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顶反力论文_孔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桩顶反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高层建筑,作用,基础,桥梁,桩基,荷载,位移。

桩顶反力论文文献综述

孔娟[1](2019)在《风荷载下超高层建筑上部结构与桩筏基础共同作用桩顶反力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同作用分析是考虑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相互影响的动态调整过程,基于上部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土的相互作用进行风荷载下共同作用的流固耦合数值计算。借助流体动力学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建立考虑风—结构流固耦合数值计算模型,并运用MpCCI软件进行流固耦合面上的数据传递,以实现流体、固体相互作用。计算结果表明,较静载相比,风荷载引起的桩顶反力变化值不超过静载下的5%。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可以为风荷载作用下对地基基础的研究和流固耦合问题分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9年04期)

刘射洪,袁聚云,赵昕[2](2017)在《超高层建筑桩筏基础中桩顶反力时变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高层建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体系中,材料、结构及荷载均具有时变性。随着超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及共同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考虑时间效应的共同作用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及工程界的重视,并逐步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基于地基沉降及上部结构的时变性规律,以时间切片的方法综合考虑时变作用的耦合效应,分析得到超高层建筑共同作用结构系统中桩顶反力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同时对水浮力的取值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桩筏基础是弹性体,并验证了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同时,对于软土地区超高层建筑,地下水浮力不可忽略。(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吴宏[3](2011)在《复杂独立承台桩基的桩顶反力和承台内力计算程序CPILECT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新近开发的复杂独立桩基承台的桩顶反力和承台内力计算程序CPILECT的编制原理、使用方法、适用范围和实例。(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1年S2期)

巢斯,赵锡宏,张保良,姜文辉,孔娟[4](2011)在《超高层建筑桩筏基础的桩顶反力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上海高88层、筏板厚度为4 m的金茂大厦和高101层、筏板厚度为4.5 m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桩筏基础的实测沉降资料,论证超高层建筑的桩筏基础为弹性体。对以上两幢超高层建筑和正在建造中的高121层、筏板厚度为6 m的上海中心大厦的桩筏基础,采用偏心受压公式和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理论方法(混合法)进行详细对比计算,论证按弹性体计算桩顶反力的合理性,阐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的3.1.8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期望能够改变过去按偏心受压公式计算桩顶反力的传统观念,提高设计水平。(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1年04期)

仇圣华,吴江斌,吴志平,陈新生[5](2010)在《软土地区桩筏基础桩顶反力监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桩筏基础已成为软土地区高层建筑常采用的基础形式。由于设计计算边界条件的不确定性、假设条件缺乏一定的合理性等,常导致研究结果与现场实测的误差较大。通过对软土地区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桩顶反力的长期监测、分析和研究,发现随工程建设的推进,该基础桩顶反力在底板浇筑时增长很快;在底板浇筑完毕后较稳定,且沿基础所在面中心的相互垂直的长、短轴线方向均呈马鞍状分布。(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期刊2010年09期)

陈俊,伍熹缘,郭鸣琴,昌永红[6](2010)在《层状地基中桩顶反力及沉降特性的非线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桩筏基础的承载力、位移特征分析,尤其是建立在桩-土-筏共同作用基础上的以减小沉降差为目的的变刚度调平分析是目前桩筏基础设计的难点与热点.本文利用一种新的非线性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和程序,分析了桩筏基础当筏板厚度、桩距、桩长和桩径变化时,筏板的位移特性和桩顶的反力及其分布规律,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利用本文的分析结果,可以进行桩筏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以达到减少桩筏基础筏板沉降差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覃朗,王岗[7](2008)在《桩顶反力计算在桥梁改建工程中的重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改建道路中经常遇到的旧桥利用,结合浙江省境内钱陶公路改建工程,就桥梁老桩在公路改建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详细阐述了桥梁改建设计中老桩利用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与经济》期刊2008年01期)

陈俊[8](2006)在《桩筏基础桩顶反力及沉降特性研究与变刚度调平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研究竖向荷载作用下考虑上部结构影响的桩筏基础桩顶反力及沉降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变刚度调平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层状地基中桩与桩、桩与土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采用剪切位移法,利用递推原理导出桩顶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采用分层地基模型计算土体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承担竖向荷载桩土支撑体系的柔度矩阵近似解析公式,进而得到桩土支撑体系刚度矩阵。本文上部结构采用空间杆单元,每个节点有六个自由度;筏板采用在经典薄板理论基础上利用广义协调元方法建立的薄厚板通用单元,每个节点有叁个自由度;桩土支撑体系每个桩节点或土节点只有一个自由度。针对该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可行的耦合方法,将上部结构刚度矩阵、桩土支撑体系刚度矩阵和筏板刚度矩阵进行耦合,形成共同作用方程并编制共同作用分析程序。利用上述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和共同作用分析程序,做了如下研究工作:(1)筏板设计参数对桩筏基础桩顶反力及沉降特性的影响;(2)桩设计参数对桩筏基础桩顶反力及沉降特性的影响;(3)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变刚度调平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理论研究表明:桩距、桩长、桩径及筏板厚度的变化对桩筏基础桩顶反力及沉降特性有很大影响,特别是筏板厚度和桩距的变化对桩筏基础沉降差影响甚大。算例分析表明:桩筏基础通过变刚度调平设计后,可以有效减小桩筏基础的沉降差,从而减小筏板的内力及上部结构的次应力,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6-02-10)

赵宝平[9](2005)在《桩柱式墩台桩顶反力的简便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桩与盖梁的受力模型,总结了盖梁在车辆荷载的间接作用下,桩柱反力影响线的绘制方法,推导出桩顶最大活载反力的简便计算方法,该方法对桩柱式墩台的设计及其程序编写具有实用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吴炜,戴仁杰[10](1995)在《用修正偏心压力法分析群桩桩顶反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桩顶与承台刚性连接的实际,引入抗弯修正系数来考虑桩顶弯矩的影响,偏心压力公式不能计及水平力的影响。本文把水平力的影响视为等效附加荷载的作用,对荷载进行修正,然后借用常见偏心受压公式求解桩顶反力。本文方法方便简明,并有较高精度。(本文来源于《上海公路》期刊1995年03期)

桩顶反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超高层建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体系中,材料、结构及荷载均具有时变性。随着超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及共同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考虑时间效应的共同作用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及工程界的重视,并逐步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基于地基沉降及上部结构的时变性规律,以时间切片的方法综合考虑时变作用的耦合效应,分析得到超高层建筑共同作用结构系统中桩顶反力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同时对水浮力的取值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桩筏基础是弹性体,并验证了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同时,对于软土地区超高层建筑,地下水浮力不可忽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桩顶反力论文参考文献

[1].孔娟.风荷载下超高层建筑上部结构与桩筏基础共同作用桩顶反力计算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9

[2].刘射洪,袁聚云,赵昕.超高层建筑桩筏基础中桩顶反力时变效应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7

[3].吴宏.复杂独立承台桩基的桩顶反力和承台内力计算程序CPILECT简介[J].建筑结构.2011

[4].巢斯,赵锡宏,张保良,姜文辉,孔娟.超高层建筑桩筏基础的桩顶反力计算研究[J].岩土力学.2011

[5].仇圣华,吴江斌,吴志平,陈新生.软土地区桩筏基础桩顶反力监测分析[J].建筑技术.2010

[6].陈俊,伍熹缘,郭鸣琴,昌永红.层状地基中桩顶反力及沉降特性的非线性分析[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

[7].覃朗,王岗.桩顶反力计算在桥梁改建工程中的重要性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

[8].陈俊.桩筏基础桩顶反力及沉降特性研究与变刚度调平设计[D].湖南大学.2006

[9].赵宝平.桩柱式墩台桩顶反力的简便算法[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

[10].吴炜,戴仁杰.用修正偏心压力法分析群桩桩顶反力[J].上海公路.1995

论文知识图

竖向荷载作用下桩顶反力变化桩顶反力等值线图(加载20个月)一46桩径为soomm时桩顶反力曲面图...桩顶反力实测与计算平均值一7上部结构为二十层时桩顶反力曲...一6上部结构为十叁层时桩顶反力曲...

标签:;  ;  ;  ;  ;  ;  ;  

桩顶反力论文_孔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