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代选择论文-杨健康,胡祚,李志芹

早代选择论文-杨健康,胡祚,李志芹

导读:本文包含了早代选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铃薯,实生苗,早代

早代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杨健康,胡祚,李志芹[1](2018)在《马铃薯杂交实生苗培育与早代选择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常规杂交育种是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育种成效,实生苗的培育及早代选择是关键技术。通过塑料育苗盘温室育苗后带土移栽到大田,移栽成活率高;实生苗当代可进行抗病性、熟性、块茎特征以及结薯习性的初步选择,而对产量、商品率、品质性状在实生苗当代选择效果有限,应在无性一代选择。(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徐秀花[2](2013)在《谈马铃薯杂交实生苗培育与早代选择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农副食品,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的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各种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种植理论层出不穷,从而为马铃薯的增产和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马铃薯杂交实生苗培育是现代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对马铃薯进行选种时必不可或缺的手段,同时其也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实生苗培育的重要技术。然而就我国目前马铃薯杂交实生苗培育和早代选择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严峻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马铃薯杂交实生苗的培育,同时还影响到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而为了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和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大对其的分析研究力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马铃薯种植的深入分析,然后对马铃薯杂交实生苗培育和早代选择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同行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致富向导》期刊2013年06期)

黄明波,谭君,李庐江,杨克诚,杨俊品[3](2010)在《抗玉米纹枯病早代材料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已定位的两个SSR标记phi116和umc1044对CML270×掖478的145个F2:4家系进行玉米抗纹枯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果表明,单个标记和两个标记选择对抗病家系和感病家系中选率差异不大。利用phi116和umc1044分别选择与抗病亲本CML270相同带型的家系,抗病家系中选率分别为27.3%和20.0%,选择与感病亲本掖478相同带型的家系,感病家系中选率分别为95.8%和93.3%;同时使用phi116和umc1044时,抗病家系中选率为29.5%,感病家系中选率为93.8%。利用标记phi116和umc1044对玉米纹枯病抗病材料进行早代选择是有效的,可淘汰大量感病家系,大大减轻工作量。(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0年05期)

徐磊[4](2009)在《小麦抗倒性状的评价与早代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抗倒性不同的20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分析了茎秆基部第二节间鲜干密度抽穗至成熟期的变化特点,鲜干密度与产量性状及其它形态与生理指标的关系;以其中6个抗倒性不同的亲本组配6×6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分析了抗倒性状的遗传力和配合力效应;通过两个组合(山农3068×济南4072、山农3068×济麦20,简称A、B)的F2、F3群体,研究了抗倒性状的直接选择效果,以及选择单一抗倒性状对其它抗倒性状、形态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旨在探讨直接利用基部节间茎秆鲜干密度来评价小麦品种抗倒性的可行性,以及杂种早代抗倒性状的选择效应,为抗倒性的评价与早代选择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基部第二节间茎秆密度可以有效地评价植株抗倒性的相对强弱。小麦茎秆抗倒性的强弱与基部节间茎秆鲜干密度值的大小密切相关;鲜密度随灌浆过程的进行基本呈递减趋势,蜡熟期为最低;但在灌浆中期干密度较高但变化幅度较大的品种抗倒性较差。基部二节间茎秆鲜干密度与茎秆机械强度(r=0.500**,0.650**)、单株鲜重、基部节间鲜干重、壁厚等形态生理指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倒伏指数呈极显着负相关(r=-0.561**,-0.478**);基部二节间茎秆鲜干密度与不孕小穗数(r=-0.370**,-0.550**)、亩穗数(r=-0.426**,-0.507**)等呈极显着负相关,与穗粒数呈显着正相关(r=0.230*,0.240*)。2.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基部第一二节间内外径、大维管束数目、基部第二节间干重等性状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力;基部第一节间干重、基部第一二节间干密度、总鲜重、大小维管束宽度、机械强度、厚壁组织长度、重心高度、倒伏系数等性状的遗传力中等;基部第一二节间长度、小维管束数目、薄壁组织长度、基部第一二节间壁厚等性状的遗传力较低。3.通过6×6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得到的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重心高度、倒伏指数、机械强度、基部一二节间茎秆的干重和干密度、第二节间的长度和内外径、小维管束数目、大维管束宽度、以及厚壁组织和薄壁组织长度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反交效应差异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根据杂交子代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值的分析,A1、A2和A4为抗倒性优良亲本,从36个杂交组合中选出A1×A3、A1×A4、A3×A2、A5×A2、A2×A6、A4×A5组合为优良组合。4.对A、B两个组合的重心高度、机械强度、倒伏指数、基部节间茎秆单位长度干重和茎秆密度5个指标进行直接选择,从两组合平均趋势上看,各指标均获得了符合育种需要的遗传进度(方向),其中以直接选择茎秆密度的相对效率最高,直接选择倒伏指数的相对效率最低。5个指标(选择增效)顺序为:茎秆密度>机械强度>单位长度干重>重心高度>倒伏指数。5.单一抗倒性状的选择对其它抗倒性状的影响不同。(1)重心高度的选择对机械强度(11.291%,5.100%)、倒伏指数(-11.979%,-8.622%)、基部第二节间长度和干重(18.877%,2.389%)等性状均为有利增效,基部第二节间干密度和壁厚的遗传进度两个组合中不一致。(2)机械强度的选择对基部节间茎秆的干密度(9.298%,6.428%)为增效,重心高度、倒伏指数、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的选择两个组合不一致。(3)倒伏指数的选择对重心高度为负增效,单位长度干重(11.673%,9.323%)为正增效,其它抗倒性状两个组合均不一致。(4)茎秆密度的选择后,两个组合的重心高度、机械强度(9.943%,66.089%)、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4.490%,43.345%)均利于育种选择,其它性状两个组合均不一致;(5)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的选择对重心高度和基部节间茎秆的干密度两个组合一致,为有利增效,其它性状两个组合不一致。从单一抗倒性状选择后其它抗倒性状获得的相关增效的平均趋势上看,以选择茎秆密度对其它性状的平均增效最高,效果最好。6.不同抗倒性状的直接选择,对形态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在性状间及组合间差异较大。重心高度选择后,茎高、穗长、倒二叁节间长度、结实小穗数、不孕小穗数、穗粒数、单株穗数和单株产量均为有利增效;机械强度选择后,只有单株穗数(19.705%,3.968%)为有利增效,其它性状两个组合增效方向不一致;倒伏指数的选择后,倒叁节间长度、单株穗数和单株产量为有利增效,其它性状两个组合的增效方向不一致;茎秆密度选择后,单株穗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为正增效,且两个组合的单株产量增效相对较高(4.436%,6.896%);单位长度干重的选择后,单株穗数(19.045%,0.818%)和千粒重(0.383%,10.317%)为正增效,且单株产量为负增效。总体结果显示,早代中对抗倒性的选择以茎秆密度的直接选择效果较好,且通过茎秆密度的选择为在杂种早代实现抗倒和高产性的同步提高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9-05-30)

董建力,惠红霞,王敬东,李树华[5](2008)在《小麦聚合杂交早代Dx5优质基因的分子标记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抗条锈基因(Y rx)、抗白粉病基因(Pm 21)聚合,转入宁夏高产、优质(2*、17+18、5+10)小麦品种中,利用分子标记检测出多抗基因聚合体单株,以多抗聚合体单株为材料进行Dx5基因的分子标记选择。结果表明,Dx5基因的特异引物能扩增出片断为450 bp的条带,生化标记证明凡是能扩增出450 bp片段的单株均含有5+10亚基条带,分子标记与生化标记结果一致,说明利用Dx5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选择5+10优质亚基是可靠的、可行的。从多抗基因聚合体F3中选到3株具有Dx5基因的材料。Dx5基因的分子标记技术与SDS-PAGE图谱技术各有所长,两者结合应用结果更好。(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08年11期)

张艳萍[6](2008)在《马铃薯杂交实生苗培育与早代选择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常规杂交育种是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育种成效,实生苗的培育及早代选择是关键技术。通过营养钵温室育苗后带土移栽到大田,移栽成活率高;实生苗世代可进行抗病性、熟性、块茎特征以及结薯习性的初步选择,而对产量、商品率、品质性状在实生苗当代选择效果有限,应在无性一代选择。(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08年18期)

钱春荣,冯延江,杨静,刘海英,金正勋[7](2007)在《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选择对杂种早代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品质和产量性状不同的4个粳稻品种配制2个杂交组合,研究籽粒蛋白质含量选择对水稻杂种早代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各品质性状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在9.73%-94.99%;直链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间存在明显的动态关系;稻米味度值先是随着蛋白质含量的下降而增加,当蛋白质含量下降到某一临界值后,随蛋白质含量下降而下降,蛋白质与直链淀粉含量适中的后代株系味度值较高;在蛋白质含量水平较高时,稻米RVA谱特性随着蛋白质含量的下降有所改善,但蛋白质含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则又会导致RVA谱特性变劣;蛋白质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变劣,协调蛋白质与直链淀粉含量的平衡关系是提高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07年03期)

刘海英[8](2007)在《水稻杂种早代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遗传变异及选择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蒸煮食味品质是稻米的重要品质性状,而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主要内在因素之一,而且,杂种早代是性状发生分离和选择的重要世代。因此,研究水稻杂种后代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遗传变异及选择效果对水稻优质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试验选用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4个粳稻品种配制2个杂交组合,即系选1号×通769和东农423×藤系180,研究其杂种F_2~F_5代植株的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遗传变异及早代定向选择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在杂种后代中有广泛的遗传变异,2个组合F_2代植株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分离均呈单峰分布,其中组合Ⅰ呈正态分,组合Ⅱ呈正向偏态分布,且都倾向于低直链淀粉含量,有较多的超亲变异,为高、低直链淀粉含量的定向选择提供了广泛的变异材料。双亲之间无主效基因的差异,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主要受微效多基因控制,杂种早代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但也存在一定的显性效应。早期世代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力为64.48%~95.34%,随世代的推进而递增。世代间直链淀粉含量相关显着,并且邻近世代间的相关程度更高。以直链淀粉含量为后代选择指标,对杂种F_2代起分别向高、低直链淀粉含量进行逐代的定向选择,则后代的直链淀粉含量可得到显着的提高或降低,并且向低直链淀粉含量方向选择所获得的选择增效大于向高直链淀粉含量的选择,通过传统的选择方法对杂种后代直链淀粉含量向高、低两个不同方向进行定向选择,可以选出超高亲和超低亲的后代。早期世代直链淀粉含量的选择强度不宜太大,F_2代植株的选择率以15%为宜,而F_3、F_4和F_5代植株的选择率以10%为宜。优先选择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对杂种后代的蒸煮食味品质及产量性状均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因杂交组合及性状不同而异。在蒸煮食味品质性状中粘滞峰消减值和下降粘度值的变异度最大,而在农艺性状中抽穗期的变异度最大。直链淀粉含量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以及蒸煮食味品质性状彼此间的关系是随直链淀粉含量不同而发生相关程度和相关性质的变化。直链淀粉含量与蒸煮食味品质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直链淀粉含量过高或过低,食味品质均不同程度的变劣。直链淀粉含量为中等水平的后代具有较好的食味品质。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是稻米的主要成分,是影响蒸煮食味品质的主要因素,二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相关关系,因此协调直链淀粉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是改良稻米品质的重要途径。SSR分子标记的遗传相似系数,在组合Ⅰ中,单个杂种后代的遗传相似系数平均值变幅为0.468~0.624,总平均值为0.556,成对杂种后代中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值为0.929,最小值为0.143;在组合Ⅱ中,单个杂种后代的遗传似系数平均值变幅为0.500~0.595,总平均值为0.560,成对杂种后代中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值为0.938,最小值为0.125。亲本与杂种后代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高的后代株系大都与高亲聚在一起,而直链淀含量低的后代株系大都与低亲聚在一起。杂种后代某一性状的连续定向选择,其后代的遗传背景容易偏向于双亲之一,被选的后代亲缘关系与双亲之一很紧,不利于聚合双亲的优良基因和后代的遗传多样化。(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07-04-10)

张勇,张立平,阎俊,张艳,王德森[9](2006)在《普通小麦面筋强度早代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中优9507为母本,与安农91168、高优503、冀5099、晋麦45和鲁麦5号5个筋力不同的品种配制杂交组合,用亲本、F1、F2和F2:3家系研究了SDS沉降值与和面时间的分布,分析了沉降值的遗传力和选择响应。结果表明,组合间F2、F2:3沉降值及F2:3和面时间超高亲比例存在差异,以强筋与强筋、强筋与中强筋品种所配杂交组合中优9507/安农91168、中优9507/高优503和中优9507/冀5099的超中优9507比例较高,F2和F2:3家系沉降值超中优9507比例分别为55%、30%、30%和74%、41%、53%,F2:3家系和面时间超中优9507比例则分别为76%、39%、27%。沉降值的狭义遗传力较高,为43%~70%,适合进行早代选择。沉降值的实际选择响应与选择强度关系不大,较高的选择压力并不一定能获得相应的选择响应,在本研究中,所有组合可都采用10%的选择压力。组合间沉降值的实际选择响应存在差异,以中优9507/安农91168组合(强筋×强筋)进行品质改良效果较好。在亲本选配时应尽量选用面筋强度中等以上的品种作亲本,建议在F2用沉降值、F3用和面仪参数作为选择指标来改良面筋强度。(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6年11期)

高海涛,张灿军,吴少辉,张学品,段国辉[10](2006)在《水旱协调选择混合育种中冬小麦性状遗传相关分析及其早代性状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完善水旱协调选择混合小麦育种方法,以不同生态类型的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充分灌溉、旱作雨养单株稀播、旱作雨养产量比较和干旱棚抗旱性鉴定3种生态环境4种处理,分别研究了冬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对应性状相关关系及性状遗传力。结果表明,(1)产量比较试验中,小麦的抗旱性与成穗数呈显着正相关,与经济系数呈较大正相关;在旱作雨养单株稀播条件下,小麦抗旱性与单株次生根数呈显着正相关,与基部不孕小穗数呈显着负相关,与株高呈较大正相关;在充分灌溉条件下抗旱性与农艺性状则无显着相关。(2)按照育种目标,充分灌溉条件下单株选择田选择的重点性状是千粒重、单株成穗数、穗长、株高,旱作雨养条件下,单株选择的重点性状是千粒重、穗长、单株次生根数。(3)不同生态环境下各性状的遗传力有所不同,穗长、株高、千粒重、基部不孕小穗在水旱两种环境下遗传力较高,因而具有双重的选择高效率,易于早代进行双重选择;遗传力高、易于早代选择的其他性状,在旱作雨养环境下为顶部不孕小穗数、单株次生根条数,在充分灌溉环境下为主茎小穗数、主茎穗粒数,而单株成穗数、单株产量不宜进行早代选择。(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早代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铃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农副食品,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的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各种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种植理论层出不穷,从而为马铃薯的增产和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马铃薯杂交实生苗培育是现代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对马铃薯进行选种时必不可或缺的手段,同时其也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实生苗培育的重要技术。然而就我国目前马铃薯杂交实生苗培育和早代选择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严峻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马铃薯杂交实生苗的培育,同时还影响到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而为了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和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大对其的分析研究力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马铃薯种植的深入分析,然后对马铃薯杂交实生苗培育和早代选择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代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1].杨健康,胡祚,李志芹.马铃薯杂交实生苗培育与早代选择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18

[2].徐秀花.谈马铃薯杂交实生苗培育与早代选择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3

[3].黄明波,谭君,李庐江,杨克诚,杨俊品.抗玉米纹枯病早代材料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初步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10

[4].徐磊.小麦抗倒性状的评价与早代选择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

[5].董建力,惠红霞,王敬东,李树华.小麦聚合杂交早代Dx5优质基因的分子标记选择[J].甘肃农业科技.2008

[6].张艳萍.马铃薯杂交实生苗培育与早代选择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

[7].钱春荣,冯延江,杨静,刘海英,金正勋.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选择对杂种早代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7

[8].刘海英.水稻杂种早代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遗传变异及选择效果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

[9].张勇,张立平,阎俊,张艳,王德森.普通小麦面筋强度早代选择研究[J].作物学报.2006

[10].高海涛,张灿军,吴少辉,张学品,段国辉.水旱协调选择混合育种中冬小麦性状遗传相关分析及其早代性状选择[J].麦类作物学报.2006

标签:;  ;  ;  

早代选择论文-杨健康,胡祚,李志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