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共同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共同体,道德,动物,卢梭,康德,平等主义,目的。
道德共同体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王莹莹,董军[1](2019)在《绿色哲学视角下道德共同体范围的扩大发展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哲学理论的发展可以说是道德共同体的范围不断扩大,当然这也是绿色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非人类中心主义摒弃了以人类存在是生物系统中的核心,其独特的内在价值特性决定了人类是惟一合理存在的伦理主体的人类中心主义缺陷,将道德关怀对象从人发展到生物界,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动物权利解放论、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中心论,在这个可思虑的年代里,道德思考将道德共同体范围由个体走向群体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对现代绿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孙嘉蔚,程亮[2](2019)在《学校作为道德共同体的可能性及其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教育的开展,通常离不开行政系统的支持和调控。接受指示、应付检查几乎是每所学校都会频繁面临的常规事务。但是,诸如视察、验收、督导、评比、考核等行政手段,作为强制性的事项,不仅给学校和教师造成一定负担,而且助长、滋生出越来越多的造假现象,对学校道德生态造成严重影响。集体造假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育体制和行政体制及其官僚主义风气,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和教师有理由选择"适(本文来源于《教育伦理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郭宇航[3](2019)在《康德论道德共同体和个人道德进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里,康德将理想道德社会共同体论述为共同体内部人与人之间目的保持一致。当代学者批评康德理想道德共同体的概念忽视了对个人道德发展的考察。因此,将试图重新审视在整个康德体系中的共同体概念,指出康德在道德、美学和政治着作中寻找并做出共同体同个人道德进步协调发展的论述。康德运用语言学方法阐述个体如何在共同体中相互作用,个体逐渐具备道德素养,愿意遵守与他人目的和准则相一致的准则。康德对道德和宗教关系的系统论述,指明了一条趋近实现理想道德共同体的现实路径。(本文来源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杨尚龙,刘梓任[4](2019)在《卢梭的道德共同体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契约论发端于17世纪,卢梭在启蒙时代思想碰撞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契约论者的理论,他基于人民主权等观念阐述的是一种共同体主义的契约论,但是在他留世的文本中并未专门阐发共同体思想,而是深埋于他的社会契约论之中。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共同体主义的理论色彩,而并未深究卢梭共同体的全部内容。本文旨在透过文本勾勒出他的共同体构想。这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06期)
胡茂云[5](2018)在《高校教师道德共同体的建构和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教师是以群体为单位在高校德育中发挥作用的。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道德转型,探讨教师道德共同体的建构,不仅对维护高校秩序及教师的精神家园有重要意义,更对培养具有德性之美的大学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教师道德共同体的建构,旨在通过建立共同的道德价值判断、道德意识、价值信念、价值认同或相关德性,组成一个学习的、关怀的、同辈的、包容的、探究的、具有共生共存关系的教师职业组织形式。高校教师道德共同体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高等教育》期刊2018年24期)
李慧玲,孟亚[6](2018)在《构筑道德共同体:高校德育生存状态的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一些高校教职员工"失德""失范"的现象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不少有识之士对这些消极现象多有关注和担忧。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制度的桎梏、利益的驱动、价值取向的偏差是造成高校"道德危机"的主要原因。高校应该成为一个道德共同体,其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基本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各方面工作符合大学道德、大学精神,并使德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本文来源于《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潘娜[7](2018)在《用“对话”建设学校道德共同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概念,是指具有共同价值取向、关系密切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共同体主要有叁种形式:一是话语共同体,指拥有共同的谈资、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话语体系的团体;二是实践共同体,指强调参与和交流,使实践合法化的团体;叁是学习共同体,指以社会协商的方法,构建知识的学习型组织。道德共同体是话语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的综合,在道德认知、道德价值判断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共同践行一种或几种道德行为。学校内部的道德共同体,本质上是一种学习共同体,通过生活(本文来源于《教育家》期刊2018年07期)
曹锦清,张贯磊[8](2018)在《道德共同体与理想社会:涂尔干社会理论的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涂尔干社会理论的核心是致力于寻找现代社会秩序的生成路径,随着宗教、家庭等传统社会联结纽带的式微,现代社会呈现失范的病态。涂尔干认为,惟有社会才能取代宗教、家庭等共同体组织成为现代社会的联结纽带并赋予个体以"信仰",使社会成为继宗教之后个体的"皈依",社会也因此成为道德的理想中心。同时,涂尔干通过道德科学的构建,解决了现实社会与理想社会的过渡问题,并认为道德规范来源于经验现实,且对经验现实具有规定性。因此,现代社会失范问题的解决须诉诸于道德共同体的重建,通过职业伦理及道德教育来构建新的"集体意识",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龚浩宇,龚长宇[9](2017)在《道德共同体的现代建构——基于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滕尼斯较早根据人类群体生活结合状态的差异作了共同体与现代社会两种类型的划分。共同体是人的意志完善的统一体,是持久和真正的具有道德性的共同生活。现代社会的发展及现代性的展开以多种方式加剧了对逝去道德共同体的乡愁:眷恋其自然而然性、默然一致性、和睦性以及道德性等。同时现代社会也创造了道德共同体再建构的新形态:即业缘群体意义上的职业道德共同体、日常生活意义上的社区地缘道德共同体、基于政治认同的民族国家道德共同体以及基于规避现代社会风险意义上的人类命运道德共同体。(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7年06期)
张敏,严火其[10](2017)在《WTO道德共同体的潜在扩张——欧盟海豹案中动物福利道德关切的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福利属于动物伦理观念的一种,WTO通过欧盟海豹案将动物伦理问题纳入公共道德考量的范围,这也意味着WTO并不排斥将更广阔的环境伦理纳入其考虑之中。在当前WTO体系下,贸易与环境之间存在诸多深层次的冲突。将环境伦理纳入WTO的公共道德范围,将有助于这些冲突的解决。(本文来源于《区域环境资源综合整治和合作治理法律问题研究——201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8-25)
道德共同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学校教育的开展,通常离不开行政系统的支持和调控。接受指示、应付检查几乎是每所学校都会频繁面临的常规事务。但是,诸如视察、验收、督导、评比、考核等行政手段,作为强制性的事项,不仅给学校和教师造成一定负担,而且助长、滋生出越来越多的造假现象,对学校道德生态造成严重影响。集体造假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育体制和行政体制及其官僚主义风气,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和教师有理由选择"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共同体论文参考文献
[1].王莹莹,董军.绿色哲学视角下道德共同体范围的扩大发展及其意义[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孙嘉蔚,程亮.学校作为道德共同体的可能性及其建构[J].教育伦理研究.2019
[3].郭宇航.康德论道德共同体和个人道德进步[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杨尚龙,刘梓任.卢梭的道德共同体思想研究[J].山西青年.2019
[5].胡茂云.高校教师道德共同体的建构和意义[J].中国高等教育.2018
[6].李慧玲,孟亚.构筑道德共同体:高校德育生存状态的转向[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
[7].潘娜.用“对话”建设学校道德共同体[J].教育家.2018
[8].曹锦清,张贯磊.道德共同体与理想社会:涂尔干社会理论的再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9].龚浩宇,龚长宇.道德共同体的现代建构——基于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的阐释[J].道德与文明.2017
[10].张敏,严火其.WTO道德共同体的潜在扩张——欧盟海豹案中动物福利道德关切的评析[C].区域环境资源综合整治和合作治理法律问题研究——201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