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酒精酵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酵母,酒精,糖苷酶,生物量,干酵母,酵母菌,等离子体。
酒精酵母论文文献综述
张华东,韩经,魏晓庆,刘琳,郭学武[1](2019)在《植物乳杆菌对高产酯酿酒酵母酒精发酵及酯醇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粱汁培养基内同时接种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高产酯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探究植物乳杆菌及其代谢产物对高产酯酿酒酵母酒精发酵及酯醇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对高产酯酿酒酵母生长及酒精发酵的影响不大,发酵结束后残糖量均<5 g/L,乙醇含量为74~78 g/L;植物乳杆菌使高产酯酿酒酵母乙酸乙酯和高级醇产量下降,分别最多下降了15.31%、36.14%;培养基内不同乳酸质量浓度使酿酒酵母乙酸乙酯产量提高,乳酸质量浓度为7.1 g/L时,乙酸乙酯最多提高了39.84%;培养基内乳酸质量浓度在1.8~7.1 g/L时,高产酯酿酒酵母高级醇的产量明显降低,特别是苯乙醇的产量显着下降,下降了25.05%~75.64%。(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11期)
刘苑琳,李辉,张衡,杨华,刘玲彦[2](2019)在《葡萄酒活性干酵母直投和活化工艺对酒精发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了6种国内外不同的葡萄酒活性干酵母,分别采用活化与直投工艺,在15℃和25℃条件下,验证其酒精发酵的代谢动力学及甘油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15℃发酵条件下,部分活性干酵母直投接种比活化接种晚一天结束发酵;F1酵母活化与直投处理间甘油产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其他5种酵母活化工艺发酵的葡萄酒甘油产量显着高于直投工艺(P<0.05);在25℃发酵条件下,活化接种和直投接种均在同一天完成酒精发酵,最终残糖均<4 g/L;F1酵母活化与直投接种之间的甘油产量没有显着的差异(P>0.05),A2酵母活化接种后葡萄酒的甘油产量显着低于直投工艺(P<0.05),其他4种葡萄酒活性干酵母活化后的甘油产量明显高于直投工艺(P<0.05)。与活化后接种相比,直投接种可能延长发酵时间,降低甘油产量。(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09期)
王犁烨,王浩臣,马珊,刘维兵,李泽涵[3](2019)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选育高产酒精及酸的酿酒酵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从葡萄表面筛选的Y_6菌株进行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处理时间100s,致死率98.70%为最佳诱变条件。采用叁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法、溴甲酚绿法以及杜氏小管等筛选出产酒精和产酸强的目标菌株Y_6-8,同时对其遗传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将诱变菌株Y_6-8与出发菌株接进糖度相同的葡萄汁中,诱变菌株的产酒精、产酸能力分别提高了28.13%和214.93%,并且遗传性能稳定。(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9年05期)
郑虹,杜可,韩艳丽,邓加聪[4](2019)在《高产酒精酵母的分离筛选及耐受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富集培养、TTC平板筛选及摇瓶复筛,从龙岩沉缸酒厂提供的发酵菌粉中分离筛选出3株发酵性能较强的菌株:菌株S-21、S-36、S-40。对这3株菌进行耐高温、耐乙醇、耐糖性等耐受性实验,发现这3株菌均具有优良的耐受性。(本文来源于《酿酒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王犁烨,陈新军,卢丕超,刘维兵,高飞[5](2019)在《紫外诱变选育高产酒精及酸的酿酒酵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紫外辐照的方式对从葡萄表面筛选的菌株Y6进行诱变,选育出产酒精能力强、产酸能力高并且发酵性能稳定的酿酒酵母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选择酵母菌株距30 W紫外灯30 cm照射100 s,致死率为75.62%为最佳诱变条件。采用叁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法和溴甲酚绿法以及杜氏小管筛选出产酒精和产酸强的目标菌株Y_6-5,并对其遗传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诱变菌株Y6-5与出发菌株Y6相比较,其产酒精、产酸能力分别提高了28.13%和201.41%,并且遗传稳定性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01期)
杨薇,王巧云,邓永东,吴学凤,王华林[6](2019)在《产酒精热带假丝酵母突变株的五、六碳糖共代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质水解产物五碳糖的利用一直是个难题,提高五碳糖的利用率既能减少木质纤维素的浪费,又能提高乙醇产量。本实验对热假丝酵母进行紫外诱变,通过杜氏小管法和TTC显色法获得一株能利用木糖的突变菌株,并对其进行发酵实验,测定发酵情况以及对五、六碳糖共发酵效率;进而对其发酵机理进行探讨,构建酵母菌代谢网络并建立方程,进行矩阵计算得到细胞的代谢通量。结果表明,原始菌和突变株对葡萄糖的利用情况均较好,利用率分别接近95%、96%;但原始菌木糖的利用率低,乙醇产量最终只有17.58 g/L;而突变株T70-2的乙醇产量达到22.85 g/L,木糖的利用率可达92.2%。因此,本研究所得突变菌株能够实现五、六碳糖的共发酵。(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李爱华,王星晨,彭文婷,李朔,陶永胜[7](2018)在《胶红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酒精发酵中酵母生长与糖苷酶活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混合发酵中酵母生长动力学及糖苷酶活变化,评价优选的胶红酵母在葡萄酒增香酿造中的应用潜力,优化接种方案。以胶红酵母与酿酒酵母顺序接种发酵‘爱格丽’干白葡萄酒为处理,在发酵过程中,血球计数法测总酵母数量;p-NPG法测β-葡萄糖苷酶、鼠李糖苷酶、半乳糖苷酶及木糖苷酶活性;稀释平板法测2种酵母的生长变化,每24h取样,单一酿酒酵母发酵为对照。酵母生长动力学显示,顺序接种方案有助于减慢发酵速率,酿酒酵母接种时间越晚,胶红酵母的生长量随之升高且生存时间增长。4种糖苷酶主要在发酵早期表现较高的活性,混合接种发酵显着提升鼠李糖苷酶、半乳糖苷酶和木糖苷酶活性的累积量。可见顺序接种有助于降低发酵速率,增长胶红酵母生长时间,提升糖苷酶的活性,且顺序接种48h方案最具增香酿造的潜力。(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杨小冲[8](2018)在《酿酒酵母酒精耐受机理的研究及其在果酒生产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从内蒙古中西部五盟市部分果园的果实和土壤中分离得到的200株酵母菌为出发菌株,经四级筛选最终得到一株酒精耐受力为16%vol的菌株K1-2。将其作为初始菌株经紫外诱变处理后从突变菌株中获得一株酒精耐受力为19%vol的菌株K1-2A,并对其发酵特性与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酵母菌最适生长pH值为6.0,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高可耐受500mg/L的SO_2,在葡萄糖浓度为55%的条件下仍能生长。发酵5d后K1-2A菌株共产酒精10.4%vol,糖醇转化率可达63.8%,较初始菌株K1-2相比产酒精能力提高了62.5%。稳定性遗传试验表明菌株K1-2A的突变性状能够随着传代而稳定遗传,2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突变菌株K1-2A为酿酒酵母。课题对菌株K1-2A的耐酒精机理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培养基组分对酵母酒精耐受能力影响试验中发现,营养元素对酵母菌酒精耐受能力的影响各不相同,从高到低依次为:酵母浸膏>蛋白胨>MgSO_4>ZnSO_4>CaCl_2>NaCl>KH_2PO_4,其中酵母浸膏对酵母菌酒精耐受能力的影响最显着。物理因素对酵母菌酒精耐受能力影响试验表明,酵母菌的耐酒精能力与温度、渗透压均呈负相关,随着温度或渗透压的增加,酵母菌的酒精耐受能力下降。当培养pH条件在3.0~6.0范围内,酵母菌的酒精耐受能力随着pH的增加而增强。在对突变菌株K1-2A与初始菌株K1-2细胞膜脂肪酸组分测定发现,K1-2A菌株细胞膜中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含量高于初始菌株K1-2,其中棕榈酸(C16:0)的含量差异最大。将K1-2A与K1-2两菌株在14%vol酒精处理24h后发现,K1-2A菌株细胞膜的油酸(C18:1)及亚油酸(C18:2)的含量也超过了K1-2。两菌株细胞膜的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长链脂肪酸的含量及细胞膜不饱和度较对照组相比均显着增加,而短链脂肪酸棕榈酸(C16:0)和棕榈油酸(C16:1)的含量较对照组相比却明显减少,说明长链脂肪酸的含量和细胞膜的饱和程度与酵母菌株的酒精耐受能力联系密切。通过对K1-2与K1-2A两菌株细胞外核苷酸浓度的测定可知,K1-2A菌株的细胞膜通透性小于K1-2菌株,酒精耐受能力越强,则菌株的细胞膜通透性越低。经过20%vol酒精冲击后发现,初期两菌株细胞膜通透性均小幅度增加,随着冲击时间的延长,两菌株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细胞外核苷酸的浓度也随之增加。研究发现突变菌株K1-2A海藻糖的含量高于K1-2菌株,在20%vol酒精冲击过程中K1-2A与K1-2菌株海藻糖含量均随着冲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当酵母菌处于酒精胁迫环境中,通过胞内海藻糖的累积,抑制胞内物质的泄露,从而提高酵母在高酒精浓度下的存活能力。K1-2与K1-2A两菌株经6%vol、12%vol、18%vol酒精浓度冲击后,两菌株的海藻糖含量均随着冲击酒精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并且K1-2A菌株累积海藻糖的能力强于K1-2菌株。在研究中还发现K1-2A菌株麦角固醇含量虽多于K1-2菌株,但差异较小。经6%vol、12%vol、18%vol、20%vol不同浓度的酒精冲击后,两菌株麦角固醇含量先增加后递减,但K1-2菌株麦角固醇含量低于K1-2A菌株,分别为K1-2A菌株的89.82%、92.31%、82.09%和87.50%,说明酒精可以刺激酵母累积较多的麦角固醇,增加细胞膜的稳固性,在细胞膜上形成障碍物从而阻止酒精进入细胞,提高菌株的酒精耐受能力。菌株质膜ATP酶研究表明,K1-2与K1-2A两菌株的质膜ATP酶活无明显差异。在经6%vol、12%vol、18%vol及20%vol酒精浓度冲击后,两菌株的质膜ATP酶活均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向培养基中加入0.25μmol/L的己烯雌酚(质膜ATP酶抑制剂)后,两菌株的质膜ATP酶活均明显降低,K1-2和K1-2A菌株的质膜ATP酶活分别被抑制了28.73%与26.53%,而胞外核苷酸浓度却分别上升了27%与53.94%。由此可知,质膜ATP酶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菌株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增强菌株在酒精胁迫中的存活能力。将具有耐酒精特性的K1-2A菌株应用于葡萄酒发酵,经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确定了葡萄酒最佳的发酵工艺为总糖28oBx,酵母接种量3.0%,SO_2添加量90mg/L,葡萄汁初始pH5.3的条件下于24℃下发酵6d。在此条件下发酵的葡萄酒酒精度为14.5%vol,残糖量为4.9oBx,酒体呈宝石红色,葡萄果香浓郁、口感柔和。(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星晨[9](2018)在《基于优选胶红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酒精发酵的葡萄酒增香酿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典型的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严重地影响着中国大部分酿酒葡萄产区葡萄原料的品质,即葡萄成熟期恰逢炎热多雨季节,致使酿酒葡萄园真菌病害蔓延,浆果达不到完全成熟时就要被迫采收,原料品质的降低导致所酿葡萄酒的品质下降,尤其是葡萄酒的香气质量。为了提升葡萄酒的香气质量,本研究以陕西杨凌地区的爱格丽葡萄和陕西合阳地区的梅鹿辄葡萄为酿酒原料,利用优选的胶红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接种发酵工艺酿造葡萄酒,通过供试酒样的挥发性香气成分、香气特征以及多酚和颜色指标来评价优选胶红酵母菌株的混合发酵对葡萄酒的增香酿造潜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总结了胶红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过程中两种酵母的生长变化规律。实验在模拟葡萄汁中研究了胶红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动力学,结果显示酿酒酵母显着地抑制胶红酵母的生长,但是胶红酵母高接种比例以及酿酒酵母推迟接种时机均会增加胶红酵母的生长量以及演唱胶红酵母的生存时间。为了分析混合发酵中两种酵母的相互作用,探究了模拟葡萄汁环境下中链脂肪酸对胶红酵母的生长的影响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己酸、辛酸和癸酸的浓度越高,胶红酵母生长动力学的最大比生长速率越低,以及迟滞期和对数期的时间越长;pH值越低,中链脂肪酸对胶红酵母的生长抑制作用越显着;此外,己酸的抑制作用最显着,癸酸的抑制作用强于辛酸。(2)研究得出优选胶红酵母菌株的糖苷酶的酿造特性。实验利用p-NPG比色法测定了在发酵培养基中培养了72h的胶红酵母的5种主要的糖苷酶的活性。结果显示,β-D-半乳糖苷酶及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在40 mU/mL左右,α-L-鼠李糖苷酶和β-D-木糖苷酶的酶活在15 mU/mL左右,而α-L-阿拉伯糖苷酶活性最低(<10 mU/mL),即胶红酵母表现出较高的糖苷酶活性,故有潜力应用于葡萄酒的增香酿造。基于以上结果,在爱格丽干白葡萄酒顺序接种混合发酵过程中,实验选择监测四种活性较高的糖苷酶的酶活变化,结果显示酒精发酵过程中β-D-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β-D-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则逐渐降低,α-L-鼠李糖苷酶和β-D-木糖苷酶的活性在发酵初期较高,随后一直保持低活性状态。综上,混合接种有利于提升发酵环境中的α-L-鼠李糖苷酶、β-D-半乳糖苷酶和β-D-木糖苷酶的活性,而对β-D-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没有显着的提升作用。(3)研究分析了胶红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接种发酵的方案下葡萄酒的增香效果。设计两种酵母同时接种以及顺序接种等多种方案混合发酵2个年份的爱格丽干白葡萄酒和1个年份的梅鹿辄干红葡萄酒,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了供试酒样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混合发酵不仅有助于提升供试酒样的品种香气成分的含量,包括C6-化合物、C13-去甲类异戊二烯及萜烯类;还会提升发酵类香气成分的含量,包括高级醇、乙酸酯、脂肪酸乙酯、脂肪酸及苯乙基类。但是,忽略葡萄品种及酿造年份等因素,胶红酵母更偏重于提升C6-化合物、脂肪酸乙酯、脂肪酸和苯乙基类的含量。利用感官量化品评法分析了混合发酵对供试酒样香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胶红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会提升供试酒样的果香和花香特征的浓郁度,但是胶红酵母较高的接种比例会导致供试酒样表现轻微的动物类香气特征。梅鹿辄干红葡萄酒的多酚及颜色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胶红酵母接种比例或者顺序接种方案S48会提升供试酒样的辅花色苷比例、酒石酸酯、总花色苷和黄酮醇的含量。(4)研究探索了葡萄酒香气特征的形成机制。本研究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了供试酒样关键香气成分与香气特征(花香、果香、生青、烘烤、香料/作料及动物)间14个数学回归模型,各模型的相关系数结果揭示了香气特征是由多种挥发性香气成分或者香气类别的不同贡献形成的,并且挥发性香气成分或者香气类别对不同的香气特征有不同的贡献。此外,由于关键品种香气成分的数量少于发酵香气成分,因而导致各香气特征模型中对模型有显着贡献(相关系数≥0.1)的发酵香气成分的数量高于品种香气成分。最终模型结果确认了香气特征与挥发性香气成分间的复杂的多元关系,且对于本研究的供试酒样的典型的香气特征的形成而言,发酵类香气成分起主导作用,而品种香气成分仅起补充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邢爽,王亚平,郭学武,魏志阳,孙中贯[10](2018)在《发酵条件对5种产酯酵母酒精发酵和产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实验探讨了供氧情况、发酵p H和温度对各种产酯酵母酒精发酵和产酯的影响。结果表明,供氧情况对产酯酵母的酒精发酵和产酯均有显着影响,其中对克鲁斯假丝酵母的酒精发酵影响最大,对球拟酵母产酯影响最大。发酵p H对产酯酵母的酒精发酵和产酯有一定影响,其中卡特多菲毕赤酵母的最适产酒p H为5.0,克鲁斯假丝酵母和汉逊酵母最适产酒p H为4.0,球拟酵母最适产酒p H为6.0~7.0;上述4种产酯酵母的最适产酯p H均为6.7,高产酯酿酒酵母的最适产酯p H为6.0~7.0。温度对各种酵母的酒精发酵和产酯有一定影响,其中卡特多菲毕赤酵母、克鲁斯假丝酵母、汉逊酵母和球拟酵母的最适产酒温度均为28℃;卡特多菲毕赤酵母的最适产酯温度为20℃,克鲁斯假丝酵母、汉逊酵母和高产酯酿酒酵母为24℃,球拟酵母为28℃。(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8年02期)
酒精酵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取了6种国内外不同的葡萄酒活性干酵母,分别采用活化与直投工艺,在15℃和25℃条件下,验证其酒精发酵的代谢动力学及甘油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15℃发酵条件下,部分活性干酵母直投接种比活化接种晚一天结束发酵;F1酵母活化与直投处理间甘油产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其他5种酵母活化工艺发酵的葡萄酒甘油产量显着高于直投工艺(P<0.05);在25℃发酵条件下,活化接种和直投接种均在同一天完成酒精发酵,最终残糖均<4 g/L;F1酵母活化与直投接种之间的甘油产量没有显着的差异(P>0.05),A2酵母活化接种后葡萄酒的甘油产量显着低于直投工艺(P<0.05),其他4种葡萄酒活性干酵母活化后的甘油产量明显高于直投工艺(P<0.05)。与活化后接种相比,直投接种可能延长发酵时间,降低甘油产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酒精酵母论文参考文献
[1].张华东,韩经,魏晓庆,刘琳,郭学武.植物乳杆菌对高产酯酿酒酵母酒精发酵及酯醇代谢的影响[J].中国酿造.2019
[2].刘苑琳,李辉,张衡,杨华,刘玲彦.葡萄酒活性干酵母直投和活化工艺对酒精发酵的影响[J].中国酿造.2019
[3].王犁烨,王浩臣,马珊,刘维兵,李泽涵.常压室温等离子体选育高产酒精及酸的酿酒酵母[J].食品与机械.2019
[4].郑虹,杜可,韩艳丽,邓加聪.高产酒精酵母的分离筛选及耐受性的研究[J].酿酒科技.2019
[5].王犁烨,陈新军,卢丕超,刘维兵,高飞.紫外诱变选育高产酒精及酸的酿酒酵母[J].中国酿造.2019
[6].杨薇,王巧云,邓永东,吴学凤,王华林.产酒精热带假丝酵母突变株的五、六碳糖共代谢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9
[7].李爱华,王星晨,彭文婷,李朔,陶永胜.胶红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酒精发酵中酵母生长与糖苷酶活动力学[J].西北农业学报.2018
[8].杨小冲.酿酒酵母酒精耐受机理的研究及其在果酒生产中的应用[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9].王星晨.基于优选胶红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酒精发酵的葡萄酒增香酿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10].邢爽,王亚平,郭学武,魏志阳,孙中贯.发酵条件对5种产酯酵母酒精发酵和产酯的影响[J].中国酿造.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