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孔碳质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碳捕获与封存,多孔碳材料,褐煤,官能团
多孔碳质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党勇[1](2017)在《多孔碳质材料中CO_2捕获及褐煤中CO_2-ECBM的影响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与能源问题日益突出,例如,能源危机和CO_2等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等环境问题。而碳捕获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CCS)技术因其巨大的减排潜力和经济性成为目前缓解温室气体过度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把捕获与分离的CO_2注入不可开采的煤层中,既实现了CO_2的封存降低温室效应又提高了煤层气的采收率提供更多清洁能源,这种技术被称为CO_2-ECBM(Enhanced Coal Bed Methane recovery,ECBM)。此技术涉及到两方面内容,一是CO_2的捕获,其次是CO_2与CH_4在煤中的吸附。多孔碳质材料因具有高的比表面积、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并且对湿度的敏感性小等特性而被广泛用于CCS技术;褐煤因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和表面化学特性使得褐煤成为研究气体吸附的理想系统。石墨炔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惊人的特性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采用-NH_2、-OH、-COOH、-F等官能团修饰以及金属掺杂(Li)等单一或组合的方法通过计算模拟的方式设计了一系列以石墨炔为基础的多孔碳骨架材料。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巨正则蒙特卡洛(GCMC)模拟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孔隙拓扑结构与形态、官能团、金属掺杂等因素对CO_2在多孔碳材料中吸附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面功能化结合超微孔结构对CO_2在超低压下的吸附起决定性作用,而CO_2在高压下的吸附取决于孔体积,比表面积和较宽的PSDs(7.0-20.0?)。在低压下氨基使得二氧化碳吸附具有非常大的提高,羟基和羧基的积极作用较弱,而氟官能团具有负面影响。Li掺杂结合功能化(羟基和氨基)策略在低压下起到了有效吸附分离CO_2的意想不到的协同效应。研究结果突显了Li@GDY-OH作为一种优秀的CO_2俘获和分离材料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运用GCMC模拟结合MD与DFT计算方法研究含氧、氮、硫等官能团对二元混合气体CO_2/CH_4在褐煤中竞争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H_4和CO_2在褐煤中的吸附行为是典型的I型Langmuir等温线,温度对气体吸附产生消极影响。褐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导致二元CO_2/CH_4混合吸附中CO_2比CH_4吸附更加有利。首先,静电相互作用在混合竞争吸附过程中对CO_2具有较大的积极贡献,而对CH_4产生消极的影响。其次,褐煤的孔隙结构为CO_2的吸附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孔隙环境。最后,高含氧官能团、吡啶、噻吩等对CO_2的吸附积极有利,而它们对CH_4吸附的影响较小。含氧和含氮官能团的碱性对CO_2吸附具有较大影响,而含硫官能团的极性是其与CO_2相互作用强弱的决定因素。本文中所获得的知识可为CO_2-ECBM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5-01)
杨慧聪,梁骥,王振兴,安百钢,李峰[2](2016)在《多孔碳质材料在氧还原电催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氧气的电化学还原(氧还原)反应是多种能量存储与转化装置中的关键电化学步骤,氧还原的难易程度决定了这些装置综合性能的好坏。氧还原反应自身的动力学过程缓慢,通常需要催化剂来提高反应速率。碳质材料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见氧还原催化剂铂、钯等贵金属及近期出现的多种非贵金属,大多是负载于各种纳米碳质材料或直接利用掺杂纳米碳质材料作为催化剂,包括各种多孔炭或基于多孔炭的材料。因此,多孔碳质材料的发展对于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从多孔碳质材料制备手段出发,论述了多孔碳质材料在氧还原反应的作用,涵盖了贵金属催化剂载体到非(贵)金属催化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此同时,对新型碳质材料调控多孔结构的方法加以阐述,并对未来新型多孔碳质材料用于氧还原催化剂的前景和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新型炭材料》期刊2016年03期)
刘成宝,陈志刚,陈丰,曹煜,顾诚[3](2012)在《微纳米多孔碳质材料的表面修饰及苯酚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修饰工艺对微纳米多孔碳质材料进行处理,考察了修饰前后材料表面官能团的变化及其对苯酚吸附能力的影响,并结合Boehm滴定、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材料表面官能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高温(800℃)和尿素修饰后,材料的比表面积分别下降了41.9%和19.6%,苯酚吸附性能分别提升了21.2%和37%;经硝酸预改性的样品表面存在大量的羧基和酚羟基酸性基团,尿素改性时更利于吡啶和吡咯结构的生成。(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刘成宝[4](2011)在《负载改性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多孔碳质材料合成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氧化钛P25为主体,利用沉淀法将CeO2以结晶体形式对TiO2表面进行改性,利用稀土元素的储放氧能力来延缓光生载流子的复合,从而提高TiO2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经荧光光谱表征,改性粉体较纯P25粉具有更为优越的光催化性能。将改性后的P25粉负载至膨胀石墨-(本文来源于《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5-17)
刘成宝,陈志刚,陈丰,王炜,曹煜[5](2011)在《微纳米多孔碳质材料的动态吸附性能及其苯酚吸附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膨胀石墨,蔗糖和磷酸为原料,经固化、炭化活化制得了微纳米多孔碳质材料,并考察了材料对苯酚的动态吸附性能。采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和压汞法对材料的孔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可达1978m2/g和0.99cm3/g;活性炭以炭膜的形式涂覆在膨胀石墨的内外孔壁上,经计算及电镜观测,厚度约为100nm。材料对苯酚的最大静态吸附量为241.2mg/g,略大于商业活性炭的220.4mg/g,而最高动态吸附量约为商业活性炭的3倍。另外对材料的苯酚吸附动力学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吸附动力学曲线主要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本文来源于《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5-17)
古可隆,顾瑞生,张天健,严立楠,刘军利[6](1999)在《多孔碳质材料微结构和电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大容量电容器又叫双电层电容器,它的静电容量是同体积普通电容器的105~106倍,是现代电子工业的重要元件之一。双电层电容器的极板是对特定电解质具有优良吸附性能的多孔碳质材料———活性炭制成的。本研究采用不同的化学物理手段对含碳原料进行适当处理,同时采用现代仪器和化学分析方法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多孔碳质材料的孔隙容积、孔半径分布、比表面积、含氧基团、吸附性能对静电容量、等效串联电阻等电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和优化了制备技术路线并分批制备了2、20、2500kg的活性炭,经使用单位试制静电容量0047~10法拉双电层电容器表明,所研制的活性炭满足要求,为双电层电容器的电极板材料国产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行的技术路线(本文来源于《林产化学与工业》期刊1999年02期)
多孔碳质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氧气的电化学还原(氧还原)反应是多种能量存储与转化装置中的关键电化学步骤,氧还原的难易程度决定了这些装置综合性能的好坏。氧还原反应自身的动力学过程缓慢,通常需要催化剂来提高反应速率。碳质材料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见氧还原催化剂铂、钯等贵金属及近期出现的多种非贵金属,大多是负载于各种纳米碳质材料或直接利用掺杂纳米碳质材料作为催化剂,包括各种多孔炭或基于多孔炭的材料。因此,多孔碳质材料的发展对于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从多孔碳质材料制备手段出发,论述了多孔碳质材料在氧还原反应的作用,涵盖了贵金属催化剂载体到非(贵)金属催化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此同时,对新型碳质材料调控多孔结构的方法加以阐述,并对未来新型多孔碳质材料用于氧还原催化剂的前景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孔碳质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党勇.多孔碳质材料中CO_2捕获及褐煤中CO_2-ECBM的影响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2].杨慧聪,梁骥,王振兴,安百钢,李峰.多孔碳质材料在氧还原电催化中的应用[J].新型炭材料.2016
[3].刘成宝,陈志刚,陈丰,曹煜,顾诚.微纳米多孔碳质材料的表面修饰及苯酚吸附性能[J].硅酸盐学报.2012
[4].刘成宝.负载改性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多孔碳质材料合成及其性能研究[C].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1
[5].刘成宝,陈志刚,陈丰,王炜,曹煜.微纳米多孔碳质材料的动态吸附性能及其苯酚吸附动力学[C].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1
[6].古可隆,顾瑞生,张天健,严立楠,刘军利.多孔碳质材料微结构和电性能的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