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性卵巢癌论文_陶陶

导读:本文包含了散发性卵巢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卵巢癌,基因,肿瘤,免疫,乳腺癌,卵巢,化学。

散发性卵巢癌论文文献综述

陶陶[1](2010)在《高危家族卵巢癌和散发性卵巢癌患者BRCA1/2基因突变的研究及临床意义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是病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家族史则被认为是最有力的肿瘤预测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卵巢癌患者约5%~10%为遗传性,其中,遗传性卵巢癌患者中约有80~90%伴有易感基因BRCA1/2的突变。目前, BRCA1/2基因的检测已成为卵巢癌高危人群重要的筛查方法。在中国,有关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和散发性卵巢癌患者的外周血BRCA1/2基因突变的研究并不深入,中国卵巢癌人群的BRCA1/2基因突变情况还未得到很好阐明。因此,为了进一步明确中国卵巢癌人群的BRCA1/2基因突变情况,本课题对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和散发性卵巢癌患者进行了BRCA1/2基因全序列突变检测并进行对照分析,以了解两个基因在两组卵巢癌患者中的突变情况及差异;分析伴有BRCA1/2基因突变的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征,以比较不同遗传背景的卵巢癌患者临床生物学的特点及差异;同时还对四个卵巢癌高危家族的女性成员进行了外周血BRCA1/2基因全序列突变检测和家系分析。对象和方法:研究的入选标准:(1)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①家族中至少有两个一级或二级亲属患原发性卵巢癌或卵巢癌和乳腺癌;②家族中至少有一名成员患乳腺-卵巢双原发癌,伴或不伴有直系叁代血亲内其他成员患卵巢癌或乳腺癌。(2)散发性卵巢癌:没有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和乳腺癌个人史的卵巢癌患者。所有卵巢癌患者的诊断均为病理诊断。最后入选的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39例,散发性卵巢癌患者32例。研究方法:(1)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DNA测序,对每名患者均进行了BRCA1和BRCA2基因全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内含子拼接区的突变检测;(2)对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与散发性卵巢癌患者进行发病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分期和分级、化疗敏感性等生物学特点进行统计,分析比较;(3)本研究收集了4个完整的家族性乳腺癌-卵巢癌家系,将家系中所有符合条件的女性成员进行DHPLC分析+DNA测序,并对家系的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共有来自35个独立高危家族的39例卵巢癌患者和32例散发性卵巢癌患者纳入本研究中。在这71例患者中,共有20例患者携带了BRCA1或BRCA2基因致病性突变,BRCA基因的总突变率为28.2%,其中BRCA1突变22.5%(16例),BRCA 2突变5.6%(4例),两种基因的突变率有显着性差异(P=0.004)。在39例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中,有41.0%(16例)携带BRCA1或BRCA2基因致病性突变,而在32例散发性卵巢癌患者中,只有12.5%(4例)携带BRCA1或BRCA2基因致病性突变,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8)。20例携带的BRCA基因突变分为4种突变类型,75%(15例)的致病性基因突变为移码突变,其中碱基丢失12例和碱基插入3例;其他的基因突变分别为无义突变2例、内含子突变2例和错义突变1例。20例BRCA基因突变分布于16个不同位点,50%(8/16)的致病性突变位点为首次发现,未在乳腺癌信息中心(BIC)数据库中记录,5种位于BRCA1,3种位于BRCA2。BRCA1 5589del8在本研究中重复出现于3个相互独立的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中,且之前曾在中国人群中有过报道,考虑可能为中国人群的热点突变,具有部分始祖效应。本研究的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以BRCA1外显子11最为常见,而非致病性基因变异的热点区域也集中于BRCA1和BRCA2两个基因的外显子11,今后应将外显子11作为BRCA基因热点区域加以研究。本研究对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与散发性卵巢癌患者、携带和未携带BRCA基因突变患者的发病年龄进行统计,没有发现明显差异。卵巢癌病理分化方面来看,低分化者占散发性卵巢癌患者的65.6%(19/32);而在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中占76.9%(32/39);携带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的20例患者,低分化者达到85%(17/20),而未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仅66.7%(34/51),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术前血CA125水平也明显高于散发性卵巢癌患者(3018.8U/MLvs 1120.4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化疗后血CA125下降的满意率和耐药率之间并没有统计学差异。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比散发性卵巢癌患者总体复发时间晚,总体生存期长;携带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患者比未携带的患者,总体复发时间晚。本研究中,有10例乳腺-卵巢双原发癌患者,其首发肿瘤均为乳腺癌,与卵巢癌的发病间隔平均为13.1年,乳腺癌平均发病年龄仅为44.4岁。在有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的患者中,肿瘤均有明显的后代发病更早的趋势;高危家族中,家族恶性肿瘤发病人数越多,携带突变机率可能越大,且消化道肿瘤的聚发较常见。在家系分析中,来自4个独立卵巢癌高危家族的42位女性成员中,有2个家族的11个成员分别携带了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突变携带率为26.2%,均位于BRCA1基因。另有一些未明意义的变异在这些家系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1)携带率较高的未明意义变异点均位于BRCA1基因,而多态性位点则均位于BRCA2基因,BRCA1基因在卵巢癌高危的发病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2) BRCA1 P1099Q、V1181I和IVS13+117C>A等位点出现变异的频率较高,分别达到28.6%、7.1%和4.8%,其中,BRCA1 P1099Q分布最广,见于家族一、二、四共叁个家族成员中,可能为中国人群的频发变异。(3)BRCA基因突变和变异表现为家族特异性和家族聚发现象, BRCA1 P1099Q、ⅣS13+117C>A和BRCA2 N854K等变异均未在BIC数据库报道,值得进一步研究。(4)高危家系中的卵巢癌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小,手术病理分期偏晚,低分化和浆液性腺癌的比例较高,但对化疗敏感性较好、复发间隔较长。结论:本课题是目前例数最多的针对中国大陆地区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和散发性卵巢癌患者BRCA1/2基因全序列的突变的对比研究。研究认为:(1)发现了一些新的致病性BRCA基因突变和尚不明意义的变异位点,其中BRCA1 5589del8重复出现,并可能具有部分始祖效应;(2)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的BRCA1/2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散发性卵巢癌患者,其发病也有后代早发的趋势,因此,对于有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的人群进行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卵巢癌/乳腺癌的预测和早期干预;(3) BRCAl基因在中国遗传性卵巢癌/乳腺癌的发病中,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4)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和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患者,虽然其肿瘤恶性程度较高,但对化疗较为敏感,预后似乎较好,仍需要大宗病例的随机对照研究给予证实;(5)不同遗传背景的患者,其肿瘤发病的遗传基础可能不同;一些未知意义的BRCA基因频发变异点很可能是中国人群特有的变异,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明确其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10-06-01)

张竹强,岳秀兰,曹虹然,白雪峰[2](2007)在《散发性卵巢癌中BRCA1基因突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BRCA1基因第2外显子和第20外显子在散发性卵巢癌中的突变情况,探讨其与卵巢癌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PCR-SSCP(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结合银染的方法,对36例无血缘关系的卵巢癌患者BRCA1基因第2、20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结果:在外显子2和20的序列中未发现有突变。结论:在Ashkenazi犹太妇女中发现的两个突变热点185delAG和5382 insC可能不是中国散发性卵巢癌患者的突变热点,说明外显子2和20上的序列对中国人群散发性卵巢癌发生的影响不大,有待于在中国散发性卵巢癌患者中寻找BRCA1基因的新的突变热点。(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张竹强[3](2007)在《1.散发性卵巢癌中BRCA1基因突变的研究 2.差别PCR技术检测卵巢癌c-erbB-2癌基因扩增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BRCA1基因第2个外显子和第20外显子在散发性卵巢癌中的突变情况,探讨其与卵巢癌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PCR-SSCP(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结合银染的方法,对36例无血缘关系的卵巢癌患者BRCA1基因第2,20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结果在外显子2和20的序列中未发现有突变。结论在Ashkenazi犹太妇女中发现的两个突变热点185delAG和5382insC可能不是中国散发性卵巢癌患者的突变热点,说明外显子2和20上的序列对中国人群散发性卵巢癌发生的影响不大,有待于在中国散发性卵巢癌患者中寻找BRCA1基因的新的突变热点。目的探讨卵巢癌c–erbB-2癌基因扩增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差别PCR技术检测36例原发性卵巢癌c–erbB-2癌基因的扩增情况。结果(1)卵巢癌组织中c–erbB-2癌基因的扩增率为58.3%(21/36);(2)肿块≥5cm的卵巢癌组织及中晚期卵巢癌患者c–erbB-2癌基因扩增率分别为67.9%,73.9%,明显高于肿块﹤5cm的卵巢癌组织25.0%的扩增率和早期卵巢癌患者30.8%的扩增率,均有显着差异;(3)卵巢癌组织中c–erbB-2癌基因扩增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淋巴转移、ER及PR无相关性。结论c-erbB-2癌基因扩增与卵巢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c–erbB-2癌基因扩增对卵巢癌的治疗、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期刊2007-06-30)

Kim,Y.T.,Nam,E.J.,Yoon,B.S.,李奎[4](2006)在《韩国散发性卵巢癌BRCA1和BRCA2的胚系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Objectives. Mutations in the BRCA1 and BRCA2 genes predispose women to ovarian and/or breast cancer. The contribution of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s to ovarian cancer in Korean women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 In addition, genetic polymorphisms may affect not only cancer development but also cancer progression and, as a result, could influence cancer phenotypes.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first,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ce of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s in women with ovarian cancer who were unselected for family history and, second,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varian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polymorphisms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Methods. We studied 37 women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and treated at the Yonsei University Hospital between August 2002 and March 2004. Genomic DNA was analyzed for BRCA mutations using a PCR-DHPLC sequencing meth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varian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polymorphisms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was examined. Results. Most mutations of BRCA1 and BRCA2 associated with ovarian and/or breast cancer result in truncated proteins. We found one frameshift mutation in BRCA1 (3746insA) that led to premature termination. The patient had no family history of breast or ovarian cancer. There wa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ovarian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polymorphisms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Conclusion. Our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s have a limited role in sporadic ovarian carcinogenesis in the Korean population. Furthermore, polymorphisms of certain, selected ovarian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s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phenotypes of ovarian cancer.(本文来源于《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期刊2006年03期)

杜明,丰有吉[5](2006)在《DHPLC和DDF检测散发性卵巢癌p53基因突变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借助变性高效液相色谱仪(DHPLC)和荧光双脱氧指纹印迹法(F-DDF)检测散发性卵巢癌p53基因突变。方法:提取50例散发性卵巢癌标本DNA,使用DHPLC和F-DDF检测p53基因外显子5-8突变,其中测序证实18例p53 基因外显子5-8有突变,F-DDF使用ddGTP和ddTTP扩增,Cy5标记其引物,DHPLC使用美国Transgenomic公司的 WAVE系统。结果:18例突变都可以使用DHPLC的方法发现(敏感性100%),无假阳性和假阴性,F-DDF检测出16例突变标本(敏感性78%)。就肿瘤的异质性而言(未知的突变型/野生型DNA比率),即使突变性DNA被野生性DNA稀释,DHPLC仍然能发现突变,说明这一方法的高度敏感性,根据等位基因丢失(LOH)判断,即使只有5%的突变DNA, DHPLC仍能发现异常,但这一异常难以被测序证实。结论:对于异质性肿瘤而言,DHPLC检测突变是可靠的,F-DD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这两种方法都能检测基因突变,DHPLC的缺点是费用昂贵,操作较复杂,而F-DDF优势在于不需要特殊的仪器及操作简便,可作为临床筛查基因突变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期刊2006年01期)

荆建红,史惠蓉[6](2004)在《BRCA1蛋白在散发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散发性卵巢癌组织中 BRCA1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4 3例散发性卵巢上皮性癌 (OEC)、10例交界性和 14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 BRCA1蛋白的表达。结果 :OEC、交界性和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 BRCA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9.5 %、90 .0 %和 92 .8% ,OEC组织中 BRCA1蛋白表达阳性率显着低于良性和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 (P<0 .0 0 5 )。结论 :BRCA1蛋白表达降低在散发性卵巢癌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误诊学杂志》期刊2004年08期)

俞鸣,郝希山,郝继辉,焦振山,史玉荣[7](2003)在《散发性卵巢上皮性癌BRCA1基因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在散发性卵巢上皮性癌中BRCA1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是否改变 ,并研究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应用RT PCR、S -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50例卵巢上皮性癌、1 1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1 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BRCA1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卵巢癌组织、良性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中BRCA1mRNA的表达相对水平分别为 0 .6688± 0 .2 2 32、0 .92 64± 0 .1 398和 1 .0 4 4 0± 0 .2 1 82 ,而BRCA1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 30 0 % ,90 .9% ,1 0 0 % ;卵巢癌组织中BRCA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 (P <0 .0 1 )。另外 ,随着卵巢癌恶性程度升高 ,BRCA1基因表达缺失明显增多 (P <0 .0 5) ;同时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 ,表达也明显减少甚至缺如。结论 :BRCA1基因转录及翻译水平的下调在散发性卵巢癌发生发展中有重要意义 ;同时其表达的减弱与卵巢上皮性癌病理学分级有关 ,提示预后较差。(本文来源于《中国癌症杂志》期刊2003年02期)

王静波[8](2003)在《散发性卵巢癌BRCA1和BRCA2基因的非遗传性调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散发性卵巢癌BRCA1和BRCA2基因的非遗传性调控因素@王静波(本文来源于《实用妇产科杂志》期刊2003年02期)

吴洪军,罗未敏,田中宪一[9](2003)在《散发性及家族性卵巢癌中雌激素α及β的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散发性上皮性卵巢癌50例,有brcal基因变异{BRCAl(+)}的家族性卵巢癌17例, 没有brcal基因变异{BRCAl(-)}的家族性卵巢癌10例,取其手术切除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α及β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因子的关系。散发性及家族性卵巢癌均有(ER) α及β的高度表达。散发性卵巢癌中,ER β阳性率在绝经前病例是54.2%(13/24),绝经后是 80.89b(21/26),ER β阳性率在绝经后病例中明显升高(p<0.05)。ER α阳性率在粘液性囊腺癌是 30.8%(4/13),浆液性囊腺癌是84.2%(16/19),内膜样腺癌是72.7%(8/11),在浆液性囊腺癌及内膜样腺癌中明显升高(p<0.05)。ER α或者β单独表达病例与(ER)α和β的共同表达病列的3年生存率分别是15.0%,63.6%,与ER α或者β单独表达病例相比,(ER)α和β的共同表达病例预后良好 (p<0.05)。在BRCAl(-)病例中,粘液性囊腺癌2例,透明细胞癌2例均无ER α表达,而6例浆液性囊腺癌均有表达,浆液性囊腺癌中ER α表达阳性病例明显增多(p<0.05)。结果表明,在散发性上皮性卵巢癌,ER β可能与绝经后发生的癌有关,无论散发性还是家族性卵巢癌,ER α可能与浆液性囊腺癌及内膜样腺癌的发生有关。还有,在散发性上皮性卵巢癌,(ER)α和β的共同表达作为预后判断因子可能是有用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3-04-01)

史惠蓉,荆建红,赵先兰,韩丽萍,常青[10](2002)在《散发性卵巢癌组织中BRCA1蛋白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散发性卵巢癌组织中BRCA1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4 3例散发性卵巢上皮性癌 (OEC)、10例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和 14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BRCA1蛋白的表达。结果 :OEC组织中BRCA1的阳性表达率为 39.5 % (17/ 4 3) ,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为 90 .0 % (9/ 10 ) ,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为 92 .8% (13/ 14 )。OEC组织中BRCA1蛋白表达阳性率显着低于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和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 (P <0 .0 0 5 )。结论 :BRCA1蛋白表达降低在散发性卵巢癌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2年06期)

散发性卵巢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检测BRCA1基因第2外显子和第20外显子在散发性卵巢癌中的突变情况,探讨其与卵巢癌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PCR-SSCP(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结合银染的方法,对36例无血缘关系的卵巢癌患者BRCA1基因第2、20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结果:在外显子2和20的序列中未发现有突变。结论:在Ashkenazi犹太妇女中发现的两个突变热点185delAG和5382 insC可能不是中国散发性卵巢癌患者的突变热点,说明外显子2和20上的序列对中国人群散发性卵巢癌发生的影响不大,有待于在中国散发性卵巢癌患者中寻找BRCA1基因的新的突变热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散发性卵巢癌论文参考文献

[1].陶陶.高危家族卵巢癌和散发性卵巢癌患者BRCA1/2基因突变的研究及临床意义探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

[2].张竹强,岳秀兰,曹虹然,白雪峰.散发性卵巢癌中BRCA1基因突变的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

[3].张竹强.1.散发性卵巢癌中BRCA1基因突变的研究2.差别PCR技术检测卵巢癌c-erbB-2癌基因扩增的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2007

[4].Kim,Y.T.,Nam,E.J.,Yoon,B.S.,李奎.韩国散发性卵巢癌BRCA1和BRCA2的胚系突变[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2006

[5].杜明,丰有吉.DHPLC和DDF检测散发性卵巢癌p53基因突变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2006

[6].荆建红,史惠蓉.BRCA1蛋白在散发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

[7].俞鸣,郝希山,郝继辉,焦振山,史玉荣.散发性卵巢上皮性癌BRCA1基因表达的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2003

[8].王静波.散发性卵巢癌BRCA1和BRCA2基因的非遗传性调控因素[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

[9].吴洪军,罗未敏,田中宪一.散发性及家族性卵巢癌中雌激素α及β的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C].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3

[10].史惠蓉,荆建红,赵先兰,韩丽萍,常青.散发性卵巢癌组织中BRCA1蛋白的表达[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

论文知识图

MCF-7细胞中AIB1表达的免疫荧光化学检...HeLa细胞中AIB1表达的免疫荧光化学检...OVCAR-8细胞中AIB1表达的免疫荧光化学...河南省实施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应用Gel-proanalyzer3.1凝胶分析软件定...硝酸银染色法20外显子SSCP电泳结果

标签:;  ;  ;  ;  ;  ;  ;  

散发性卵巢癌论文_陶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