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景观恢复论文-陈伟东,梁卫芳

森林景观恢复论文-陈伟东,梁卫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森林景观恢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鹿洞山,“花红映玉”,森林文化景观,恢复

森林景观恢复论文文献综述

陈伟东,梁卫芳[1](2018)在《鹿洞山“花红映玉”森林文化景观恢复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文化景观恢复遵循着渐进曲线轨迹,它的作用主要是恢复采伐迹地和提高已经退化的森林景观的生态完整性,长远来看,对人类福利具有显着意义。本文从森林文化景观恢复的背景起源、概念、技术和方法、实践与发展等方面,提出对于已退化森林文化景观的鹿洞山进行恢复的措施和构想。(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8年13期)

刘娜[2](2017)在《不同火后恢复阶段森林碳储量及景观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兴安岭森林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生态屏障,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全球碳循环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林火干扰作为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干扰,它使得森林生态系统火后恢复成为一个长期的渐变的过程,作为反应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的森林碳储量和森林空间景观格局的变化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以大兴安岭呼中林区为研究区,采用野外调查、数据收集、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模拟为手段,结合异速生长方程和收获法探讨森林恢复过程中碳储量的变化,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计算土壤中有机碳含量,采用LANDSTAT和APACK等统计软件分析森林景观的长期动态,研究结果如下:1.森林火后恢复过程中,乔木层碳密度变化与恢复时间呈正比,火后1年乔木层碳密度损失量为41.04%,火后13年碳密度损失量为8.01%,火后恢复时间越长,火烧样地和未过火样地乔木层碳密度差异越不明显。灌木层在火后13年碳密度损失在0.02Mg/ha((1.61%),随着火后恢复时间增加,灌木层的碳密度逐渐恢复,但是我们调查的样地内尚未恢复到火前状态。草本层的碳密度变化差异较大,火后1年草本层的碳密度为7.2Mg/ha,提高了57.54%,恢复时间递增发现草本层碳密度逐渐与未火烧区接近,到达火后13年与未火烧区基本持平。2.对不同层次(0-10,10-20,20-30,30-50,>5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表明森林土壤的有机碳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对比不同火后时间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发现,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土壤表层(0-10cm)有机碳含量逐渐由12.09(g/Kg)增加至47.11(g/Kg)。不同火后恢复时间内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差异显着(P<0.05),不同层次的土壤随着火烧恢复时间的增加都呈现升高的趋势。在我们调查的时间样地内(13年),森林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仍未恢复到未火烧水平(0-10cm土壤SOC含量为63.86 g/Kg)3.我们采用LANDIS模型模拟不同火后管理预案下(自然演替,自然火烧,人为灭火)森林景观的长期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自然演替预案下落叶松林面积比例最高,白桦面积比例最低;人为灭火状态下落叶松和白桦的平均斑块面积最低。人为灭火还降低了物种的空间聚集度,说明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森林景观的破碎化。另外,人为灭火增加了落叶松和白桦的幼龄林面积,降低了成过熟林的面积,因此我们认为灭火降低了森林的稳定性,今后建议采用可燃物去除的方法降低森林火险,放弃长期防火、灭火的森林管理模式。(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期刊2017-12-29)

王俊杰[3](2017)在《大兴安岭地区火烧迹地森林恢复及景观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是地球上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主体,是地球上面积最大、构成方式最复杂、物质资源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在生态过程和维持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促进全球的环境保护和维持整个生态平衡有着巨大的意义。大兴安岭地区是中国最大的针叶林区,是重要的林业基地。同时也是我国森林火灾频发的地区,该地区存在着大面积的火烧迹地,如果不科学有效地管理和恢复,将会对整个北方区域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传统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获取森林变化信息、森林结构和林木参数,不但不能保证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在信息的准确性方面也极不稳定。近年来,遥感技术应用日益深入和成熟,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森林类型识别、分类,森林植被结构参数和生态参数反演取得了许多成功的例子,尤其是利用多源遥感技术对大尺度上的森林进行生物量的提取和估测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究。同时也发展了利用遥感技术量化监测灾后森林恢复状况的研究手段,有助于森林更新工作的开展,完善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和数字林业的建设。因此,研究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森林的恢复及其森林环境问题,对于发展林区经济、维持森林生态平衡和林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1987年大兴安岭“五·六”特大森林火灾为研究背景,利用多源遥感技术对大兴安岭地区火烧迹地森林的自然恢复过程进行研究,尤其是森林组成和森林蓄积的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1)基于光学遥感的森林树种分类制图。根据不同植物在生长周期内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光谱特点的特性,选取植物年生长周期内多期遥感影像,提取NDVI和GVI等相关的光谱指数,结合Google earth和2010年森林清查数据,采用决策树分类器对研究区现有森林树种进行分类制图,利用外业实测森林数据对分类结果进行分类的精度验证,结果精度达到了86%,kapp系数达到了0.8,分类精度较高。(2)基于多波段、多极化的雷达遥感数据的对森林火烧迹地的森林蓄积量进行估算研究。利用雷达影像的后向散射系数与森林清查数据进行信息拟合,建立雷达影像的后向散射系数与清查数据的森林平均蓄积量之间的拟合函数方程,对比分析不同波段不同极化方式雷达影像与森林平均蓄积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L波段的HV极化方式的雷达影像更适合进行森林蓄积量的估算,并制作了研究区森林蓄积估算图,并利用外业实测森林数据对估算的森林平均蓄积量进行RMSE验证,验证结果显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和白桦的蓄积量估算结果分别为16.76m~3/hm~2、16.55 m~3/hm~2和15.27m~3/hm~2,总体平均为16 m~3/hm~2,森林平均蓄积量估算结果较为理想。(3)图强林业局火烧迹地区内森林恢复的情况分析。结合图强林业局树种分类图和森林蓄积量估算图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式对研究区的火烧迹地内森林整体恢复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的火烧迹地内森林在树种组成上有一定恢复,但相比较火烧前还有一定差距,树种主要以白桦为主;森林平均蓄积量也处于较低水平,处于火烧后森林群落演替的初期。(4)结合1987年火灾后的TM影像进行研究区火烧强度制图,对影响研究区的火烧迹地的森林恢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图强林业局的树种分类图,研究了图强林业局在不同火烧强度区内树种分布的比例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火烧等级的增加,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的分布比例逐渐升高,但森林树种在火后的恢复未达到火烧前的水平;结合图强林业局森林蓄积量估算图,详细的分析了各个火烧区内的森林平均蓄积量的恢复情况,森林蓄积量有了一定的恢复,但仍未完全恢复;地形因素对火烧迹地森林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坡和缓坡利于白桦的更新恢复,坡度较大的陡坡、急坡和险坡等区域由于有母树残留,保障了种源,有利于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的更新恢复。坡向对森林恢复的影响表现在阳坡内树种分布和森林的平均蓄积量整体好于阴坡坡向。(5)提取典型的火烧迹地区,借助森林直观景观模型LANDIS对森林景观进行了100a和200a的模拟演替,并对演替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时间的变化,森林演替的方向为由白桦向樟子松过渡,最后森林演替为兴安落叶松结构,而且树种分布比例也与本文空间代替时间的假设比例较接近,模拟结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涂成悦,龙贺兴,刘金龙[4](2016)在《森林景观恢复视角下的福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国际上森林景观恢复的理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多元治理主体、生计改善、技术选择、社区参与之间是如何相互融合与适应以实现生态和民生效益。研究表明,达成治山治水与治贫相结合的共识、各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因地制宜的整体性技术选择、协调生态与人的需求是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景观恢复需要在社区参与、治理进度、乡土知识等方面进行改进。(本文来源于《林业经济》期刊2016年03期)

丁洪美[5](2015)在《世界正迈向雄心勃勃的森林恢复目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丁洪美报道3月21日,在国际森林日来临之际,关于森林景观恢复的第二届波恩挑战国际会议宣布,目前全球已恢复6190万公顷退化森林景观,正在迈向到2020年全球恢复1.5亿公顷森林景观的波恩挑战目标。 来自中国、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本文来源于《中国绿色时报》期刊2015-03-25)

郑婷,张子元[6](2014)在《恢复森林景观 发展民生林业》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世界林业经济专业委员会、国际林业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对外合作项目中心、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林业科学院科学信息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世界林业经济学术委员会2014年度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1月24日在北京国际竹藤大厦召开。国家林业局副局长、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刘东生出席了研讨会并做重要讲话和致辞。来自第五届世界林业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有关司局和直属事业单位、科研院校的代表近80人参加了会议。(本文来源于《绿色中国》期刊2014年23期)

邹大林,褚寻朝,吴计贵,王海龙,姚爱静[7](2014)在《森林景观恢复在密云水库流域的实践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景观恢复在促进生态完整性的同时,改善当地社区的生计,推动了林业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并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在密云水库流域,由于山区居民薪柴需求和农牧业生产的需要,常常会对一些村庄周围的森林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在"密云水库流域森林景观恢复和生计改善项目"中,通过开展近自然森林经营,修建卫生节能吊炕,培训薪柴可持续利用技术,建立了林务员队伍,不仅改善了项目村的森林景观,推动了社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提高了村民生计。(本文来源于《河北林业科技》期刊2014年01期)

刘双,童海浪[8](2013)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探讨——以秦皇岛北戴河森林湿地公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生态作用。湿地公园能保持城市良好的生态条件,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创造舒适优美的园林环境。伴随城市污染日益突出,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导致湿地水环境质量下降,这对人们所向往的宜居环境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文章以北戴河森林湿地公园为例,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发,运用生态修复理念探讨湿地的保护、修复景观设计,在实现控制污染、植被恢复后使其形成良性循环的湿地生态景观系统。(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文摘》期刊2013年06期)

邵卫才[9](2013)在《村级森林收获调整与森林景观恢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森林持续退化和不断消失等问题以及传统采伐方式和恢复方法的局限性,人们开始探索新的采伐理念和模式,并从景观尺度上开展森林恢复。本文以福建省永安市洪田村为例,基于有关森林收获调整和森林景观恢复理论与技术,对建立具有空间相邻约束的森林收获调整模型及村级水平森林景观恢复方法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将空间相邻约束纳入到森林采伐作业中,建立森林收获调整的空间优化模型,求解模型可知:在未来10年内,洪田村杉木用材林的最大允许采伐量8623.5m3;根据最优可行解可以确定各小班的采伐决策和具体地点,从而有效阻止采伐相邻斑块,能够保证利用成、过熟林而避免采伐未成熟林;2个分期的木材收获量分别为4106.5m3和4517m3,实现了木材的均衡生产。这种采伐模式既能保证最优采伐量,又能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促进森林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2)从实际的研究需要和景观特点出发,建立一套适用于研究区森林景观恢复的景观要素分类系统,包括天然阔叶次生林、天然马尾松次生林、人工乔林、经济林、竹林、退化林地和非林地等7种景观要素类型。(3)在FRAGSTATS软件支持下,采用景观指数方法分析研究区景观空间格局与动态变化,利用Markov模型预测研究区景观动态变化的整体特征,为森林景观的优化配置和森林景观恢复提供决策依据。(4)通过实地调研并采用转移概率矩阵方法,具体分析引起景观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并提出相应恢复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动态变化过程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为干扰活动占主导作用。通过封山育林、采用合理采伐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林下经济及开发与保护非木质林产品等措施,发挥区域景观的整体优化及生态经济效益,实现恢复森林景观生态完整性和提高人类福利的双重目标。(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3-04-01)

顾军,沈荣泽,刘红春,王春军,方义昌[10](2013)在《铜山森林公园松材线虫病治理后景观恢复措施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铜山森林公园松材线虫病发生和治理后的林分调查,初步探讨了森林公园景观恢复措施和林相改造后的效果,为游客的休闲娱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林业科技》期刊2013年01期)

森林景观恢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兴安岭森林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生态屏障,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全球碳循环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林火干扰作为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干扰,它使得森林生态系统火后恢复成为一个长期的渐变的过程,作为反应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的森林碳储量和森林空间景观格局的变化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以大兴安岭呼中林区为研究区,采用野外调查、数据收集、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模拟为手段,结合异速生长方程和收获法探讨森林恢复过程中碳储量的变化,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计算土壤中有机碳含量,采用LANDSTAT和APACK等统计软件分析森林景观的长期动态,研究结果如下:1.森林火后恢复过程中,乔木层碳密度变化与恢复时间呈正比,火后1年乔木层碳密度损失量为41.04%,火后13年碳密度损失量为8.01%,火后恢复时间越长,火烧样地和未过火样地乔木层碳密度差异越不明显。灌木层在火后13年碳密度损失在0.02Mg/ha((1.61%),随着火后恢复时间增加,灌木层的碳密度逐渐恢复,但是我们调查的样地内尚未恢复到火前状态。草本层的碳密度变化差异较大,火后1年草本层的碳密度为7.2Mg/ha,提高了57.54%,恢复时间递增发现草本层碳密度逐渐与未火烧区接近,到达火后13年与未火烧区基本持平。2.对不同层次(0-10,10-20,20-30,30-50,>5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表明森林土壤的有机碳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对比不同火后时间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发现,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土壤表层(0-10cm)有机碳含量逐渐由12.09(g/Kg)增加至47.11(g/Kg)。不同火后恢复时间内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差异显着(P<0.05),不同层次的土壤随着火烧恢复时间的增加都呈现升高的趋势。在我们调查的时间样地内(13年),森林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仍未恢复到未火烧水平(0-10cm土壤SOC含量为63.86 g/Kg)3.我们采用LANDIS模型模拟不同火后管理预案下(自然演替,自然火烧,人为灭火)森林景观的长期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自然演替预案下落叶松林面积比例最高,白桦面积比例最低;人为灭火状态下落叶松和白桦的平均斑块面积最低。人为灭火还降低了物种的空间聚集度,说明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森林景观的破碎化。另外,人为灭火增加了落叶松和白桦的幼龄林面积,降低了成过熟林的面积,因此我们认为灭火降低了森林的稳定性,今后建议采用可燃物去除的方法降低森林火险,放弃长期防火、灭火的森林管理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森林景观恢复论文参考文献

[1].陈伟东,梁卫芳.鹿洞山“花红映玉”森林文化景观恢复探析[J].现代园艺.2018

[2].刘娜.不同火后恢复阶段森林碳储量及景观的变化研究[D].沈阳大学.2017

[3].王俊杰.大兴安岭地区火烧迹地森林恢复及景观模拟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4].涂成悦,龙贺兴,刘金龙.森林景观恢复视角下的福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J].林业经济.2016

[5].丁洪美.世界正迈向雄心勃勃的森林恢复目标[N].中国绿色时报.2015

[6].郑婷,张子元.恢复森林景观发展民生林业[J].绿色中国.2014

[7].邹大林,褚寻朝,吴计贵,王海龙,姚爱静.森林景观恢复在密云水库流域的实践与启示[J].河北林业科技.2014

[8].刘双,童海浪.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探讨——以秦皇岛北戴河森林湿地公园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3

[9].邵卫才.村级森林收获调整与森林景观恢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10].顾军,沈荣泽,刘红春,王春军,方义昌.铜山森林公园松材线虫病治理后景观恢复措施初探[J].江苏林业科技.2013

标签:;  ;  ;  ;  

森林景观恢复论文-陈伟东,梁卫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