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柯:弗洛伊德主义与当代文化史书写——评《弗洛伊德主义新论》论文

蒋柯:弗洛伊德主义与当代文化史书写——评《弗洛伊德主义新论》论文

摘 要 车文博和郭本禹任总主编的《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18年7月出版。全书共三卷,第一卷由常若松主编,包括对弗洛伊德本人学说的阐述;第二卷由郭本禹主编,主要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在后弗洛伊德时代的延续;第三卷由郭永玉主编,梳理了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嬗变和延展。因为冲突和焦虑,对意义的追求成为了人类文化的恒久主题。在今天,这种需求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更加强烈,这就是我们需要作为“类心理学”的弗洛伊德主义的理由。

关键词《弗洛伊德主义新论》 文化史 精神分析 冲突 焦虑 意义

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微型拷贝。(《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一卷,p.79)

弗洛伊德主义不只是一个心理学流派,更是一种当代文化思潮。

以一种文化思潮的发生与发展脉络来隐喻文化的嬗变,这不失为一种文化史的勾勒方式。

一、弗洛伊德主义新论

车文博和郭本禹任总主编的《弗洛伊德主义新论》于2018年7月经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以下简称《新论》)全书共3卷,共2623页,300余万字,汇集了国内近60位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学者的10余年的辛勤工作,文本写作既体现了不同作者的个性风格和专业取向,又遵从了整体编撰的结构和规制,可谓之收放得体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谓“新”。《新论》除了对过去100余年时间里主要的精神分析流派的介绍之外,还专门考察了弗洛伊德主义的最新发展——神经精神分析学。

纵观全书内容,有四个特点尤其值得强调:

一谓“全”。《新论》全面梳理了经典弗洛伊德主义、后弗洛伊德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等;覆盖了弗洛伊德的个人生活史和理论著述,以及精神分析的各个流派代表人物的生平和思想,是对弗洛伊德主义最全面的综述。

《新论》第一卷由常若松主编,主要是对弗洛伊德主义的“本义”的阐述;第二卷由郭本禹主编,主要包含了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在后弗洛伊德时代的延续;第三卷由郭永玉主编,梳理了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嬗变和延展,以及神经精神分析学等最新的进展。全书3卷内容分布比例适当,划分标准清晰。

对于数学知识的教学和学习,包括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联系,且这种联系是相互形成、不能脱节独立存在的。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标准》中,把数学的学习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数与代数”以及“综合与实践”。由于“课题学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教学模块,因此对于“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数与代数”是一个综合能力的提升,能够通过这几个部分的综合运用,充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促进知识、方法以及思想的能力提高。

仪式感所创设的环境,能把人与物区别开来,凸显人的尊严。比如穷得揭不开锅的杨白劳,欠着账也要给喜儿买上两尺红头绳,躲着债也要在年关买上二斤白面;再比如身在牢笼拒不投降的洪承畴在听到孝庄太后前来探视的消息后,不由自主就轻拂了一下身上的灰尘。再潦倒的人,只要内心存有一种叫仪式感的东西,他的世界依然会闪烁出炫目的光亮。

三谓“深”。《新论》在元理论层面上解析弗洛伊德主义的思想史,溯源了弗洛伊德主义的古希腊思想源头,这是对精神分析学的“集体潜意识”的深度剖析。

四谓“实”,即是说《新论》引证的资料翔实、例证真实,且是迄今为止国内关于弗洛伊德主义研究最大规模的资料整理,能够为后来者的研究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婢女奚也颇为聪慧,如《痴女奚随衲得发福》中的女奚女,在随同地师帮主家堪舆时,谨记了地师占得的两块福地,归告主人以次福之地,首福之地秘而不说。 待自己储聚三四年的米粮后,便归家央请邻居移葬其父于首福之地。 为掩藏身世,她逃遁到江陵,自愿成为流落于该地的家贫鳏居的宰相之子为婢,后来得宠,生二子,“兰姿玉骨,俱是抱送之麒麟”[6]420。 未及十年,家境丰饶,为进一步提升自己家的地位,此女奚女劝丈夫纳其为正室,并移居京洛,在京洛拣门当户对之家为其二子成婚。 后来,其二子相继攀莲折桂,女奚女家显赫一时。

当读者阅读这套丛书时,除了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如上四个特点之外,一定还能够发现,《新论》以弗洛伊德主义的衍生序列为线索,勾勒出了整个20世纪西方文化的演变轨迹。当我们阅读弗洛伊德主义时,读到的不仅仅是心理学的著述,我们阅读的其实是20世纪整个人类的文化苦旅。

二、经典精神分析:从个人生活史到时代的文化史的嵌入

正如儿子长大了终究要离家出走另立门户一样,从精神分析学苑中成长出来的每一颗小苗最终都以不同的方式伸向天空。《新论》第二卷整理了共20个后弗洛伊德时代的精神分析学的分支或流派。每一种分支或流派不应该被看作有对与错、正与侧的分别,而只是不同的倡导者分别在不同的时代,或不同的语境中,以自己认为最适合的方式言说了人类文化的共同核心,这就是本能欲望的压抑与张扬。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欧洲乃至全世界都经历了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剧烈的文化变革与冲突,一方面,人类文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彻底地颠覆了自然世界的秩序,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工业化的世界格局;另一方面,人类也表现了巨大破坏力:民族之间的歧视与冲突、环境污染、经济危机,以及两次世界大战……

《新论》第三卷循着弗洛伊德主义外部发展的逻辑,系统阐述了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后现代精神分析以及神经精神分析等16个学派或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

弗洛伊德本人也没有逃脱这种“时代的神经症”的困扰。通过对自己和病人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将神经症解释为病人自身本能欲望的压抑与释放的冲突与不平衡(欧文·斯通,2015)。当新世纪来临,人类社会就像一个青春期的少年,以不成熟的心智而拥有了强力武器,世界的悲剧就由此拉开序幕。

弗洛伊德在1939年的一天选择了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似乎已经预感到,那一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世界大战终不可避免,他宁愿在悲剧全面上演之前离席。

提到马赛克嵌花艺术,人们就会联想到斑驳陆离的潋滟光影和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至臻至精的工艺将斑斓多彩的拼贴元素渲染成极致唯美的迷人图案。爱马仕从Florence Manlik于2018年设计的2018款“Robedu Soir”丝巾汲取灵感,以2,200块纤幼细小的皮革方片在41毫米表径的Arceau腕表中拼嵌出骏马的侧面剪影。

弗洛伊德认为,战争是人的本性、人的本能冲动的表现,是人的本能冲动作用的必然结果。同时,他也期待会有这样一天,即死亡本能的力量被转变为超我,破坏力被升华成为创造力。那时,人类将永远免除战争带来的伤痛。(《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一卷,p.444)

当弗洛伊德在思考人类的战争时,他已经超越了一名精神病医生的职责,开始以一个哲学家、社会文化学家的视角来审视人类文化的意义。

三、精神分析理论的起源与分化:从个体的叛逆到文化的出离

《新论》第二卷为读者展现了弗洛伊德主义的分化和延续。从时间上来划分,这一段历史描述了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70—80年代弗洛伊德主义的继承者们的工作。后弗洛伊德时代的弗洛伊德主义的演变植根于弗洛伊德个人的人格和理论特征之中了,而弗洛伊德的个人理论则植根于漫长的欧洲文化历史。

弗洛伊德的个人思想映射了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文化的传承与演变,包括恩培多克勒、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康德、歌德、黑格尔、赫尔巴特、叔本华、费尔巴哈、布伦塔诺、尼采、达尔文等(参见《新论》第一卷中关于弗洛伊德主义理论背景的阐述)。我们可以说,阅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其实是对欧洲的文化史进行了一次精神分析。

在某种意义上,弗洛伊德并没有“创造”某个理论,而是将欧洲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构念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漂亮的文眼;或者是,自古希腊以来的文化传统在19世纪末必然要寻求一种结构化的表达,这时弗洛伊德主义应运而生。无论如何,弗洛伊德主义在人类文化史进行到欲望的张力最大时,给人们指示了一条缓解张力的路径。

命题 2.1 测度Μ(B,K)是Rd上的框架, S是μ的测度框架算子,是μ的典则对偶框架, 那么对于每个可测集J⊂K及∀Rd,有

在后弗洛伊德时代,我们也可以读到一串长长的名单,包括荣格、阿德勒、亚伯拉罕、安娜·弗洛伊德、埃里克森、克莱因,等等。他们是弗洛伊德主义的演绎者和传承者。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俄狄浦斯情结”而实现对“父亲”的认同与叛逆。弗洛伊德主义的成长过程也充满了俄狄浦斯式的父子冲突。例如,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的决裂犹如儿子对父亲的叛逆。

另一方面,当弗洛伊德也遭遇了来自“儿子”的叛逆。

1.3 高气压暴露与减压方案 以 100 kPa/min 的速率压缩空气加压(所有压强单位均表示表压),在 500 kPa 暴露 60 min。暴露期间持续通风(通气量为 1 L/min),舱底铺碱石灰进一步吸收残留CO2,舱内温度维持在 23~25 ℃。高气压暴露结束后以 200 kPa/min 匀速减至常压。出舱后置于平坦地面上自由活动,环境温度为(24±1)℃,相对湿度为(55±5)%。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使用以上那种教学方法都能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教学理念,从而才能为我国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

第一,有利于总结出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为下一步的教学改进提供方向。在有效的学生评教中,学生会将教学中认为不满意之处提出,也会提出一些教学上的建议与期望改进的地方,这些评教结果能够帮助体育教师认识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据在下一学期中进行教学改进也更加有针对性。

荣格与弗洛伊德可谓“一见钟情”。弗洛伊德比荣格大19岁,俨然如一位父亲。

……

无论如何,荣格与弗洛伊德最终由于无法调节的冲突而分道扬镳。这既是双方的损失,也是各自的命运。(《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pp.11-13)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方国家动荡不定,灾难迭生……人们经受着各种压力和打击,神经症和精神病患者不断增多……这些患者的问题主要不是性压抑,而是社会生活的困境,人际关系的失调造成的人格扭曲……新的现实促使精神分析学家去寻找新的理论模式。(《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三卷前言,p.2)

要理解精神分析理论,首先要理解弗洛伊德的一生(熊哲宏,2008)。《新论》第一卷梳理了弗洛伊德个人生活史和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发生、发展脉络。从1856年到1939年,弗洛伊德的个人生活史映射了19世纪至20世纪工业化社会的初始文化进程。

四、冲突、焦虑和意义:从个体心理学到类心理学

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试图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病态现象的产物。(《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一卷,p.79)

《南方都市报》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都市类报纸,以前版面很多,甚至星期四、星期五的报纸会达到100多个版面,印刷厂从下午3点即开始印刷。而近几年,印量和版面都有一定减少,设备虽然满负荷运转,但生产班次由两个班次缩减为单个班次,每日运转时间亦大大缩短,每周一至周五,从夜间11点开始印刷次日的报纸,周六日则从凌晨12点开始即可。

《新论》第三卷一共梳理了15个人所代表的流派以及神经精神分析学,一共16种关于弗洛伊德主义的外围发展模式。我们能够从这些学派或思潮中发现一组共同的关键词——冲突、焦虑和意义。

陶瓷山水画同中国山水画一样,利用富有变化的线条来描绘山水,把料色的浓淡虚实与曲折、具有节奏感的线条相结合,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山水树石的质感、云雾缭绕的动感展现出来,在质地洁白的陶瓷上表现出生动的艺术形象。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真山真水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以客观事物中汲取创作元素,忠实于所描绘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评价,在头脑中加工改造,达到取之于自然,而超于自然的境地,正如隋唐时期的画家张璪,所说的一句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因此陶瓷山水画创作既是对古人的学习和传承,也是对西方绘画理念的吸收。

冲突是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最基本的构念。一开始,弗洛伊德认为冲突来自本我的“唯乐原则”和超我的“完美原则”之间的不两立。在1920年以后,弗洛伊德将冲突定义为“生本能”和“死本能”之间的对立。这意味着精神分析学已经超越了对个体心理现象的讨论,而转变成为关于“生命”的精神现象思索。

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唯乐原则”被放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强迫重复原则”。弗洛伊德并没有说明生命为什么遵循强迫重复原则。但是后来的协同学给出了答复:生命的本质就是“逆熵”,即努力消除无序性,建立秩序的过程(赫尔曼·哈肯,2005)。因此,当确定性降低时,焦虑就产生了。焦虑是生命的本质。

每当人类社会的不确定性增加时,诸如经济危机、战争时期,人们的焦虑就增加,精神病态症状也随之增加。那么,在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世界上,如何才能降低焦虑呢?

我们需要“意义”。

意义是生命建立秩序的依据。因为有了某种“意义”,我们才能从一系列杂乱的斑点和色块中“看出”图案;因为有某种“意义”,我们才能对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变化做出预测和控制。

由于社会学、人类学和生命哲学的引入,精神分析学从一门“个体心理学”转变成为思考生命意义的“类心理学”(车文博,2009)。弗洛伊德主义在20世纪中后期的外围发展正好显示了个体心理学如何实现“类心理学化”的进路。

如今,魏祥峰已经升任勘探分公司勘探研究院页岩气室副主任。他深有感慨地说:“分公司一直十分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分公司每年设立科研项目四五十个,其中三分之一的项目长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在一个恰当的文化转型时期出版,精确地把握了弗洛伊德主义最新发展的趋势,全面介绍和评论了其向“类心理学”转变的进路。这对于当下我们所面临的文化焦虑而言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学术事件。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正面临着来自“人工智能”挤压。这种挤压不仅仅是大量的就业机会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化的机械取代,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关于人的意义的焦虑,也就是对人类未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这个时刻,我们比以往更加需要一种“类心理学”,以人类的视角、以生命的立场来思考人类生命的意义。

因为有冲突和焦虑,对意义的追求成为了人类文化的恒久主题。在今天,这种需求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更加强烈,这就是我们需要作为“类心理学”的弗洛伊德主义的理由。

参考文献

车文博.(2009).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车文博,郭本禹.(2018).弗洛伊德主义新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德]赫尔曼·哈肯.(2005).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凌复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美]黎黑.(2013).心理学史(蒋柯,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欧文·斯通.(2015).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姚锦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熊哲宏.(2008).心理学大师失误启示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基金项目:2018年度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8WSK255)。

**通信作者:蒋柯,e-mail:jiangke200@126.com。 蒋子修2

中图分类号:B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020(2019)-02-0189-04

标签:;  ;  ;  ;  ;  ;  ;  ;  ;  

蒋柯:弗洛伊德主义与当代文化史书写——评《弗洛伊德主义新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