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院教育与理学的发展

宋代书院教育与理学的发展

王峥曦(四川外语学院重庆沙坪坝区400031)

【摘要】理学在发展初期受到很大阻力和挑战,甚至多次遭到宋代统治者的打压,然而理学家们坚持不懈将理学与教育,尤其是书院教育联系起来,传播和交流理学思想,极大地推动了理学的发展、壮大。

【关键词】宋代理学书院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2)05-079-02

理学兴起于宋,而事实上直到南宋后期,理学才得到官方的认可,在理宗朝正式确立了其官方统治思想的地位。在此前的两百多年里,理学大部分时间处于被排挤、打压的境地。即使这样,理学仍然顽强地发展,理学家们非常重视传道,他们在全国各地讲学,将理学与教育,尤其是书院教育联系起来,传播和交流理学思想,极大地推动了理学的发展、壮大。

当时的宋代社会和前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士族彻底推出历史舞台,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量农民丧失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减弱,商业进一步发展;等等。这些变化要求有一种新的思想与之相适应,庆历以后,官员和学者纷纷要求朝廷定出一种正统理论,统一全国的经学思想。熙宁元年,程颢的奏疏写道:"今人执私见,家为异说,支离经训,无复统一,道之不明、不行,乃在于此。"①后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新学成为官方学说,官办教育和科举考试一律以王学为准。然而,程颢等理学家非常反对王安石的改革方针,双方因此产生严重矛盾,程颢多次被免职或辞职,甚至流放。理学也遭到王安石新学的排斥、压制,其生存和延续面临着危机和挑战。因而理学只能借助民间教育力量来传道,理学家通过讲学来传播其思想理论。理学宗师程颐说:"圣学之不传久矣,吾生百世之后,志将明斯道,兴斯文于既绝,力小任重而不惧其难者,盖亦将有冀矣,以谓苟能使知之者广,则用力者众,何难之不易也!"②张载也说:"今欲功及天下,故必多栽培学者,则道可传矣!"③于是,理学与书院教育慢慢结合起来。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形成于唐末、五代,如梧桐书院,"南唐罗仁节、仁裕为讲学之所"。北宋前期,由于官方教育体系受到战乱破坏尚未恢复,民间建立起为数众多的书院。理学先驱、二程的老师周敦颐就曾讲学于濂溪书院等。程颐在洛阳建伊皋书院,聚徒其中,析天理之微,辨人伦之著,二程居洛阳讲学十年,"士之从者,不绝于馆"。他们还曾到嵩阳书院、应天书院等讲学,阐发自己的学术思想。另一理学大儒张载也曾在关中的百泉书院讲学传道。由于理学思想的发展,二程的教育工作显然比周敦颐进步了。首先是初步提出了理学的教学计划。"天理"是以人性天生善良为理论基础,而孔子并无性善的主张,所以二程特别推崇孟子。二程认为"《礼记》之文多谬误者",但他们从《大学》和《中庸》引伸出许多重要的理学观点,因此把它们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与《孟子》和《论语》并列。程颐对学生说:"《大学》,孔子之遗言也。学者由是而学,则不迷于入德之门也。""于《语》、《孟》二书知其要约所在,则可以观五经矣。"④从《大学》入手,先读四书,再读其他经典的理学教学计划已经开始形成。其次是教学内容大大丰富了。从学生所记的语录看,除了四书,二程讲授的还有《易》、《诗》、《书》、《周礼》、《春秋》等,其中尤以《周易》为重。理学教育也在这时进入了成熟阶段。

北宋末,金人大举南侵,腐朽的赵宋政权不堪一击,被迫退守南方。王安石因此被定为祸国殃民的万世罪人而被彻底否定,王氏新学的官方地位也随之丧失。于是,理学、蜀学、浙东事功学派等有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战乱原因,官学遭到破坏,政府对教育管理比较放松,理学大儒充分利用书院的学术传播功能,将书院教育和理学的传播、延续结合起来,有利地推动了理学的发展。理学在南宋经历了两次学禁而不衰,并形成强大的学术阵营和影响力,原因之一就在于充分利用了书院教育。

南宋前期,杨时、胡安国等大儒在书院讲学,为理学的延续与传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杨时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也是南渡后理学传承的关健人物,"凡绍兴初年,尚元佑学术,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杨)时"。⑤杨时一生以传播理学为己任,他曾说:"学而不闻道,尤不学也,创书院而不讲明此道,与无书院等。"杨时讲学的书院很多,包括无锡东林书院,慈溪、常州等地所建龟山书院,毗陵书院,昆陵书院等等。杨时书院讲学对后世理学家的学术传播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借助书院传播理学的另一支力量是以胡安国、胡宏等人为代表的湖湘学派。胡安国是程门的私淑弟子,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著述和教育讲学。南渡后,胡安国隐居衡山,先后讲学于文定书堂、邺侯书院、岳麓书院,培养了大量的门人弟子。其子胡宏创建碧泉书院,继续从事讲学活动。

南宋中期是理学在民间的大发展时期,也是书院教育和理学传播相结合的繁荣期。这一时期,朱熹、吕祖谦、张栻等理学大家都积极投身于书院教育,许多理学学术活动都依托书院进行,书院成为理学学术培育与生长的基地。朱熹在武夷山中辟寒泉精舍、竹林精舍,又在淳熙六年知江西南康军期间复建白鹿洞书院,授徒讲学于其间,"学者云集,讲学之盛,他郡无比"。他还曾在岳麓书院、兴贤书院、城南书院、溪山书院、螺峰书院等讲学。乾道年间,吕祖谦居金华武义明招山,主持丽泽书院,四方之士争逐之。以"婺学"名世的金华学派,除吕氏家族子弟祖俭、祖泰、延年、乔年等人外,较著名的还有叶驰、葛洪、乔行简、时澜、巩丰等,均一时之人杰。张栻问学胡宏于衡山,后又主持岳麓书院,兼教长沙妙高峰之城南书院,延续着湖湘学派。此外,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在江西金溪建槐堂书屋,在贵溪筑象山精舍,从学者众多,不论贵贱。

理学大家在主持书院的过程中,形成了以理学思想为核心的教育风格和特色。在宋朝,一般的官学几乎沦为科举的附庸,学子们入学读书只是为了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求学已经成为一条名利之路。而理学家所从事的书院教育,则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种做法,他们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中举,而在于复兴儒家的道德理想,有点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德育"。朱熹在被视为理学教育纲领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⑥理学家的教学活动都是从身心修养的需要来考虑的,使人肯定儒家的人伦纲常,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掌握修身治人之道。在对知识的探求过程中,始终与道德修养相结合,引导学子把握先天的"性",领悟"天理"的存在。理学家在尊崇传统五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学习,而四书往往超过五经成为理学家讲学的主要内容。朱熹曾说:"某要人先读《大学》,以立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⑦这对学子产生重要影响,后世理学书院也沿袭了这一做法。

通过书院教育,理学更广泛地传播给了当时的士子,被更多人所接受,同时,书院也对理学思想的发展有着深层次的推动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理学家们在书院教学期间,为了更好地向学子阐发自己的观点,都很认真地梳理自身的学术思想,将自己的著作详加修改,或者撰写新的讲义,这些讲义成为日后的重要著作。朱熹在武夷山寒泉精舍讲学时,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就是他的讲义,也代表了朱熹的思想体系。张栻主教岳麓书院期间,专门作了《论语解》十卷和《孟子说》十卷作为教材,这两种著作也集中展现了张栻的学术主张。吕祖谦创办丽泽书院,也留下了《丽泽讲义》,其传世名作、传统史论的精品《东莱博议》也成书于主持丽泽书院期间,它既是丽泽书院的主要教材,也是当时书院学生习作的范文。此外,理学家在书院讲学期间,学生将他们的讲学和日常谈话记录下来,形成"语录",朱熹的《朱子语类》、陆九渊的《语录》和张栻的《答问》都是如此。这种比较自由的形式,更能真实地反映理学家的思想观点。

其次,书院不仅有老师的讲授,也非常重视师生、学生之间质疑辩难,相互切磋,这种讨论、争辩对学术思想的深入有相当促进作用。比较大型的讨论和争辩有点学术研讨会的意味,当时称之为会讲。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不同书院之间的会讲。当时,理学已经发展出不同的学派,例如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派、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他们均以书院作为学术传播阵地,有时会相互邀请讲学,或者是出于学术观点的分歧,彼此感到有讨论辨析的必要,便进行一场会讲。历史上几次著名的会讲。乾道三年,朱熹赴长沙与张栻切磋论学,双方会讲于岳麓书院,就"中和"、"太极"、"仁"等概念展开了讨论,并在主要观点上取得了一致的看法。这是闽学和湖湘学之间的一次大讨论,也是影响双方思想发展的一件大事,朱熹感慨道:"相与讲明其所未闻,日有学问之益,至幸至幸"。⑧更著名的是鹅湖之会。淳熙二年,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等学者会讲于江西铅山鹅湖寺,三家就"为学之方"展开讨论。朱、陆学术宗旨各异,争论十分激烈,最终分歧依旧。在会讲过程中,学者们就某些重要问题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并展开讨论,虽然没有达成一致,但却有利于思想的深入发展。此后,淳熙十年,陆九渊到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学,两种思想的进一步交流、碰撞。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辩难以及不同书院之间的会讲,大大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发展和传播。

经过几代理学家的顽强努力,理学不断发展壮大,终于在南宋后期得到朝廷认可。理学家将理学与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做法对此十分重要。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都将道德教育作为统治工具,这与世界其他很多封建国家不同。古代中国将家族的伦理关系转化为社会的等级秩序,君臣关系与父子关系等同起来,君主实行家长式的专制统治。自汉代起,政府都把极力维护传统伦理的儒学作为统治思想和教育的中心内容,以便将子民教化成为上顺天地,下顺皇帝的"好孩子"。宋朝时,中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后期,以汉学为代表的封建社会前期的经学思想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统治者急需一种"新"儒家思想来维护思想领域的统治。而理学创立后,经过几代理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它发展成一套适应新社会环境的完整思想体系,并且通过教育将它传授给士人学子,使其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南宋后期,理学最终成为官方统治思想,自此,理学开始统治中国学校教育六百多年,直至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的灭亡。

注释:

①《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河南程氏文集》卷一,《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

②《祭刘质夫文》,《河南程氏文集》卷一一,《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

③《张载集·理学理窟·义理》,(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中华书局,1978

④《论书篇》,《河南程氏悴言》卷一,《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

⑤《宋史》卷四二八《杨时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⑥《朱文公文集》卷七四,《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⑦《朱子语类》卷一四《大学一·纲领》,黎靖德编,中华书局,1986

⑧《与曹晋叔书》,《朱熹集》卷二四,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参考书目:

①《中国书院制度研究》,陈谷嘉、邓洪波,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②《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陈学恂、王炳照、郭齐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③《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陈元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④《朱子及其哲学》,范寿康,中华书局,1983

⑤《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徐洪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⑥《中国教育思想史》,孙培青、李国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标签:;  ;  ;  

宋代书院教育与理学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