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演变过程论文_季荣耀,陆永军,詹小磊,莫思平,顾继一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貌演变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貌,河口,地形,黄河,海岸,模型,人类。

地貌演变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季荣耀,陆永军,詹小磊,莫思平,顾继一[1](2019)在《伶仃洋茅洲河口动力地貌演变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长系列的水文泥沙、水下地形和遥感影像等数据,通过数字地形高程模型和水动力数学模型等方法,探讨了伶仃洋茅洲河口的动力地貌演变过程及主要原因。结果表明:伶仃洋中滩海区近年冲刷态势明显,拦江沙与矾石浅滩呈现逐渐分离并有发育形成"新中槽"的演变趋势;茅洲河口门深槽的形成发育以落潮流动力作用为主,交椅湾深槽具有涨潮沟的性质,交椅沙形成发育对于稳定周边海区滩槽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大规模围涂造地和海床采砂等人类开发活动显着改变了伶仃洋的地形边界条件,进而影响河口水沙输移和滩槽格局,亟需加强监控。(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陈可锋,郑金海,陆培东,王艳红,张弛[2](2019)在《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变的动力地貌过程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沿海辐射沙脊群在国内潮成沙体中较为罕见,有关辐射沙脊形成的动力机制已有定论,但对其形成时间和物质来源说法不一。运用长时间尺度动力地貌过程数学模型复演了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江苏岸外辐聚辐散的流场不依赖于局部海底地形而独立存在;不同初始地形下只要泥沙供给充足,经过150年左右潮流动力对地形不断塑造,辐射状"水道-沙脊"相间的地貌格局都能基本形成;辐射沙脊群是废黄河北归约150年后,随着废黄河水下叁角洲不断被侵蚀,辐聚辐散的潮流对不同来源物质重新塑造的结果,是动力-泥沙-地形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张利超,葛佩琳,李朝霞,刘窑军,喻荣岗[3](2018)在《降雨侵蚀过程中红壤坡耕地地表微地貌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第四纪红黏土母质红壤和泥质页岩母质红壤等典型南方红壤为例,选取典型红壤坡耕地的野外原位试验小区,控制土表相同初始条件,分别在两种雨强下进行连续叁场降雨,同时采用毫米级高精度激光扫描和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在降雨侵蚀过程中红壤坡耕地地表微地貌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地表糙度、洼地蓄积量相关规律。结果表明:(1)连续降雨的进行,雨滴打击和径流搬运的联合作用导致地表糙度降低。第一场降雨带来糙度的迅速下降,第二、叁场降雨对糙度的影响较小。在2mm/min雨强下,第二、叁场降雨过程中,3种红壤糙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少量提高,结皮倾向于降低糙度,细沟倾向于提高糙度,地表糙度的变化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平衡。糙度下降幅度表现为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团聚体水稳性低的土壤>团聚体水稳性高的土壤;(2)洼地蓄积量在连续降雨过程中总体呈下降趋势。在1mm/min雨强下,红壤团聚体和结皮越稳定,洼地蓄积量下降幅度越小。在2mm/min雨强下,雨强是影响洼地蓄积量变化的主导因素,不同红壤的差异不明显;(3)洼地蓄积量与地表糙度之间呈线性关系,所有处理的R2均达到了0.9以上。1mm/min雨强下洼地蓄积量对地表糙度的敏感性比2mm/min雨强大。对南方红壤区坡耕地坡面水蚀过程地表微地貌研究、红壤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与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霍浩然,邹志利,常承书[4](2018)在《黄河口地貌形态演变过程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黄河口来水来沙量大、变化频繁,黄河河口呈现形态多样和多变的特征。采用数值模拟再现这些特征可以揭示河口地貌形成机理和演化过程。采用计算模拟方法对黄河口动力地貌特征演变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再现了黄河口的2种地貌形态(双槽单浅滩型和单槽双浅滩型)。模拟采用水深平均水平二维水动力模型、泥沙输运模型以及与地形演变方程相结合的耦合模型。对耦合模型的求解采用了能够捕捉间断解的高精度的WENO差分格式。对黄河口地形演变过程纵向剖面、横向剖面和平面形态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讨论了黄河来水来沙、潮流幅值变化对不同地貌形态之间相互转化的影响,并考虑了河口两岸淤长(动边界)对地形计算结果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可以实现对黄河口地貌演变的模拟预报,且模拟演变趋势与实际观测趋势大致一致,为今后模拟黄河口地貌特征的演变提供计算模型和算例参考。(本文来源于《海岸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战超[5](2017)在《莱州湾东岸岬间海湾海岸地貌演变过程与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莱州湾东部砂质海岸人类活动剧烈、河流输沙变化显着等问题,选取莱州湾东部4个岬间海湾所构成的整体岸段作为研究对象,综合使用野外调查、3S(RS/GPS/GIS)技术、沉积物分析、数字海岸分析、数值模拟和平衡岸线推算等方法,研究最近60年海岸动力地貌演变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最近60年岬湾海岸地貌演变、人类活动的沉积动力效应以及海岸冲淤动态,以揭示河流入海输沙减少、潮上带土地利用变化和海岸工程对海岸地貌演变的影响机制,查明海岸侵蚀发生的地貌冲淤背景、发展过程和时空差异,并建立最近60年来莱州湾东部砂质侵蚀海岸动力地貌演变差异性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莱州湾东部海岸兼具岬湾和平直砂岸的基本地貌特征。在60年时间尺度上海岸形态特征摆动于两者之间,导致沿岸输沙变化频繁。在自然状态下屺坶岛—石虎嘴岬湾的不稳定性参数值最大(11.15%),其下游的叁个岬湾不稳定性依次降低。故输沙减少情况下,屺坶岛—石虎嘴岬湾的海岸侵蚀最强烈,尤以界河口附近岸段最为显着(后退2.31km)。且遮蔽段均较切线段侵蚀调整显着。海岸系统对河流入海泥沙减少的地貌冲淤调整需要30年。入海泥沙减少与否及比例,对岸线调整至动态平衡的时间影响差别不大。入海泥沙量变化对不同岸段影响差异显着,且平衡岸线差别较大。(2)莱州湾东部岸线迁移和水下岸坡冲淤具有非线性的显着特点,呈现冲淤交替的特征。1959-2013年,岸线侵蚀速率波动起伏,以1985年为界先减后增。各岬湾的岸线变迁与整体并不一致。除了叁山岛—刁龙嘴岸段一直处于淤积或平衡状态外,其余叁个岬湾在十年尺度上岸线演变呈现冲淤交替分布的空间格局。1959-1985年,岸线整体向海推进,同时水下岸坡2m,5m和10m等深线处水深均淤积变浅,淤积面积和泥沙量分别为1.87×108m2和1.15×108m3。1985-2006年,岸线整体侵蚀后退,2m等深线处水深增加,5m等深线处水深基本不变,而10m等深线则淤积变浅,淤积面积仅为5.58×107m2,淤积泥沙量为前期的8%。大部分岸段岸线外侧出现了连续展布的水下侵蚀条带。(3)莱州湾东部海岸埋藏样的沉积类型属于中、粗砂,分选程度中等-好,以正偏、极正偏为主,66.67%源自浅海沉积,而目前浅海及古海滩沉积的出露则表明该岸段近期处于蚀退状态。148个海滩表层沉积物主要属于粗砂、中砂和极粗砂,分选程度以好和中等为主。位于界河口附近的剖面平均粒径最粗,向下游逐渐减小。(4)在河流上游大规模的修建水库,导致莱州湾东岸河流入海泥沙量的减小,显着改变了地貌的冲淤演变。水动力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随着河流入海泥沙量的减少,整体侵蚀作用越来越显着,范围不断扩大,强度不断加大。不同岸段呈现不同的冲淤状态,侵蚀条带主要分布在2—5m等深线之间,且靠近岸河口处侵蚀严重。但是,除了界河口、王河口、刁龙嘴西南等个别地点有较强的侵蚀发生外,2m等深线以浅区域均处于冲淤平衡或轻微淤积状态。(5)莱州湾东部海岸土地覆被变化的总趋势是风沙地、林地和耕地向养殖池及居民地转化。在多年大潮平均高潮线和特大潮高潮线之间形成了一条平行于岸线、宽达数百米,纵向基本连续展布的水产养殖设施带。水动力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风暴潮时岸线附近波高和流速变化显着。随着养殖设施覆盖比例的提高,沿岸侵蚀条带向下游延伸,向外海展宽;岸线附近侵蚀深度和范围均明显增大,水下岸坡闭合水深加大,闭合位置向外海推移。(6)龙口人工岛一期工程改变了屺坶岛-石虎嘴岬湾的上游控制点,导致沿岸输沙速率与方向显着变化。根据一线模型预测结果,界河口东侧岸段,沿岸输沙方向发生逆转(由NE-SW向转为SW-NE向),造成了后方掩护区域的淤积,而下游岸段(界河口东侧至诸流河西南1.5km处)强烈蚀退。利用抛物线模型对静态平衡岸线的模拟结果显示,界河口附近及其西南侧岸线将侵蚀后退;石虎嘴岬角岸段将向海淤进,强烈侵蚀岸段与一线模型预测结果一致。(7)莱州湾东岸海岸地貌冲淤演变具有显着的不稳定性,不同时期、不同岸段分别处于侵蚀后退或淤积前进状态并呈交替式时空分布。受海岸边界条件的控制,再加上风暴潮作用的高频率出现,至少在60年尺度上该段海岸地貌冲淤变化不稳定;在海滩—水下沙坝泥沙交换、岬湾—平直砂岸转换以及水库拦沙、潮上带工厂化水产养殖、大型海岸工程等人类活动的地貌效应共同作用下,最近60年来发生了至少5次岸线进退以及冲淤速率大小的交替,平均10年就发生一次转换,且不同岸段不同步。其未来50年尺度上的海岸地貌冲淤变化趋势为总体侵蚀后退背景下的冲淤交替。(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期刊2017-06-01)

李团结[6](2017)在《伶仃洋地形地貌阶段性演变过程及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珠江叁角洲区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之一,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南沙经济自贸区建设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珠江口区域处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中心。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加剧严重影响了珠江口环境,导致滨海湿地退化,水域面积日益萎缩。由于泥沙淤积和人为的围垦和造地,2010年伶仃洋面积比1980年减少约500km~2,约占原面积的1/4。本选题基于珠江口地区的岸线及地形地貌时空变化特征,结合珠江口沉积物来源、运移趋势及沉积速率等现代沉积的动力学特征,在分析自然因素和人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聚焦伶仃洋地形地貌历史演变规律,预测伶仃洋未来演化趋势。本研究不仅丰富了珠江口地形地貌研究的理论基础,也将为珠江口区域工程建设、海洋经济发展、防灾减灾与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GIS技术,结合对比分析7幅不同比例尺、不同时期的珠江口海图,量化分析珠江口和伶仃洋近百年来的地形地貌变化规律并预测了伶仃洋将来的演变趋势,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珠江口西侧海域淤积,东侧海域较为稳定,这和珠江口较为稳定的河流来沙有关。等深线由西北向东南平行分布,近80年来,珠江口海域约72.9%淤积,总面积达3.24×109m~2,除河口、航道、海砂开采区和潮汐通道等海域外,其余皆为淤积状态,使得5m、10m和20m等深线逐步向海迁移,平均迁移距离约为2-4km左右。(2)伶仃洋人为影响剧烈,从1936年至2014年,围填海面积累计达到276km2,海岸线增长达到175km。以围填海为主要手段的岸线改造可以分为叁个主要阶段:低强度开发下的稳定期(1936-1984)、高强度开发下的突变期(1984-2004)、海岸开发管控期(2004-2014)。内伶仃洋0m等深线的演化主要表现为东岸稳定、西岸东进的特征。5m等深线的变化则表现为逐渐稳定,10m等深线则是人类活动在内伶仃洋最直接的体现。(3)内伶仃洋自然状态下表现为“东冲西淤”,泥沙在河口动力作用下向西输送,在西侧不断发育堆积浅滩。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内伶仃洋逐渐被人为过程所主导,航道开挖和采砂活动成为海底侵蚀变化的主要因素。从蚀淤量上看,内伶仃洋整体上为淤积状态,1936-1984、1984-2004、2004-2014各个阶段的淤积部分占总面积分别为66.6%、58.0%和61.7%,叁个时期的淤积海域年平均淤积厚度分别为:2.73cm、3.40cm和8.61cm。(4)近80年来,伶仃洋地形地貌演化主要体现在“叁滩二槽”的演变历史,可分为两大阶段的5个演变时期,包括自然冲淤阶段:(1)―叁滩二槽‖雏形期:至1936年,中槽淤浅成为现在的中滩,“叁滩二槽”格局初步形成;(2)“叁滩二槽”稳定期:西滩不断淤积,深槽不断加深,至1984年“叁滩二槽”显着并稳定存在,总体呈现“西淤东冲”地貌变化趋势。人为活动干扰阶段:(3)中滩淤积加剧期:1984-1997年期间,由于上游采沙导致分流比变化,中滩淤积加剧;(4)中滩蚀淤过渡期:1997年-2004年期间,泥沙来源大幅减少,中滩由淤积状态变为有冲有淤的不稳定状态;(5)中滩冲刷加剧期:2004-2014年期间,西部口门及水道则为冲刷地貌,伶仃航道和东槽因海砂开采和疏浚,显着下蚀。(5)伶仃洋演化趋势分为4个阶段:“叁滩叁槽”形成阶段、西滩消失阶段、中滩消失阶段和新“喇叭口”形成阶段、推测伶仃洋的寿命不小于150年。(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7-05-01)

王宁舸,龚政,张长宽,赵堃,耿亮[7](2016)在《淤泥质潮滩地貌演变中的水动力及生物过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淤泥质潮滩对于海岸防护、增加土地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作用。从淤泥质潮滩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潮流、波浪、生物作用及地下过程四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潮滩演变动力地貌过程的相关研究进展,提出应关注潮滩短期演变规律、波浪与浮泥作用机理、生物生长与潮滩演变定量关系,以及地下过程作用机理等。(本文来源于《海洋工程》期刊2016年01期)

谢华亮,戴志军,左书华,韩志远[8](2015)在《1959~2013年长江河口南槽动力地貌演变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槽作为长江口入海四口之一,是长江水沙输运向海的主要通道。在长江入海水沙急剧变化和长江口大型涉水工程的影响下,南槽的动力地貌过程成为当前长江河口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分析和揭示近50年来南槽的动力地貌变化过程对理解长江河口响应人类活动和自然驱动作用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1959~2013年长时间序列的南槽地形资料,研究长江入海水沙变化及南槽落潮分流分沙比影响下的南槽动力地貌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南槽在1989年江亚南沙并滩前后呈现两种不同的地貌演化阶段:江亚南沙并滩前,南槽普遍发生淤积,两侧浅滩不断淤涨,河槽总体呈缩小态势,河槽拦门沙呈现"双峰"状态;江亚南沙并滩后,南槽呈现出"上段冲蚀加深、中段微冲、下段河槽束窄、两侧浅滩淤积"的状态,拦门沙向"单峰"发展。此外,周边涉水工程的实施对近期南槽地貌的冲淤演变过程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工程》期刊2015年05期)

曹现志[9](2014)在《华北地块中部中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变过程与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新生代期间,华北地块中部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革,经历了近17亿年稳定地质时期的原“华北克拉通”遭受严重破坏。华北地块中部经历了多次构造体制与区域构造属性的重大转变,主要包括中侏罗世末-晚侏罗世初期构造方向由E-W向NE-NNE的转变;早白垩世晚期太行山以东挤压构造向伸展构造的转变;新生代初期太行山东部强烈的构造伸展以及渤海湾盆地的快速形成;古近纪末渤海湾盆地由断陷盆地向坳陷盆地的转变;中新世末-上新世初构造活动中心由渤海湾盆地向山西地堑系的跃迁等。为了详细理解华北地块中部中新生代构造地貌的演变,本文首先探讨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基础上,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及古地形恢复,重点研究中生代晚期-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变过程。通过研究,获得以下几点认识:(1)晚侏罗世,研究区处于多向汇聚的构造体制下,在板块边缘形成了多个方向逆冲推覆构造,研究区主体构造方向为NNE-NE向,表明研究区主要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岩体的变形以及年代学研究表明,太行山地区主要逆冲推覆构造和褶皱构造形成于135Ma以前。太行山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表明,165-135Ma期间,太行山西侧经历了快速的隆升剥露事件,表明受到了强烈的构造挤压,应该处于中生代高原的内部。早白垩世晚期,研究区东部经历了挤压体制向伸展体制的转变,在太行山东部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断陷盆地,而太行山西部仍保持处于挤压构造应力场下,太行山隆起处于两者之间,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表明,忻州一带对这一期构造事件没有明显的响应,表明这期断陷作用对忻州地区影响较小。(2)新生代以来的伸展构造作用使华北高原彻底垮塌,形成了低于周边地区的渤海湾盆地。渤海湾盆地的形成主要由两个阶段组成:古近纪裂陷阶段和新近纪以来的拗陷阶段,而古近纪的强烈裂陷使高原面强烈解体,在山地区成为山地的山顶面,盆地区成为盆地的基底面,山体由于相对快速隆升而遭受强烈的剥蚀,华北中东部新生代盆-山格局开始形成。古近纪末,渤海湾盆地遭受挤压变形,形成与新近纪之间的不整合面,在中新世以后渤海湾盆地进入拗陷阶段。磷灰石裂变径迹揭示了65-55Ma和25-15Ma的两期快速隆升事件,其中前一期构造事件在太行山南部和北部都有揭示,且时间相同,表明渤海湾盆地的形成具有南北等时性特点,表明动力来自东侧或者西侧,而不是南北侧,受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可能性较大;后一期构造事件在太行山北部相对较早,在太行山南部相对较晚。(3)中新世末-上新世初,研究区进入新构造运动阶段,山西地堑系、太行山南北缘以及太行山内部山间盆地开始形成,且具有向北,向东迁移的特点,而在渤海湾盆地地区没有明显响应,表明动力来自西侧,也标志着华北地区构造活动中心由渤海湾盆地向西跃迁至山西地堑系一带。现今地形分析表明,太行山地区上新世以来剥蚀主要集中于河流地区,剥蚀厚度约400m,剥蚀速率约0.08km/Ma。(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5-18)

刘斌,吕海滨,吴超羽,包芸,任杰[10](2014)在《磨刀门河口在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演变模拟与动力地貌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长周期动力地貌模型(long-term morphodynamic model),再现了磨刀门河口1964—1977年的演变过程,并从水动力、地形演变规律以及人类活动等角度系统分析了长周期地貌演变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在1964—1977年磨刀门河口鹤州至交杯沙浅滩和上沟快速淤积,13a的平均淤积厚度均在40cm以上,与之相反,横洲水道杧州至大井角段和上沟东部深槽冲刷明显。磨刀门河口演变季节性特征明显。在洪季浅滩淤积,深槽冲刷;在枯季滩槽都处于淤积状态。演变过程中各种基岩岛屿使动力结构和演变规律呈现多元化,同时人类活动对整个区域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4年02期)

地貌演变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江苏沿海辐射沙脊群在国内潮成沙体中较为罕见,有关辐射沙脊形成的动力机制已有定论,但对其形成时间和物质来源说法不一。运用长时间尺度动力地貌过程数学模型复演了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江苏岸外辐聚辐散的流场不依赖于局部海底地形而独立存在;不同初始地形下只要泥沙供给充足,经过150年左右潮流动力对地形不断塑造,辐射状"水道-沙脊"相间的地貌格局都能基本形成;辐射沙脊群是废黄河北归约150年后,随着废黄河水下叁角洲不断被侵蚀,辐聚辐散的潮流对不同来源物质重新塑造的结果,是动力-泥沙-地形相互作用的产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貌演变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季荣耀,陆永军,詹小磊,莫思平,顾继一.伶仃洋茅洲河口动力地貌演变过程[J].水科学进展.2019

[2].陈可锋,郑金海,陆培东,王艳红,张弛.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变的动力地貌过程数值模拟[J].水科学进展.2019

[3].张利超,葛佩琳,李朝霞,刘窑军,喻荣岗.降雨侵蚀过程中红壤坡耕地地表微地貌演变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8

[4].霍浩然,邹志利,常承书.黄河口地貌形态演变过程数值模拟[J].海岸工程.2018

[5].战超.莱州湾东岸岬间海湾海岸地貌演变过程与影响机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7

[6].李团结.伶仃洋地形地貌阶段性演变过程及趋势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7

[7].王宁舸,龚政,张长宽,赵堃,耿亮.淤泥质潮滩地貌演变中的水动力及生物过程研究进展[J].海洋工程.2016

[8].谢华亮,戴志军,左书华,韩志远.1959~2013年长江河口南槽动力地貌演变过程[J].海洋工程.2015

[9].曹现志.华北地块中部中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变过程与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10].刘斌,吕海滨,吴超羽,包芸,任杰.磨刀门河口在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演变模拟与动力地貌过程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4

论文知识图

张家界地貌演变过程图(据张家...张家界太极溪地貌演变过程图杭州湾夏季和冬季盐度等值线分布图杭州湾底质类型图[5]粉砂质页岩岩层位置图潮汐通道系统不同地貌单元的时间和空...

标签:;  ;  ;  ;  ;  ;  ;  

地貌演变过程论文_季荣耀,陆永军,詹小磊,莫思平,顾继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