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G20峰会闭幕后,特朗普没有在现场举行庆功的记者会,考虑改在老布什葬礼后举行,以示对这位赢得冷战的前总统的敬意。
企业应将财会管理在企业战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突显出来,同时要不断健全财会管理机制,实现财会工作者、企业财务工作流程、企业财务组织的共同发展。现阶段我国财会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对财务工作转型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财会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推动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实现企业财务转型发展。
美国近230年来共经历了45位总统,如今健在的前总统还有4位——卡特、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其他40位已故总统,其葬礼各有特色。
虽然根据美国法律,前总统、现任总统和当选总统(以下统称总统),死后都有资格得到国葬的待遇,但美国的传统是,葬礼如何举行,要根据死者生前意愿、家属意愿和美国政府规定“综合考虑”。据统计,包括老布什在内共有16位总统死后受到国葬礼遇。
美国在华盛顿国家大教堂为已故前总统老布什举行国葬仪式
决意树立“总统退休即回归普通公民生活”范例的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生前希望自己死后以 “家庭私事”方式下葬,不要有游行,也不要有葬礼演说。他的葬礼规模不大,遗体也安葬在弗农山庄的华盛顿家族墓园,但由于他的地位和影响,当时美国首都费城还是有大量民众举行隆重纪念活动。
真正受到国葬礼遇的第1位美国总统是威廉·亨利·哈里斯。他在1841年4月4日去世时,担任总统仅32天。
唐飞霄隐在丛丛钢铁之后,目光一凛。对未知的恐惧,更激发了他的狠劲,他在心中暗骂一声:纵然是鬼,今天也要让你灰飞烟灭!
同为“建国之父”一代的总统杰斐逊和亚当斯生前为政敌,两人同在1826年7月4日去世。这个日期正是美国大陆会议批准《独立宣言》50周年,可谓意义重大。但两人的葬礼都很低调,尤其是杰斐逊的葬礼,只有家人和朋友参加;亚当斯的稍微隆重,但参加者也不过4000人左右。
可以说林肯葬礼的影响,和技术发展有密切关系。遇刺类似的还有约翰·肯尼迪的葬礼。
前几天电视上播了一件事。一个七十岁的老太太卖房,合同也签了,人家买房的也给了两万块定金。没有过几天,看到房子还可以卖个更好的价钱,老太太就反悔了,说不卖就不卖了,而且违约金一分钱也不给。人家买房的拿她没办法,来请电视台出面调解。面对媒体,老太太竟还是理直气壮,就一句话,要命有一条,要违约金一分钱没有。电视上播这条消息时,主持人也看不下去,说这个老太太倚老卖老。我说句玩笑话,若是碰到刘大人,这个老太太大概就知道怕了,你不是七十岁吗,就打你七十大板。
1865年4月,林肯在首都遇刺身亡,由于当时已有电报,总统遇刺的消息立即传遍美国,令人格外悲痛;而因为铁路的出现,在首都举行葬礼后,林肯的灵柩沿铁路跋涉2000多公里到达伊利诺伊州的斯普林菲尔德,途中每遇大站,灵柩车队都会停下,让人民瞻仰总统遗体。
1963年11月遇刺的肯尼迪,至今还是不少美国人心目中最有魅力的总统。对他的葬礼,美国第一次进行总统葬礼电视直播。有历史学家认为,大概有“90%”的美国人,通过电视“参加”了这次国葬。
在肯尼迪之前,为总统举行的国葬大致以哈里斯和林肯葬礼为模板;在此之后,肯尼迪葬礼则成为美国总统国葬的基本模式。
发展到现在,国葬的标配有:华盛顿军区司令负责葬礼筹备,国防部长主持葬礼;总统遗体在国会大厅或华盛顿国家大教堂停放,接受公众瞻仰,灵柩上覆盖国旗;国葬仪式的送葬队伍沿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道进行,等等。
借着为已故总统举行国葬,美国人可以反思“现在”。比如,2007年福特国葬时,小布什总统就盛赞他在总统任上为“治愈美国”所作的贡献;而在1994年尼克松的葬礼上,克林顿总统就让大家不要光记住“水门事件”,更要记住尼克松对美国外交的贡献。
2015年,小蚁链(NEO)白皮书提出授权拜占庭容错(DBFT)共识算法。DBFT允许大规模节点参与投票,拜占庭容错量为1/3。DBFT在生成新的区块前需要先经过投票。为了减少资源消耗,NEO需要通过投票确定多个记账人组成记账人团体,记账人团体间按BFT算法达成一致。
为总统或前总统举行国葬,并非美国一直以来的传统,但确实是个“让历史告诉未来”的好机会。
(摘自《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