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县第四人民医院2264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康复期女性慢性精神病患者心理需求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5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康复期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介入心理护理,观察BPRS量表评分、PSP量表评分及心理需求变化。结果:观察组护理后4、8周BPRS及PSP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爱与归属、自尊及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显著改善康复期慢性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需求状态,提高患者社会功能量表评分,在慢性精神病患者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理护理;慢性精神病;心理需求;影响
慢性精神病患者经综合治疗各项临床症状能得到有效改善,尤其是进入康复期患者认知、思维及情绪状态与正常者无明显差别,为此康复期患者有一定的心理需求,而心理需求改善对于患者回归社会、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将心理护理应用于临床中,现将应用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95例慢性精神病女性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年龄在35-63岁之间,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95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1例,平均年龄(51.7±2.4)岁,病程在3-12年之间,平均病程(8.3±1.9)年,精神病类型中精神分裂症15例,狂躁抑郁性精神病10例,更年期精神病12例,偏执性精神病9例,器质性病变伴发精神病5例,对照组44例,平均年龄(50.2±2.7)岁,病程在2-9年之间,平均病程(7.1±1.6)年,精神病类型中精神分裂症13例,狂躁抑郁性精神病9例,更年期精神病11例,偏执性精神病7例,器质性病变伴发精神病4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利培酮片,在此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介入心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包括: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与其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交流,讲解疾病治疗知识、预防知识及如何调整心理状态,鼓励患者多参与各类社会活动,面对挫折和生活、工作压力如何调整心态,尤其发现患者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可介入一对一、面对面的心理疏导[1];开展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如何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合理安排饮食,定期组织患者进行交流,安排康复较好患者传授自身经验,以鲜活的实例告知患者疾病的可治愈性,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开展心理需求引导,康复期患者认知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等得到较大改善,其爱情、友情、社会认同度、自尊等心理需求正逐步转为正常,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心理需求方面的变化,根据需求及时介入心理疏导和干预,以满足患者自我满足感和心理需求[2]。
1.3观察指标观察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分及心理需求变化。BPRS量表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等5个维度、18项内容进行评价,BPRS量表评分越低说明患者病情症状减轻,PSP量表从自我照料、扰乱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进行评价,PSP评分在1-100分之间,量表评分以70分为临界值,评分越高说明患者个人和社会功能改善越佳;心理需求则采用我院自制量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自尊需求及自我实现需要5大类。
1.4统计学方法患者临床资料和数据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比较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及t检验,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BPRS及PSP量表评分比较观察组护理后4、8周BPRS及PSP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本文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BPRS量表及PSP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经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理需求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心理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个人和社会功能,促进患者回归社会,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波.探究心理护理对康复期女性慢性精神病患者心理需求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4):98-99.
[2]陈明菊.精神病专科开放式管理住院患者心理需求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0):2854-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