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联机理论文_杜朋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偶联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偶联剂,水泥浆,化学键,表面张力,碳酸盐,碳氢,血吸虫。

偶联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杜朋辉[1](2018)在《水中新兴有机污染物的聚合偶联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源性新兴有机污染物不断进入水环境,浓度低但生物毒性强,其环境风险日益受到关注。同时,由于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种类繁多、且浓度远高于新兴污染物,常规废水深度处理方法难以针对性去除浓度更低、毒性更强的的新兴有机污染物。因此,如何在其他污染物共存的情况下有效控制水中新兴有毒有机污染物一直是水和废水深度处理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为此,本文针对水中低浓度高毒性的新兴有机污染物,研究在生物酶、锰氧化合物和过氧乙酸叁种弱催化氧化及无外源催化剂/氧化剂体系下,新兴污染物与其他有机污染物发生聚合/偶联的反应途径与机理,并采用计算化学手段预测反应活性位点与聚合产物毒性变化,实现污染物选择性深度去除与解毒,为深度处理新兴有机污染物提出一种新思路与方法,主要工作为:(1)在生物酶催化体系,研究了硫醇类药物卡普托利(CAP)在酚类腐殖酸模拟物存在时的动力学行为与聚合/偶联机理,并通过计算化学福井函数预测聚合反应中间产物结构及活性位点,发现不同酚类结构经过漆酶催化单电子氧化作用后可生成醌类、碳正离子自由基等活性中间产物,显着影响后续与CAP继续发生亲核加成/取代等反应途径与产物,最终CAP以C-S-C共价键的形式进入腐殖酸结构,实现硫醇类污染物的深度去除。进一步基于密度泛函(DFT)理论计算,深入阐释氯酚类污染物在酶催化单电子氧化中的反应机理,并优化酶-电催化耦合技术,通过电流与CO_2协同控制氯酚类污染物的聚合过程,减少氯醌类毒性中间产物的产生,实现酶-电催化聚合解毒的协同与调控。(2)针对雌二醇(E2)类内分泌干扰物,分别在MnO_2直接氧化和MnO_2复合材料光催化体系,研究了 E2去除动力学和反应机理,结果表明MnO_2复合材料对E2的去除比单独MnO_2有显着促进效果。并进一步采用计算化学方法对活性中间产物E2酚氧自由基的自旋密度和电荷分布进行分析,发现复合材料中的MnO_2组份在提高材料光催化活性外,可通过单电子氧化E2分子产生E2酚氧自由基,激活了光催化氧化中羟基自由基亲电偶联反应,从而大大促进了后续的E2氧化降解反应。(3)研究了过氧乙酸弱氧化剂对有机物的直接或间接氧化聚合过程,发现过氧乙酸在直接氧化氨基酸分子过程中反应速率较慢,且反应产物主要为加氧产物以及相应的二聚体衍生物。同时,使用钴离子高效激发过氧乙酸溶液生成相应的活性自由基形态,如CH3C(=O)O·,CH3C(=O)·,·OH和·CH3等,与有机污染物发生亲电/亲核加成反应,实现污染物的偶联去除。其中,在氧化水晶紫染料实验中,由于活性自由基在助色官能团上的加成作用,反应液出现了不断的颜色变换现象。进一步基于量子化学计算所得有机物结构物化参数和其在钴离子激发过氧乙酸氧化体系中的反应活性之间的关系,建立定量构效关系模型(QSAR),公式为kPAA· =1.573-6.96l×(ELEMO-EHOMO)-0.676×#Charge,有效预测有机污染物在钴离子激发过氧乙酸体系中的偶联反应活性。(4)研究了在无外源催化剂/氧化剂存在条件下,氯醌类高毒性污染物与水中氨基酸小分子之间的聚合偶联解毒机理,并基于反应产物鉴定及细菌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提出水中富电氨基酸通过亲核加成/取代反应进入氯醌类毒性污染物结构,以C-N-C共价键形式占据氯醌类污染物活性位点使其毒性降低。计算化学研究表明,氯醌类污染物结构和相应物化参数,如ELUMO值的不同,导致其相应的亲电指数,氧化能力和初始毒性也有差异,显着影响了聚合偶联解毒途径及产物毒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8-06-01)

陈照强[2](2017)在《卤键、碳氢活化偶联机理的量子化学计算及药物结合口袋的识别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的研发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时间,一个新药的上市大约需要花费18亿美元,耗时13年。过去药物的来源主要有这几种方式:1.根据经验对天然产物进行筛选;2.高通量筛选内部或者商业化合物库;3.化学合成。传统方式发现新药的效率低下,因此需要新的模式和策略来加速药物的研发速度。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为药物研发带来了新的机遇。药物虚拟筛选极大地提高了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效率。量子化学在计算分子间作用力、辅助化合物的手性鉴别、解释化学反应机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分子动力学能够模拟蛋白质的动态变化,解释生物机制并指导生物实验。计算和实验在药物研发中相互配合,降低药物研发成本,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叁个部分:1.运用量子化学研究卤键和化学反应机理;2.发展蛋白质口袋探寻新方法并开发相应的软件;3.通过虚拟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第一部分包括第二章及第叁章。第二章为药物-靶标间卤键作用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卤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共价作用,其强度和氢键相当,但具有更强的方向性。卤素原子头部存在正电势区域,称为σ-hole区域,通过该区域和其它原子的负电势区域发生吸引作用。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带有羧基的含卤小分子在去质子化后带有负电荷,σ-hole区域的表面静电势显示为负值,但仍然存在VS,max。在真空中,该类型卤键的相互作用能很弱为排斥作用,但仍具有能阱。在溶剂环境中,这种排斥作用转变为吸引作用。我们将这种类型的卤键称之为负电荷卤键。在本论文中,我们研究了负电荷到卤素原子的距离在不同溶剂环境下对负电荷卤键的影响。发现随着距离的增加,卤键强度逐渐变强,在真空中尤其明显。带负电荷的卤键强度可以通过所处的环境和距离来调节,在材料和药物设计中可利用这些特性来改善材料的功能和提高药物活性。第叁章为铑催化的碳氢(C(sp~2)-H/C(sp~3)-H)活化偶联机理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碳氢键活化构建碳碳、碳氧键等,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子、天然产物、材料分子的合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可以了解反应过程,指导并设计反应。合作课题组Zhou等人利用萘胺化合物和重氮化合物在叁价铑的催化下进行环化反应(annulation reaction)获得了1-氢-苯并[g]吲哚啉。在第叁章中,我们利用量子化学的方法对其开展了理论研究。经过密度泛函(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计算分析,我们确定了其可能的反应路径,主要经过如下几个过程:1.通过金属化与质子化协同机理(CMD)进行第一次碳氢(C(sp~2)-H)活化;2.金属铑(Rh)和重氮化合物形成金属卡宾,金属卡宾介导插碳反应;3.通过类CMD机理进行第二次碳氢(C(sp~3)-H)活化;4.通过氧转移策略获得亚胺的中间体。通过对该反应的机理研究,加深了对该反应的理解和认识。第二部分为蛋白质口袋的探寻方法发展与应用软件开发。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设计,首先需要准确定位药物分子和蛋白质的结合位点。在第四章中我们对蛋白质口袋探寻的方法开展了研究。探寻蛋白质表面空腔的算法有格点法、球集法和Voronoi Diagram法等。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新的算法——球集向量法。该方法首先采用滚动球集法,确定空腔的位置。然后使用向量法,排除一些非口袋格点,从而能够更加准确的确定口袋的边界和位置。根据该算法,我们开发了PyPocket插件及其命令行版本。和Fpocket、Py Roll等软件相比,Py Pocket对口袋边界的识别更加准确。我们对Py Pocket进行了测试,若以探测到配体中的一个原子作为探寻成功的标准,其成功率高达98.6%。配体和受体的结合强弱是由其形状和理化性质共同决定的,因此计算口袋的特征有助于判定该口袋能否被用于寻找高结合力的配体。在口袋探寻的基础上,我们接着开发了口袋描述符的计算工具Py Pocket-Descriptors,其计算的描述符包括几何特征(口袋的体积、表面积、深度和闭合度等)和理化特征(氨基酸的组成、电荷、氢键受体、疏水性等)。最后我们对56个药物口袋的特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发现药物口袋的体积主要集中分布在500-1000?3,口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氨基酸是亮氨酸,最低的是半胱氨酸。这为我们下一步预测口袋的可药性打下了基础。第叁部分为药物虚拟筛选研究。药物虚拟筛选能够提高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效率,目前已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得到广泛使用。在第五章中,我们开展了抗血吸虫药物的虚拟筛选研究。本研究中选定了2个日本血吸虫氧化还原相关蛋白(醛糖还原酶和3-氧化酰基-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进行虚拟筛选。在醛糖还原酶体系中,我们使用了Auto Dock Vina软件对内部化合物库和SPECS化合物库进行虚拟筛选。我们从内部化合物库中挑选了50个化合物进行活性测试,发现化合物ALD3和ALD45对血吸虫的醛糖还原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我们对化合物ALD3和醛糖还原酶的作用模式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和Trp111、Leu295和Leu296形成氢键。在3-氧化酰基-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体系中,我们首先对其叁维结构进行了同源模建;然后对其进行了虚拟筛选并挑选了167个化合物进行送样测试;最后对其作用模式进行了分析,发现多个化合物都和Ile18形成氢键作用。在第六章中,我们针对Trangelin-2蛋白开展了抗哮喘的药物虚拟筛选研究。首先挑选了4个典型的构象(1wym_5~(th)、1wym_7~(th)、1wym_9~(th)和1wym_13~(th))用于虚拟筛选。然后使用Glide软件对内部化合物库和SPECS化合物库进行虚拟筛选。合作者进行细胞水平的活性测试,发现化合物TSG11、TSG12、TSG15、TSG32在1μM浓度下表现出一定的活性。其中化合物TSG12的活性最优,经测定其EC50为10.2μM。接着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assy,SPR)进行结合能力测试,发现化合物TSG12能够和Transgelin-2蛋白结合。分子对接表明化合物TSG12和靶标Transgelin-2的Lys57、Gln89以及Val42形成氢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期刊2017-05-01)

杨汝婷,郭志成[3](2013)在《羟基肉桂酸类化合物的氧化偶联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地研究了羟基肉桂酸类化合物如阿魏酸、芥子酸和咖啡酸,在单电子氧化剂(氧化银)作用下的仿生氧化偶联反应.首次在温和条件下得到了相应的氧化偶联产物:3个双内酯二聚物和1个新的阿魏酸叁聚物,并提出了肉桂酸类多聚物的氧化偶联机理.(本文来源于《甘肃科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李红玲,董斌,韩延安,娄淑芳,李杰[4](2012)在《钛酸酯偶联剂的偶联机理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钛酸酯偶联剂特殊的分子结构和分类特征,重点介绍了各类钛酸酯偶联剂的偶联机理及其性能,最后简单介绍了钛酸酯偶联剂目前的研究现状。(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2年04期)

李毅强,熊光晶[5](2004)在《水泥浆/花岗岩的界面偶联机理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试验显示 ,花岗岩表面涂一层硅烷偶联剂溶液后 ,再浇水泥砂浆 ,能显着提高两者界面层的粘结强度 .在此基础上结合硅烷偶联剂化学 ,初步探讨了偶联剂在水泥浆 /花岗岩界面层形成化学键的机理及其检验问题 ,并说明用偶联剂大幅度改善新老混凝土修补界面层性能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11期)

高红云,张招贵[6](2003)在《硅烷偶联剂的偶联机理及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要硅烷偶联剂是应用最广的一类偶联剂。本文主要论述其偶联机理、常用品种和研究现状(本文来源于《江西化工》期刊2003年02期)

张云怀,曾政权,欧忠文[7](1997)在《铝酸酯在粉煤灰微珠表面上偶联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铝酸酯偶联剂在粉煤灰微珠表面的单分子层模型,并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分析,证实了铝酸酯与粉煤灰微珠是通过化学键实现界面偶联的。(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7年02期)

林俊藩,沈澄宇[8](1992)在《在LiFeO_2、LiNiO_2上甲烷氧化偶联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同原子比的Li-Nj、Li-Fe氧化物催化剂上进行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机理的研究。认为在α-LiFeO_2及LiNiO_2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表面上都存在化学吸附态(O_A)和晶格态(O_L)氧物种。其中LiNiO_2上的O_L直接参与了甲烷的活化,而α-LiFeO_2上的O_L是将甲烷和氧上的分解物作用之后转变成O_A态的。认为LiNiO_2的失活是由于表面O_L在损失后未能及时得到补充,而α-LiFeO_2的失活是由于O_L吸附CO_2所致。(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1992年10期)

章文贡,陈田安,苏光东[9](1989)在《铝酸酯偶联剂在碳酸钙表面上的反应及其偶联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铝酸酯偶联剂在碳酸钙表面上的作用和反应,以及其在填充塑料中的偶联作用机理。发射光谱、分子荧光光谱及 X 射线显微分析均证实了偶联剂作用后的碳酸钙颗粒表面上存在偶联剂层;红外光谱则进一步证实了铝偶联剂在碳酸钙表面的作用(含化学作用)。铝偶联剂可明显改善碳酸钙与聚烯烃的相容性,碳酸钙填充聚烯烃塑料及其制品的熔融流动速率、断裂伸长率、冲击强度和表面光泽(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1989年04期)

吴叙勤,金培文,丁有容,沈志聪,张元民[10](1985)在《复合型含铬偶联剂在玻璃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界面上的偶联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对玻纤有良好处理效果的硝酸铬—反丁烯二酸络合物和五甘醇十八烷基醚(S185)所组成的复合型偶联剂的作用,测定了复合型偶联剂溶液的表面张力和S185的分子大小,玻璃纤维表面经复合型偶联剂处理后,形成了一个界面区,其外层是类似于范德华力引起的物理堆积,中层是类似于氢键力的化学吸附,内层是化学键的连结。因在该界面上存在着化学键、配价键、氢键和有机长链,所以显着地提高了玻璃纤维对聚丙烯树脂的增强效果。(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1985年02期)

偶联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药物的研发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时间,一个新药的上市大约需要花费18亿美元,耗时13年。过去药物的来源主要有这几种方式:1.根据经验对天然产物进行筛选;2.高通量筛选内部或者商业化合物库;3.化学合成。传统方式发现新药的效率低下,因此需要新的模式和策略来加速药物的研发速度。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为药物研发带来了新的机遇。药物虚拟筛选极大地提高了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效率。量子化学在计算分子间作用力、辅助化合物的手性鉴别、解释化学反应机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分子动力学能够模拟蛋白质的动态变化,解释生物机制并指导生物实验。计算和实验在药物研发中相互配合,降低药物研发成本,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叁个部分:1.运用量子化学研究卤键和化学反应机理;2.发展蛋白质口袋探寻新方法并开发相应的软件;3.通过虚拟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第一部分包括第二章及第叁章。第二章为药物-靶标间卤键作用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卤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共价作用,其强度和氢键相当,但具有更强的方向性。卤素原子头部存在正电势区域,称为σ-hole区域,通过该区域和其它原子的负电势区域发生吸引作用。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带有羧基的含卤小分子在去质子化后带有负电荷,σ-hole区域的表面静电势显示为负值,但仍然存在VS,max。在真空中,该类型卤键的相互作用能很弱为排斥作用,但仍具有能阱。在溶剂环境中,这种排斥作用转变为吸引作用。我们将这种类型的卤键称之为负电荷卤键。在本论文中,我们研究了负电荷到卤素原子的距离在不同溶剂环境下对负电荷卤键的影响。发现随着距离的增加,卤键强度逐渐变强,在真空中尤其明显。带负电荷的卤键强度可以通过所处的环境和距离来调节,在材料和药物设计中可利用这些特性来改善材料的功能和提高药物活性。第叁章为铑催化的碳氢(C(sp~2)-H/C(sp~3)-H)活化偶联机理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碳氢键活化构建碳碳、碳氧键等,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子、天然产物、材料分子的合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可以了解反应过程,指导并设计反应。合作课题组Zhou等人利用萘胺化合物和重氮化合物在叁价铑的催化下进行环化反应(annulation reaction)获得了1-氢-苯并[g]吲哚啉。在第叁章中,我们利用量子化学的方法对其开展了理论研究。经过密度泛函(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计算分析,我们确定了其可能的反应路径,主要经过如下几个过程:1.通过金属化与质子化协同机理(CMD)进行第一次碳氢(C(sp~2)-H)活化;2.金属铑(Rh)和重氮化合物形成金属卡宾,金属卡宾介导插碳反应;3.通过类CMD机理进行第二次碳氢(C(sp~3)-H)活化;4.通过氧转移策略获得亚胺的中间体。通过对该反应的机理研究,加深了对该反应的理解和认识。第二部分为蛋白质口袋的探寻方法发展与应用软件开发。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设计,首先需要准确定位药物分子和蛋白质的结合位点。在第四章中我们对蛋白质口袋探寻的方法开展了研究。探寻蛋白质表面空腔的算法有格点法、球集法和Voronoi Diagram法等。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新的算法——球集向量法。该方法首先采用滚动球集法,确定空腔的位置。然后使用向量法,排除一些非口袋格点,从而能够更加准确的确定口袋的边界和位置。根据该算法,我们开发了PyPocket插件及其命令行版本。和Fpocket、Py Roll等软件相比,Py Pocket对口袋边界的识别更加准确。我们对Py Pocket进行了测试,若以探测到配体中的一个原子作为探寻成功的标准,其成功率高达98.6%。配体和受体的结合强弱是由其形状和理化性质共同决定的,因此计算口袋的特征有助于判定该口袋能否被用于寻找高结合力的配体。在口袋探寻的基础上,我们接着开发了口袋描述符的计算工具Py Pocket-Descriptors,其计算的描述符包括几何特征(口袋的体积、表面积、深度和闭合度等)和理化特征(氨基酸的组成、电荷、氢键受体、疏水性等)。最后我们对56个药物口袋的特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发现药物口袋的体积主要集中分布在500-1000?3,口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氨基酸是亮氨酸,最低的是半胱氨酸。这为我们下一步预测口袋的可药性打下了基础。第叁部分为药物虚拟筛选研究。药物虚拟筛选能够提高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效率,目前已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得到广泛使用。在第五章中,我们开展了抗血吸虫药物的虚拟筛选研究。本研究中选定了2个日本血吸虫氧化还原相关蛋白(醛糖还原酶和3-氧化酰基-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进行虚拟筛选。在醛糖还原酶体系中,我们使用了Auto Dock Vina软件对内部化合物库和SPECS化合物库进行虚拟筛选。我们从内部化合物库中挑选了50个化合物进行活性测试,发现化合物ALD3和ALD45对血吸虫的醛糖还原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我们对化合物ALD3和醛糖还原酶的作用模式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和Trp111、Leu295和Leu296形成氢键。在3-氧化酰基-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体系中,我们首先对其叁维结构进行了同源模建;然后对其进行了虚拟筛选并挑选了167个化合物进行送样测试;最后对其作用模式进行了分析,发现多个化合物都和Ile18形成氢键作用。在第六章中,我们针对Trangelin-2蛋白开展了抗哮喘的药物虚拟筛选研究。首先挑选了4个典型的构象(1wym_5~(th)、1wym_7~(th)、1wym_9~(th)和1wym_13~(th))用于虚拟筛选。然后使用Glide软件对内部化合物库和SPECS化合物库进行虚拟筛选。合作者进行细胞水平的活性测试,发现化合物TSG11、TSG12、TSG15、TSG32在1μM浓度下表现出一定的活性。其中化合物TSG12的活性最优,经测定其EC50为10.2μM。接着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assy,SPR)进行结合能力测试,发现化合物TSG12能够和Transgelin-2蛋白结合。分子对接表明化合物TSG12和靶标Transgelin-2的Lys57、Gln89以及Val42形成氢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偶联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杜朋辉.水中新兴有机污染物的聚合偶联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8

[2].陈照强.卤键、碳氢活化偶联机理的量子化学计算及药物结合口袋的识别与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7

[3].杨汝婷,郭志成.羟基肉桂酸类化合物的氧化偶联机理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13

[4].李红玲,董斌,韩延安,娄淑芳,李杰.钛酸酯偶联剂的偶联机理及研究进展[J].表面技术.2012

[5].李毅强,熊光晶.水泥浆/花岗岩的界面偶联机理初探[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6].高红云,张招贵.硅烷偶联剂的偶联机理及研究现状[J].江西化工.2003

[7].张云怀,曾政权,欧忠文.铝酸酯在粉煤灰微珠表面上偶联机理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

[8].林俊藩,沈澄宇.在LiFeO_2、LiNiO_2上甲烷氧化偶联机理的研究[J].石油化工.1992

[9].章文贡,陈田安,苏光东.铝酸酯偶联剂在碳酸钙表面上的反应及其偶联机理的研究[J].中国塑料.1989

[10].吴叙勤,金培文,丁有容,沈志聪,张元民.复合型含铬偶联剂在玻璃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界面上的偶联机理[J].复合材料学报.1985

论文知识图

交叉偶联4-碘苯甲醚和苯的反应活性曲...综上所述,本章研究工作通过实验和量...(a)不同尺寸钯纳米晶的粉末XRD谱...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经过四十年的...铃木反应机理Figure2.3Reactionmecha...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势

标签:;  ;  ;  ;  ;  ;  ;  

偶联机理论文_杜朋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