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胰腺论文-孙菊,印隆林

异位胰腺论文-孙菊,印隆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异位胰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异位胰腺,胃肠道,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

异位胰腺论文文献综述

孙菊,印隆林[1](2019)在《胃肠道异位胰腺的CT及MRI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并总结胃肠道异位胰腺的CT及MRI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经病理证实为胃肠道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并总结其影像表现特点。结果①解剖部位:12例异位胰腺均为单发,其中6例位于胃体小弯侧,3例位于胃角,1例位于胃窦后壁,1例位于空肠上段,1例位于回肠末段;8例病灶位于黏膜下层,2例同时位于黏膜下层和肌层,1例同时位于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1例位于肌层。②病变大小:病灶长径均≤3 cm,其中10例病灶长轴与胃肠道壁平行。③病变内部特征:11例CT平扫者9例与主胰腺实质密度相近,8例CT增强者均呈中度到明显强化,其中2例可见小片状或管样弱强化区,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各有6例与主胰腺实质强化程度相近。1例MRI检查者平扫信号与胰腺实质相近,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及MRI可以提供异位胰腺的发生位置、大小及病灶内部密度、信号信息,有助于该病的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刘丽思[2](2019)在《前纵隔异位胰腺囊肿CT误诊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生于前纵隔的异位胰腺极少见,由于其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临床上容易误诊。本文报告一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异位胰腺囊肿,对其CT增强表现及以往相关文献进行了简要的回顾。病例资料患者,女,48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偶发胸闷气短,后症状逐渐加重。3个月前行胸部CT增强扫描提示右前上纵隔见一类圆形囊性低密度影,大小约(本文来源于《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期刊2019年05期)

田永刚,曹贞子,辛瑞娟,姚丽,冯雅宁[3](2019)在《普通胃镜联合超声胃镜诊断胃异位胰腺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普通胃镜联合超声胃镜在胃异位胰腺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普通胃镜联合超声胃镜检查诊断为胃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普通胃镜联合超声胃镜检查示病灶位于胃窦大弯侧31例,胃窦后壁8例,胃窦小弯侧7例,胃体下部1例;超声呈中低回声13例,低回声12例,高回声11例,混合回声7例,中高回声4例;胃异位胰腺来源于黏膜下层40例,固有肌层4例,黏膜层3例;胃镜手术后常规行组织病理检查,诊断胃异位胰腺40例,胃间质瘤4例,脂肪瘤3例;与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普通胃镜联合超声胃镜诊断胃异位胰腺的符合率为85.12%,误诊率为14.88%。结论普通胃镜联合超声胃镜对胃异位胰腺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吴文明,李文波,刘晓峰[4](2018)在《胃重复畸形误诊为异位胰腺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41岁,因"上腹部间断性疼痛、恶心1年余"于2014年6月17日来济南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就诊,6月18日经消化内镜中心行门诊胃镜检查示:胃体大弯侧可见一大小约1. 5 cm×1. 5 cm脐样黏膜下隆起,表面尚光滑(图1A)。为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及在胃壁中的解剖层次,于6月22日(本文来源于《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董雨桐,王晓蕾,姜文琰,徐红[5](2019)在《MSCT胃多期增强及重建精准诊断异位胰腺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临床资料患者男,32岁,间断性腹部不适6个月,偶有轻微腹痛,进食后稍加重,无反酸嗳气,无呕血便血,排便习惯无明显改变,体重无明显变化,近一周腹痛略加重为主征就诊。腹部检查: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腹部脏器无肿大,未扪及腹部包块。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未见阳性发现。腹部超声检查,未见(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9年07期)

聂静,刘杰,彭学,于常吉,樊超强[6](2019)在《内镜诊治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下诊治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015年1月-2018年5月行内镜下切除且病理诊断证实为异位胰腺的96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发生在胃的异位胰腺88例,发生在十二指肠的异位胰腺8例,男性52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42 (15~68)岁,包括行ESD 87例,行EMR 2例和EFTR 7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内镜观察表面特点及超声内镜下表现、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并发症。结果 46例表现上腹疼痛, 26例表现为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24例患者无特殊临床表现,为检查意外发现病灶;多为单发病变,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表面光滑完整,典型病例可有中央脐样凹陷,占44.8%(43/96);镜下观察大小均<3cm,其中直径<1cm占28.1%(27/96),1~2cm占62.5%(60/96),>2cm占9.4%(9/96);超声内镜观察大多来源第叁层,占70.8%(68/96),部分与固有肌层分界不清,多呈不均匀低回声,超声内镜与术后病理诊断基本一致;96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术后创面单纯予电凝或止血钳预止血48例,单用钛夹封闭9例,钛夹联合尼龙皮圈缝合37例,OTSC封闭2例;术后并发恶心呕吐8例占8.3%,腹痛31例占32.3%;发热占10例10.4%,为中低热,最高温38.8℃;穿孔6例占6.25%,其中术中穿孔4例均为局部全层切开,ESD术后穿孔1例为钛夹部分脱落,均于内镜下行钛夹联合皮圈缝合处理,另1例为EFTR术后穿孔继发腹腔弥漫性腹膜炎转外科行修补术,无严重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超声内镜可以指导选择合适的内镜下治疗方式,有利于手术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对于侵及粘膜下深层甚至外向生长的病变,除外转移,可行EFTR,可预见的"人工穿孔"有益于早期内镜下干预巩固创面处理,从而减少穿孔引起腹腔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内镜下治疗创伤小,且并发症少,风险小,患者接受度高,安全有效,可取代外科手术,尤其ESD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粘膜下病变,可视为更为有效的内镜下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云南医药》期刊2019年03期)

柯永春[7](2019)在《CT和X线钡餐造影诊断胃肠道异位胰腺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T及X线钡餐造影诊断胃肠道异位胰腺的特征及价值。方法:2000-2019年收治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20例,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9例接受胃肠钡餐造影检查。结果:20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胃异位胰腺9例,十二指肠异位胰腺7例,壶腹周围区异位胰腺1例,小肠异位胰腺3例;其中合并肠套迭与肠梗阻1例。结论:CT及X线钡餐造影诊断胃肠道异位胰腺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重要的临床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9年18期)

林国辉,宋建勋,黄旭[8](2019)在《肝内外胆管异位胰腺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40岁,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上腹钝痛,进食前后明显,伴腹胀、嗳气、恶心等。查体:上腹压痛,肝区轻叩痛。实验室检查:γ-谷氨酰转肽酶79.0 U/L,丙氨酸转氨酶46.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42.0 U/L,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35.3 s,CA125 35.8 U/ml。CT平扫示肝门部约33.3 mm×27.9 mm×38.3 mm不规则肿块影。MR平扫示左右肝管、肝门区肝总管及胆总管管壁弥漫性均匀增厚,呈铸状围管(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李莞盈,吕成倩[9](2019)在《异位胰腺的超声内镜特征和内镜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异位胰腺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的特征和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对异位胰腺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8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黏膜下肿物患者,经EUS检查后行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病理诊断为异位胰腺者。观察其EUS下的特征,并对患者进行追踪随访。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1例患者,17例(54.84%)病变位于胃窦,6例(19.35%)位于胃体,5例(16.13%)位于十二指肠,2例(6.45%)位于胃底,1例(3.23%)位于食管;4例(12.90%)表面有中央凹陷;24例(77.42%)呈低回声;14例(45.16%)起源于黏膜下层,8例(25.81%)起源于固有肌层,7例(22.58%)起源于黏膜肌层,2例(6.45%)累及多层;18例(58.06%)内部回声均匀;26例(83.87%)边界清晰。17例(54.84%)患者行内镜固有肌层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 EMD),14例(45.16%)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均一次性切除,术后随访均无瘤体残留及复发。结论 异位胰腺好发于胃窦,胃体、十二指肠为次,以低回声为主,内部回声多均匀,边界大多清晰,多起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可以为异位胰腺提供病理诊断的标本,同时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刁晓鹏,王绍华,于华龙,王便,张传玉[10](2019)在《胃及十二指肠异位胰腺CT及MRI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异位胰腺(heterotopic pancreas,HP)是胰腺先天性发育异常,表现为异位胰腺组织与原位胰腺分离,且与原位胰腺血管和导管不连续,又称为迷走胰腺或副胰腺~([1]),最常发生部位为上消化道~([2])。由于其发病率低、病灶较小且患者一般无临床症状,临床常漏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3例胃及十二指肠HP的CT及MRI表现。1资料与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异位胰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发生于前纵隔的异位胰腺极少见,由于其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临床上容易误诊。本文报告一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异位胰腺囊肿,对其CT增强表现及以往相关文献进行了简要的回顾。病例资料患者,女,48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偶发胸闷气短,后症状逐渐加重。3个月前行胸部CT增强扫描提示右前上纵隔见一类圆形囊性低密度影,大小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位胰腺论文参考文献

[1].孙菊,印隆林.胃肠道异位胰腺的CT及MRI表现[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9

[2].刘丽思.前纵隔异位胰腺囊肿CT误诊一例[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9

[3].田永刚,曹贞子,辛瑞娟,姚丽,冯雅宁.普通胃镜联合超声胃镜诊断胃异位胰腺的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9

[4].吴文明,李文波,刘晓峰.胃重复畸形误诊为异位胰腺1例[J].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2018

[5].董雨桐,王晓蕾,姜文琰,徐红.MSCT胃多期增强及重建精准诊断异位胰腺1例[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

[6].聂静,刘杰,彭学,于常吉,樊超强.内镜诊治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分析研究[J].云南医药.2019

[7].柯永春.CT和X线钡餐造影诊断胃肠道异位胰腺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9

[8].林国辉,宋建勋,黄旭.肝内外胆管异位胰腺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

[9].李莞盈,吕成倩.异位胰腺的超声内镜特征和内镜治疗作用[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9

[10].刁晓鹏,王绍华,于华龙,王便,张传玉.胃及十二指肠异位胰腺CT及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

标签:;  ;  ;  ;  

异位胰腺论文-孙菊,印隆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