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植被恢复论文_邹小双,朱永恒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植被恢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植被,土壤,群落,植物群落,自然,储量,自然保护区。

自然植被恢复论文文献综述

邹小双,朱永恒[1](2019)在《不同自然植被处理下铜尾矿土壤动物群落的恢复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尾矿土壤基质在不同植被处理下土壤动物群落恢复状况,在灌草地和林地自然背景下移植尾矿库复垦土,于2015年4月29日和2017年4月21日对试验样地分别进行2次采样,观察土壤动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试验周期处理下,试验处理335 d后样地获得土壤动物541只,隶属于6纲10目,1 065 d后获得土壤动物1 047只,隶属于6纲13目。此外试验1 065 d寡毛纲数量增加,节肢动物(蜱螨目、鞘翅目、双翅目)数量明显下降;不同自然植被处理下,灌草地试验样地土壤动物个体数相比于自然植被急剧减少,林地试验样地个体数急剧增加。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林地试验样地土壤动物个体数显着多于灌草地试验样地(P<0.05)。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土壤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灌草地处理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多样性指数与有效磷有着较高的相关性,而林地处理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状无显着相关,说明土壤动物群落恢复与选择的植被相关。(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温伟良[2](2019)在《白湾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特征及其植被恢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湾自然保护区地处广东省中北部,动植物种类资源丰富。对白湾自然保护区进行简介,给出了该区植被群系的组成数据,阐述了主要植被群系的特征,列出了该区内的濒危保护植物,同时对该区植被生态恢复进行分析并给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2期)

吴鹏,崔迎春,赵文君,舒德远,侯贻菊[3](2019)在《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茂兰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养分与化学计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定量评价各影响因子对其的解释程度,阐明群落演替与土壤性状演变间的内在耦合关系,旨在为该区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草本群落、灌木灌丛群落、乔林群落和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等演替阶段为研究对象,每个演替阶段各设置3个固定样地,样地内根据不同小生境随机布设12个土壤剖面,分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结果】研究区土壤的SOC、TN、TP和TK含量均值分别为54.72、4.67、0.73和8.53 g/kg,且SOC、TP和TN含量相互间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规律;C:N、C:P、C:K、N:P、N:K和P:K分别为11.95、79.16、6.50、6.64、0.550 1和0.085 2;从变异系数来看,除TK含量和C:N属弱变异性以外,其余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属中等变异性。随植被的正向演替,不同演替阶段的SOC、TN和TP含量基本上均呈上升趋势,而TK含量则呈倒"V"字型变化,表现为:乔林阶段>顶极阶段>灌木灌丛阶段>草本阶段;各演替阶段不同土层深度的SOC、TN和TP含量均表现为0~10 cm要高于10~20 cm,而TK含量则无明显变化。土壤化学计量特征随演替的进展其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在土壤剖面层次上,各演替阶段除C:N不同土层深度间无显着差异以外,其余也均表现为0~10 cm要高于10~20 cm。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层深度和群落演替是调控该区域土壤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因素,对其解释程度分别为32.82%和32.19%。【结论】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氮、磷养分含量丰富,植物生长受氮(或磷)素限制的原因可能是土壤养分含量的有效性偏低所致;减少人为干扰、加之适当的保护,促进群落的正向演替,提高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研究初步揭示了众多影响因子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解释程度,对喀斯特森林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郭明明,王文龙,康宏亮,杨波[4](2018)在《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自然恢复年限对坡面土壤抗冲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黄土高塬沟壑区坡面植被自然恢复对土壤抵抗径流侵蚀性能的影响,以农地为对照,通过野外原位冲刷试验研究了不同植被恢复年限(0~28 a)的坡面土壤抗冲性变化及其与土壤性质和根系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各项性质均随恢复年限的增加不断改善,其中土壤容重和崩解速率随恢复年限呈递减的指数函数关系(P<0.01),而饱和导水率、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MWD及各直径根系密度则随年限以线性或指数方式递增(P<0.01)。2)植被恢复3 a的坡面土壤抗冲性较农地增加不显着(P>0.05),恢复3a后土壤抗冲性显着增加1.98~9.82倍(P<0.05),且土壤抗冲性与恢复年限呈极显着线性关系(R2=0.98,P<0.01)。3)土壤抗冲性与容重和崩解速率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饱和导水率、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及MWD则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抗冲性与根系密度的关系可采用Hill曲线模拟,<0.5 mm是提高抗冲性的最有效根系直径。4)土壤抗冲性的提高与土壤性质的改善和根系密度的增加密切相关,土壤容重、团聚体稳定性(MWD)及<0.5 mm根系密度是影响土壤抗冲性的关键因子。(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2期)

王俊惠,王理想,白雪莲,吴丽萍,吴国玺[5](2018)在《露天煤矿排土场自然恢复植被空间异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异质性是生态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其所蕴含的尺度效应长期以来受到人们高度关注.本文针对半干旱草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区和当地围封草场区的植被特征进行比较研究,采用M-K秩相关和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二种生境植被组成特征和植物多样性指数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露天矿排土场天然植被恢复18 a后,排土场复垦自然植被恢复区在物种丰富度、一二年生植物及地上生物量与围封放牧场有显着性差异(P<0.01).从所有指数在二种生境总体水平来看,在50 m范围内植被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尺度在5~26 m之间,异质性高频率发生范围小于16 m.从围封草地和排土场复垦二种生境比较来看,围封草场植物多样性指数空间异质性范围在5~23 m之间,排土场复垦区在8~26 m之间.排土场复垦18 a后自然植被恢复导致植物多样性指数异质性增加,异质性空间范围增加了3 m.植物种丰富度在排土场复垦区发生突变的机率高于围封草场区;排土场复垦区植物种SWI空间异质性比围封草地复杂;功能型物种SWI空间异质性特点围封草地比排土场复垦区复杂.(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苗春玲,陈子平,王小军,彭贤锋[6](2018)在《高速公路项目植被自然恢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包头至茂名粤境段高速公路工程2015—2017年水土保持监测成果资料,分析了取土场、弃渣场、临时堆土场等区域的植被自然恢复情况和影响植被自然恢复的因素等。结果表明:在雨量充沛的广东地区,在临时堆土场保留种源的情况下,植被自然恢复面积达可绿化面积的80.54%;取土场、弃渣场等区域仅靠自然植被恢复的过程来减轻水土流失是不可行的;草本植物作为先锋种,在植被自然恢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砾石覆盖能够保存种源,降低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植物生长。(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8年07期)

马晓慧,张岩,唐杰,范聪慧[7](2018)在《半干旱黄土区不同自然恢复时期坡面植被组成与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半干旱黄土区长期封禁条件下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动态特征,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坡为研究区,基于2009和2016年样方调查数据,应用地统计方法,分析封禁25~32年之间坡面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9年到2016年物种新增16种,坡面优势种由菊科、禾本科加豆科变为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2)坡面生物量的平均值由2009年的98.57 g/m2增加到2016年的141.27 g/m2,坡下部的生物量明显增加,生境差异对生物量的影响减弱,群落更加稳定。3)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的均值都明显增加,坡面总体上物种更为丰富,群落稳定性增大;半阳坡坡下物种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其他立地类型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4)与2009年相比,2016年植被盖度、高度、生物量和干鲜质量比的空间自相关性均减弱;2009—2016年Margalef指数空间自相关性由弱变强,自相关距离约为60 m;Shannon-Wiener指数空间自相关性持续微弱,Pielou指数由空间正相关变为负相关。总体上梁峁坡面植物物种更加丰富,空间分布更加均匀,群落稳定性增强。经过32年的封禁,在半干旱黄土梁峁坡面,植物生活型依然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半灌木的优势度明显增加,群落正在向更稳定的方向演替;但植被演替过程缓慢,为了加速植被恢复,适当的人工干预是必要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崔艳红,史常青,孙丽文,彭贤锋,张艳[8](2018)在《5·12地震后北川次生灾害迹地植被的自然恢复与更新》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川羌族自治县是5·12大地震的重灾区,次生灾害种类多样,植被受损严重。为了解5·12大地震后不同次生灾害迹地植物群落自然恢复情况,在北川羌族自治县选取落石、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5种次生灾害迹地和1种未受损林地,通过设180个大小样方来进行野外调查和数量分析,研究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及物种相似性。结果表明:(1)次生灾害迹地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多以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草本植物为主,群落物种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落石自然恢复地(B4)>桤木Alnus cremastogyne-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混交林(ck)>堰塞湖自然恢复地(B5)>泥石流自然恢复地(B2)=滑坡自然恢复地(B3)>崩塌自然恢复地(B1)。(2)次生灾害迹地乔木层优势种是桤木,灌木层优势种是水麻Debregeasia orientalis;草本层优势种是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等禾本科和菊科植物。(3)物种相似性在次生灾害迹地与未受损林地差异较大,其中物种相似性系数大小依次为:B4(0.19)>B5(0.13)>B2(0.10)>B3(0.06)>B1(0.02);不同次生灾害迹地之间更为相似,且B2,B3,B4,B5样地之间物种相似性系数在0.28左右。(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玉林,朱广宇,邓蕾,陈磊,上官周平[9](2018)在《黄土高原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造林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能对土壤碳氮储量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的影响,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自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15年)自然恢复草地和人工油松林地0~100 cm土层土壤碳氮储量、碳氮比以及根系生物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自然恢复草地和人工油松林地土壤有机碳均表现出表聚效应,自然恢复草地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显着低于人工油松林,而其他土层差异均不显着.人工油松林0~100 cm土层土壤总碳储量为117.94 Mg·hm~(-2),比自然恢复草地增加28.4%.两种植被类型土壤全氮储量在各土层间差异均不显着,但自然恢复草地0~100 cm土层土壤全氮总储量为7.69Mg·hm~(-2),比人工油松林高17.7%.自然恢复草地和人工油松林土壤铵态氮储量在各土层间差异均显着,自然恢复草地铵态氮储量显着高于人工油松林,且随土层增加表现为先增后降的趋势.而自然恢复草地和人工油松林土壤硝态氮储量只在0~20 cm土层差异显着,且自然恢复草地高于人工油松林.自然恢复草地和人工油松林土壤碳氮比表现为0~20 cm土层差异不显着,随土层的加深表现为人工油松林碳氮比显着高于自然恢复草地,且差异逐渐增大.自然恢复草地和人工油松林土壤碳氮储量与根系生物量均呈显着正相关.因此,自然恢复草地土壤有利于氮储量的积累,人工油松林土壤有利于土壤碳储量的增加,且根系是影响土壤碳氮储量分布的重要因子.(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刘启军,刘雪勇,刘仁东[10](2018)在《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矿山植被恢复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无序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属国家级和省级禁止开发区域,其内的矿山被严令取缔关闭。文章对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矿山植被损毁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植被恢复的技术和经验,期望能对相似区域的矿山植被恢复工作起到技术示范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四川林勘设计》期刊2018年01期)

自然植被恢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湾自然保护区地处广东省中北部,动植物种类资源丰富。对白湾自然保护区进行简介,给出了该区植被群系的组成数据,阐述了主要植被群系的特征,列出了该区内的濒危保护植物,同时对该区植被生态恢复进行分析并给出了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植被恢复论文参考文献

[1].邹小双,朱永恒.不同自然植被处理下铜尾矿土壤动物群落的恢复比较[J].湖南农业科学.2019

[2].温伟良.白湾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特征及其植被恢复分析[J].林业科技情报.2019

[3].吴鹏,崔迎春,赵文君,舒德远,侯贻菊.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化学计量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4].郭明明,王文龙,康宏亮,杨波.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自然恢复年限对坡面土壤抗冲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8

[5].王俊惠,王理想,白雪莲,吴丽萍,吴国玺.露天煤矿排土场自然恢复植被空间异质性分析[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苗春玲,陈子平,王小军,彭贤锋.高速公路项目植被自然恢复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8

[7].马晓慧,张岩,唐杰,范聪慧.半干旱黄土区不同自然恢复时期坡面植被组成与分布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8

[8].崔艳红,史常青,孙丽文,彭贤锋,张艳.5·12地震后北川次生灾害迹地植被的自然恢复与更新[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8

[9].刘玉林,朱广宇,邓蕾,陈磊,上官周平.黄土高原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造林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8

[10].刘启军,刘雪勇,刘仁东.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矿山植被恢复技术探讨[J].四川林勘设计.2018

论文知识图

梯度带IV土地利用景观优化分区Fig.6...黑龙江省2000-2005年火灾分布图中国东北黑土分布和研究区域所在地...土壤总粗颗粒有机质、总细颗粒有机...自然植被的恢复来源:http://www.yun...不同恢复阶段土壤有机碳含量

标签:;  ;  ;  ;  ;  ;  ;  

自然植被恢复论文_邹小双,朱永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