,李静,张磊.冈盂切迹的解剖形态学测量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9

[6].林思敏,黄倩文,段少银.Willis环叁维CTA分型及解剖测量探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

[7].何思梦,岳奎涛,梁鹏,戴廉,王若国.额颧角入路上颌神经阻滞的相关影像解剖测量[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9

[8].苏宝科,王威,蔡永强,张云凤,王利东.38例寰椎侧块滋养孔解剖测量与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9

[9].李爱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睫状体解剖特征的测量分析[D].承德医学院.2019

[10].张磊,刘洋,曾炎,李静,易刚.基于CT叁维重建的肩胛冈解剖形态学测量及临床意义[J].解剖学报.2019

标签:;  ;  ;  ;  

解剖测量论文-姜倍,李新华,胡舟扬,崔健,张锦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