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路堤加筋土挡墙设计与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徐华,夏磊,任鑫,陈紫云,张小波[1](2021)在《高路堤返包式加筋土挡墙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高路堤返包式加筋土挡墙结构的荷载状态和筋土相互作用,以我国西南山区一典型的高路堤返包式加筋土挡墙为工程依托,其上部为8 m高的未加筋路肩,下部为14 m高的返包式土工格栅加筋路堤,现场安装土压力盒及筋带柔性位移计,开展为期1 a的现场监测试验,深入分析加筋土体内部垂直土压力、土工格栅应变的分布规律以及加筋土挡墙的潜在破裂面形式。测试结果表明:格栅的网兜效应在土体中形成托举力,使得土工格栅可以有效改善筋土复合体内部的应力分布,减小垂直土压力;对于上部有路肩填土作为超载的加筋路堤挡墙结构,其加筋土体可划分为"斜坡荷载影响区"和"垂直荷载影响区",两区分界位置附近的垂直土压力和土工格栅应变均出现峰值;土工格栅应变沿筋长方向呈非线性分布,距离坡面4 m内的土工格栅变形在工后有随时间增大的趋势,但筋带最大拉伸应变仅为1.32%,筋带受到的最大荷载不超过40 kN/m,远小于其极限拉伸强度(165 kN/m);由实测筋带变形推算的潜在破裂面与采用GeoStudio和Geo5数值计算的潜在破裂面趋势较为一致,但数值计算的潜在破裂面相对于实测推算更靠近加筋土体内部,路堤的整体稳定性更高,数值计算结果偏于安全。
徐洪路[2](2021)在《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动力反应模型试验及数值分析》文中认为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是一种新型加筋土挡墙,是由返包式加筋土挡墙发展而来,通过预留在返包式挡墙内的连接杆件将混凝土面板与柔性挡墙连接为一个整体,由于增加了刚性墙面和预制连接件,其传力机制与返包式加筋土挡墙相比较复杂。且此类面板形式挡墙在我国铁路工程已有实际工程应用,使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通过振动台试验对比返包式加筋土挡墙与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动力特性,并在振动台试验和理论计算基础之上,发展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数值分析模型,对其动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根据相似关系对实际工程进行缩尺设计,对试验所用加速度计、土压力计、顶杆位移计和应变片进行灵敏度标定;按照实际工程施工流程及施工标准对模型进行搭建;确定输入地震动时程及加载方案。(2)开展返包式加筋土挡墙振动台模型试验,描述试验模型震害现象;分析不同高度、不同位置处加速度响应情况;分析了挡墙不同位置处变形规律;研究了挡墙水平静土压力和地震总土压力大小及其合力作用点位置,并与规范值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土工格栅应变分布规律。(3)开展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振动台模型试验,描述试验模型震害现象;分析不同高度、不同位置处加速度响应情况;分析了挡墙不同位置处变形规律;研究了挡墙水平静土压力和地震总土压力大小及其合力作用点位置,并与规范值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土工格栅应变分布规律。通过对比返包式加筋土挡墙与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动力特性来分析两种面板形式挡墙抗震性能差异性。(4)运用FLAC3D数值分析方法对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柔性面板位移情况和刚性面板后土压力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3](2021)在《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提出作为路面的基础,稳定、坚实、耐久的路基是确保路面质量的关键,而中国一直存在着"重路面、轻路基"的现象,使得路基病害导致的路面问题屡禁不止。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路面病害与路基质量的关联性,从而促进了路基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近几年路基工程相关的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水平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基工程五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地基处理新技术、路堤填料工程特性、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路基支挡与防护等。可为路基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韩建文[4](2020)在《加筋土挡墙在张唐重载铁路高路堤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结合张唐重载铁路工程高路堤加筋土挡墙,介绍了加筋土挡墙设计方案比较、横断面型式选择、设计依据及检算方法、现场监测分析等情况,指出工点加筋土挡墙侧向土压力、土压力系数仅为理论计算值1/2~1/3;拉筋水平应变小于0.7%,远小于设计值。说明了加筋土挡墙具备经济适用、美观大方的特点,可进一步优化设计并在铁路工程中推广使用。
张洪维[5](2020)在《加筋土陡坡在高速公路路基加宽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加筋土陡坡结构因其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低、节省占地、生态环保、经济安全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中。为改善我国高速公路通行能力低的现状,目前我国广泛采用的路基加宽结构形式为自然填土放坡加宽结构,自然放坡结构在增加占地面积情况下,更对控制新老路基不均匀沉降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依托新元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以加筋土陡坡加宽路基为研究对象,对加筋土结构的地基横断面沉降、筋材应变及整体稳定性进行分析,并选取一自然放坡路基加宽断面进行加宽效果对比分析。本文通过室内土工试验、路基结构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对加筋土陡边坡的构造与结构特点进行介绍,总结了一般加筋土边坡结构稳定性的计算方法。(2)通过室内试验,分析加筋土填料抗剪强度及土工格栅与填料的界面作用效果。(3)结合新元高速公路加筋土陡坡路基加宽工程实际进行现场试验研究,介绍加筋土结构在路基加宽工程中的施工工艺,选取四个加筋土结构断面及一个自然放坡结构断面,埋设元件监测地基横断面沉降和筋材应变,并预测潜在滑裂面,采集施工期和通车运营后数据分析变化规律。(4)基于新元高速公路改扩建现场试验,采用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对加筋土陡坡路基在路基加宽工程中的地基横断面沉降、竖向及水平向位移、剪应变增量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值进行对比。最后对比分析了不同路基形式的加宽效果。对加筋土陡坡加宽路基结构状态进行研究,总结了其在施工过程中及运营初期结构变形规律和施工关键技术及控制方法。
郭铭倍[6](2020)在《基于有限元数值分析的土工格栅加筋路堤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工格栅加筋陡坡路堤是一种新型的、非常有前途的路基结构形式,与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相比,结构简单,工程造价低,坡面变形适应能力强。目前这种结构已经应用到公路、水利等工程领域当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土工格栅加筋陡坡路堤力学行为分析已经成为当前比较热门的研究内容,目前关于土工格栅加筋陡坡路堤的理论研究相对落后,有关交通荷载作用下加筋陡坡路堤的动力响应研究也较少,进而影响了土工格栅加筋陡坡路堤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本文以新疆S101线沙湾段土工格栅加筋陡坡路堤工程为依托,借助有限元方法分析土工格栅加筋陡坡路堤的力学行为,对土工格栅加筋陡坡路堤进行静力分析,同时探讨了交通荷载作用下加筋陡坡路堤的动力响应,在数值分析的基础上对加筋陡坡路堤进行优化设计,得出了一些适用的结论,给土工格栅加筋陡坡路堤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回顾了加筋土的应用与发展现状,探讨了加筋土的理论研究现状,总结了加筋土的作用机理和结构设计方法,对目前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内容。(2)借助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依托加筋路堤试验段,将数值模拟与实测得到的土工格栅应变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进而对加筋路堤潜在滑裂面、水平位移和筋材受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加筋后路堤的潜在滑裂面向路堤内部移动;土工格栅加筋对路堤的水平位移限制效果明显;筋材受力区域主要集中在路堤中部和下部;土工格栅加筋可显着提高路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3)通过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将车辆荷载简化为移动荷载,从加筋陡坡路堤受力和变形两个方面研究交通荷载作用下路堤的力学响应规律。结果表明:行车荷载作用下,路堤中心位置的动力响应最为明显,路基顶部的沉降和水平位移变形最大;路基工作区范围内,靠近路面位置的土工格栅受力较大;车辆载重不同的条件下,路堤不同深度的竖向应力、沉降、水平位移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不同车速下,路堤的沉降、水平位移、竖向应力响应关系曲线存在拐点,且曲线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加筋可有效减弱行车荷载产生的竖向应力对路堤造成的疲劳破坏。(4)在上述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边坡坡率、填土粘聚力、填土内摩擦角、筋材间距、筋材弹性模量以及边坡分级方式,分析各参数变化对加筋路堤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填土粘聚力、内摩擦角以及土工格栅弹性模量越大,加筋路堤最大水平位移越小,路堤整体稳定性越好;“上疏下密”型布筋方式比“中间密”型以及“均布”型更能有效限制路堤的水平位移;可以通过路堤分级的形式对陡坡路堤进行加固;在加筋路堤设计中,建议筋材布设层间距不大于60cm,土工格栅的弹性模量不低于7Mpa。
涂川,巨龙[7](2019)在《加筋土挡墙与抗滑桩组合支护系统在高路堤设计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以澜沧江某电站进场道路中高填路基段设计为例,探讨抗滑桩与加筋土挡墙联合作用的支护系统,将刚性支护系统与柔性支护系统有机结合,保证高填方路基的稳定和运行安全。采用有限元数值仿真方法对其理论可行性进行研究,进一步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吴浩[8](2018)在《土工格栅加筋高填方路堤稳定性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山区高等级公路的建设,高填和深挖形式的路基逐渐增多,高填方路堤填方高,工程量大的,在自身重量和行车荷载及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更容易发生整体滑坡、不均匀沉降等路基失稳问题,需要对高填方路堤的稳定性予以关注。在高填方路堤中铺设一定数目的土工格栅可以借助其出色的拉拔性能、耐久性、摩擦特性增加路堤的稳定性。国内外学者从路基形式、填筑方式、加筋处置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对于加筋高填方路堤的稳定性研究仍然有许多方面的不足,加筋高填方路堤的工程实践仍然大于理论高度。因此,本文针对目前加筋高填方路堤稳定性研究的不足之处,依托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计划项目,以室内拉拔试验-ABAQUS有限元多因素模拟分析的手段,通过现场路基实体填筑对高填方路堤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有以下结果:(1)通过拉拔试验发现,格栅类型对界面特性影响较大,对于抗拉强度较低的双向土工格栅的极限拉力比抗拉强度高的单向土工格栅大,这是由于双向土工格栅的横肋起到了端承摩阻力的作用。含水率对于筋土界面的影响效果在一定范围内为含水率越大,极限拉力越大,含水率为20%时拉拔特性较好,含水率主要影响粘性土的粘聚力,对界面摩擦系数几乎没有影响。(2)对京新高速典型断面现场实验发现,路堤内部应力应变大小不一,路堤中下部的水平位移和沉降较大,顶部位移沉降相对较小,在土工格栅铺设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路堤中下部(20m以下)适当加大格栅密度可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为期八个月的长期观测表明:加筋高填方路堤在90d内沉降较快,90d-150d内沉降开始变缓,之后固结完成基本稳定。土工格栅加筋后平台沉降有所减小,格栅承受并扩散土压力。该高路堤断面的结果显示土工格栅有效提高了路堤的稳定性。(3)为将室内和现场实验结果推广而进行了有限元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一定程度内加筋间距越小,高填路堤稳定性越好;筋材越长,路堤稳定性越好,筋材长度对侧向位移的影响大于对沉降的影响,常用的筋材长度为1.0H;不同地基土的高路堤应力应变分布不同,对比砂土、粉质粘性土和碎石土,砂土地基的路堤稳定性较好;斜坡地基的倾斜角越小,路堤越稳定;阶梯形式地基的路堤稳定性优于斜坡地基路堤。
孔德江[9](2017)在《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长期性能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加筋土挡墙因施工简单、造价低、美观、对地基变形适应性大等多方面的优点而得到广泛重视和推广应用。然而,目前对加筋土挡墙长期性能方面的认识研究却落后于工程实际,影响加筋技术的发展。因此,开展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的长期工作特性研究具有现实和工程的意义。本文以南昌至宁都高速公路项目为依托,采用试验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紫外线加速老化试验和室内蠕变试验,研究高密度聚乙烯土工格栅的蠕变特性及其老化后的蠕变特性,并建立了土工格栅的粘弹性本构模型。对实际工程中所用的碎石土填料进行不同应力水平蠕变试验和直剪试验,建立了碎石土的粘弹塑性本构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非线性有限单元法,对某一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长期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加筋土挡墙破坏形式。研究结果表明:(1)面板侧向位移和格栅应变沿墙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非线性变化规律。每层格栅的应变沿长度方向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底部格栅应变最大值在离面板较近的地方,格栅应变最大值位置随着格栅层位的增高而逐渐远离面板。填土表面的沉降沿填土宽度方向呈现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的规律,最大沉降区域位于非加筋区域。墙后土压力沿墙深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规律,最大水平土压力位于下部区域。层间剪应力和竖向土压力随格栅层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规律。(2)填土、格栅的蠕变特性导致面板侧向位移、竖向位移、格栅应变、土压力、层间剪应力增大,也会使填土压力、层间剪应力等产生应力松弛现象。格栅老化会使挡墙流变性进一步增大。(3)挡墙稳定性能随填料内摩擦角和粘聚力的增加而增强,内摩擦角增大对改善墙体稳定性能更为显着。随着加筋间距的减小及加筋长度的增大,墙体整体稳定性能增强。(4)加筋土挡墙的潜在局部破裂面与整体破裂面均呈锯齿形分布形式。
郝鹏[10](2016)在《高速铁路路堤式加筋土挡墙应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加筋土挡墙以其稳定、经济、美观、施工简单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桥台、护堤、码头等领域。加筋土技术在铁路部门的应用比较早,但较为保守。国内对于加筋土挡墙的技术规范大多以路肩墙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也较为详细,但对路堤墙的研究较少。本文结合国内铁路规范和美国FHWA规范对路堤式加筋土挡墙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对国内铁路规范和FHWA规范中对于路堤式加筋土挡墙的土压力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介绍了路堤式挡墙土压力计算的几种假设;对加筋土挡墙进行了内外稳定性分析。(2)结合现场原位试验对路堤式加筋土挡墙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包括垂直土压力、侧向土压力、侧向土压力系数、侧向变形、土工格栅应变和潜在破裂面等。(3)结合有限元软件PLAXIS对挡墙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不同路堤填筑高度和高速列车运行下对路堤式加筋土挡墙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理论基础、原位试验和数值模拟的研究结果可知,路堤式加筋土挡墙的土压力并非线性分布,与理论值存在一定差异;墙面板的侧向变形最大位置出现在挡墙中部;土工格栅的应变较小;破裂面较路肩墙有所后移;挡墙上部路堤的填筑和铺轨对挡墙的影响较小;列车荷载对挡墙有一定影响,但静动荷载对挡墙的影响差异不大。
二、高路堤加筋土挡墙设计与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路堤加筋土挡墙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高路堤返包式加筋土挡墙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及试验方案 |
1.1 工程概况 |
1.2 试验方案 |
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2.1 垂直土压力 |
2.2 土工格栅变形 |
2.3 潜在破裂面分析 |
3 结论 |
(2)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动力反应模型试验及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加筋土挡墙振动台试验设计 |
2.1 概述 |
2.2 振动台概况 |
2.3 相似比设计 |
2.4 加筋土挡墙试验设计 |
2.5 传感器介绍及标定 |
2.6 模型制作 |
2.7 试验工况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返包式加筋土挡墙振动台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模型震害现象 |
3.3 加速度响应分析 |
3.4 墙体侧向位移 |
3.5 顶部沉降分析 |
3.6 土压力分析 |
3.7 筋材应变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振动台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模型震害现象 |
4.3 加速度响应分析 |
4.4 墙体侧向位移 |
4.5 顶部沉降分析 |
4.6 土压力分析 |
4.7 应变分析 |
4.8 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抗震性能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震作用下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数值模拟 |
5.1 引言 |
5.2 模型建立 |
5.3 数值模拟准确性验证 |
5.4 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动力响应分析 |
5.5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及成果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索 引 |
0 引 言(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
1 地基处理新技术(山东大学崔新壮老师、重庆大学周航老师提供初稿) |
1.1 软土地基处理 |
1.1.1 复合地基处理新技术 |
1.1.2 排水固结地基处理新技术 |
1.2 粉土地基 |
1.3 黄土地基 |
1.4 饱和粉砂地基 |
1.4.1 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
1.4.2 高真空击密法地理处理技术 |
1.4.3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 |
1.4.4 微生物加固饱和粉砂地基新技术 |
1.5 其他地基 |
1.5.1 冻土地基 |
1.5.2 珊瑚礁地基 |
1.6 发展展望 |
2 路堤填料的工程特性(东南大学蔡国军老师、中南大学肖源杰老师、长安大学张莎莎老师提供初稿) |
2.1 特殊土 |
2.1.1 膨胀土 |
2.1.2 黄 土 |
2.1.3 盐渍土 |
2.2 黏土岩 |
2.2.1 黏 土 |
2.2.2 泥 岩 |
(1)粉砂质泥岩 |
(2) 炭质泥岩 |
(3)红层泥岩 |
(4)黏土泥岩 |
2.2.3 炭质页岩 |
2.3 粗粒土 |
2.4 发展展望 |
3 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卢正老师提供初稿) |
3.1 路堤材料性能 |
3.2 路堤结构性能 |
3.3 发展展望 |
4 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长沙理工大学曾铃老师、重庆大学肖杨老师、长安大学晏长根老师提供初稿) |
4.1 试验研究 |
4.1.1 室内试验研究 |
4.1.2 模型试验研究 |
4.1.3 现场试验研究 |
4.2 理论研究 |
4.2.1 定性分析法 |
4.2.2 定量分析法 |
4.2.3 不确定性分析法 |
4.3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4.3.1 有限元法 |
4.3.2 离散单元法 |
4.3.3 有限差分法 |
4.4 发展展望 |
5 路基防护与支挡(河海大学孔纲强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
5.1 坡面防护 |
5.2 挡土墙 |
5.2.1 传统挡土墙 |
5.2.2 加筋挡土墙 |
5.2.3 土工袋挡土墙 |
5.3 边坡锚固 |
5.3.1 锚杆支护 |
5.3.2 锚索支护 |
5.4 土钉支护 |
5.5 抗滑桩 |
5.6 发展展望 |
策划与实施 |
(4)加筋土挡墙在张唐重载铁路高路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实例 |
1.1 工程简介 |
1.2 工程地质与水文情况 |
2 高路堤支挡方案设计[9] |
2.1 支挡设计方案比选 |
2.2 加筋土横断面型式选择 |
2.3 加筋土挡墙选型 |
3 加筋土挡墙检算 |
4 加筋土挡墙现场检测及结果分析 |
4.1 加筋土挡墙施工[10] |
4.2 加筋土挡墙现场检测 |
4.3 检测结果分析 |
4.3.1 加筋土挡墙基底垂直土压应力 |
4.3.2 加筋土挡墙侧向水平土压应力 |
4.3.3 加筋土挡墙侧向土压力系数 |
4.3.4 加筋土挡墙拉筋应变 |
4.3.5 加筋土挡墙外墙位移 |
4.4 加筋土挡墙实施效果 |
5 结语 |
(5)加筋土陡坡在高速公路路基加宽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加筋土陡坡加宽路基结构形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速公路主要的路基加宽形式 |
1.2.2 加筋土结构研究情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加筋土陡坡加宽路基构造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
2.1 加筋土边坡优点及典型结构形式 |
2.1.1 加筋土边坡优点 |
2.1.2 加筋土边坡典型结构形式 |
2.2 加筋土边坡的破坏模式及设计要素 |
2.3 加筋土陡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2.3.1 极限平衡法 |
2.3.2 极限分析法 |
2.3.3 有限元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填料及筋材工程特性试验分析 |
3.1 颗粒筛分试验分析 |
3.2 含水率试验分析 |
3.3 填料抗剪强度试验分析 |
3.3.1 试验准备 |
3.3.2 试验过程 |
3.3.3 填料抗剪强度结果分析 |
3.4 试验筋材 |
3.5 筋土界面拉拔试验分析 |
3.5.1 试验设备 |
3.5.2 试验方案 |
3.5.3 筋土界面拉拔试验特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筋土陡坡加宽路基现场试验研究 |
4.1 工程概况 |
4.2 加宽路基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
4.3 现场试验目的与监测仪器的选择 |
4.4 传感器布置及监测方案 |
4.4.1 监测元件布置方案 |
4.4.2 监测元件安装要点 |
4.4.3 试验监测方案 |
4.5 加筋土陡坡路基加宽结构试验结果分析 |
4.5.1 横断面沉降分析 |
4.5.2 筋材变形分析 |
4.5.3 潜在滑裂面分析 |
4.6 自然放坡路基加宽结构试验结果分析 |
4.7 加筋土陡坡与自然放坡结构沉降对比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FLAC3D的路基加宽结构数值模拟分析 |
5.1 模拟软件简介 |
5.2 FLAC/FLAC3D求解流程 |
5.3 模型的建立 |
5.3.1 模型材料参数的选取 |
5.3.2 加筋土陡坡计算模型建立 |
5.3.3 自然放坡计算模型建立 |
5.4 加筋土陡坡结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4.1 路基竖向位移分布规律 |
5.4.2 路基水平位移分布规律 |
5.4.3 加筋土陡坡结构稳定性分析 |
5.5 路基高度对加筋土陡坡结构影响分析 |
5.5.1 路基高度对加筋土陡坡结构竖向位移影响 |
5.5.2 路基高度对加筋土陡坡结构水平位移影响 |
5.5.3 路基高度对加筋土陡坡结构稳定性影响 |
5.6 自然放坡结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6.1 结构位移分析 |
5.6.2 自然放坡结构稳定性分析 |
5.7 不同路基结构性能对比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基于有限元数值分析的土工格栅加筋路堤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加筋土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土工格栅加筋陡坡路堤数值模拟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现场监测施工 |
2.3 数值建模 |
2.4 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
2.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交通荷载下土工格栅加筋陡坡路堤的力学响应研究 |
3.1 车辆荷载理论分析 |
3.2 车辆荷载下加筋路堤模型的建立 |
3.3 路堤结构时程响应分析 |
3.4 不同工况下车辆荷载对路堤的影响 |
3.5 结论 |
第四章 土工格栅加筋陡坡路堤设计优化 |
4.1 工程概况及数值建模 |
4.2 路堤边坡坡率对稳定性影响 |
4.3 填料参数对稳定性影响 |
4.4 筋材强度分布对稳定性影响 |
4.5 边坡形式对稳定性影响 |
4.6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7)加筋土挡墙与抗滑桩组合支护系统在高路堤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组合支护系统计算理论 |
1.1 现状简介 |
1.2 土压力的传递 |
1.3 协调工作 |
1.4 组合支护系统计算 |
2 工程实例 |
2.1 工程简介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1) 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 |
(2) 区域地质构造及工程地质评价: |
(3)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
2.3 水文地质条件 |
2.4 地震 |
3 加筋土挡墙与抗滑桩组合支护系统 |
3.1 加筋土挡墙稳定性分析 |
3.2 抗滑桩设计 |
3.3 组合系统整体稳定性分析 |
3.4 确定设计方案 |
4 工程实施效果 |
5 结语 |
(8)土工格栅加筋高填方路堤稳定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土工合成材料概述 |
1.2.1 土工合成材料的分类 |
1.2.2 土工合成材料的功能及应用 |
1.2.3 土工格栅简介 |
1.2.4 土工格栅设计指标 |
1.3 高填方路堤结构特性 |
1.4 加筋高填方路堤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土工格栅加筋理论 |
2.1 引言 |
2.2 筋土界面特性的试验方法 |
2.3 加筋土的强度理论和稳定性分析 |
2.4 加筋土界面影响因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筋土界面摩擦性能室内研究 |
3.1 引言 |
3.2 拉拔试验材料 |
3.2.1 土体性能参数 |
3.2.2 土工格栅技术指标 |
3.3 拉拔试验设备 |
3.3.1 拉拔试验设备概述 |
3.3.2 拉拔试验设备 |
3.4 室内拉拔试验步骤和方案 |
3.4.1 拉拔试验方法 |
3.4.2 实验方案 |
3.5 试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筋高填方路堤现场实验 |
4.1 引言 |
4.2 工程概况 |
4.2.1 地理位置及地质情况 |
4.2.2 水文和气候条件 |
4.3 现场实验方案 |
4.3.1 高路堤基本情况 |
4.3.2 实验方案 |
4.4 数据处理 |
4.4.1 路堤沉降和水平位移分析 |
4.4.2 高填方土压力分析 |
4.4.3 土工格栅应变分析 |
4.5 土工格栅加筋高填方路堤稳定机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有限元分析 |
5.1 引言 |
5.2 ABAQUS简介 |
5.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5.3.1 基本假定 |
5.3.2 模型建立 |
5.3.3 土工格栅的设置 |
5.4 加筋高填方路堤稳定因素分析 |
5.4.1 加筋间距对路堤稳定性影响 |
5.4.2 筋材长度对稳定性影响 |
5.4.3 不同地基土对路堤稳定性影响 |
5.4.4 倾斜地基对高填方路堤稳定性影响 |
5.4.5 地基处理方式对高填方路堤稳定性影响 |
5.5 加筋高填方路堤优化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9)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长期性能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加筋土挡墙试验研究现状 |
1.2.2 加筋土挡墙有限元研究现状 |
1.2.3 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加筋土挡墙设计分析方法 |
2.1 加筋土的加筋机理 |
2.1.1 摩擦加筋理论 |
2.1.2 准粘聚力理论 |
2.1.3 其他理论 |
2.2 加筋土挡墙破坏模式 |
2.2.1 整体稳定性破坏 |
2.2.2 局部稳定性破坏 |
2.2.3 内部稳定性破坏 |
2.2.4 过大变形破坏 |
2.3 加筋土挡墙计算方法 |
2.3.1 常规验算方法 |
2.3.2 有限元分析方法 |
2.3.3 本文计算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密度聚乙烯土工格栅的蠕变模型研究 |
3.1 高密度聚乙烯土工格栅蠕变机理 |
3.2 高密度聚乙烯土工格栅经验型蠕变模型 |
3.2.1 经验型蠕变模型 |
3.2.2 经验型蠕变模型参数定值 |
3.3 高密度聚乙烯土工格栅时间硬化准则蠕变模型 |
3.3.1 时间硬化准则蠕变模型 |
3.3.2 时间硬化准则蠕变模型参数定值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挡土墙回填土的粘弹塑本构模型研究 |
4.1 土体蠕变试验方法 |
4.2 室内不同应力水平蠕变试验分析 |
4.2.1 试验原理及目的 |
4.2.2 试验装置 |
4.2.3 原材料试验 |
4.2.4 试样制备 |
4.2.5 试验结果 |
4.3 回填土直剪试验 |
4.3.1 试验方法 |
4.3.2 试验结果 |
4.3.3 抗剪强度确定 |
4.4 扩展Drucker-Prager模型 |
4.4.1 Drucker-Prager模型三要素 |
4.4.2 蠕变模型三要素 |
4.4.3 模型参数定值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加筋土挡墙长期性能有限元分析 |
5.1 加筋土挡墙长期性能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
5.1.1 模型几何参数 |
5.1.2 模型材料参数 |
5.1.3 分析步建立 |
5.1.4 接触面及约束建立 |
5.1.5 边界条件 |
5.1.6 单元选取以及网格划分 |
5.2 加筋土挡墙长期性能结果分析 |
5.2.1 面板水平位移 |
5.2.2 竖向位移 |
5.2.3 土工格栅应变 |
5.2.4 面板后水平土压力 |
5.2.5 层间剪应力 |
5.2.6 竖向土压力 |
5.3 加筋土挡墙长期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5.3.1 填土性质影响 |
5.3.2 加筋间距影响 |
5.3.3 加筋长度影响 |
5.4 潜在破裂面分析 |
5.4.1 潜在局部破裂面特征分析 |
5.4.2 潜在整体破裂面特征分析 |
5.4.3 整体破裂面影响因素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高速铁路路堤式加筋土挡墙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加筋土挡墙的应用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路堤式加筋土挡墙土压力计算与稳定性分析 |
2.1 加筋土挡墙的形式 |
2.2 加筋土挡墙的构造 |
2.3 加筋土挡墙土压力计算 |
2.3.1 加筋体土压力计算 |
2.3.2 墙面板土压应力计算 |
2.4 路堤荷载简化的几种假设 |
2.5 稳定性分析 |
2.5.1 内部稳定性分析 |
2.5.2 外部稳定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路堤式加筋土挡墙现场试验研究 |
3.1 概述 |
3.2 试验段工程概况 |
3.2.1 工程地质概况 |
3.2.2 路堤式加筋土挡墙的断面设计 |
3.3 观测元件的布置与注意事项 |
3.3.1 观测元件的布置 |
3.3.2 测试元件埋设的注意事项 |
3.4 测试数据分析 |
3.4.1 基底垂直土压力分析 |
3.4.2 挡墙内部垂直土压力分析 |
3.4.3 墙背侧向土压力分析 |
3.4.4 挡墙内部侧向土压力分析 |
3.4.5 侧向土压力系数分析 |
3.4.6 挡墙侧向位移分析 |
3.4.7 土工格栅变形分析 |
3.4.8 破裂面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路堤式加筋土挡墙结构行为数值模拟 |
4.1 PLAXIS简介 |
4.2 有限元计算模型 |
4.2.1 土体模型 |
4.2.2 土工格栅模型 |
4.2.3 界面单元模型 |
4.3 路堤式加筋土挡墙数值模拟 |
4.3.1 模型的建立 |
4.3.2 模型参数的选取 |
4.4 施工工况模拟 |
4.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5.1 垂直土压力分析 |
4.5.2 侧向土压力分析 |
4.5.3 侧向土压力系数分析 |
4.5.4 挡墙垂直沉降分析 |
4.5.5 挡墙侧向变形分析 |
4.6 墙顶不同填土厚度对加筋土挡墙的影响 |
4.6.1 墙顶不同填土厚度对侧向土压力的影响 |
4.6.2 墙顶不同填土厚度对墙面板侧向位移的影响 |
4.7 列车静动荷载下路堤式加筋土挡墙的变形分析 |
4.7.1 列车静动荷载的确定 |
4.7.2 加载计算模型 |
4.7.3 列车静动荷载下加筋土挡墙直沉降分析 |
4.7.4 列车静动荷载下加筋土挡墙侧向位移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高路堤加筋土挡墙设计与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路堤返包式加筋土挡墙的试验研究[J]. 徐华,夏磊,任鑫,陈紫云,张小波. 公路交通科技, 2021(06)
- [2]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动力反应模型试验及数值分析[D]. 徐洪路. 防灾科技学院, 2021
- [3]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3)
- [4]加筋土挡墙在张唐重载铁路高路堤中的应用[J]. 韩建文. 路基工程, 2020(04)
- [5]加筋土陡坡在高速公路路基加宽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张洪维.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6]基于有限元数值分析的土工格栅加筋路堤优化设计研究[D]. 郭铭倍.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加筋土挡墙与抗滑桩组合支护系统在高路堤设计中的应用[J]. 涂川,巨龙. 路基工程, 2019(02)
- [8]土工格栅加筋高填方路堤稳定性机理研究[D]. 吴浩.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9]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长期性能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 孔德江. 长沙理工大学, 2017(01)
- [10]高速铁路路堤式加筋土挡墙应用技术研究[D]. 郝鹏.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