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施工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力学,隧道,斜拉桥,数值,应力,混凝土,管片。
施工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龙,赵增权,赵永杰[1](2019)在《不规则井筒内力学分析与施工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不规则井筒越来越多,水平井的井斜、方位角变化,都会增加井下作业施工难度,影响钻具起下负荷、钻磨铣施工参数。通过简单研究钻具在不规则井筒内的受力,解决施工中的疑问,避免钻具在井筒内因吨位不准确而影响施工效果,甚至造成井下工程复杂事故。(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王春国[2](2019)在《浅埋暗挖隧道上穿既有地铁隧道施工过程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浅埋暗挖隧道上穿既有地铁隧道的工程特点,为保证既有隧道结构安全及运营正常,文章采用FLAC3D对浅埋暗挖隧道上穿既有隧道施工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既有隧道沉降、结构应力、轴力和弯矩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新建隧道上穿施工会引起既有隧道的隆起,拱底隆起量最小,拱顶隆起量最大。既有隧道内衬的正应力值均大于相应的外衬正应力值,新建隧道上穿既有隧道施工引起的既有衬砌的应力值主要集中在既有隧道拱顶-60°~60°和拱底-60°~60°,既有衬砌的正应力值均小于C30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不会造成受力破坏。其结果能够为浅埋暗挖隧道上穿既有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工程技术研究》期刊2019年22期)
言志超,王培新,李盛春,张成平[3](2019)在《两种施工方法对矮塔斜拉桥力学性能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斜拉桥施工常用的两种方法为塔梁同步施工和先塔后梁施工。以某大跨不对称T型刚构矮塔斜拉桥为研究背景,分别建立塔梁同步施工和先塔后梁施工模型,对比分析两种施工方法拉索索力、主梁内力及挠度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塔梁平行施工时长索受力较小而短索相对较大;先塔后梁施工主梁弯矩及挠度大于塔梁同步施工主梁弯矩及挠度,但两种施工方法主梁轴力基本相同。(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9年11期)
骆文进[4](2019)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框架结构的施工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其施工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预制拼装构件间,连接钢板的弹性变形和拼接缝延迟了混凝土构件上裂缝的开展。试件A2(新型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的屈服荷载比Al(整浇混凝土框架)高出10 kN,预制装配式框架的弹性阶段承载力相对要好。在开裂前,试件Al、A2的位移和力基本呈线性关系,发生开裂后,残余变形在荷载往复作用下增大,随着荷载的逐级增拥,试件Al、A2的滞回曲线出现逐渐饱满的趋势,增强了试件的耗能性能。在柱顶位移小于10.05 mm时,与试件A1的相对刚度比,试件A2的相对刚度要小;在柱顶位移为10.05 mm时,试件A1、A2的相对刚度比较相近;当柱顶位移比10.05 mm大时,A2的相对刚度要比A1的相对刚度大。等效黏滞阻尼系数随着位移的增大一直处于增大趋势;在3.9~4.2左右,试件A1和A2的位移延性系数对抗震设计延性要求比较符合。(本文来源于《混凝土》期刊2019年10期)
徐良[5](2019)在《大型斜拉桥转体施工力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内容研究了大型斜拉桥在转体的情况下,桥体不同部位的受力状态,其中包含有主梁、桥墩、桥塔等部位,分析了不同部位在施工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希望能为我国桥梁施工的未来发展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30期)
严伟,完海鹰,陈安英,田鹏飞[6](2019)在《简支钢桁梁桥转体滑移施工及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96米跨简支钢桁梁桥工程项目为背景,介绍了转体滑移施工的原理,采用力学分析方法对钢桁梁桥支座双支点转体滑移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卸载高差、液压顶推设备启动力两种特殊变量对结构的受力影响,提出相应控制指标。(本文来源于《工程与建设》期刊2019年05期)
郑爱元,刘应军[7](2019)在《盾构隧道钢纤维混凝土管片顶推施工过程中的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依托深圳市轨道交通7号线工程应用与理论研究成果开展了钢纤维混凝土管片的专题研究,通过研究钢纤维混凝土管片在顶推施工过程中的力学特性,提出试验工点使用无筋混凝土管片的优化方案,并通过midas GTS NX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并与顶推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现场测试方案合理性。(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耿立才,张熙,刘大华,方友常,陈先国[8](2019)在《厚层堆积体隧道洞口施工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飞仙关隧道洞口段覆有厚层松散堆积体的工程实际,运用FLAC~(3D)软件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模拟在不同厚度堆积体下施工对围岩变形和力学特性的稳定性影响。通过对堆积体厚度分别为35、40、45 m~3种工况下初期支护轴力、围岩应力和隧道关键点位移对比分析,得出堆积体厚度对洞口施工力学特性有很大影响,3种工况中厚度为40 m时,隧道开挖对围岩的扰动性最小。(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9年10期)
张俊儒,吴洁,王圣涛,王刚勇,冯冀蒙[9](2019)在《钢架岩墙组合支撑工法动态施工力学特性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京沪高速公路济南连接线浆水泉隧道全长3 101 m,最大开挖断面尺寸为19.5 m×13.1 m,是目前中国最长的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隧道。浆水泉隧道穿越地层主要以Ⅲ,Ⅳ级硬质灰岩为主,且施工工期紧,传统的双侧壁导坑法、CRD法等因施工工序繁琐,临时支撑多,施工效率低,无法满足工程工期需求。基于以上背景,提出钢架岩墙组合支撑分部施工工法,主要特点是中间岩墙和上台阶临时钢架组成临时支护体系,在减少临时支撑的同时,中部岩墙还能通行车辆,5个工作面可同时施工,从而实现快速施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数值计算与室内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工法的动态施工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工过程中,隧道上部围岩开挖的时间段是支护结构受力最不利时期,支护结构内力在此期间增长迅速,波动较大;中隔壁是支护结构中受力最不利处,其余部位结构受力对隧道施工反馈很小;影响拱顶沉降和仰拱隆起的主要因素是隧道上部围岩的开挖,影响拱脚处围岩水平收敛的主要因素是隧道下部围岩的开挖;支护结构承载和围岩变形均能够满足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需要;通过在浆水泉隧道中的实际运用表明该工法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是一种可行的超大扁平断面隧道快速施工工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明,张阿黔[10](2019)在《小净距隧道近接施工力学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经济和交通的日益增长,小净距隧道逐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保证小净距隧道在近接施工条件下的结构受力安全,确保施工过程的隧道结构变形和受力的安全性,小净距隧道近接施工力学影响分析则尤为重要。以数值模拟为分析手段,对不同洞净距下两圆形隧道的近接施工进行模拟,详细研究了隧道净距对隧道近接施工的影响程度。研究成果可用以指导小净距隧道近接施工的设计,同时也为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施工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浅埋暗挖隧道上穿既有地铁隧道的工程特点,为保证既有隧道结构安全及运营正常,文章采用FLAC3D对浅埋暗挖隧道上穿既有隧道施工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既有隧道沉降、结构应力、轴力和弯矩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新建隧道上穿施工会引起既有隧道的隆起,拱底隆起量最小,拱顶隆起量最大。既有隧道内衬的正应力值均大于相应的外衬正应力值,新建隧道上穿既有隧道施工引起的既有衬砌的应力值主要集中在既有隧道拱顶-60°~60°和拱底-60°~60°,既有衬砌的正应力值均小于C30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不会造成受力破坏。其结果能够为浅埋暗挖隧道上穿既有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施工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龙,赵增权,赵永杰.不规则井筒内力学分析与施工参数优化[J].石化技术.2019
[2].王春国.浅埋暗挖隧道上穿既有地铁隧道施工过程力学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
[3].言志超,王培新,李盛春,张成平.两种施工方法对矮塔斜拉桥力学性能对比分析[J].公路.2019
[4].骆文进.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框架结构的施工力学分析[J].混凝土.2019
[5].徐良.大型斜拉桥转体施工力学特性分析[J].居舍.2019
[6].严伟,完海鹰,陈安英,田鹏飞.简支钢桁梁桥转体滑移施工及力学分析[J].工程与建设.2019
[7].郑爱元,刘应军.盾构隧道钢纤维混凝土管片顶推施工过程中的力学特性研究[J].交通科技.2019
[8].耿立才,张熙,刘大华,方友常,陈先国.厚层堆积体隧道洞口施工力学特性研究[J].四川建材.2019
[9].张俊儒,吴洁,王圣涛,王刚勇,冯冀蒙.钢架岩墙组合支撑工法动态施工力学特性及其应用[J].中国公路学报.2019
[10].刘明,张阿黔.小净距隧道近接施工力学影响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