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强直性脊柱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炎症性疾病,目前尚未明确发病机制,通常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与环境因素、免疫遗传等有关。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比较高,探索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制对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制和免疫干预诊疗进行阐述。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免疫干预
0 引言
强直性脊柱炎主要累及青壮年,特征是肌腱附着点和骶髂受累,导致出现炎性腰背痛,改变功能和结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强直性脊柱炎属于炎性风湿性疾病,由于尚不明确发病机制和确切病因,缺乏特效疗法,是世界性的治疗难题。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转基因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治疗也有较大突破,有利于提高预后,促进患者的治疗。
近年,泉州在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得到了上级水利部门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先后被列入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试点、红黄蓝分区管理试点和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以及全国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等。
1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
强直性脊柱炎具有高度遗传性,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 抗原与强直性脊柱炎密切相关。HLA 是一系列淋巴细胞抗原,由人类第六对染色体控制。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中,HLA-B27 直接参与[1]。HLA-B27 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原发关联成分。HLA-B27 基因存在多种亚型,目前大约七十多种。不同种族人群中,HLA -B27 的阳性比例也有差异性。HLA-B27是人体内额外的抗原递呈分子,可存在于正常人体内,与β2微球蛋白形成复合物,与相应抗原肽进行选择性的结合,向细胞毒性淋巴细胞表面受体递呈,导致免疫反应[2]。目前对HLA-B27 和强直性脊柱炎发生的相关性,有多种假说,T 细胞受体库假说、分子模拟假说、重链结构重组假说、连锁不平衡假说等。其中连锁不平衡假说中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致病基因不是HLA-B27,HLA-B27 只是遗传标志,与真正的致病基因处于连锁不平衡的状态。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证实强直性脊柱炎仍是多基因遗传病,主要易感基因为HLA-B27。
强直性脊柱炎大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其易感性,一些非HLA-B27 基因,比如MICA 基因、TAP 基因、HIA-DR 基因等,都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瘦素是一种分泌型蛋白质,由肥胖基因编码,与许多细胞因子的结构相似[3]。研究发现在体外瘦素能够对多种T 细胞分泌淋巴因子进行调节,降低IL-4,提高IL-2 和IFN。虽然大部分患者携带HLA-B27 基因,但对于整体疾病的风险估计,HLA-B27 Ⅰ类抗原只有20%-50%。可能影响疾病表达的是DNA 甲基化和随机失活的X染色体,但目前尚无DNA 甲基化水平的报道。
2 强直性脊柱炎免疫干预诊疗
目前尚无根治性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方法,早期规范和程序化的非手术治疗,能够缓解疼痛,控制炎症,防止出现畸形。但对于晚期严重胸腰椎后凸畸形、髋关节病变等,病情发展迅速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的效果不理想,需要手术治疗,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对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方式,保持日常生活中正常的活动能力,以及正常的姿势,比如站立时要挺胸收腹,睡觉时使用硬木板床,不用枕头等。工作时要注意防止脊柱弯曲畸形,注意正确的坐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肌松药和镇痛药、抑制病情进展的药物。夜间严重僵硬和疼痛的患者,可以睡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病情活动伴外周关节炎的患者,可以使用柳氮磺胺吡啶。非甾体类抗炎药有抗炎的作用,通过对环氧化酶的抑制,使花生四烯酸形成前列腺素被阻断。强直性脊柱炎的特征之一,是对非甾体类抗炎药有敏感性[4]。在短时间内,非甾体类抗炎药就可以发挥作用,控制症状,减轻关节疼痛和肿胀,改善僵硬和腰背部疼痛。
柳氮磺胺吡啶可以控制强直性脊柱炎的活动性,改善关节症状,缓解疼痛,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抗感染的作用,尤其对改善外周关节的滑膜炎,有重要的作用。柳氮磺胺吡啶一般在使用后六周到八周发挥效果,保持病情稳定。对于病情急性发作,血沉比较高的患者,以及早期外周关节肿痛的患者,使用柳氮磺胺吡啶的效果比较理想[5-15]。甲氨蝶呤和柳氮磺胺吡啶疗效相似,对一些柳氮磺胺吡啶无效,或者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无效的患者,甲氨蝶呤可能有效。
3 结论
总之,强直性脊柱炎是慢性炎症性疾病,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但仍不明确发病机制。HLA-B27 与强直性脊柱炎有强相关性。一旦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要及早进行非手术治疗。如果合并严重畸形,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手术治疗,延缓病情的进展。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不仅在整体上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制约、支配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比较研究、分析综合、归纳演绎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两者其中所体现的方法论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途径、研究步骤、研究态度、研究目的与意义等因素。不同的研究者,采用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不同,那么研究态度、步骤等很有可能大相径庭。
参考文献
[1] 左 政, 刘自力, 袁 恺,等.基 于Th17/Treg/Th1 免 疫 失 衡 探讨长蛇灸干预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及机制研究[J].中国针灸,2018,38(10):31-35.
[2] 孙立明,魏芳晶.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患者血瘀状态相关细胞因子/NF-κB 信号通路情况及新风胶囊干预机制[J].临床骨科杂志,2017,20(01):43-46.
[3] 杜冉冉,王师,张火兵,等.HLA-B27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性研究进展[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8,25(4):151-154.
[4] 朱元悦,张玲,孙柔,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T 细胞亚群及相关免疫分子的变化[J].现代免疫学,2017(01):16-21.
[5] 吴清香,吴鸣.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11):1334-1337.
[6] 陈志红.1型糖尿病免疫学发病机制与免疫干预的研究现状[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0):1523-1525.
[7] 隋聪,卜海富.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临床骨科杂志,2010,13(2):217-220.
[8] 黄烽,杨春花.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及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1,17(6):281-285.
[9] 齐亚军,刘健.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 细胞亚群变化及药物干预[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3,7(3):260-263.
[10] 王英俊.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及免疫发病机制的临床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6(25):45-45.
[11] 杨晶,郭少华,赵春丽.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对运动疗法的认知及护理干预的临床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1):116.
[12] 石向慧,纪禄风,陈蓓蓓,等.白细胞介素-6 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治中的研究现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4):65-69.
[13] 吴震,古洁若.HLA-B27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免疫生物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7,11(11):684-687.
[14] 刘秀婵,黄桂芬,白人骁,等.血清及关节液中TNF-α 表达水平的测定及其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临床意义[C]//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1.
[15] 高莺莺,袁晓清.全程整体护理干预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34):3868-3870.
中图分类号:R59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84.039
本文引用格式:黄忠荣.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与免疫干预诊疗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69+74.
标签:强直性脊柱炎论文; 免疫论文; 患者论文; 机制论文; 基因论文; 医药论文; 卫生论文; 内科学论文; 全身性疾病论文; 免疫性疾病论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84期论文; 上海强直医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