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植物群落论文_钟韩珊,李元哲,张晓雨,赵美玉,赵丽娅

导读:本文包含了沙地植物群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沙地,植物群落,土壤,植被,物种,群落,多样性。

沙地植物群落论文文献综述

钟韩珊,李元哲,张晓雨,赵美玉,赵丽娅[1](2019)在《不同类型沙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沙地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1)从流动到固定沙丘,群落的物种数从4. 533增加到9. 033,增加了99. 27%.群落盖度、高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别增加了370. 1%、171. 6%、156. 1%和526. 7%,其中流动沙丘与半流动沙丘(或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之间的盖度、高度、密度差异显着(P <0. 05). 2)科尔沁沙地植被中均以一年生植物占比最高,但沙地从流动沙丘演变到固定沙丘,一年生植物的优势度下降了25. 48%,多年生植物的优势度增加了92. 37%. 3)物种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随着沙地的恢复波动变化,在半固定沙丘最大;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上升趋势,固定沙丘最大.(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曹文梅,刘廷玺,王冠丽,罗艳云,付青云[2](2019)在《基于SEM解析科尔沁沙地生境条件对植物群落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多样性,量化生境条件对植物群落形成及演替的影响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难点。本文以位于西辽河流域东南位置的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对象,收集55个湿草甸斑块样品和278个沙丘斑块样品,在湿草甸-沙丘组合斑块和单一的沙丘斑块两种不同研究尺度下,利用混合型结构方程构建了能反映生境条件对植被群落直接和间接影响关系的模型,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对结构方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湿草甸-沙丘组合斑块中,对于显着影响植被群落的直接因素,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是土壤结构性能、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埋深,路径系数分别为0.607、0.230和-0.224;在单一的沙丘斑块中,对于显着影响植被群落的直接因素,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是土壤结构性能、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SOM)含量,路径系数分别为0.399、0.224和0.206;对比两种尺度的模拟结果可看出,当地下水位埋深对植物群落的直接效应显着时,会使SOM含量对植物群的直接影响效应变得不显着,但仍然可以通过影响土壤结构间接影响植物群落;坡度和高程对土壤质量的直接影响效应在两种尺度下是相反的,坡向的影响效果不显着;通过在结构方程模型中构建一个区域植被群落格局的形成型潜变量可以推断该区域植被演替的动态过程。(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杨祥祥,李梦琦,何兴东,尤万学,余殿[3](2019)在《沙地土壤C∶N∶P比对早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土壤碳∶氮∶磷(C∶N∶P)比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沙地植物群落(沙柳群落和油蒿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计算了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测定了群落中土壤C、N、P含量,分析讨论了土壤C∶N∶P比与沙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布于流动、半固定沙地的沙柳群落其土壤C∶N∶P比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显着,而分布于半固定、固定沙地的油蒿群落其土壤C∶N∶P比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显着。这说明沙地植物群落生物量不断增大的同时,枯枝落叶增多,土壤C、N、P显着增多,较大的土壤C∶N比与N∶P比与不断增大的物种多样性有趋同变化,因此,土壤的C∶N∶P比能够影响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吕刚,翟景轩,李叶鑫,王磊,王韫策[4](2018)在《辽西北风沙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入渗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野外双环入渗试验和室内土壤物理性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辽西北风沙地不同植物群落(乔木林地、灌木林地、人工草地、荒草地)土壤入渗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初始入渗率、16min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累计入渗量等土壤入渗特征值均表现为荒草地>人工草地>灌木林地>乔木林地;土壤入渗特征值与毛管孔隙度呈显着负相关,与饱和含水量、粉粒含量呈负相关,与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砂粒、粘粒含量呈正相关,但未达显着水平。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优度存在差异,Horton模型、G-P综合模型、Philip模型、Kastiakov模型的平均拟合优度依次为0.948、0.896、0.893、0.868,Horton模型相对误差为15.71%~68.61%,可作为辽西北风沙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入渗过程的预测模型;主成分分析评价的土壤入渗能力排序为荒草地>人工草地>灌木林地>乔木林地,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16 min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的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为99.628%,较好地表达了土壤入渗能力。(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王嘉维[5](2018)在《毛乌素沙地东缘典型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酶在土壤养分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对于促进荒漠地区养分积累至关重要,但目前关于荒漠地区土壤酶活性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中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位于毛乌素沙地东缘的典型植被类型,分层取样为(0-30cm)深度的土层,测定的指标主要是针对其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以及不同土层的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并对土壤酶和土壤养分之间所存在的关联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着重研究各种酶类对改造荒漠土质起到的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表明,柠条、沙柳、紫花苜蓿和沙蒿的水解酶活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具有明显的剖面分布特征;水解酶活性的提升幅度是柠条>沙柳>紫花苜蓿>沙蒿,表明典型植被对提升土壤水解酶有重要作用,且以表层为主。(2)研究证实,四种典型植被的氧化还原酶活性总体呈现出随土壤纵深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但过氧化物酶与多酚氧化酶存在降-增-降的剖面特征;氧化还原酶活性的提升幅度是柠条>沙柳>紫花苜蓿>沙蒿,证明四种典型植被对氧化还原酶活性的提升有重要意义。(3)研究认为,四种典型植被的土壤碳含量是沙柳>柠条>沙蒿>紫花苜蓿,表明沙柳和沙蒿能高效利用土壤酶促进土壤碳循环。(4)研究发现,柠条、沙柳、紫花苜蓿和沙蒿的土壤氮含量是沙柳>柠条>沙蒿>紫花苜蓿,证明典型植被在促进土壤氮积累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其中沙柳和沙蒿作用更为明显。(5)研究得到,四种典型植被的土壤磷与土壤碳和氮存在相似剖面分布特征,且柠条、沙柳、紫花苜蓿和沙蒿的土壤氮含量是沙柳>柠条>沙蒿>紫花苜蓿,即在土壤磷积累过程中沙柳和沙蒿可利用较少的土壤酶转化更多的养分磷。(6)相关性分析得出,土壤酶与土壤养分之间存在极显着相关性,土壤酶在促进土壤养循环中存在重要意义。本研究认为,促进土壤酶活性对土壤养分积累有重要作用,这可能是荒漠地区土壤养分状况得以改善的重要途径。同时土壤酶活性提升对改进植物群落环境以及促进区域环境协调发展存在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张晶,左小安,杨阳,岳喜元,张婧[6](2017)在《科尔沁沙地草地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对封育和放牧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科尔沁沙地中草甸(meadow)、针茅草原(Stipa steppe)、疏林草地(scattered tree grassland)和沙质草地(sandy grassland)4种草地的18种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不同草地植物群落在封育和放牧下的高度(height)、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叶片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ter content,LDMC)、叶片面积(leaf area,LA)、叶片氮含量(leaf nitrogen content,LNC)和叶片碳同位素(leaf carbon isotopes)6个相关于植物生理生态过程的功能性状指标。结果表明:1)长期放牧增加了草地中一年生植物和C4植物的丰富度和重要值,降低了沙质草地中多年生植物的相对生物量;2)沙质草地植物群落的SLA和δ~(13)C高于其他3种草地,LDMC小于其他3种草地;3)长期放牧降低了草地植物群落的高度和LA,增加了草地植物群落的δ~(13)C,SLA、LDMC和LNC则不受放牧的影响;4)植物功能性状中,SLA与LDMC极显着负相关且不受放牧的干扰;而长期放牧导致了高度与SLA和δ~(13)C显着负相关以及SLA和δ~(13)C显着正相关。科尔沁沙地长期放牧的草地中一年生植物和C4植物比例相对增加,且优势植物具有较低的高度和LA以及较高的δ~(13)C,表明了草地植物群落通过物种竞争结构和功能性状权衡策略的改变来适应长期放牧。因此,减轻放牧压力,改善植物群落的功能性状,对于该区域退化草地的恢复及持续管理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24期)

朱媛君,张璞进,邢娜,闫颖超,清华[7](2016)在《毛乌素沙地丘间低地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植物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在群落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对毛乌素沙地丘间低地植被复合体的主要植物群落进行TWINSPAN分类和PCA排序,对土壤环境因子进行DCCA排序。结果表明:调查区内53个物种分属21科46属,其中菊科(Compositae,11种)、禾本科(Gramineae,7种)、莎草科(Cyperaceae,7种)、豆科(Leguminosae,5种)、藜科(Chenopodiaceae,4种)等科所含物种数较多,分别占20.8%、13.2%、13.2%、9.4%、7.5%,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水分生态类型以中生植物为主。应用TWINSPAN将67个样方划分为17个组,依据《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和系统确定为21个群丛。对PCA排序的第一轴起主要作用的是以北沙柳(Salix psammophila)、假苇拂子茅(Calamagrostis pseudophragmites)和碱茅(Puccinelia distans)为建群种的群落,对第二轴起主要作用的是以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为建群种的群落。植物群落分布DCCA排序第一轴主要与地下水位、HCO-3含量负相关,与土壤粗砂粒正相关;第二轴主要与土壤Ca2+、K+和Na+含量正相关,与土壤容重负相关;其中地下水位和土壤Ca2+、K+和Na+含量是环境因子中影响丘间低地植物群落特征和分布的主要因子。(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6年06期)

朱欣伟,勒燕飞,张利,康英,任君芳[8](2016)在《川西北高寒沙地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寒草地沙化严重影响了植被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植被对人类和动物的生存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了川西北高寒沙区典型沙化县若尔盖、红原、阿坝、色达、稻城、理塘等6个县的典型沙化区域为研究地,对不同沙化程度的植被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化进程中,物种种类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植物群落优势种不断发生演替,禾本科、莎草科种类数量逐渐减少,被菊科、蔷薇科植物等替代;物种多样性呈显着先上升后降低趋势,露沙地和流动沙地物种多样性较低,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较高;βT与CN呈基本相反的变化趋势,物种组成随沙化程度的加剧差异更加明显。植物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受沙化程度影响最大,但最终分布是环境及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5期)

朱媛君,张璞进,牛明丽,龚德明,赵利清[9](2016)在《毛乌素沙地丘间低地主要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毛乌素沙地丘间低地主要植物群落在不同土壤环境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本文对毛乌素沙地丘间低地的6类主要植物群落类型的14种土壤理化因子和4种土壤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多酚氧化酶、转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对不同植物群落之间土壤酶活性的差异以及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寸草苔群落和碱茅群落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高于北沙柳灌丛和芦苇群落;各群落之间脲酶活性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碱茅群落和假苇拂子茅群落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群落;北沙柳灌丛、芦苇群落和寸草苔群落的转化酶活性显着高于尖被灯心草群落。(2)4个土壤酶活性之间只有转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显着负相关,而其他酶活性之间并不存在显着相关关系。(3)与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相关的土壤理化因子有HCO3-、Cl-、K+、Na+、土壤全磷含量以及p H;与脲酶活性显着相关的土壤理化因子有p H;与多酚氧化酶活性显着相关的理化因子有HCO3-、Ca2+、土壤全氮、全碳、有机碳含量以及p H;与转化酶活性显着相关的理化因子有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之,毛乌素沙地丘间低地主要植物群落的土壤酶活性受到植物群落类型和土壤理化因子的共同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刘冠志,李青丰,贺威,刘果厚[10](2016)在《毛乌素沙地3种主要植物群落的阻沙效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毛乌素沙地天然沙蒿、沙柳和锦鸡儿这3种主要植物群落的阻沙效益进行分析,为毛乌素沙地沙漠化防治及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测定标杆风蚀沙埋程度,分析各植物群落的风蚀量与阻沙量,从而对其阻沙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植被盖度越大,各植物群落的防风阻沙效果越明显;(2)地形条件相似,风速相同的情况下,3种植物群落在风蚀季节的临界防风蚀盖度不同。沙蒿群落的临界防风蚀盖度最小,约为60%,沙柳群落与锦鸡儿群落的临界防风蚀盖度相对较大,均大于60%,但锦鸡儿群落相对沙柳群落的临界防风蚀盖度小;(3)相同盖度下,3种植物群落的风蚀量与阻沙量之和大小顺序为:沙柳>锦鸡儿>沙蒿。[结论]在毛乌素沙地固定、半固定沙地上,沙蒿群落的防风阻沙效益突出,可作为主要固沙植物进行推广。(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6年02期)

沙地植物群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多样性,量化生境条件对植物群落形成及演替的影响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难点。本文以位于西辽河流域东南位置的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对象,收集55个湿草甸斑块样品和278个沙丘斑块样品,在湿草甸-沙丘组合斑块和单一的沙丘斑块两种不同研究尺度下,利用混合型结构方程构建了能反映生境条件对植被群落直接和间接影响关系的模型,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对结构方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湿草甸-沙丘组合斑块中,对于显着影响植被群落的直接因素,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是土壤结构性能、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埋深,路径系数分别为0.607、0.230和-0.224;在单一的沙丘斑块中,对于显着影响植被群落的直接因素,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是土壤结构性能、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SOM)含量,路径系数分别为0.399、0.224和0.206;对比两种尺度的模拟结果可看出,当地下水位埋深对植物群落的直接效应显着时,会使SOM含量对植物群的直接影响效应变得不显着,但仍然可以通过影响土壤结构间接影响植物群落;坡度和高程对土壤质量的直接影响效应在两种尺度下是相反的,坡向的影响效果不显着;通过在结构方程模型中构建一个区域植被群落格局的形成型潜变量可以推断该区域植被演替的动态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沙地植物群落论文参考文献

[1].钟韩珊,李元哲,张晓雨,赵美玉,赵丽娅.不同类型沙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曹文梅,刘廷玺,王冠丽,罗艳云,付青云.基于SEM解析科尔沁沙地生境条件对植物群落的直接和间接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3].杨祥祥,李梦琦,何兴东,尤万学,余殿.沙地土壤C∶N∶P比对早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9

[4].吕刚,翟景轩,李叶鑫,王磊,王韫策.辽西北风沙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入渗特性[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8

[5].王嘉维.毛乌素沙地东缘典型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分析[D].山西大学.2018

[6].张晶,左小安,杨阳,岳喜元,张婧.科尔沁沙地草地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对封育和放牧的响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7

[7].朱媛君,张璞进,邢娜,闫颖超,清华.毛乌素沙地丘间低地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J].中国沙漠.2016

[8].朱欣伟,勒燕飞,张利,康英,任君芳.川西北高寒沙地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6

[9].朱媛君,张璞进,牛明丽,龚德明,赵利清.毛乌素沙地丘间低地主要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J].生态学杂志.2016

[10].刘冠志,李青丰,贺威,刘果厚.毛乌素沙地3种主要植物群落的阻沙效益[J].水土保持通报.2016

论文知识图

不同类型沙地的植物群落根长的垂直分...不同类型沙地的植物群落根质量的垂直...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植物群落物...青海湖鸟岛沙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植物群落相...拉萨河谷沙地植物群落特征

标签:;  ;  ;  ;  ;  ;  ;  

沙地植物群落论文_钟韩珊,李元哲,张晓雨,赵美玉,赵丽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