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春化论文_徐巍,刘慧英,高攀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温春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春化,低温,赤霉素,莲座,阿魏,桔梗,青花。

低温春化论文文献综述

徐巍,刘慧英,高攀[1](2019)在《低温春化对乌塌菜抽薹开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乌塌菜的加代繁殖,针对冬性不同的材料,找到其适宜的春化时间,将萌芽的种子在4℃低温条件下分别处理15、20、25 d,调查不同春化处理时间对乌塌菜各材料抽薹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常丰乌塌菜’冬性最强,春化25 d,播种至现蕾始期时间为35.6 d,播种至开花始期时间为45.8 d,现蕾开花最早,开花期反应植株大小与健壮程度的株幅、花薹直径、叶片数与春化20 d处理差异不显着;‘中八叶’和‘精选乌塌菜’春化20 d,开花期植株生长健壮,株幅、叶片数、花薹直径显着优于春化25 d处理,开花率接近100%,现蕾开花也较早。综合分析得出‘常丰乌塌菜’春化25 d最适宜,‘中八叶’‘精选乌塌菜’春化20 d最适宜。(本文来源于《中国瓜菜》期刊2019年02期)

贾贞,狄胜强,赵菲佚,李叁相,王顺才[2](2018)在《不同越冬低温对当归春化抽薹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是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作物,生产中早薹是限制其产量的重要因素,而春化是引起早薹的根本原因。在冬贮期对当归苗分别进行-5、0和5℃持续及各温度间的定期转换处理,次年栽植至产区大田以分析不同低温冬储对当归春化早薹的影响。结果表明0℃持续处理早薹率最高,而-5℃处理早薹率最低;-5℃初始短时处理可以促进当归的早薹,而栽前的5℃处理可加快当归芽的发育和生长;在适宜温度下,当归的早薹率与处理日数呈正相关。因此,-5℃持续冬储可抑制当归苗的春化而减少早薹,当归春化是与处理日数相关的连续性事件,这项研究对当归苗冬储和栽培具有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8年04期)

冯岳,褚蔚,隋新霞,黄承彦,崔德周[3](2018)在《小麦冬春性人工低温春化鉴定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筛选适合小麦冬春性室内鉴定的方法和指标,以济麦19、钱交麦、泰山1号、济麦20、中国春为强冬性、冬性、半冬性、偏春性和春性对照,对2014—2016年山东省区试的108份小麦品种进行冬春性室内春化鉴定、田间错期春播鉴定和分子鉴定。通过对幼苗习性、抽穗率、抽穗期等指标的观察确定小麦冬春性室内鉴定的可靠指标,提出采用室内鉴定法评判品种的冬春性,并初步建立了小麦品种室内春化鉴定法检测小麦冬春性的检测指标体系:春性、偏春性、半冬性、冬性和强冬性小麦品种在2℃条件下完成春化所需时间分级分别为0 d、0 d<t≤20 d、20 d<t≤30 d、30 d<t≤40 d和t>40 d。(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栗延茹[4](2017)在《有效低温积累对青花菜春化及花芽分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花菜(Brassica oleracea L.var.italica Plenck)为绿体春化植物,感受低温通过春化,是获得产品器官花球的前提,目前青花菜生产中,常会出现结球期不一致,花球品质差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定植期及定植苗龄会影响春化作用,进而影响花球的产量及品质,因而春化及花芽分化的有效低温积累对青花菜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本试验以不同熟性的青花菜品种(早熟品种“中青10号”、中早熟品种“中青9号”和中熟品种“中青8号”)为材料,采用不同低温积累速率、不同处理时间对不同叶龄青花菜幼苗进行低温诱导,研究各品种完成春化及花芽分化最低低温积累量和最适低温积累速率,同时观察不同处理对青花菜春化过程中代谢变化、田间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得到以下结果:(1)春化有效低温积累量为117±13~198±11℃。在本试验中,不同熟性品种青花菜完成春化的有效低温积累量的最大值为198±11℃,其中,中早熟青花菜“中青9”在6、7片叶龄期时,以及中熟品种“中青8”在7、8片叶龄期时,完成春化有效低温积累量为198±11℃。早熟品种青花菜“中青10”在5片叶龄期时,完成春化所需有效低温积累为195±13℃,195℃与198℃差异不显着。在早熟品种“中青10”7叶龄时通过春化的有效低温积累量最低,为117±13℃,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早熟、中早熟、中熟品种青花菜完成春化有效低温积累量的范围是117±13℃~198±11℃,而关键值为198℃,即达到该值可完成春化。(2)花芽分化有效低温积累量的关键值为363℃。早熟品种青花菜“中青10”5片叶龄期花芽分化完成时有效低温积累量351±13℃;中早熟青花菜“中青9”6片叶龄期花芽分化完成时有效低温积累量363±11℃;中熟品种“中青8”8片叶龄期花芽分化完成时春化有效低温积累量363±11℃。说明青花菜在适宜的叶龄期,在有效低温积累量为363℃时,就可完成花芽分化。(3)随着低温处理青花菜植株春化有效低温积累量的逐渐增加,植株内的碳代谢中的可溶性糖、还原糖、蔗糖的含量显着增加,淀粉的含量则显着下降;氮代谢中的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显着增加,全氮的含量则显着下降;核酸代谢中核酸、DNA的含量显着增加。说明青花菜幼苗体内各代谢物质的含量需要达到一定值时,植株才有可能通过春化及花芽分化。具体数值为:可溶性糖含量大于0.963 mg.g-1,还原糖含量大于0.445 mg.g-1,蔗糖含量大于0.141 mg.g-1,淀粉含量小于0.131 mg.g-1,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大于0.203 mg.g-1,全氮含量小于0.832 mg.g-1,核酸含量大于0.090 ug.g-1,DNA含量大于0.071 ug.g-1。(4)低温积累速率不影响青花菜完成春化及花芽分化各代谢相关物质含量的值。低温积累速率只影响达到该固定值的时间,而不影响这一固定值的大小,即低温积累速率越大达到该固定值的所需时间越短。(5)低温积累速率不影响青花菜完成春化及花芽分化所需的有效低温积累量的值。表现为低温积累速率越大,完成春化及花芽分化所需时间越短,有效低温积累量差异不显着。(6)低温处理可使青花菜各生育期提前,低温积累速率越大提前的幅度越大。具体数据为,早熟品种现蕾期T7、T11、T15处理与相应对照相比提前38.24%、19.12%、11.76%;中早熟品种现蕾期T7、T11、T15处理与相应对照相比提前32.00%、13.33%、9.33%;中熟品种现蕾期T7、T11、T15处理与相应对照相比提前19.23%、12.82%、7.69%,其余各生育期均相应提前。(7)不同熟性品种青花菜在田间的营养生长以低温积累速率为11℃及15℃表现最好,青花菜花球单株产量以15℃最高,单株产量最高达到348.33 g,花球的内在品质及花球紧实度均为15℃表现最好,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42.34±1.09 ug.g-1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1.555±0.001%,Vc含量最高为77.41±1.54 mg.100g-1,可溶性糖含量最高1.69±0.03 mg.100g-1,花球紧实度最高69.97%,说明15℃为最适低温积累速率。(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万珠珠,谭秀梅,牛来春,刘敏,吴亮[5](2016)在《不同低温春化天数和赤霉素处理对解除洋桔梗莲座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个洋桔梗品种"雪莱香槟"(‘Ceremony Orange’)和"露西塔I白底粉边"(‘Rosita I Pink Picotee’)为试材,研究了育苗期种子低温(10℃)春化处理天数(35、28、21、14、0d)及栽培期赤霉素处理对解除洋桔梗莲座化的影响,探寻了生产上解除洋桔梗莲座化技术。结果表明:2个品种低温春化处理28d均能提高种子发芽率。定植60d后,低温春化处理35d洋桔梗‘Ceremony Orange’抽薹率最高,达72.9%;低温春化处理28d‘Rosita I Pink Picotee’抽薹率最高,达89.6%。栽培期对未经种子低温春化处理的洋桔梗‘Ceremony Orange’莲座化苗进行赤霉素处理(处理浓度为0、50、100、150mg·L~(-1)),100mg·L~(-1)赤霉素处理对促进洋桔梗节间的伸长有明显作用,抽薹率达70.5%,可以有效打破莲座化。比较2种解除莲座化的处理效果,生产上解除洋桔梗莲座化方法可首选种子低温春化处理,该方法上花时间比栽培期赤霉素处理提早2个多月;栽培期赤霉素处理可以作为种子低温春化未打破莲座化的辅助措施。(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6年14期)

胡存彪[6](2016)在《结球白菜抽薹的激素调控及其低温春化代谢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球白菜是芸薹属蔬菜作物,其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因未熟抽薹,造成减产;另一方面,育种工作中又需要不同抽薹性白菜品种同时抽薹开花,以便授粉。影响结球白菜抽薹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对表型产生影响,代谢物离表型最为接近,其研究有助于揭示表型的直接成因和相关基因功能。为探究结球白菜不同生长阶段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以大田种植的不同品种结球白菜为试材,于不同生长期取样,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阶段赤霉素(GA3)、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抽薹特性结球白菜不同生育期内源激素含量均有所差异,ABA在抽薹过程中可能起关键作用,ABA含量的急剧上升有利于抽薹的进程;此外,冬性强的品种GA3含量相对较低,而在抽薹期相对较高的GA3含量利于抽薹。为解决育种工作中的花期不遇问题,以来源不同冬性也不相同的叁个结球白菜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多效唑(PP333)和赤霉素(GA3)延迟或促进抽薹的作用。结果表明100 mg?L-1的PP333推迟易抽薹品种抽薹开花效果较好,同时移栽20 d后采用600 mg?L-1的GA3处理1次是促进两个耐抽薹品种白菜抽薹的最佳组合。这两种处理方式可以使冬性强弱不同的白菜品种基本达到同时开花的目的,在育种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探究低温春化及脱落酸(ABA)处理对结球白菜代谢物的影响,阐明其抗寒性形成的代谢基础及春化作用完成的代谢物特征;同时为寻找品种差异与低温条件下代谢组数据间的联系,为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鉴定提供有效途径。采用30 d低温-10 d常温回复处理及20 mg?L-1脱落酸(ABA)处理不同品种结球白菜,利用GC-MS技术分析处理过程中的代谢物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对糖类、氨基酸和有机酸等代谢物产生了显着影响,常温回复处理后立即恢复常态,ABA处理可引起与低温相似的变化,但代谢物含量较低温差异显着,不同品种的代谢数据也具有一定差异。本文从代谢组学角度证明了:ABA处理不能引起和低温效果相同的冷驯化;植物通过冷驯化后若气温升高,抗寒能力会迅速消失;在低温处理过程中,体内代谢所受影响小且保护性物质变化快含量高的品种抵御逆境的能力更强。本研究不仅可以为逆境条件下植物代谢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为优良抗性品种的选育和鉴定提供快速而有效的途径。(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6-01)

王凤华,李光远,李盛,蒋燕,王少先[7](2016)在《低温春化对樱桃萝卜种子萌发及成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萝卜(Raphanus sativus L.)属十字花科根茎类蔬菜,在春季栽培中极易通过低温春化而抽薹开花。该研究以樱桃萝卜为试材,研究了低温春化对其种子萌发及抽薹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化处理能够有效提高种子活力,促进种子萌发。低温春化时间越长,萝卜现蕾、抽薹及开花所需的时间就越短。成花过程中樱桃萝卜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盛花期之前逐渐升高,之后逐渐下降。盛花期,春化处理20d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OD活性、CAT活性均显着高于处理5d的。丙二醛(MDA)含量随着开花进程逐渐上升,春化时间的长短对叶绿素含量和MDA含量无显着影响。成花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不显着,但在现蕾期和抽薹期,春化处理20d的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处理5d。成花过程中,玉米素(ZT)含量逐渐降低,20d处理的ZT含量显着高于5d处理。吲哚乙酸(IAA)含量随着抽薹开花逐渐升高,但5d和20d处理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该试验说明,樱桃萝卜抽薹开花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ZT含量、IAA含量等的变化相关,春化时间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述指标。(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6年05期)

郭蔚华,余敏,刘青香,吴杰,李星广[8](2015)在《滇池铜绿微囊藻春化过程与诱导低温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滇池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in Dianchi Lake)春化作用被揭示后,认识到该藻生长活动对低温有需求,分析冬季低温对滇池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春化过程与诱导低温间的关系等,对深入认识藻大暴发的春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实验中先用31℃对藻高温休眠处理,然后用14~7℃低温诱导,最后在19℃、2 000 lx下培养3 d,算出平均藻增长率,用变温实验方法进行相关研究。实验结果为:藻生长启动的春化过程(诱导时间/诱导低温)为12 h/14℃、11 h/13℃、9 h/12℃、7 h/11℃、6 h/10℃、7 h/9℃、8 h/8℃、10 h/7℃,10℃为最适诱导低温;藻增长的最大春化过程实验中,10℃连续处理45 d后,平均藻增长率稳定在42.2%,这时藻数量2 d增长1倍,与藻暴发时的藻增长一致;低温间的掩盖实验表明,强低温的藻春化作用掩盖弱低温的藻春化作用,但在10~7℃内,掩盖作用是短时间的;对低温春化过程的累积作用分析表明,诱导低温在14~10℃波动对藻作用过程中,最强低温的间断春化过程具有累积作用,而诱导低温在10~7℃波动对藻作用过程中,最强低温的间断春化过程则没有累积作用;滇池的铜绿微囊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9℃,而太湖的铜绿微囊藻为25℃,生长在滇池的铜绿微囊藻是铜绿微囊藻中适应云贵高原湖泊的一个生态型,即滇池铜绿微囊藻,学名Microcystis aeruginosa in Dianchi Lake;对春化作用重新定义分析,滇池铜绿微囊藻的春化作用属于广义春化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达瓦顿珠[9](2015)在《中国大麦低温春化和光周期基因单倍型及表型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种质资源是大麦育种的物质基础,其中蕴藏着各种目标性状基因的丰富等位变异。基于自然群体的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在挖掘育种重要目标性状功能基因及其优异等位变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为育种提供具有目标性状优异等位基因的亲本材料,而且可以根据鉴定发现的优异等位变异,为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开发功能标记,从而提高大麦的育种效率、加快育种速度。抽穗期是决定大麦品种地区与季节适应性的重要农艺性状,在合适的时间抽穗开花不仅为完成其正常生命周期所必需,而且也是实现大麦高产的基本前提。HvVRN1和HvVRN2是春化通路中决定大麦生长习性的主要基因,HvVRN3、PPD-H1和PPD-H2是光周期通路中控制大麦抽穗期的重要基因。本文以中国大麦核心种质为实验材料,对这5个重要基因进行了重测序、基因型分子标记鉴定和单倍型分析;同时,采用SNP芯片技术,结合不同播期处理和多点表型鉴定,开展了基因等位变异和全基因组表型关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春化基因HvVRN1和HvVRN2的显隐性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在野生大麦中没有发现Hvvrn1(v1)类型,栽培品种中V1和v1的比例分别为54%和46%。春化基因HvVRN2主要以V2为主,占86%,而v2只有14%。从野生大麦到农家品种再到育成品种中,v2的比例明显增加,分别为3%、10%和60%。v2主要分布在高纬度的北方春大麦区,并且随着纬度下降,v2的比例逐渐减少;在南方冬大麦地区,除了西南高原大麦区(XI)有少量分布外,几乎全部是V2的类型。2.开发出了鉴定HvVRN1显性等位基因V1单倍型的分子标记。在1398份中国大麦中,除V1-7之外,HvVRN1的其他9种单倍型均被检测到。其中,V1-2和V1-3是育成品种所特有,系谱分析推断这两个单倍型来源于国外大麦;V1-10为农家品种所特有,由于该单倍型在世界范围内,仅出现在处于亚热带的中国华南冬大麦区,因此认为是起源于中国的自然变异。HvVRN1的9种单倍型在中国大麦中的出现频率依次为:V1-8(35%)>V1-9(7%)>V1-5(6%)>V1-4(4%)>V1-1(3%)>V1-6(3%)>V1-10(2%)>V1-2(0.6%)>V1-3(0.3%)。野生大麦中,只有2种单倍型V1-4和V1-8,农家品种和育成品种分别包含8和9种单倍型。在地理分布上,单倍型V1-8的分布最广,并且,在青藏高原裸大麦区,几乎全部为V1-8;V1-1和V1-5主要分布在北方春大麦区,尤其在北纬44°N以上,只发现V1-5类型;v1和V1-6主要分布在黄淮和长江流域的冬大麦区,是中国冬性大麦品种的主要基因型;V1-9集中分布在西南高原冬大麦区,V1-10只分布在纬度<25°N的华南冬大麦区。本研究共发现HvVRN1和HvVRN2(V1/V2)等位基因变异组合的18种单倍型,地理分布与HvVRN1的一致,其中,单倍型V1-1/v2和V1-5/v2几乎全部分布在高纬度春大麦区。3.通过对703份大麦在北京秋播、春播和夏播,进行冬春性鉴定与HvVRN1等位变异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大麦的冬春生长习性首先是由HvVRN1决定,而且第一内含子的核心区段“0.44 kb”直接与冬春性相关,该核心区段缺失的单倍型V1-1、V1-2、V1-3、V1-5和V1-10均表现为强春性,并且不受HvVRN2和其他位点的影响。第一内含子存在该核心区段的单倍型v1、V1-4、V1-6、V1-8和V1-9中,春性、半冬性和冬性都有发现,且同时受到HvVRN2和其他位点的影响;但这些单倍型HvVRN1第一内含子其他区段发生缺失片段的大小与冬春性有一定关系,缺失片段越大春性比例越高。4.采用包含覆盖大麦全基因组的7000个snp位点的9k芯片,进行冬春生长习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不管参试材料分为冬性和春性(抽穗和不抽穗)或者分为冬性、半冬性和春性,hvvrn1(5h)和hvvrn2(4h)均显示为与冬春性相关的最主要位点。另外,位于2h染色体的hvcen基因对生长习性也有一定的影响,但7h染色体上的hvvrn3却对生长习性没有作用。除前人报道的这些位点以外,还发现1h、2h和6h染色体上也存在与生长习性显着相关的位点。5.为消除春化基因的干扰,采用包含7000个snp位点的9k芯片,对281份春化不敏感的春性大麦品种,进行了抽穗期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大麦光周期基因ppd-h1(2h)在哈尔滨、北京和青海等多地春播的较长日照条件下,对抽穗期具有显着作用,并且在哈尔滨春播环境下,ppd-h1对抽穗期的影响最大,但是在北京和驻马店两地秋播的较短日照下,对抽穗期没有作用。光周期基因ppd-h2(1h)在驻马店秋播和青海春播环境下,对抽穗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北京夏播和春播以及哈尔滨春播环境下,对大麦抽穗期似乎都没有影响。这进一步证明ppd-h1在长日照下发挥作用,而ppd-h2在短日照下发挥作用。研究还发现,在大麦2h染色体上与抽穗期相关的位点比其他染色体多,并且其53.47-58.78cm区段在多种环境下均极显着影响大麦抽穗期;除哈尔滨和北京顺义春播以外,在其余所有环境条件下,该区段都对大麦抽穗期的影响效应最大。6.在377份中国大麦中,共发现hvvrn3基因67个等位变异位点,包括61个snp和6个插入/缺失,除4个发生在内含子外,其余都在启动子上。根据启动子snp927(t/c)和第一内含子(tc-ag)变异类型,可以区分hvvrn3的显性和隐性。在中国大麦中,hvvrn3(v3)占97.1%,hvvrn3(v3)只占2.9%。hvvrn3基因的67个等位变异共形成10种单倍型。其中,h1和h9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并且h1是该区特有的单倍型;h4只分布在高纬度的东北春大麦区;h2、h7和h8是中国大麦地理分布最广的单倍型。根据多点鉴定,h4是晚熟单倍型,h8为早熟单倍型,两者的抽穗期相差4-15天,在需要早熟品种的生态区,h8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在hvvrn3重要等位变异位点的组合中,t-0-4-ag类型在所有春播环境下都表现晚熟,与c-0-4-tc和c-4-0-tc之间的差异极显着,相差4-12天。7.在381份中国大麦中,共检测到ppd-h1基因44个等位变异位点,包括5个indel和39个snp,分布在启动子、内含子和外显子上,其中外显子上的12个snp变异导致氨基酸突变。ppd-h1基因的这44个等位变异共形成17种单倍型。其中,h2、h4、h5、h6、h12和h15是中国大麦的主要单倍型,h2和h12为青藏高原地区的主要单倍型,h4主要分布在高纬度的东北春大麦区,h5、h6和h15为其余各生态区的主要单倍型。在中国大麦中,光周期基因ppd-h1大部分是以显性ppd-h1形式存在,占87.9%,隐性ppd-h1只占12.1%。8.ppd-h1等位变异与表型之间的线性关联分析发现,位于cct结构域内的一个单核苷酸变异snp37与抽穗期相关显着,并且这个位点只在春播较长日照条件下影响抽穗期,在驻马店和北京两地秋播较短日照下对抽穗期没有影响。在ppd-h1主要的单倍型中,除了驻马店秋播以外,单倍型h5、h6和h15在哈尔滨、北京和青海春播,均表现为早抽穗,与晚抽穗的单倍型h2、h4和h12相差4-14天。在长日照环境下,ppd-h1较ppd-h1早抽穗,并且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但在日照较短的环境下,该基因的显、隐性等位变异之间抽穗期没有差异。9.分子标记鉴定发现,中国大麦以ppd-h1为主,在364份携带显性ppd-h1的材料中,共检测到13个等位变异位点,包含11个SNP和2个插入/缺失,构成9种单倍型。关联分析显示,SNP10(A/G)在除秋播以外的所有环境下,与抽穗期显着相关。根据SNP10(A/G),将PPD-H2的主要单倍型分为早熟和晚熟两种类型。早熟类型包含H2、H3、H4和H6等单倍型。在这4种早熟单倍型中,H6在所有环境下都表现早抽穗,H4在除驻马店以外的所有环境下表现早抽穗。晚熟类型包含H7、H8和H9,在除驻马店秋播环境以外的所有环境下都表现晚抽穗。早熟和晚熟类型两者的抽穗期相差3-13天。(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5-12-01)

李学斌,孙艺铎,李晓,孙启明,迟庆杰[10](2015)在《阿魏菇春化后熟低温处理人工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阿魏菇(Pleurotus ferulae)中文学名为准噶尔阿魏侧耳,因野生寄生或腐生在中药阿魏肥大的根茎部,而得俗名阿魏菇[1]。阿魏菇主要分布在新疆准葛尔盆地边缘,靠近沙漠的个别区域,在印度也有少量分布,野生阿魏菇的分布量非常稀少[2],新疆主要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和木垒等地区[3]。阿魏菇春化后熟低温处理人工栽培技术,解决阿魏菇反季节人工栽培不出菇的问题。其技术方法是,待菌丝长满袋(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15年05期)

低温春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是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作物,生产中早薹是限制其产量的重要因素,而春化是引起早薹的根本原因。在冬贮期对当归苗分别进行-5、0和5℃持续及各温度间的定期转换处理,次年栽植至产区大田以分析不同低温冬储对当归春化早薹的影响。结果表明0℃持续处理早薹率最高,而-5℃处理早薹率最低;-5℃初始短时处理可以促进当归的早薹,而栽前的5℃处理可加快当归芽的发育和生长;在适宜温度下,当归的早薹率与处理日数呈正相关。因此,-5℃持续冬储可抑制当归苗的春化而减少早薹,当归春化是与处理日数相关的连续性事件,这项研究对当归苗冬储和栽培具有参考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温春化论文参考文献

[1].徐巍,刘慧英,高攀.低温春化对乌塌菜抽薹开花的影响[J].中国瓜菜.2019

[2].贾贞,狄胜强,赵菲佚,李叁相,王顺才.不同越冬低温对当归春化抽薹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8

[3].冯岳,褚蔚,隋新霞,黄承彦,崔德周.小麦冬春性人工低温春化鉴定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8

[4].栗延茹.有效低温积累对青花菜春化及花芽分化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7

[5].万珠珠,谭秀梅,牛来春,刘敏,吴亮.不同低温春化天数和赤霉素处理对解除洋桔梗莲座化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6

[6].胡存彪.结球白菜抽薹的激素调控及其低温春化代谢组学研究[D].贵州大学.2016

[7].王凤华,李光远,李盛,蒋燕,王少先.低温春化对樱桃萝卜种子萌发及成花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6

[8].郭蔚华,余敏,刘青香,吴杰,李星广.滇池铜绿微囊藻春化过程与诱导低温间的关系[J].生态环境学报.2015

[9].达瓦顿珠.中国大麦低温春化和光周期基因单倍型及表型关联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10].李学斌,孙艺铎,李晓,孙启明,迟庆杰.阿魏菇春化后熟低温处理人工栽培技术[J].食用菌.2015

论文知识图

低温春化处理时间对朱顶红引进品...同。图2 5类品种未经低温春化的幼...5类品种低温春化10d的幼穗分化...未经低温春化的小麦幼穗分化进程低温春化30 d的小麦幼穗分化进程低温春化20 d的小麦幼穗分化进程

标签:;  ;  ;  ;  ;  ;  ;  

低温春化论文_徐巍,刘慧英,高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