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断裂划分论文_高东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活动断裂划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剖面,地层,海河,东营,地磁,水文地质,基底。

活动断裂划分论文文献综述

高东东[1](2011)在《“5.12”地震活动断裂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对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彭州市小鱼洞地区为例,通过氡气测量、直流充电法流速流向试验及渗水试验等手段,对“5.12”地震后小鱼洞活动断裂水文地质特征及活动断裂影响下的小鱼洞地区地下水流动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鱼洞活动断裂带及上下两盘渗透系数及导水能力受断裂带影响均异常于原来相对均匀地下水含水(透水)介质;小鱼洞断裂及上下两盘渗透系数发生相对变化,断层的渗透系数及导水能力可能大于上下两盘,也可能小于上下两盘;小鱼洞断裂带并没有形成明显的阻水作用,上下盘之间、上下盘与断层之间、浅层地下水与深部地下水之间水力联系均较好;受小鱼洞活动断裂影响,断裂带中心位置及上下盘降雨入渗补给能力、断裂带及周围裂隙发育区地下水径流强度均发生变化;小鱼洞活动断裂改变了断裂带及其附近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进而改变了地下水系统的局部流场,小鱼洞断裂带起到集水廊道、导水通道的作用;“5.12”地震后,小鱼洞地下水流动系统存在区域地下水流动系统和局部地下水流动系统。区域地下水流动系统接受大气降水、灌溉水入渗垂向补给,以及山区基岩裂隙水侧向补给,然后以侧向近水平径流方式向河流运动;上游局部流动系统由降雨、灌溉水补给,在垂向入渗至含水层后,迅速运移直到小鱼洞断裂处,通过小鱼洞断裂的导水通道作用进入深部循环或者运移至下游;下游局部地下水流动系统,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断裂带中水,运移至河流。总体来讲,小鱼洞地区地下水水系统相对完整,小鱼洞地区浅层地下水区域流动系统受地形的控制,主要由山前补给区向河流排泄区汇流,局部受断裂影响,形成新的补给与排泄通道。(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1-06-01)

陈宇坤[2](2007)在《天津海河隐伏断裂构造活动特征与地震危险区段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河断裂是张家口—渤海断裂带中段的南侧边界断裂。该断裂对于调整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左旋剪切变形运动,改变区域应力应变状态,控制天津地区的新生代(或晚新生代)构造演化和中强地震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该断裂是一条直接穿过天津市中心市区和滨海新区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研究该断裂的空间展布、几何结构特征、断裂分段、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晚第四纪活动特征、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地震危险性,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城市防震减灾实效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本人在“十五”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中开展的工作,对海河断裂的空间展布、几何结构特征、断裂分段、运动学与动力学及深部构造特征进行系统研究。从研究天津地区的第四纪地层,建立本地区(晚)第四纪年代地层序列入手,对海河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断层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和进展: 1、天津地区位于冀渤断块坳陷的中北部和燕山断块隆起南部,跨越了冀中坳陷、沧县隆起和黄骅坳陷等二级构造单元。在区域NEE—SWW向主压应力场作用下,NE向河北平原和NW向的张家口—渤海两组共轭剪切断裂带在天津地区交汇,共同控制了本地区的新构造变形和现今构造运动。两组方向的断裂带共同控制了区域强震的发生,区域强震和大部分中小地震发生在NE向断裂带与NW向的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交汇地段,NE向断裂带控制了地震的大小和震源机制,NW向断裂带则对地震的地点和余震分布有较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2、海河断裂走向北西,长110km,大致沿天津海河分布,沿线与沧东、天津等断裂相交汇,是一条切割黄骅坳陷、沧县隆起和冀中坳陷的区域性断裂。以沧东断裂和天津断裂为界,海河断裂可划分为叁段,各段的空间分布特征、几何结构特征和深部构造特征均存在明显的差异。东段位于沧东断裂以东的塘沽区,总长50km,该段的断层型式主要以“Y”字形为主,主断层向南倾,南侧倾向相对的次级断层与北侧主断层构成“Y”字形构造型式,向下归并主断层上,形成的断裂带宽度约2km。该段可细分为两个次级段落,位于塘沽区的陆上段落长30km,海域段落长20km,二者呈左阶排列。中段位于沧东断裂与天津断裂之间,长30km,该段的断层组合型式以平行阶梯状为主,主断裂向南倾,倾角上部稍陡,下部稍缓,表现为凹面向上的铲式正断层。各分支断层在新生代地层中向上散开,各断层间距达到700~1000m,整个断裂带横向跨度最大可达到8~10km,该段以大寺断裂为界,也可细分为两个次级段落。海河断裂西段位于天津断裂以西至武清小王庄村,长30km,断层组合型式以簇状型式为主,在这种构造型式中,断裂带表现为一组倾向相背的紧凑断层带,主断层位于断裂带的中间或南侧,倾向SW,埋深较浅,次级断层倾向与主断层相同或相背,形成簇状断层带,断层间距很小,整个断裂带的宽度仅为1km左右。至断裂带的西端陈嘴附近,断裂带开始呈散开状,断裂带宽度明显增加,各分支断层沿走向比较凌乱,但优势走向方位为NNW和NW。在卫星遥感影像上呈现为分叉状的明暗条带。3、天津滨海地区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两个构造单元的沉积发展历史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同时,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近20万年以来,黄骅坳陷在遭受数次大规模的海侵的同时,沉积了近60m的沉积物,但在晚更新世以来,存在两个沉积间断期,分别为68.2ka~112.2ka和68ka~6.1ka。这种沉积间断是由于海平面下降造成了该地区的裸露剥蚀。距今20~78万年期间,该区主要在陆相河流、湖泊为主的沉积环境下,偶尔会发生风暴潮或海水的入侵,沉积速率相对较慢,总计沉积厚度为50多米。但在距今68~120万年期间,陆相沉积速率可能较大,沉积物厚度达100m左右。沧县隆起在近20万年以来接受的沉积物厚度不到30m,期间经历了两次海侵事件,但沉积厚度不大。在晚更新世以来存在叁个沉积间断期,对应的时间分别为:92.0ka~122.2ka、41.5ka~88.7ka.和10.0ka~41.5ka。叁个间断面下伏地层均是陆相沉积,缺少海相地层。在距今20~78万年期间,该区主要以陆相沉积为主,沉积速率很慢,在漫长的50~60万年期间,沉积厚度仅为20多米,说明该区长期处于裸露剥蚀或沉积间断状态。在第四纪中期到早期,沉积地层厚度也不大,说明该区仍然继承着沧县隆起的沉积发育历史。4、古地磁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BZ1、BZ2、TN3钻孔所代表的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在第四纪年代地层序列上存在较大差异,与前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天津市的钻孔地层的研究结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前人研究,天津宝坻断裂以南地区的第四纪地层没有再按照构造单元进行细分,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的地层序列被视为一致的,即全新统底界埋深为20m左右,上更新统底界埋深70~80m,中更新统底界埋深180~210m,下更新统底界埋深则为400m。本次研究表明,二者的第四纪地层序列存在显着的差别,分别代表了第四纪不同的沉积发育历史,形成的相应沉积物的类型和厚度都明显不同,因此这两个构造单元也应当分为两个不同的沉积单元;另外,本次研究表明,黄骅坳陷中的BZ1钻孔的全新统、上更新统及中更新统底界深度分别为19m、45m、103m左右;沧县隆起上BZ2钻孔和TN3钻孔的全新统、上更新统及中更新统底界深度分别为13m、30m、56m,而作为第四纪底部的M/G界线埋深仅为162m左右,都远远浅于前人得出的相应埋藏深度。5、研究表明,海河断裂东、西段在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14C测年资料,海河断裂西段在36290±2680a B.P.以来有过活动,但该断层最晚活动时代不会晚于8415±115a B.P,其主要活动时代应该在更新世晚期;在塘沽地区的海河断裂东段,最新活动时代为7200±140a B.P.,已进入了全新世早中期。通过中、浅部声学地层剖面探测,获得天津塘沽地区海河断裂的上断点埋深位于河底面以下30m,钻孔勘探揭示的上断点埋深为16.4m,其最新活动时间已进入全新世。在渤海近岸海域,声学地层探测揭示海河断裂的上断点最浅距离海底为31.2m,与塘沽陆上段基本一致。浅部声学地层剖面探测方法用于内陆淡水河道的隐伏断层探测,具有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的优势,能够清晰地反映浅部地层的细节信息。将该方法与浅层地震探测、钻孔勘探等手段结合起来,为滨海多水地区隐伏断层的探测、断层活动性的判定甚至于断层古地震学提供了便捷而又可靠的途径。6、深部构造探测与研究表明,天津地区的地壳分层结构比较明显;不同构造单元的电性和速度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华北地区的断裂有的具有独特的深部构造组合:地壳浅部存在铲状正断裂,它们是中生代末期燕山运动形成的压扭性断层,在现今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显示左旋走滑特征,浅部断层在6~8km的深度逐渐消失,没有再向下延伸;在中地壳发育有高角度以平移活动为主的深部断裂,此断裂具有由下向上发展的趋势,在下地壳以韧性变形为主,至中地壳转化为弹性变形;这些深部断裂与地壳浅部断裂汇而不交,中间往往以低速层分隔;中地壳下部或下地壳上部发育高导层或低速层,它们对下地壳的韧性变形和中地壳的弹性变形起到了解耦的作用,这些构造组合在一起,构成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条件。大部分地震发生在低速层上面的高速体内,在接近低速体的高速体边缘上地震分布尤为密集。在海河断裂的东段和西段也存在着类似的深部构造条件。7、通过对本地区孕震构造模型的数值模拟表明,地壳中有效剪应力增长最快的部位出现在平均10 km左右(8~15km)深度的高速体上部和地壳深部断层上面,该区域的有效剪应力在加载最后阶段可成为正值,说明该区域的剪应力影响要大于围压的影响,岩石就会产生剪切破裂,发生地震。华北地区的大部分中强地震发生在地下8~15km深度范围内。主要是由于8~15km深度的区域有效剪应力为正值,而在更深的深度上,由构造应力形成的最大剪应力不能克服正应力(围压)的影响,而使有效剪应力为负值,说明这些区域随深度增大,围压越大,反而处于更加稳定的状态。根据有效剪应力的计算原理,模拟计算了在海河断裂及邻近地区有效剪应力的分布。结果表明,受华北地区近年来一系列地震和断层相互作用的影响,海河断裂西段的双口以南及东段的邓善沽、大沽一带位于有效剪应力为正值的地区,具有较强的地震危险性,海河断裂中段则位于有效剪应力为负值的地区,发生地震的危险性较低。8、利用对海河断裂的构造特征、分段特征、晚第四纪活动性、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断层深部构造特征及震源模型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对海河断裂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海河断裂的两个中强地震危险区分别位于海河断裂东段的塘沽—大沽一带和西段武清以南一带。9、通过对天津海河断裂活动性的探测研究,摸索出一套比较适合于滨海沉积平原区隐伏断层的探测与研究方法,可为今后在类似地区开展完全深隐伏断层的探测与研究提供借鉴作用。综合以上研究和进展,本论文取得了以下几点创新性的结果:1、通过钻孔岩芯年代学与古地磁磁性地层学测试分析,对天津地区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两个构造单元的年代地层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天津地区第四纪的年代地层剖面,对本区第四纪内部的分层界线重新进行了划分。为今后在该区开展更深入细致的磁性地层和第四纪年代地层研究奠定了基础。2、通过深入的探测与研究,弄清了海河断裂的空间分布、几何结构、断层分段以及晚第四纪活动特征。3、对海河断裂及其邻近地区进行了系统的深部构造特征研究,首次揭示了该断裂不同区段的深部构造组合特征及其深部孕震构造背景。利用对海河断裂的构造特征、分段特征、晚第四纪活动性、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断层深部构造特征及震源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对海河断裂为了发生地震的危险区段进行了划分,为开展该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定量研究进行了新的尝试。4、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一套适用于滨海沉积平原区的隐伏断层探测与活动性评价方法。特别是将浅部声学地层剖面探测技术用于内陆淡水河道的隐伏断层探测。将该方法与浅层地震探测、钻孔勘探等手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海相地层的标志性作用,可为滨海多水地区隐伏断层的探测、断层活动性的判定以及断层古地震学研究提供了便捷而又可靠的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07-06-01)

白新华,罗群[3](2004)在《东营凹陷纯东地区断裂划分及断裂活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东营凹陷纯东区域的构造背景及基底断裂发育特征,结果表明:断裂是该区构造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区内发育基底断裂系统和盖层断裂系统;在这两大断裂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本区域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这些断裂构成了多种组合模式;纯东地区的断裂活动遵循早期强烈同沉积,早中期多期同沉积后期反转,长期多期同沉积晚期反转的3种发育模式.(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刘百,吕太乙,袁道阳,刘小凤,何文贵[4](1994)在《景泰老虎山活动断裂地区的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老虎山地区的第四系以山麓洪积与山区河流阶地沉积为主, ̄14C法、TL法和扩散方程法测定的近40个年代样品表明:Ⅰ级阶地为全新统,阶地形成年龄为4086±100a—4578±60a;Ⅱ级阶地为晚更新世晚期沉积,阶地形成年龄为23Ka;Ⅲ级阶地为晚更新世早中期沉积,阶地形成年龄为72Ka;Ⅳ级阶地和Ⅴ级阶地为中更新世沉积,其阶地形成年龄分别为217±35Ka和378±60Ka;早更新统仅在局部出露,可能属早更新世早期的沉积。通过与兰州九洲台黄土剖面对比,发现Ⅰ—Ⅴ级阶地的形成年龄与标准剖面中的So、S_2、S_4等层古土壤形成年龄相一致。这说明河流层状地貌的形成。除了与构造抬升有关外,还与全球冷暖交替的大气候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本文来源于《西北地震学报》期刊1994年04期)

活动断裂划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河断裂是张家口—渤海断裂带中段的南侧边界断裂。该断裂对于调整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左旋剪切变形运动,改变区域应力应变状态,控制天津地区的新生代(或晚新生代)构造演化和中强地震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该断裂是一条直接穿过天津市中心市区和滨海新区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研究该断裂的空间展布、几何结构特征、断裂分段、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晚第四纪活动特征、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地震危险性,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城市防震减灾实效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本人在“十五”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中开展的工作,对海河断裂的空间展布、几何结构特征、断裂分段、运动学与动力学及深部构造特征进行系统研究。从研究天津地区的第四纪地层,建立本地区(晚)第四纪年代地层序列入手,对海河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断层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和进展: 1、天津地区位于冀渤断块坳陷的中北部和燕山断块隆起南部,跨越了冀中坳陷、沧县隆起和黄骅坳陷等二级构造单元。在区域NEE—SWW向主压应力场作用下,NE向河北平原和NW向的张家口—渤海两组共轭剪切断裂带在天津地区交汇,共同控制了本地区的新构造变形和现今构造运动。两组方向的断裂带共同控制了区域强震的发生,区域强震和大部分中小地震发生在NE向断裂带与NW向的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交汇地段,NE向断裂带控制了地震的大小和震源机制,NW向断裂带则对地震的地点和余震分布有较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2、海河断裂走向北西,长110km,大致沿天津海河分布,沿线与沧东、天津等断裂相交汇,是一条切割黄骅坳陷、沧县隆起和冀中坳陷的区域性断裂。以沧东断裂和天津断裂为界,海河断裂可划分为叁段,各段的空间分布特征、几何结构特征和深部构造特征均存在明显的差异。东段位于沧东断裂以东的塘沽区,总长50km,该段的断层型式主要以“Y”字形为主,主断层向南倾,南侧倾向相对的次级断层与北侧主断层构成“Y”字形构造型式,向下归并主断层上,形成的断裂带宽度约2km。该段可细分为两个次级段落,位于塘沽区的陆上段落长30km,海域段落长20km,二者呈左阶排列。中段位于沧东断裂与天津断裂之间,长30km,该段的断层组合型式以平行阶梯状为主,主断裂向南倾,倾角上部稍陡,下部稍缓,表现为凹面向上的铲式正断层。各分支断层在新生代地层中向上散开,各断层间距达到700~1000m,整个断裂带横向跨度最大可达到8~10km,该段以大寺断裂为界,也可细分为两个次级段落。海河断裂西段位于天津断裂以西至武清小王庄村,长30km,断层组合型式以簇状型式为主,在这种构造型式中,断裂带表现为一组倾向相背的紧凑断层带,主断层位于断裂带的中间或南侧,倾向SW,埋深较浅,次级断层倾向与主断层相同或相背,形成簇状断层带,断层间距很小,整个断裂带的宽度仅为1km左右。至断裂带的西端陈嘴附近,断裂带开始呈散开状,断裂带宽度明显增加,各分支断层沿走向比较凌乱,但优势走向方位为NNW和NW。在卫星遥感影像上呈现为分叉状的明暗条带。3、天津滨海地区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两个构造单元的沉积发展历史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同时,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近20万年以来,黄骅坳陷在遭受数次大规模的海侵的同时,沉积了近60m的沉积物,但在晚更新世以来,存在两个沉积间断期,分别为68.2ka~112.2ka和68ka~6.1ka。这种沉积间断是由于海平面下降造成了该地区的裸露剥蚀。距今20~78万年期间,该区主要在陆相河流、湖泊为主的沉积环境下,偶尔会发生风暴潮或海水的入侵,沉积速率相对较慢,总计沉积厚度为50多米。但在距今68~120万年期间,陆相沉积速率可能较大,沉积物厚度达100m左右。沧县隆起在近20万年以来接受的沉积物厚度不到30m,期间经历了两次海侵事件,但沉积厚度不大。在晚更新世以来存在叁个沉积间断期,对应的时间分别为:92.0ka~122.2ka、41.5ka~88.7ka.和10.0ka~41.5ka。叁个间断面下伏地层均是陆相沉积,缺少海相地层。在距今20~78万年期间,该区主要以陆相沉积为主,沉积速率很慢,在漫长的50~60万年期间,沉积厚度仅为20多米,说明该区长期处于裸露剥蚀或沉积间断状态。在第四纪中期到早期,沉积地层厚度也不大,说明该区仍然继承着沧县隆起的沉积发育历史。4、古地磁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BZ1、BZ2、TN3钻孔所代表的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在第四纪年代地层序列上存在较大差异,与前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天津市的钻孔地层的研究结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前人研究,天津宝坻断裂以南地区的第四纪地层没有再按照构造单元进行细分,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的地层序列被视为一致的,即全新统底界埋深为20m左右,上更新统底界埋深70~80m,中更新统底界埋深180~210m,下更新统底界埋深则为400m。本次研究表明,二者的第四纪地层序列存在显着的差别,分别代表了第四纪不同的沉积发育历史,形成的相应沉积物的类型和厚度都明显不同,因此这两个构造单元也应当分为两个不同的沉积单元;另外,本次研究表明,黄骅坳陷中的BZ1钻孔的全新统、上更新统及中更新统底界深度分别为19m、45m、103m左右;沧县隆起上BZ2钻孔和TN3钻孔的全新统、上更新统及中更新统底界深度分别为13m、30m、56m,而作为第四纪底部的M/G界线埋深仅为162m左右,都远远浅于前人得出的相应埋藏深度。5、研究表明,海河断裂东、西段在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14C测年资料,海河断裂西段在36290±2680a B.P.以来有过活动,但该断层最晚活动时代不会晚于8415±115a B.P,其主要活动时代应该在更新世晚期;在塘沽地区的海河断裂东段,最新活动时代为7200±140a B.P.,已进入了全新世早中期。通过中、浅部声学地层剖面探测,获得天津塘沽地区海河断裂的上断点埋深位于河底面以下30m,钻孔勘探揭示的上断点埋深为16.4m,其最新活动时间已进入全新世。在渤海近岸海域,声学地层探测揭示海河断裂的上断点最浅距离海底为31.2m,与塘沽陆上段基本一致。浅部声学地层剖面探测方法用于内陆淡水河道的隐伏断层探测,具有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的优势,能够清晰地反映浅部地层的细节信息。将该方法与浅层地震探测、钻孔勘探等手段结合起来,为滨海多水地区隐伏断层的探测、断层活动性的判定甚至于断层古地震学提供了便捷而又可靠的途径。6、深部构造探测与研究表明,天津地区的地壳分层结构比较明显;不同构造单元的电性和速度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华北地区的断裂有的具有独特的深部构造组合:地壳浅部存在铲状正断裂,它们是中生代末期燕山运动形成的压扭性断层,在现今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显示左旋走滑特征,浅部断层在6~8km的深度逐渐消失,没有再向下延伸;在中地壳发育有高角度以平移活动为主的深部断裂,此断裂具有由下向上发展的趋势,在下地壳以韧性变形为主,至中地壳转化为弹性变形;这些深部断裂与地壳浅部断裂汇而不交,中间往往以低速层分隔;中地壳下部或下地壳上部发育高导层或低速层,它们对下地壳的韧性变形和中地壳的弹性变形起到了解耦的作用,这些构造组合在一起,构成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条件。大部分地震发生在低速层上面的高速体内,在接近低速体的高速体边缘上地震分布尤为密集。在海河断裂的东段和西段也存在着类似的深部构造条件。7、通过对本地区孕震构造模型的数值模拟表明,地壳中有效剪应力增长最快的部位出现在平均10 km左右(8~15km)深度的高速体上部和地壳深部断层上面,该区域的有效剪应力在加载最后阶段可成为正值,说明该区域的剪应力影响要大于围压的影响,岩石就会产生剪切破裂,发生地震。华北地区的大部分中强地震发生在地下8~15km深度范围内。主要是由于8~15km深度的区域有效剪应力为正值,而在更深的深度上,由构造应力形成的最大剪应力不能克服正应力(围压)的影响,而使有效剪应力为负值,说明这些区域随深度增大,围压越大,反而处于更加稳定的状态。根据有效剪应力的计算原理,模拟计算了在海河断裂及邻近地区有效剪应力的分布。结果表明,受华北地区近年来一系列地震和断层相互作用的影响,海河断裂西段的双口以南及东段的邓善沽、大沽一带位于有效剪应力为正值的地区,具有较强的地震危险性,海河断裂中段则位于有效剪应力为负值的地区,发生地震的危险性较低。8、利用对海河断裂的构造特征、分段特征、晚第四纪活动性、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断层深部构造特征及震源模型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对海河断裂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海河断裂的两个中强地震危险区分别位于海河断裂东段的塘沽—大沽一带和西段武清以南一带。9、通过对天津海河断裂活动性的探测研究,摸索出一套比较适合于滨海沉积平原区隐伏断层的探测与研究方法,可为今后在类似地区开展完全深隐伏断层的探测与研究提供借鉴作用。综合以上研究和进展,本论文取得了以下几点创新性的结果:1、通过钻孔岩芯年代学与古地磁磁性地层学测试分析,对天津地区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两个构造单元的年代地层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天津地区第四纪的年代地层剖面,对本区第四纪内部的分层界线重新进行了划分。为今后在该区开展更深入细致的磁性地层和第四纪年代地层研究奠定了基础。2、通过深入的探测与研究,弄清了海河断裂的空间分布、几何结构、断层分段以及晚第四纪活动特征。3、对海河断裂及其邻近地区进行了系统的深部构造特征研究,首次揭示了该断裂不同区段的深部构造组合特征及其深部孕震构造背景。利用对海河断裂的构造特征、分段特征、晚第四纪活动性、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断层深部构造特征及震源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对海河断裂为了发生地震的危险区段进行了划分,为开展该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定量研究进行了新的尝试。4、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一套适用于滨海沉积平原区的隐伏断层探测与活动性评价方法。特别是将浅部声学地层剖面探测技术用于内陆淡水河道的隐伏断层探测。将该方法与浅层地震探测、钻孔勘探等手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海相地层的标志性作用,可为滨海多水地区隐伏断层的探测、断层活动性的判定以及断层古地震学研究提供了便捷而又可靠的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活动断裂划分论文参考文献

[1].高东东.“5.12”地震活动断裂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对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

[2].陈宇坤.天津海河隐伏断裂构造活动特征与地震危险区段划分[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

[3].白新华,罗群.东营凹陷纯东地区断裂划分及断裂活动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

[4].刘百,吕太乙,袁道阳,刘小凤,何文贵.景泰老虎山活动断裂地区的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1994

论文知识图

河西走廊一祁连山及其邻区活动地块划...活动断裂的地貌表现研究区域与GPS观测点的分布断裂系统划分剖面南堡凹陷断裂类型划分模式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周围的活动断裂与历...

标签:;  ;  ;  ;  ;  ;  ;  

活动断裂划分论文_高东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