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向板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倾斜角,有限元,条带,荷载。
双向板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辉[1](2017)在《预应力混凝土双向迭合板设计与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阶段我国用于装配式建筑结构的迭合楼板多为单向受力性质。建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急需具有双向受力性能的迭合楼板,既能实现双向传力性能、又能与竖向承重构件实现整体连接。基于这种需要,设计了预应力混凝土双向迭合楼板;该迭合板由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双向平板和迭合后浇层组成,利用预制底板的双向受力特性,实现迭合板双向传力性能。预制底板的双向预应力作用,可以大大提高底板起吊和运输时的刚度,最大限度的控制预制底板的厚度和自重,提高其两个方向的平面尺寸,从而实现提高迭合楼板刚度、增大两个方向跨度的目标;预制预应力底板表面平整,在施工中能够更加方便和灵活的布置各种管线。本文以现行规范及规程为参考依据对预应力混凝土双向迭合板进行理论设计,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该迭合板进行受力性能数值模拟和优化设计。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国内外混凝土迭合板的理论与试验研究。(2)总结预应力混凝土迭合板受力性能的基本原理,应用经典弯曲薄板理论建立了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弯矩表达式,介绍迭合板内力、承载力、刚度计算方法以及构造措施。(3)以四边固支的6000mm×4800mm的预应力混凝土双向迭合板为例,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双向迭合板的理论设计方法和设计计算过程。(3)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四边固支的6000mm×4800mm的预应力混凝土双向迭合板与相同尺寸的现浇板模型,对比分析两模型在模拟加载过程中的混凝土应力应变值、钢筋应力值、迭合面处混凝土的应力变化、荷载挠度曲线,研究迭合板的受力特点、承载能力及刚度。(5)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迭合板的预应力钢筋布置形式进行优化,得到双向预应力混凝土迭合楼板板底预应力钢筋最优布置形式。(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7-04-01)
黄浩[2](2017)在《抗重力双向互补热管均温板设计及传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管技术作为使用最广泛的电子器件散热技术和等温化技术之一,具有体积小、传热效率高、等温性好、布置灵活的优点。研究表明,倾斜角会对热管的传热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相关的实验数据并不是很多,针对烧结热管倾斜角的影响研究更是比较缺乏。本文以在电子散热领域应用最广的铜水烧结热管为对象,利用热管经典的流动和传热理论对实验测试的铜-水烧结热管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初步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热管的理论总热阻为0.40K/W,其中管芯的导热热阻占了热管总热阻的83.7%,理论传热极限为49.1W。本文采用稳态实验法,对-90°到+90°之间不同倾斜角下铜-水烧结热管的传热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铜-水烧结热管的热阻在正倾斜角整体较低,在0.40K/W~0.43K/W之间,但是负倾斜角时热管的热阻随角度的增加有明显升高的趋势,增幅约为15%左右,最大可达0.50K/W;相同角度下正负倾斜角的热阻差异最大可达18%,验证了倾斜角对热管的性能有显着的影响。为降低烧结热管的倾角敏感度,本文提出了一种抗重力双向互补的设计思想,并对抗重力互补热管组件进行了传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加热功率为20W、30W、40W、50W时,蒸发段的最大温差分别是1℃、2℃、3℃和5℃,对于具有均温性要求的基板而言,这个温差是可以接受的;当热管组件负倾斜角热管的热阻出现较大幅升高时,往往伴随着正倾斜角热管热阻的下降,组件的整体热阻始终保持在一个可接受的波动范围内;同时,一部分传热功率转由热阻更小的正倾斜角热管进行传输,从而避免了热管温差的增大,这种"互补"的特性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本文对烧结热管传热性能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实验研究,并提出了一种抗重力互补的热管优化设计思想,为今后热管的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验数据和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3-01)
董攀[3](2015)在《周边刚性支承的内置式圆管空心双向板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空心楼板通过在厚板中埋入空心腔体,在降低楼板自重的同时保留了其较强的平面外抗弯刚度,因此常用于大跨度大空间的规则楼面板,该种楼板通过加入空腔来减少楼板自重和混凝土用量的特点也符合目前低能耗、可持续、集约型设计的时代潮流。本文对一种较为特殊的空心楼盖形式—周边刚性支承内置式圆管空心双向规则矩形楼板的简化设计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研究,提出了设计简化流程图,总结了简化设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为该种楼板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一种较为简洁、完整、合理的设计方法,并为空心楼板的设计发展提出了一定的思考。(本文来源于《特种结构》期刊2015年02期)
于飞,李炳文,李振龙[4](2012)在《急倾斜综放工作面液压支架双向活动侧护板设计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侧护板是液压支架的主要装置之一,根据理论分析并结合急倾斜工作面实际工况,介绍了一种液压支架双向同时活动侧护板的设计技术,使支架更适应于急倾斜煤层开采,降低液压支架侧护板实际故障率。(本文来源于《煤矿机械》期刊2012年12期)
刘佳生,张悦[5](2008)在《四边支承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青岛市某中学教学楼现浇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屋盖设计实例,系统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的材料选择、预应力工艺及线型、荷载取值与内力计算、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的选配、板裂缝及变形的设计过程,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08年05期)
王晓丹[6](2006)在《体外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设计方法分析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是指对布置于承载结构主跨本体之外的钢索或钢筋施加预应力所形成的预应力结构体系。目前,该结构广泛应用于各种结构工程及对既有工程加固。本文在现有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性能及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和规律基础上,对体外预应力在混凝土双向板中的应用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分析了体外预应力筋对板变形的影响,以寻求一种比较合理的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查阅国内外大量参考文献,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概况和趋势进行综述;体外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的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对设有体外预应力筋的混凝土板进行变形分析和计算;针对具体实例,运用ANSYS软件对板在均布荷载情况下的受力及变形,进行比较验证。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体外预应力双向板的变形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主要结论:在荷载作用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加板的中普通钢筋的配筋率对板的挠度没有明显的改善;在采用体外预应力筋后,板的挠度有明显的改善,能够减小板的挠度,说明体外预应力技术在加固工程中应用是可行的;在现行规范对普通混凝土双向板挠度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考虑体外预应力筋的影响的计算思路是基本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06-12-10)
计静,王英[7](2006)在《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铁力市人民法院屋盖承受的竖向荷载大、双向跨度大的特点,选取了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的平板结构设计,系统介绍了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的材料选择、预应力工艺及线型、荷载取值与内力计算、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的选配、板裂缝及变形的设计过程,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06年04期)
杨小敏,孙博[8](2006)在《钢筋混凝土连续双向板设计弯距的合理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边固定的连续双向板为例,基于钢筋混凝土连续双向板的受力特点,针对钢筋混凝土连续双向板设计弯距计算中的常见错误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了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进行设计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1期)
林永红[9](2005)在《支承边上开大洞的双向板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开间住宅板跨均较大(通常大于5m),由于跃层的需求要开一些大洞,本文根据钢筋混凝土原理对此种开大洞的双向板作无边梁的设计方法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建设信息》期刊2005年12期)
兰艳凤,王若[10](2004)在《条带法在双向板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用条带法分析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和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的简化计算方法,通过对短边长度为4.8m,跨厚比为40的矩形板进行对比,指出在适当跨厚比条件下,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可以更好地控制裂缝和挠度。(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4年23期)
双向板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热管技术作为使用最广泛的电子器件散热技术和等温化技术之一,具有体积小、传热效率高、等温性好、布置灵活的优点。研究表明,倾斜角会对热管的传热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相关的实验数据并不是很多,针对烧结热管倾斜角的影响研究更是比较缺乏。本文以在电子散热领域应用最广的铜水烧结热管为对象,利用热管经典的流动和传热理论对实验测试的铜-水烧结热管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初步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热管的理论总热阻为0.40K/W,其中管芯的导热热阻占了热管总热阻的83.7%,理论传热极限为49.1W。本文采用稳态实验法,对-90°到+90°之间不同倾斜角下铜-水烧结热管的传热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铜-水烧结热管的热阻在正倾斜角整体较低,在0.40K/W~0.43K/W之间,但是负倾斜角时热管的热阻随角度的增加有明显升高的趋势,增幅约为15%左右,最大可达0.50K/W;相同角度下正负倾斜角的热阻差异最大可达18%,验证了倾斜角对热管的性能有显着的影响。为降低烧结热管的倾角敏感度,本文提出了一种抗重力双向互补的设计思想,并对抗重力互补热管组件进行了传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加热功率为20W、30W、40W、50W时,蒸发段的最大温差分别是1℃、2℃、3℃和5℃,对于具有均温性要求的基板而言,这个温差是可以接受的;当热管组件负倾斜角热管的热阻出现较大幅升高时,往往伴随着正倾斜角热管热阻的下降,组件的整体热阻始终保持在一个可接受的波动范围内;同时,一部分传热功率转由热阻更小的正倾斜角热管进行传输,从而避免了热管温差的增大,这种"互补"的特性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本文对烧结热管传热性能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实验研究,并提出了一种抗重力互补的热管优化设计思想,为今后热管的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验数据和一定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向板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李辉.预应力混凝土双向迭合板设计与理论分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7
[2].黄浩.抗重力双向互补热管均温板设计及传热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7
[3].董攀.周边刚性支承的内置式圆管空心双向板设计[J].特种结构.2015
[4].于飞,李炳文,李振龙.急倾斜综放工作面液压支架双向活动侧护板设计关键技术[J].煤矿机械.2012
[5].刘佳生,张悦.四边支承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8
[6].王晓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设计方法分析与探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7].计静,王英.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设计[J].低温建筑技术.2006
[8].杨小敏,孙博.钢筋混凝土连续双向板设计弯距的合理性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9].林永红.支承边上开大洞的双向板设计[J].中国建设信息.2005
[10].兰艳凤,王若.条带法在双向板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