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1;2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东济南250355)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2013年张志远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摘要]:张志远先生根据朱震亨、戴思恭等古代先贤对郁证的认识,结合自身临床用药经验,针对郁证的4种不同证型,创立了七叶汤、大解丹、卧倒汤、复正丹4首验方,并总结了治疗郁证的常用药物。
[关键词]:张志远、郁证、临床经验
Abstract:MrZhangZhi-yuanaccordingtoZhuZhenheng、DaiSigongunderstandingofmelancholia,whichhecombinedwithhisclinicalexperience,inviewofthefourdifferentmelancholiatypes,madeup4empiricalformulaformelancholia,andsummarizesthecommonlyuseddrugsforthetreatmentofmelancholia.
Keyword:MrZhangZhi-yuan、melancholia、clinical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作压力的增加、生活环境的恶化,郁证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张志远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对郁证的治疗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现总结如下。
1继承先贤经验
著名医家朱震亨指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他在《丹溪心法》[1]中言“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提出了“六郁”理论,即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气、血、痰、火、湿、食发生变化,皆可发为郁证。故其治疗时喜以川芎、香附治气郁,苍术、白芷治湿郁,海浮石、天南星治痰郁,青黛、山栀子治火郁,桃仁、红花治血郁,山楂、神曲治食郁。以“开提其气以升之”为主要治疗原则,用香附行气、川芎活血、苍术燥湿、山栀子泻火、神曲消食,贝母祛痰,将其组合成方,称越鞠丸[2],综合治疗多种郁证。张老认为:“(越鞠丸)确有疗效,特别是妇女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再加柴胡一味宣散,功力更好。”
明代医家戴思恭师承朱震亨,得其真传,进一步完善了丹溪学说,对郁证有深刻的研究。认为“气郁者胸胁痛;湿郁者周身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痰郁者动辄喘;热郁者瞀闷、小便赤;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黑;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3]”。提出治郁之法,有表里之分和风、寒、热、湿之异,务使“各守其经气而勿违”。用药重视升降,推崇气味浓烈,开发水谷之气的苍术;下气最速,善行郁结的香附;通利三焦,上至头目,下抵血海,为气血之使的川芎,称理郁三大良药[4],得到张老的认同和青睐。
张老认为郁证与西医的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抑郁症及焦虑症等疾病相类似,常伴有睡眠障碍、情绪低落、心烦急躁、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生活情趣缺乏等症状,病程日久,性格改变,形成颓废状态。其发病与肝密切相关,其次涉及心、脾、肾。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肾精不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是郁证的主要病机。有肝气郁结证、气郁化火证、心脾气虚证、气虚血瘀证等代表证型。张老调治郁证以宣、开、化、降为主,郁者发之,故一般不用固涩药。根据病证的不同,有针对性的采用宣畅气机、宁心开窍、祛痰化湿、重镇降逆的治疗方法,并适当配合心理疏导,鼓励病人敞开心扉与人交流,转移注意力,进而理气解郁、怡情易性,临床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2创立治郁验方
2.1七叶汤散气结
张老治疗临床表现为胸闷、厌食、嗳气、心烦、失眠、背胀、胁肋乳房胀痛的妇女肝气郁结证[5],在医友赵瑞云家传六味汤的基础上,加入佩兰叶,芳香化浊,创立七叶汤。方投山楂叶20克、枇杷叶20克、藿香叶15克、青橘叶20克、薄荷叶15克、合欢叶20克、佩兰叶20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叶类中药质地轻薄、药性平和、易于宣散。其中山楂叶味酸性平,可活血化瘀、理气通脉;枇杷叶味苦微寒,可清肺和胃、降气祛痰;藿香叶味辛性温,可化湿醒脾、辟秽和中;青橘叶味辛微苦性平,可疏肝行气、降逆散结;薄荷叶味辛性凉,可清利头目、疏肝行气;合欢叶味甘性平,可舒郁理气、养血安神;佩兰叶味辛性平,可芳香化浊、醒脾开胃。全方仅七味中药,却能够疏肝解郁、清利头目、养心安神、宣肺健脾。以开泄疏散法,通利气机,舒畅情志,数日即可起效。
2.2大解丹消郁火
张老治疗临床表现为心悸、多疑、焦虑、烦躁易怒、思虑过度、坐卧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小事纠缠不已,失去自控力的气郁化火证[6],以丹溪越鞠丸加减,创制大解丹。方投郁金150克、香附50克、半夏曲30克、山栀子30克、苍术30克、柴胡30克、黄连30克、甘松30克、胆南星30克、丹参30克、川芎30克、芦荟15克、青黛15克、大黄10克、九节菖蒲30克,碾末,水泛为丸,每次6-10克,日三服,连用20-50天为一个疗程。其中甘松可以行气散结、开郁醒脾,调达情志,《开宝方》言:“(甘松)主心腹卒痛,散满下气,皆取温香行散之意。其气芳香,入脾胃药中,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青黛清热凉血,泻火定惊,如《本草分经·通行经络》记载:“(青黛)咸,寒。泻肝,散五脏郁火,解中下焦蓄蕴风热,敷痈疮”;丹参活血祛瘀;黄连清心除烦;大黄、芦荟解毒通便,使邪热得从大便解。全方配伍严谨,共奏理气解郁、清热除烦,安神定志之功。另外,配合心理疏导、每日大笑十次,外出旅游,收益甚佳。
2.3卧倒汤养心脾
张老治疗临床表现为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面色不华、善太息、失眠、健忘、纳差的心脾气虚证,创立卧倒汤。方投夜交藤90克、罂粟壳9克、半夏6克,每日一剂,水煎分温三次服用。其中重用夜交藤为君以养心安神、通络祛风。佐以半夏健脾和胃、消痞散结;罂粟壳味酸涩,性平,有毒,归肺、大肠、肾经。《医学启源·法象余品》言:“(罂粟壳)酸涩,固收正气”,《滇南本草·卷一》载:“收敛肺气,止咳嗽”。中医认为悲忧伤肺,长期失眠抑郁可耗伤肺气,致肺失宣肃,悲忧更甚,另外肺金不固则无力克制肝木,易使肝阳上亢,情绪失控、夜寐难安。故用罂粟壳涩敛肺气、固收正气,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全方仅三味中药,却可作用于心、脾、肺三脏,攻补兼施,安神敛气。
2.4复正丹活气血
张老治疗临床表现为悲观厌世、抑郁寡欢、情绪低迷、思绪纷纭、胸膈痞闷、喜独处不欲言的气虚血瘀证,在孔圣枕中丹的启示下,创立复正丹。方投炙远志100克、灵芝菌100克、茯苓50克、石菖蒲50克、当归50克、人参30克、丹参50克、川芎20克、龟板胶100克、神曲30克、藏红花20克,碾末,水泛成丸,每次7-10克,日三服,连用1-3个月为一个疗程。失眠日久、思绪纷纭耗气伤阴,龟板胶甘咸,微寒,可滋阴潜阳,补血益肾,清退虚热。悲观厌世、抑郁寡欢、胸膈痞闷则是心气不舒、气滞血瘀的表现,藏红花甘、微苦、性温偏热,入心肝经,能活血化瘀,散郁开结,正如《饮膳正要》言:“(藏红花)主心忧郁积,气闷不散,久食令人心喜”。全方育阴益气、活血祛瘀、镇静安神,取得明显疗效。
3常用治郁药物
张老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指出:远志、茯神、百合宁心安神,香附、郁金、柴胡行气解郁,龙骨、珍珠母重镇安神,合欢皮安五脏、和心志,栀子泻火除烦,半夏降逆散结,石菖蒲开窍醒神,桂枝通阳化气,灵芝菌补肺安神,以及少量的人参可振奋阳气,这些具有疏肝、宁心、安神、凉血的药物,可焕发大脑功能,为治疗郁证的常用药物。其中以半夏使用最频繁。《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以除烦呕。辛入肺而散气。辛以散结气,辛以发音声”。半夏除能健脾消食、宽中止呕外,还可化痰散结、降逆除满、调畅气机,对于具有多疑、恐惧、悲伤、易哭、喜独处、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抑郁症,有较好疗效,且无不良反应。除此,张老治疗郁证还重视随症加减,如打嗝可加代赭石、旋复花;心律不齐、脉象结代加甘松、桂枝、大量炙甘草[7];失眠多梦加莲子心、夜交藤;肋间疼痛加八月扎、川楝子;烦躁加黄连、牡蛎、山栀子;恐惧不宁加全蝎、龙骨、琥珀、朱砂、茯神;呕恶加半夏、竹茹;大便秘结加大黄、元明粉;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4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1956年以“眠差5年余”为主诉就诊于张老处。患者自述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眠差、甚至彻夜不眠,头昏蒙不清,多思善疑,有害怕恐惧感,记忆力严重下降,语言无逻辑性,悲观厌世、有自杀倾向,纳差,小便调,长期便秘。多方治疗,服交泰丸、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黄连阿胶汤、孔圣枕中丹等诸多中药均无疗效,张老仔细询问病情后,认为患者长期失眠耗气伤精以致心脾气虚,遂使用小方卧倒汤。用夜交藤90克、罂粟壳9克、半夏6克,水煎分温三次服用,共用六剂,效果明显,复诊时张老嘱其按原方继续服用,仍然每日一剂,不可中断。患者服用二十天后便能安睡6小时,其余症状也逐渐减轻。
[1]朱震亨(元).丹溪心法[M].北京:中国书店,1986:230-232.
[2]张家玮,裘俭.中医郁证学说发展溯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9,31(1):57-59
[3]胡玉翠,汪伟,段雷.浅谈朱丹溪及其弟子论郁证[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12):1387-1392
[4]龙玲,戴思恭.郁证痰饮证治学术思想探析[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3(22):2
[5]陈锦锋,王爱成,王玉来,尹岭,赵志付.肝气郁结证诊断的必备症状以及与抑郁状态的关系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9-22
[6]裘晓红,周莺,罗汀,何伟珍.109例古代情志病证气郁化火证医案用药规律[J].江西中医药,2011,42(341):43-44
[7]邹易良.《伤寒论》中甘草用法剖析[J].江苏中医药,2014,46(7):65-66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石昆,女,1990生,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脑病,山东中医药大学;
通讯作者:刘桂荣,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历代临床各家学说,心系疾病的临床与文献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东济南250355)
收稿日期:201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