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本质究竟所是论
高懿德
(曲阜师范大学 孔子文化研究院,山东 曲阜273165)
摘 要: 哲学由人的终极求知本性和人类生存、生活实践的终极需要所推动,应这种终极本性和需要而诞生。由这种终极需要赋予了其天职与基本使命,从而先天地决定了其基本功能,进而决定了其应有的基本特质。这种基本特质就是对世界统一性的理性或理论性把握,它构成了哲学的一般本质。
关键词: 哲学问题;哲学的天职;哲学的功能;哲学的本质
迄今为止古今中外阐释、把握和界定哲学的一般本质的哲学观,如“形而上学”、“普遍性”、“普遍规律”、“系统化世界观”、“实践论”、“人学”等等诸说哲学观,有近30种之多。其中既有肯定性定义,又有否定性定义;既有本质定义,又有功能定义;既有本体定义,又有特征定义。虽然名目繁多,但均未找到哲学本质的真正所在,更未把握到哲学本质的真正所是。
本文通过对哲学起源的基本动因、“哲学问题”、哲学的天职与使命、哲学的基本功能等依次展开的逻辑推论和探寻,最终找到了哲学一般本质的所在与所是。即:哲学因应人类生存、生活的终极可靠性需要而诞生,其天职性的使命就是终极地解决人类生存、生活的终极可靠性问题,其途径就是要找到能够为人类生存、生活提供终极可靠性保障的终极根据,由于这种终极根据只能存在于世界统一性的存在逻辑中,故而哲学的根本任务和终极使命就是要达到对于世界统一性的理性把握,之所以要达到理性把握,原因在于非理性不能达到对世界统一性的真正把握。因此,哲学的一般本质,就是对世界统一性的理性或理论性把握。
一、哲学的真正本质需要寻找和确证
著名哲学大师黑格尔曾经十分感慨地说:“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与别的科学比较起来,也可以说是一个缺点,就是我们对于它的本质,对于它应该完成和能够完成的任务,有许多大不相同的看法。”[1](P5)诚哉斯言!
自有哲学以来,哲学家们便对哲学有过许多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彼此反对的理解,迄今为止也未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公认的看法。此既令哲学蒙尘,也令哲人蒙羞。当今一位日本学者曾言:“对于哲学家来说最糟糕的,因而也是刁难哲学家的最好方法,恐怕就是提出‘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哲学家们从事着各不相关的种种活动,恐怕很多场合连哲学家本人也不大清楚同行们在做什么。”[2](P88)此言准确点明了现今哲学与哲人们艰难尴尬的生存处境,眼见的现实就是,当今世界“哲”坛已经不知道究竟什么是哲学了,它已经彻底迷失在当今“哲人们”似是而非的“哲学”研究中,此种状况令当今“哲学家”们倍感迷惑,乃至于冒出哲学没有固定定义[3],甚至是不可定义[4](P83)这样的结论来,并认为“无定论”或“不可定义”本身就是哲学的本质。
确实,我们曾经知道过各种各样的“哲学”,但却不知道它们为什么是“哲学”,因为我们从未知道过什么是真正的哲学,从而也就无从判断我们曾经知道的“哲学”究竟是不是哲学,更无从确定哲学应具有怎样的基本形态。因此,为了更好地掌握和发展哲学,实现其应有的天职和使命,就必须找到“本真的哲学”即“哲学自我”,据此才能找到它的最合理从而也是最恰当的实现形式。
“哲学自我”就是“哲学的一般”,即黑格尔所说的“哲学本身”[1](P55),也就是究竟所是的“哲学”本身。本文试图去发现、找到和确证直接规定“哲学本身”的哲学本质的所在与所是,至于究竟所是的“哲学本身”,则留待后论。
哲学对“哲学问题”的终极解决,决定了哲学使命的终极性,表现在哲学以自己的解决方式终极地解决一切问题和纷争。但哲学的这种终极解决本身却是无极限的,它本身是一个走向终极的无限过程。
要想获得对上述问题的根本解决或终极解答,就必须找到使它们得以可能的终极根据。从逻辑上看,这种终极根据不在人类生活本身,也不在人类具体的经验知识领域,只在世界的统一性存在里,因为人类自身生存所需的一切,皆来自于这个统一的世界,本身就是这统一的世界的一部分,由这统一的世界所创造,从而也只有这(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统一的世界才能为其提供可靠的理由或根据,并且也只有对这(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世界统一性的认识或知识才能为人类日常的生活实践知识、生活形式与意义以及人的现实性生存本身的可靠性提供终极可靠的根据和保障。
二、如何找到和确证哲学的真正本质
人们一般地以为,探寻和确认某种事物本质或本体的最好方法,就是透过其发展的历史找到其中那些稳定不变的东西,由此就可确认这些稳定不变的成分就是事物的本质或本体。从逻辑上看,这种做法诚然不失为一种非常合理的途径或方式,因为事物自身那些基本的内容和性质必定会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但是这种做法又有着如下不小的缺陷:
其一,我们无法彻底地拂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成分而致不能确定或准确地把握到事物的本真内容和性质,从而导致不准确的模糊情形经常出现,以致被偶然因素引导和假象迷惑而导致失误和错误及至走向反面的情形也难以避免。
首先是人类日常生活实践知识存在着不可靠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生活知识所引导的实践活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后果,而且往往带来一些预料之外的后果,甚至是对人类而言的恶劣后果;第二,这些已有知识经常出错,经常处于不断改错的修正过程中,往往会有前后截然相反的改变;第三,这些知识经常相互矛盾和冲突而令生活实践无所适从;第四,这些知识引导下的实践常常遭遇失败;第五,这些知识给予人生意义的解释多种多样且不一致,甚至彼此冲突而无法调和,令人郁闷彷徨无措。
有没有一条最合理、最可靠的把握事物“真身”的路径呢?有,这就是从事物起源的先天根据推定其应有的性质和构成的途径与方法。
说其最合理,是因为事物起源的先天根据与后天应有的状态和性质之间有着客观、必然的逻辑推出关系。从事物产生或起源的客观逻辑看,事物后天的基本属性和构成及其产生的必然性早就由先在的根据所决定了,而既然这些根据已经先在,我们就能够通过合理的方式全面、准确地把握它们,从而可由这些确定的根据推定事物后天应有的构成状态和性质。说其最可靠,也是因为事物起源的先天根据容易被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而由其推出的事物的后天构成和性质也因此具有必然性和可靠性。
这种通过事物起源的先天根据与后天应有的状态和性质之间的关联关系把握事物本质和本体的途径或方式,是一种先天逻辑途径和方法。它是从事物产生和起源的先天逻辑中寻找和推定事物所“应是”的本质和本体的途径与方法。上面说的通过事物的发展历史过程来把握事物的途径和方法,是一种后天逻辑途径和方法,它是在事物发展历史的后天逻辑中探寻和确认事物所“已是”的本质和本体的途径与方法。
当下中国文学批评另一个突出的问题,便是文学批评功利化中的主体性迷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学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商业气息弥漫于中国文学批评界。文学批评在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浪潮中,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批判和介入功能。[4]取而代之的,是“红包批评”“人情批评”“有偿批评”。批评家的责任在商业化浪潮中淹没了,其主体性在文学批评的功利化中迷失了。
历史的后天逻辑途径和方法因其缺乏必然性而不是寻找和推定事物“真身”的最佳途径与方法,虽然它有时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目标,但也有着将我们导向错误目标的风险。另一方面,从历史的逻辑看,事物的发展过程作为事物自身逻辑展开的历史过程,本身就是事物自身的自我确证或确认过程,因此通过对它的逻辑把握,可以达到确认由先天逻辑途径获得的事物“真身”的效果。
在人类生存实践活动需要中,存在一些特殊的唯有哲学活动能够满足的需要,这些需要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就定会造成必需由哲学才能解决的“哲学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些“哲学问题”,就需要产生和形成一种因能够解决这些“哲学问题”而被称之为哲学的学问——即哲学,这就意味着哲学在尚未诞生之前就被赋予了一种“天职”或使命,而为了能够承担起这种“天职”或使命,哲学首先被要求具备解决这些“哲学问题”的基本功能,进而被要求形成特定的能够产生这些基本功能的结构性存在本体。所以,哲学必须承担起解决这些“哲学问题”以满足相应的人类生活实践需要的“天职”,它们构成哲学天生的从而也是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使命;哲学必须具备这些基本功能并确实地履行这些天职或使命而获得自身存在的根据(否则,哲学就无法存在下去),并据此形成自己相应的现实的结构性的存在本体、本质与功能。
“但曲也清楚,S势必会狗急跳墙。真闹翻了,对谁也没有好处。曲想跟S再过三年,这就是她惟一的目的。于是,双方在权衡之后,各让了一步。”
哲学产生和生成的这种先天逻辑表明了:第一,哲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活样式,产生于人类生活实践的特殊需要,在其未诞生和生成之前,已经由人类某些特殊的生活实践需要先天地决定了其自身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结构性的存在本体、性质和功能;第二,作为哲学的本体与本质之统一体的“哲学自我”是由人类的生活实践需要所先天地决定的;第三,只要我们弄清楚这种哲学起源和生成的先天逻辑,也就找到了本真的“哲学自我”。
总之,由于日常生活知识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由其为人类生活提供必要的生活形式指导和生活意义的指引,因而其不可靠性对人类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风险,会导致人类走向无所适从与缺失生活意义的生存困境,带来人类生活、生存的不可靠、不稳定和不安全,因此,必须克服这种困境才能使人类正常生存、发展下去,而这种生存困境的解除就必须从根本上克服上述三类问题,特别是要从根本上消除日常生活知识的不可靠性问题。显然,具体的经验科学知识以及由此主导的日常生活知识限于其经验性范围的有限性,不能从根本上确证自身的真实性、可靠性问题,由此导引的现实的人类生活实践也无法从根本上确证它们的真假,故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只能是在比具体经验科学知识层面更深的层次上找到它们共同的根据和基础并由此获得说明和确证,而能够找到这种根据和基础的方式目前来看只能是宗教或哲学的方式。
哲学诞生和存在的上述逻辑无疑给我们指明了据以探寻“哲学自我”或“哲学本身”的根本途径,即,首先确认推动哲学起源的人类生存与生活实践的本性需要这一基本动因,其次由此推定必须由哲学才能解决的“哲学问题”,然后根据这些“哲学问题”去推定哲学所应负有的天职或使命,以及相应的基本功能,再次由其应当具有的基本功能去推定其应有的本性或本质,再其次据该本质确定其应当所是的本体,最后将其应当具有的本质和应当所是的本体统一起来,就是哲学应是的所谓的“哲学自我”或“哲学本身”。
由此可见,根据“哲学问题”的基本性质去逐次确定哲学应有什么和应是什么是把握“哲学自我”——即哲学的本体和本质——的根本逻辑过程。
这种寻找“哲学自我”的基本途径是一种纯逻辑的途径,其合理的逻辑探寻过程本身既是对所寻找到的“哲学自我”的逻辑的推定同时也是确证。
三、哲学起源的两种基本动因及其契合
从逻辑上说,推动哲学起源的基本动因,既是哲学得以产生的根据和基础,又是推动哲学产生的根本动力,更是决定着哲学的本体、本性及其功能的终极因素。
(一)哲学起源的两种基本动因:人类的终极求知本性与生活实践之终极需要
哲学起源的基本动因就在人类的求知本性和生活实践需要之中,实际上,它们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求知本性及生活实践需要。
首先,人类的终极求知本性是推动哲学起源的最基本动因。哲学根源于人类的求知活动,但哲学并不就是普通的求知。普通的求知,就是对于具体的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和性质的认识和把握,普通的日常生活思维和具体的经验科学思维即能实现这种求知,而不需要哲学思维的助力,由此也只能诞生具体的日常生活知识和经验科学知识。
直观上看,世界是由不断变化的万千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整体,人们感到尽管万事万物变化万千,却又好像在其背后有一种统一的终极根据或力量支配着所有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规律,并将它们统一为一个整体。日常生活和经验科学仅以实证的方式认识和把握其中那些能被经验证实的某些具体事物和现象,而对于那些不能被经验证实的在事物与现象背后作为它们的终极存在根据的共同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却无能为力,而这些内容又好像在冥冥之中支配所有事物的命运。
于是,一方面哲人们的强大求知本性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探寻事物背后的终极原因或根据,并不得不超出有限的具体的经验表象思维而使用无限的抽象的理性概念思维,由此进入哲思的空间而产生一些相应的关于万物终极根据的认识或知识,并以此为经验对象和经验知识进行终极性的理解或解释。另一方面,由于所反映的具体的经验事物变化不定,日常生活和经验科学的经验知识无法保障自己的真实可靠性,因而为了确证经验知识的真实可靠性之需要,为它们提供一个统一的终极的理解和确证,也有必要去进一步探求这个隐藏在万千具体事物背后的终极根据或原因,并以其为具体经验知识的可靠性进行终极之确证。其实,哲学思维方式的实质就是抽象思辨,而运用抽象思辨的内容和方式去理解和把握具体经验的东西本质上就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具体运用。
由此观之,尽管哲学从根本上起源于人的求知本性,但只有人类的终极求知本性,才是哲学起源的真正动因。
其次,人类生活实践的终极需要是推动哲学起源的直接动因。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顺利实现生存和获得幸福,这一点毫无疑义,相信也不会有人对此怀疑。但要生存顺利并获得幸福,就需要一些可靠的生存或生活方式来保障,为此就需要一些稳定可靠的生活知识作为指导。但现实的情况是,日常生活的常识和具体的经验科学知识,由于局限于狭隘的不断变化着的经验对象范围,本身的真理性和可靠性无法得到保障,由此导致了由其引导的日常生活方式的不可靠,最终导致人类生存的不安全。所以从人类生活实践的角度看,就需要为人类的生活知识、生活方式,最终是为人类的存在本身寻求一种终极可靠的根据,并由此来确证人类的生活知识,从根本上指导人类的生活方式,保障人类生存的可靠性。显然,这种终极可靠的根据只能在于世界万物存在的统一性中。但要想把握到这种普遍内容并以之确证生活知识和保障人类生存及其生活实践方式的可靠性或安全性,则非以哲学思辨的方式不可。由此可见,哲学起源的直接动因就是人类生活实践的终极需要。
如此看来,促使哲学起源的基本动因或动力有两个:一是人类的终极求知本性;二是人类生活实践的终极需要。
据刘延锦介绍,在美国、英国及意大利等国家,对所有脑卒中患者均应进行营养基线评定,根据评定采取措施纠正或改善卒中患者的营养不良,已成为国家指南和专家共识。而我国近年来虽然正在对接国际化,但整个住院治疗期间,医生往往会忽视患者营养问题,不能给予个体化的健康指导,家属亦不了解规范化营养治疗的重要性。且多数医院缺乏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多学科营养管理模式。
(二)两种动因的契合:终极求知指向的终极就是实践终极需要的终极
两种传统最终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一样的,即对世界统一性的终极求知。纯粹的求知传统直接探求世界万物统一存在的终极真理,而出于人类直接生活实践之终极需要的经世致用传统,为了找到人类生存、生活可靠性的终极根据,最终也要去探求世界万物统一存在的终极真理。由此,两种动力,两种传统,有了共同的归宿。
这两种传统,在东西方的存在有着巨大差异。求知传统在西方哲学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经世致用传统在东方哲学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巨大差异还导致了东西方思维和哲学发展水平与形态的重大差异。对这些差异学者们多有探讨和争论,此不多言。
四、“哲学问题”的所在与所是
哲学作为一种事物存在,也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其产生和存在也是根源于对某种已经存在的问题的解决。作为与解决某种问题相配套的手段,它的基本内容构成和基本性质自然是由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所规定。因而哲学究竟是什么,从根源上讲,归根到底是由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和性质所最终规定的。
(一)“哲学问题”之所在:人类生存—生活实践方式及其知识条件的终极可靠性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找到了哲学起源的基本动因,这就是人类的终极求知本性与生活实践的终极需要。从逻辑上说,“哲学问题”必定存在于上述两大基本动因里,因为作为哲学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哲学问题”本身就是哲学起源的最根本的动因。
另一方面,哲学的问题同时也就是宗教的问题。哲学与宗教得以诞生和存在的最为根本的动因,就在于人类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是它们以及解决它们的特有方式催生和造就了人类最伟大的文化灵魂——哲学和宗教。
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草地资源、独特的藏羊品种,孕育了优质的藏羊肉。藏羊肉具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矿物质丰富等特点,其氨基酸种类齐全,接近FAO模式,是公认的健康食品[6]。
国立北平图书馆对青年职员的选聘采取专家推荐的形式,一般经由馆内外专家学者介绍或馆长直接推荐,再经过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审议。例如1931年6月6日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会议,议程第四项即审查了馆长推荐的五位职员,分别是编纂委员刘节、王庸,馆员陈贯吾、张秀民、徐俊[2](334)。
不用说,从上述逻辑看,这类问题必然存在于人类生活实践中,并且是关系到人类能否顺利生存和生活幸福的关键问题,当然,它也是人类具体的经验科学与日常生活知识及人类现实的生活实践所无法根本解决从而只能以哲学和宗教的形式才能获得根本解决的问题。
人们发现现实生活实践中有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人类日常生活实践知识(包括日常生活知识和具体经验科学知识)的不可靠性导致了人类日常生活实践形式与意义的不可靠性,最终它们又给人类生存本身带来了不可靠性。这一事实蕴含着如下三大彼此关联并层层递进的关乎人类生存安全的问题。
其二,受限于事物自我展开进程的限制,我们无法在事物发展过程的半途“看到”事物内容的全貌,如此对于那些历史展开进程较长的事物的认识就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这对于那些展开进程超出人类寿命的事物的把握更是无能为力。
这些情形充分说明人类日常生活经验知识的不可靠性,其实质则是知识的真实性或真理性问题。其中,真实性或真理性问题是内里和实质,可靠性问题则是它的外表和体现。这一层面情形的存在必然会引发对“可靠的人类知识何以可能”的追问。
其次是人类日常生活实践形式存在着不可靠性。生活实践知识是引导和造就生活实践形式的模本,这种逻辑必然决定了如下逻辑:即人类生活实践知识的不可靠性,必然会导致人类生活实践形式的不可靠和不稳定。人类生活实践形式的不可靠性造成了生活本身的变化无常,导致生活艰难而不稳定,从而导致人类生活实践难以正常维系下去。
在哲学产生前,哲学本质即已被其先天的基本功能所直接要求和规定,而在哲学诞生以后,则以本性形式蕴含于哲学本体的结构性关系中。
再次是人类生存本身存在着不可靠性。人类的本质是追求生存,并且希望过幸福的生活,发展本身不过是实现幸福化生存的必要手段,但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以可靠生活意义支撑和可靠生活知识的引导,但日常的生活知识的不可靠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实践形式的不可靠性,却往往导致人类对作为自身生存终极根据的变幻不定的世界存在本身的疑惑,并由此导致对自身生存的终极目的和意义的迷茫和绝望,从而导致人类生存本身的不可靠性。
这一层面情形的存在必然会带来对“可靠的人类生存本身何以可能”的疑问。
由此可见,哲学首先是由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所定制的“应是”,而后才由其“应是”确定它的“自是”。为此,我们就不能也无法从其“自是”角度去确定和理解它,而只能从其“应是”角度去理解和确定它的“自是”。
宗教的解决方式是以信仰的方式来保证知识的可靠性,基本逻辑就是先信仰而后理解并确信为真,或先信仰万能的上帝然后由其万能而保障其真。这种解决只是一种虚假的解决,其实并没有真正解决,反而把生活观念和知识僵化了,堵塞了它们走向真正科学的道路。
要想保证电力生产企业安全运行没有问题,应该做好交接班和巡查工作。在实施之前,应该明确交接班和巡查相关规定,尤其是交接班制度的制定,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值班人数和值班时间等,需要明确规定交接班制度的相关内容。加强对电力设备的维护,同时也要注意周边的环境,进行详细巡查。遇到特殊情况应该加大巡查的力度,相关人员应该做相应的激励。重视生产中的每个环节,对交接班和巡查制度进行完善,并严格要求工作人员,端正态度面对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变电站的安全运行管理,使电力运行得到有效的控制,全面降低电力企业的安全事故。
哲学的解决方式是以对经验科学知识进行理性反思,寻求统一它们的共同根据,来判定它们的真实可靠性的方式,反过来说,这种方式也只能是哲学的。
由此可见,“哲学问题”即在上述人类生活知识、生活形式与意义及人类生存本身的可靠性问题中存在着,哲学也将在解决这三大问题的过程中诞生。正是由于这些不可靠性问题的存在及对其解决的必要性带来了“哲学问题”,而其解决方式的独特性又是导致哲学得以诞生的直接逻辑根据,因而它们是带来“哲学问题”并由以导致哲学产生的直接基础和根据,并由此成为“哲学问题”的所在之所,成为诞生哲学的生活土壤。另一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又为“哲学问题”的提出与哲学之诞生提供了根本动力。
(二)“哲学问题”之所是:人类的认识、实践、生存本身及世界统一性何以可能问题
上述三大关乎人类生存安全的不可靠性问题不仅是“哲学问题”的存在之所,而且是诞生“哲学问题”的土壤和根据。
上述三大问题分别涉及到了如下相应的三大“哲学问题”,即“可靠的人类知识何以可能”、“可靠的人类生活实践何以可能”、“可靠的人类生存本身何以可能”,简言之就是“人类知识何以可能”、“人类生活实践何以可能”、“人类生存本身何以可能”三大问题。因为从逻辑上说,要从根本上克服人类日常生活知识、人类日常生活形式与意义以及人类生存本身的不可靠性,就必须从根本上或从终极的意义上解决它们的可靠性问题,如此,就必须解答或说明它们的可靠性是如何可能的问题。由于人类知识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认识,因此“人类知识何以可能”又可转换为“人类认识何以可能”问题。
上述三个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分别属于人类的知识论或认识论范畴、实践论范畴和生存论范畴。
举荐人才或者教育晋地后学,成就晋地学术人才,是仕晋名宦的重要贡献之一。 如政和元年(1111年)任芮城令的邵伯温,就成就了一位大人物赵鼎(1085-1147年)。 《宋史·赵鼎传》:“赵鼎少从伯温游。” 元代国子祭酒欧阳玄:“公(指赵鼎)师邵伯温,友胡寅,其问学源委,措诸行事。” (《赵忠简公祠记》,《山西通志·艺文》)后赵鼎为相,在当时声望极高,“论者谓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宋史·赵鼎传》) 任相期间,推崇洛学,出现了儒学兴盛的局面,这一时期亦被学界称为“小元祐”。 他又上《乞追赠邵伯温状》奏议,请求追录伯温功绩。
由此可见,惟有世界的统一性存在才是人类生存可靠性的终极根据。世界的统一性涉及到无限的宇宙间无限多样的事物内容的统一,因而本身是一个无限性命题。显然,局限于狭隘的经验认知范围的日常生活知识(即“常识”,是直接依赖于经验的表象思维方式)和具体科学(是间接依赖于经验的概念思维方式)是无法理解和把握这种无限性内容的,而只有超越狭隘经验从而能够通达无限可能世界的超验的无限性思维方式才能把握这种无限性的内容,而这种思维方式只能是哲学的或宗教的。其中,哲学是以抽象理性的理论或概念思维方式把握无限世界的统一性,宗教是以幻化形象的非理性的神话-宗教思维方式来把握无限世界的统一性。从逻辑上看,哲学的方式是最恰当的把握世界统一性的思维方式,当然,若从教义信仰的角度看哲学也可以由此成为一种理性宗教;但任何非理性的宗教,因其虚幻性必定不会全面准确地把握无限世界的统一性,而且即使能够把握某些无限世界统一性的内容,也会有着极大歪曲,而且其本身往往是对无限世界统一性空洞无知的虚幻认识,因此,无论如何它不是把握世界统一性的恰当方式。
水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诊断往往会涉及到机组运行状态信息数据的测量、采集、记录、处理、传递以及存储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为实现水轮发电机组状态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水轮发电机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往往需要满足以下特点:
既然上述问题的解决方式只能是把握无限世界统一性的哲学或宗教,如此解决方式就必然决定了上述问题本身就是“哲学问题”和“宗教问题”,而理性或理论地把握世界的统一性就成为哲学的主题和根本使命,世界的统一性存在逻辑就成为哲学的基本内容。
另一方面,由于上述三个方面问题的内容本身即包含在整个世界的统一性框架中,是整个世界统一性存在的环节和部分,并且只有在将它们放在与整个世界的统一性联系中才能得到合理的理解和解答,因此对它们的解答和涉及它们的内容均一体地体现在对整个世界统一性的理解中。
如此,我们就可得出如下结论:上述“哲学问题”,都可归结为整个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并且只有将它们放在整个世界的统一性联系中作为其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或环节才能由这种世界整体的统一性提供终极合理的答案。
根据上述理解,“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也就可以看成是“世界的统一性何以可能”问题。于是,所谓的“哲学问题”就包括如下四大问题,即“世界的统一性何以可能问题”,“人类知识何以可能问题”,“人类生活实践何以可能问题”、“人类生存本身何以可能问题”。
把哲学的元问题看作是“世界的统一性何以可能”问题,也就表明了哲学与非哲学的分野:凡是揭示和把握世界统一性的知识或学问,都具有哲学的属性,否则就不具有哲学属性。这实际上最为宽泛地划定了哲学的“地界”。
以往的各种哲学观,事实上均未明确地把握到哲学所要解决的这种真正“哲学问题”,但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哲学却也不知不觉地对其作出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解决,故它们也称得上是哲学的具体形态。
五、哲学天职或使命的所在与所是
(一)哲学天职或使命之所在:存在于理论地终极解决“哲学问题”的先天要求中
哲学在未诞生之前,就已经被赋予了天职或使命。这种天职或使命,就存在于被人类生活实践所要求的终极地解决“哲学问题”的应当里。
内部控制,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定义(1972)是:“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
哲学的这种“应当干什么”亦即“它应该完成和能够完成的任务”[1](P5)就是哲学的天职和使命,因为它是被人类生活实践先天地赋予和要求的一种职责和工作,而这种天职和使命,就存在于其被人类生活实践终极地解决“哲学问题”的先天要求中。
像任何事物一样,哲学的产生和存在,哲学的本质、本体和属性,均非由其自身所决定,而是由先天的因素所规定的。哲学要存在,必定先有某种必需由哲学方式来解决的“哲学问题”的存在。正是由于人类生活实践中存在着“哲学问题”,专门解决“哲学问题”的哲学才有产生和存在的必要。在人类生活实践中“哲学问题”的地位决定着哲学自我的相应地位。“哲学问题”的内容和性质直接决定着哲学的天职和功能,进而决定着哲学的本质规定,再进而决定着哲学的本体存在,再进而决定着哲学的本体存在形式,最后决定着哲学的形态和属性。
人类生活实践中存在着的“哲学问题”,不仅使哲学的产生和存在成为必要,而且对它的解决本身就是哲学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哲学问题”的存在是哲学产生和存在的终极根据。这说明,哲学深深扎根于人类现实生活实践中,人类生活实践是哲学生存的丰厚土壤。
由此可以说,哲学就是一门关于人类生活实践的学问,应当面向生活。但不能一般地把哲学界定为关于生活实践的学问,因为,从根本上说,哲学所真正面对的,只是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哲学问题”,而非其全部问题,而且,哲学所探讨的内容也大大超出了生活实践的范围,实际上成为了一种关于无限的终极学问。
近代以来的“生活哲学”及其哲学观,过度地强调了哲学与生活的关联,甚至将哲学等同于生活的一般性逻辑之知识,客观上消解了哲学的根本使命,使哲学走向了非哲学的异途。
(二)哲学天职或使命之所是:理论地终极解决“哲学问题”的一种担当
哲学的天职或使命之所在,就是要理论地终极解决“哲学问题”的一种先天要求,而其落到实处就是要理论地终极解决“哲学问题”的一种担当,这种担当也就是哲学的天职或使命之所是。担当的实现就是要对“哲学问题”有一个彻底的解决。
哲学对“哲学问题”的彻底解决,集中地表现在其要彻底解决“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这一哲学的元问题,确证和形成描绘和解释世界统一性的统一的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以及总的规范人类价值创造活动的价值规范体系,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实践活动提供统一的世界观信仰、价值观规范和思维方法论,从而为彻底解决其他“哲学问题”奠定终极的基础。这也是哲学对“哲学问题”终极解决的集中体现。
哲学在终极地解决“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确认和形成统一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同时:一方面也就从终极上把握了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存在关系问题,由此找到了思维反映和把握存在的终极可靠的途径,从而也就终极地解决了人类认识的可靠性问题;另一方面也就从终极上把握了人类生活实践活动与世界万物存在的统一性存在关系,由此找到了人类生活实践的终极可靠的本体根据,从而也就终极地解决了人类生活实践的可靠性问题;再一方面也就终极地理解和把握了人与世界的价值统一性存在关系,由此也就找到了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可靠的价值根据,从而也就终极地解决了人类生存本身的可靠性问题。如此,哲学在终极地解决“世界统一性问题”这一“哲学问题”的同时,也一体性地解决了其他三个支脉性“哲学问题”,即“可靠的人类知识何以可能问题”、“可靠的人类生活实践何以可能问题”以及“可靠的人类生存本身何以可能问题”。
对“哲学问题”终极解决的上述担当,对未产生的哲学而言还只是一种应当,当哲学产生以后它们才能变成哲学的现实的职责与使命,未产生的哲学也必须以自己诞生之后能够践履这种担当才能诞生,并以现实地履行这种担当而获得自己持续存在下去的理由。
(三)哲学使命的终极性:终极中的无极
(4)要正确合理选择分片刚性楼盖和整体非刚性楼盖的结构抗震设计计算模型,比如楼板在大震下不能处于基本弹性状态时,要先研究出合理的计算模型后再进行抗震设计验算。
造成这种情形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世界本身是无限的,哲学使命的终极性就在于对这种无限的终极把握,而这种终极把握必然是无限的。
对添加10%氧化硼后液相渣中各相的含量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当温度超过700 ℃后,各相含量突然升高。在800 ℃时,CaO和MgO的百分含量接近100%,即矿中的CaO和MgO全部进入液相渣中。900 ℃时SiO2的百分含量达到88.2%,即矿中的SiO2大部分进入液相渣中。在800 ℃后,随着温度的升高,矿中的Al2O3也逐渐的进入液相中。除Al2O3持续增加外,各相含量在900 ℃时趋于稳定。
第三,能全面梳理岗位核算内容。标准化工作,要求每位财务人员都要了解工作标准,明确工作流程,用标准明确管理目标,用流程固化管理程序,全身心地投入到财务管理工作中,积极开展会计核算标准化、成本管理标准化等工作,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尽量减少会计人员因职业判断能力不同而造成的记账差异。
因此,哲学使命的这种终极,并非是已经到达了终极的终极,而是始终奔向终极的终极;不是已经完成了的终极,而是永远在实现着终极的终极。
六、“哲学基本功能”的所在与所是
终极地解决“哲学问题”的要求先天地决定着未产生的哲学所必须履行的天职和使命,但哲学要能够履行这种天职或使命,则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功能,否则就不会产生。因而在哲学未诞生之前,已经被“哲学问题”和其天职先天地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功能。
同样从逻辑上说,在哲学产生前,哲学的基本功能被先天地要求,哲学诞生之后则依存于哲学本体的结构性作用,并现实地存在于哲学解决“哲学问题”的现实关系和过程中。
(一)“哲学基本功能”之所在:存在于终极解决“哲学问题”这一哲学天职的先天要求中
哲学产生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类生活实践中存在着的“哲学问题”,哲学必须具备解决“哲学问题”的基本功能,否则就没有产生和存在的可能。从而,对这些“哲学问题”的解决便决定了将要诞生的哲学应有的基本功能,其它的次要功能则由这些基本功能派生出来。
从逻辑上说,所要诞生的健全的哲学必须具备这些基本功能,否则它不是胎死腹中,就是生来畸形。由此可见,哲学的基本功能是由“哲学问题”所先天地终极地规定的。
(二)“哲学基本功能”之所是:世界观、认识论、实践论和生存论四大功能
自然,哲学所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和对“哲学问题”的根本解决直接相关。
我们已经知道,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有四个,即“世界的统一性何以可能问题”、“人类知识(或认识)何以可能问题”、“人类生活实践何以可能问题”与“人类生存本身何以可能问题”。对应于这四大问题,就有着相应的基本功能。
四是流域排污总量控制。《条例》第一次在流域尺度纳入了总量控制制度,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根据水功能区水质要求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制定区域排污总量指标时要充分考虑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既在流域层面统筹的区域限制排污总量,又使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通过限排意见反映到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和控制计划中,并逐级落实到执行层面。
首先,由于终极的解决方式就是最根本的解决方式,因此,能够终极地解决“世界统一性何以可能问题”的哲学,就必须具备一般世界观的功能,因为只有它才能为人们全面理解和把握整个世界提供一个终极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框架根据;其次,哲学必须依赖于这个一般世界观功能,为彻底解决其它三大问题提供终极根据,并为它们的终极解决提供最基本的方式或方法,由此就使得哲学必须具备能够彻底解决“人类认识何以可能”的人类认识方法论功能,和能够彻底解决“人类生活实践何以可能”的人类生活实践方法论功能,以及彻底解决“人类生存本身何以可能”的人类生存方法论功能。这些功能可分别简称为哲学的世界观功能、认识论功能、实践论功能和生存论功能。显然,它们也就是哲学所应具有的基本功能。其它的功能,则或不为哲学所必具,或只是其基本功能之分解、延伸和变形。
七、哲学本质的所在与所是
这一层面情形的存在必然会引发对“可靠的人类生活实践何以可能”这一问题的现实追问。
(一)哲学本质之所在:存在于先天的哲学基本功能的先天要求中
先天要求哲学的基本功能即意味着要求哲学所必具,此则进一步意味着作为解决问题手段的哲学必须具有此等根本属性,并以此规定自身的基本结构形态即规定自身的本体,因为非如此则无以保证这些基本功能为哲学所必具。由于此等根本属性规定着哲学自身的基本结构形态,故由此转化为哲学的本质或本质属性。
由此可见,是对哲学从根本上解决“哲学问题”的基本功能事先决定了哲学应有的本质,又进一步构成哲学成为其应当所是的东西即其本体的根据。所以,哲学的本质是由哲学所应当具有的基本功能所决定的,而这是由哲学所要解决的“哲学问题”所终极地要求和所赋予的。
由此可见,哲学的基本功能或本质,在哲学未产生以前便已经由“哲学问题”的性质预先规定好了,而哲学的本体存在则是根据这种功能和本质性要求而生成的存在。所以,从逻辑上,哲学的本质先于其本体。其实,本质逻辑地先于存在本体这种逻辑适用于所有事物产生和存在的逻辑。
所以,哲学的本质,俱由哲学的基本功能体现出来,或者说,哲学的本质就体现在它的功能上。反过来说,哲学的基本功能,即是哲学本质的体现,又不断地要求和加强着哲学的本质。
哲学的基本功能为哲学所必具,同样,哲学的本质也为哲学所必具。离开了哲学本质的哲学是不存在的,没有了哲学本质也就没有了哲学的基本功能,而没有了哲学基本功能的哲学同样是不能存在下去的。
哲学的本质在哲学诞生之前由哲学的基本功能预先设定,在哲学诞生之后依赖于哲学本体的基本结构关系,并由这种基本结构性关系所生成,从而成为哲学的基本性质即本质。
(二)哲学本质之所是:理性化的世界观同时也是关于人类认识、实践和生存终极根据的理论或学说
哲学要解决的是“哲学问题”,哲学的本质最终是由“哲学问题”所决定,但直接由解决“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式所规定的哲学的功能所决定。
首先,对应于最基本的世界观功能,哲学最基本的倾向就是对于世界统一性的一种理性或理论性把握,形成一种关于世界观的理性或理论化思想体系,而此正是哲学最一般的本质。只有以此为本质的哲学,才能具备真正的世界观功能,才能为人类理解和把握整个世界及其万物的存在逻辑并据此与世界万物打交道提供一种终极的理性的概念认识框架(世界图景)、一般思维方式、价值规范框架和实践规范框架。
其次,对应于较具体的认识论、实践论和生存论三大功能,哲学必须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知识或认识、人类生活实践及人类生存本身何以可能三大问题,为三者的现实可能性提供可靠的终极理由、条件或根据,因此它必须在本性上同时是人类的认识论学说、实践论学说和生存论学说的思想体系。
其中,理性化的世界观是哲学的总体本质,也是其最一般本质,也可称之为哲学的终极本质,认识论、实践论和生存论为哲学的具体本质或二级本质,从属于哲学的终极本质。世界观本质具有至上性,蕴含和融摄着二级本质,二级本质从它那里获得终极的根据。
哲学的这种终极本质及其具体本质,从根本上体现着哲学诞生和存在的意义:即通过提供基本的世界观功能来彻底解决人类知识、生活实践和生存本身的可靠性问题,为人类的生存合理性提供终极的解答。
余论:把握哲学本质概念应注意的事项
对于哲学的本质,作为概念把握,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把握世界统一性的只能是具有无限普遍性的理性化概念体系。哲学所要把握的是世界统一性存在的普遍性逻辑,这种普遍性逻辑及其诸环节都指向着无限普遍性,从而能够准确地把握它们的只能是具有无限普遍性的理性化概念。这样的概念,也就是纯粹哲学的概念,因为它们是为哲学所专用的东西。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概念”,名为概念,实则是没有准确把握事物普遍本质的非理性的感性化名词,仅仅指向特殊性,不具有无限普遍性,故不能把握世界统一性的存在逻辑,不能成为哲学的工具。至于科学的概念,尽管是一种理性化概念,但仅具有有限普遍性,而不具有无限普遍性,从而也不能成为哲学的工具。当然,某些常识和科学的概念,也可以使其走向无限普遍性而提升为哲学的概念。
第二,哲学的本质不等于哲学的本体。从逻辑上说,事物的本体是事物最基本的实体构成,事物的本质是其本体活动的基本倾向性,从而,事物的本质与本体虽相互关联,但不是一回事。
哲学本体是作为哲学实体存在的思想活动系统或体系,而哲学的本质是哲学本体活动的基本功能倾向性,也可以说是哲学活动的最基本的倾向性功能。传统上我们对它们不分彼此,等同看待,而且基本上认为它们就是同一个东西,但实际上这是非常错误的。
第三,哲学或“哲学本身”这一概念,只能是哲学的本质概念与本体概念的统一体。哲学的本体概念指明了哲学这一事物存在的实际内容,哲学的本质概念则进一步指明了它的基本性质,使其获得了基本的定性。二者相互规定、相互确定,从而共同规定和确定着哲学本身。离开一方,不仅另一方无法确定,也无法确定哲学本身。
我们已经知道,哲学的对象是世界统一性存在的逻辑,因此,规定哲学成为哲学的,首先是反映、把握这种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而提供相应世界观的功能性本质,然后才是由这种本质所进而确定的相应的能够实现这种本质的体现为反映和把握世界统一性的世界观理论系统。因此,所谓的哲学或“哲学本身”,就是反映、把握世界统一性而必然提供相应世界观的理性化思想活动体系,简言之就是反映和把握世界统一性的世界观理论。其中,作为反映和把握世界统一性的世界观理论,是哲学的本体,而其反映和把握世界统一性并提供相应世界观的基本功能性倾向,就是哲学的本质。
迄今为止的各种哲学观存在着如下三大基本缺陷:首先,它们没有将哲学的本质与本体区分开来,而是等同看待,只用其中一方来界定哲学本身,导致了对哲学理解的片面性;其次,尽管它们大都把哲学视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把哲学视为一种世界观理论,但却唯独没有明确地把握到这种世界观作为哲学,其对象和内容只能是世界存在的统一性逻辑,从而没有找到哲学的真正本质和本体;第三,大多数哲学观错误地将哲学的非本质(体)的东西如功能(如智慧说、爱智说、价值论说、认识论说、文化批判说、精神境界说诸哲学观)、形态面相(如科学主义说与文化样式说哲学观)、表现形式(如语言分析说、思维及其规律说、纯理论性思维说诸哲学观)、表象特征(如反思论、大问题主义、家族相似等哲学观)视为哲学的本质或本体,从而本末倒置地理解了哲学,而没有抓住哲学的真正本质和本体。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高清海.哲学的憧憬[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3]邓晓芒.哲学无定论 理性有自由[J].学术月刊,1997,(10).
[4]张理海,赵锦荣.论哲学的本质——从哲学”不可定义性”的角度[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9,(1).
What’s the Essence of Philosophy on Earth?
GAO Yi-De
(Institute of Conf ucius Culture ,Quf u Nor mal University ,Quf u 276826,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ider that philosophy is bor n being driven by the hu man nature of ulti mate Seeking knowledge and the ulti mate needs of survival-life practice.Such sorts of ulti mate nature and needs,has congenitally deter mined the philosophy’s bounden duty or mission,thereby has congenitally deter mined its basic f unction,proceed to t he next step,has determined its due basic special essence.This basic special essence is a rational or theoretical grasp of the unity of the world,which constitutes the general essence of philosophy.
Key wor ds: t he problem of philosophy;the bor n duty of philosophy;the f unction of philosophy;the essence of philosophy
中图分类号: B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22X(2019)01-0066-010
收稿日期: 2017-11-06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项目“哲学究竟所是论——哲学的本质、一般定义及合理形态研究”(16FZX002)
作者简介: 高懿德,男,哲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赵 昆
标签:哲学问题论文; 哲学的天职论文; 哲学的功能论文; 哲学的本质论文;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