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荣(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528231)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总结我院ICU行超声雾化吸入治疗的患者病历56份。结果经过3-7天治疗后患者均达到满意效果。结论掌握好影响超声雾化吸入疗效的影响因素并给予正确的护理方法,有利于使药物达到更好的效果,加快患者恢复时间。
【关键词】超声雾化影响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2-0098-02
超声雾化吸入法(简称雾化)是临床上较好的物理和化学相结合治疗的祛痰、消炎的手段,是利用超声的雾化作用,将药物或水分散成雾粒或微粒悬浮于气体中,然后通过雾化吸入的方法,使之进入呼吸道,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此方法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来调节雾化的吸入量及吸入时间,在临床上常用于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ICU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间收治的经机械通气治疗后接受雾化治疗的5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护理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ICU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间收治的经机械通气治疗后接受雾化治疗持续24h以上者,共56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感染的患者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56-78岁;行气管插管腹部大手术后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41~86岁;胸外直视心脏手术后患者8例,男6例,女2例,年龄6~42岁。
1.2雾化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血氧饱和度监测下行吸入,雾化吸入的雾化剂配方包括:丁胺卡那50mg+地塞米松2mg+α糜蛋白酶4000U+生理盐水20mL或庆大霉素8×104U+沐舒坦7.5mg+生理盐水20ml。
2结果
所有患者经雾化吸入治疗后,患者的通气改善,呼吸道通畅,病情稳定。无不良反应发生。经过3-7d的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后,均达到满意的效果。
3影响因素及护理
3.1卧位的选择
雾化常选的体位为半坐位。本组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感染的患者大多数为老年人,由于其病史长,患者的呼吸肌疲劳,肺活量降低,半坐位使患者的隔肌位置升高,胸廓的活动度小,合并肺感染后,增加了呼吸肌的做功,使病情更严重化。另外,小儿的横隔位置较高,胸腔相对较小,选择仰卧位时,易减小胸廓活动度,降低肺活量。所以,采用半坐位吸入治疗,患者短时间即出现呼吸费力、烦躁,血氧饱和度下降,这时改变卧位或半卧位后,症状明显减轻。我们根据疾病的特点,56例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在心电监护的条件下,通过对49例症状轻、咳痰有利的患者采取半坐卧位,对7例病情较重、咳嗽无力的患者现采取侧卧位,床头抬高30°,侧卧位可以使患者的膈肌下移,增大气体的交换量;使腹部的肌肉松弛,从而缓解了患者深呼吸时的切口疼痛,提高呼吸深度,利于雾滴在终末细支气管沉降[2]。吸入后及时给予叩击背部,吸出痰液。本文56例患者采用上述体位后,均延迟并减轻了不适症状的发生。
3.2雾化量的调节
由于小儿呼吸器官及各组织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各种刺激的应激反应都比较弱,而COPD患者加上肺部的感染使机体的各功能衰弱,呼吸功能减弱,如果突然接受湿度大、剂量大的雾化,会造成气管痉挛,而导致憋气、呼吸困难的出现[3]。所以我们均由低流量、低湿度开始,吸入1—2分钟,待患者呼吸道适应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反应逐渐增加雾化量,直至吸完所需治疗的药液。雾化过程中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免堵塞呼吸道,影响雾化的效果。雾化吸入时间5min~8min,间歇1min~2min,控制每次雾化吸入时间在15min以内,防止长时间雾化吸入后,痰液因吸收水分而膨胀,从而阻塞支气管,导致死腔增大。在间隙期给予双手叩后背,这样可缓解病人的疲劳,使病人愿意配合治疗。另外,更有利于发挥药物对呼吸道的作用,使药液与痰液充分混合,增加气道纤毛运动,加上双手叩背法叩拍面积广泛,能触及整个肺部,叩击节奏均匀,力度合适,病人舒服,更有利于痰液的稀释和排出[4]。
3.3吸氧的配合
因超声雾化产生的雾气主要为水蒸气,含氧量很低加之喷出的气雾具有一定的压力,是口腔周围的气体不能进入呼吸道,所以会造成患者体内的氧分压降低,出现低氧血症。我们采用渐进式的调节雾化量的方法,在开始使用小剂量,待患者适应后,再逐渐增大流量,另外在雾化罐上连接氧气,雾化时将氧流量提高到6L/min~8L/min,这样可以有效的延长血氧饱和度下降时间及减小下降幅度,减轻不适症状的出现,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4%以上,病人易于接受,同时也防止了低氧血症的发生[5]。
3.4雾化间隔时间的掌握
雾化吸入治疗应该具有连续性,遵照医嘱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掌握雾化的时间及间隔时间。避免间隔时间过长,痰液粘稠,造成排痰困难,及雾化时间过长,使气管及肺不能及时清除多余的水份而导致痰液过多,严重者可出现肺水肿。建议每次雾化间隔时间为4h一次,痰液过多者可在严密监测临床症状及SaO2值时予2h1次。每次雾化时间应该在15min之内,避免长时间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定时给患者更换体位、拍背、鼓励咳嗽,当监测到血氧饱和度下降至正常水平时应停止治疗。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雾化稀释将药液吸入呼吸道直接作用于病灶处,配合护理疗法,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选择不同的体位、吸入剂量、吸入间隔时间及护患配合的方法,使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减轻病人不适、降低肺部并发症,效果显著,使用方便,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提倡。
参考文献
[1]洪英妹.不同雾化吸入方法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0):1796.
[2]刘志敏,王述平,李雪冬,等.超声雾化吸入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16:371.
[3]杨玉兰,王岚,由丽华,等.小儿雾化效果的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3,9(9):31.
[4]梁桂花,方文,梁霞,等.间歇氧气雾化吸入联合双手叩背法对老年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9):1183-1185.
[5]王逸芳.两种雾化吸入方法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吉林医学,2009,30(16):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