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对菱角不同部位进行相关研究,以期提高对棱角的果壳、果肉的综合利用。提取菱角果壳、果肉中醇溶性与水溶性物质,并测定其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同时,检测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抗脂质过氧化能力等指标以评价各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果壳醇溶性提取物中皂苷、多酚、黄酮含量,及水溶性提取物中多糖含量分别为(31.18±2.33)、(189.52±5.31)、(56.12±2.98)、(139.72±4.22)mg/g,均显著高于果肉。此外,对各提取物而言,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各抗氧化指标均随之增高,整体体现为果壳醇溶性提取物>果壳水溶性提取物>果肉醇溶性提取物>果肉水溶性提取物。菱角果壳中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且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该结果可为菱角的深入加工,尤其是菱壳的再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崔美林,于有伟
关键词: 菱角果壳,菱角果肉,醇溶性提取物,水溶性提取物,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来源: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年16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轻工业手工业
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分类号: TS255.1
DOI: 10.13995/j.cnki.11-1802/ts.020965
页码: 122-127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943K
下载量: 254
相关论文文献
- [1].河南产丹参水溶性提取物提取工艺研究[J]. 中医学报 2012(08)
- [2].香菜水溶性提取物排铅效果的初步研究[J].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3].丹参水溶性提取物缓释微丸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研究[J]. 中药材 2016(09)
- [4].何首乌水溶性提取物在体外对缩血管物质诱导的血管平滑肌收缩的拮抗作用[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20(03)
- [5].文蛤肌肉水溶性提取物褐变及其抑制研究[J]. 中国食品学报 2017(11)
- [6].杨梅叶水溶性提取物的抗氧化、抗菌活性与防腐应用[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4(02)
- [7].沙葱水溶性提取物对绵羊瘤胃发酵功能(体外)的影响[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 [8].茜草水溶性提取物减少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内脏脂肪[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7(09)
- [9].沙葱提取物中营养成分的分析[J]. 畜牧与兽医 2008(05)
- [10].2株海洋真菌的鉴定及其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J]. 中国生物防治 2010(S1)
- [11].一测多评HPLC法测定丹参水溶性提取物中4个水溶性成分含量[J]. 现代中医药 2014(01)
- [12].大青叶水溶性提取物对登革病毒抑制作用及机制探讨[J]. 海峡药学 2013(07)
- [13].海带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2)
- [14].藏药镰形棘豆毒性及化学成分相关性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14(07)
- [15].白花丹参不同部位的红外光谱三级鉴定[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09)
- [16].赤芍与白芍的药理作用比较[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03)
- [17].中国南海多棘海星水提物抗皮肤真菌的活性分析[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3(03)
- [18].龙眼果肉水溶性提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09)
- [19].香烟烟雾水溶性提取物对肝细胞线粒体的损伤[J]. 毒理学杂志 2008(02)
- [20].中药提取物对鸡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J]. 家畜生态学报 2013(03)
- [21].水溶性仙草提取物制备及其挥发性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J]. 食品科技 2014(05)
- [22].昆仑雪菊水溶性黄酮的制备及初步鉴定[J]. 亚太传统医药 2010(10)
- [23].鼎突多刺蚁水溶性提取物抗疲劳功能实验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 2008(31)
- [24].蓝莓叶水溶性和醇溶性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J].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4(02)
- [25].石榴果皮水溶性提取物的抗球虫活性分析[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9(12)
- [26].小麦胚芽水溶性提取物的体外抗乳腺癌活性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13(07)
- [27].均匀设计筛选理气活血中药提取物优化配伍的实验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9)
- [28].红外光谱法对贮藏白花丹参各部位的分析与评价[J]. 光散射学报 2011(04)
- [29].新疆软紫草提取物抗HIV-1体外活性研究(Ⅰ)[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9(04)
- [30].柿果实水溶性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