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底线思维”寻根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底线思维”寻根论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底线思维”寻根

梅梦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2488)

摘要: “底线思维” 这一词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后, 就高频地活跃于广大学术界, 持续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各方学者强烈的研究兴趣。 众多学者对其历史来源分析、 现代价值评判、 实际应用鉴定等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研究。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梳理, 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底线思维” 的萌芽; 欧洲革命经验总结中“底线思维” 的隐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底线思维” 的阐发。 可以肯定, “底线思维” 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底线思维; 寻根

2012 年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 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做到有备无患、 遇事不慌, 牢牢把握主动权。 ” [1] 此后, 底线思维这一概念在各个领域被反复提起重申。 2018年6 月, 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 “在实践中, 我们积累了有益经验和深刻体会, 对外工作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坚持战略自信和保持战略定力, 坚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 坚持战略谋划和全球布局, 坚持捍卫国家核心和重大利益, 坚持合作共赢和义利相兼, 坚持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 ” [2] “底线思维” 作为学术界的热频词长时地活跃于实务界, 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 但任何新词汇的提出都不是突发奇想, “底线思维” 理论也遵循这一原则。 实质上, “底线思维” 根源于丰富的历史文化之中, 追本溯源, “底线思维” 植根于中国数千年来的农耕文明之中, 也植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之中。 “底线思维” 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方法论, 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 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观点。 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看,它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基于我国具体实际而形成;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 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等观点的运用和发展;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 它是基于我国改革开放和共产党人躬行作风的实践基础上, 对实践和认识关系的运用和发展;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 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分析党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基础上, 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产物 [3]。 因此,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视角去深入认识“底线思维”, 对于深刻理解其理论内涵、进一步贯彻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底线思维” 的萌芽

第一, “底线思维” 方法的目的是牢牢把握主动权, 以期实现心中的预设目标。 马克思在其哲学观的形成中、 在其世界观的转变中隐现了这一思维方法。 马克思在《集权问题》 一文中提出, 哲学要抓住“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 “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 而是问题”。 问题是“公开的、 无所顾忌的、 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 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哲学应该是对人民最关心的时代问题的探究, 是对人民根本的意愿、 要求和呼声的理论表达 [4]。 其中, 马克思对于旧哲学的批判和对于新哲学的预设预示了他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认为, 旧的哲学是脱离人们现实生活的、 是抽象封闭的, 尤其以旧德国哲学为代表, “就像一个巫师, 煞有介事地念着咒语, 谁也不懂得他在念叨什么” [5]219。 因此, 他主张新哲学应该转向考察民众的现实生活,应该“求得体系的圆满”, 应该“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马克思对于新哲学的想象正是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底线思维” 的萌发。 新哲学应该推翻旧哲学, 立足于人民的现实生活, 应用于社会生活, 为人民而服务, 占据领导高地。 正如他在其博士论文中所写的那样: “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 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 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 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 ……哲学正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 哲学正在世界化, 而世界正在哲学化。” [5]220

第二, 在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过程中, 在论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时, 马克思呐喊要厘正“武器的批判” 与“批判的武器” 的关系, 要求无产阶级作为实现人的解放的主体, 将自己的哲学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在这里, 马克思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实现人的解放的“头脑” 是哲学, 无产阶级只有牢牢把握这一正确的革命理论才能将“哲学变为现实”, 才能“消灭自身”, 实现“人的解放”。 而马克思的这段话“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 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 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5]11 就是认定哲学与无产阶级要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 要求无产阶级抓住这一思想武器, 抓住革命的主动权。抓住革命的主动权体现了“底线思维” 的主观能动性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在万事万物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而是有所可为的。 马克思认为在认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实现人类命运解放面前, 无产阶级不应是消极被动的, 而应当用“批判的武器” 来武装头脑, 积极主动地反抗资产阶级。 这一认识论可以说是“底线思维” 的思想精髓之一。

二、 欧洲革命经验总结中“底线思维” 的隐现

第一, 1848 年欧洲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 恩格斯明确提出要打碎官僚军事机器、 建立工人阶级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 他指出, 六月起义的失败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 无产阶级要在资产阶级共和国范围内稍微改善一下自己的处境只是一种空想, “原先无产阶级想要强迫二月共和国予以满足的那些要求, 那些形式上浮夸而实质上琐碎的、 甚至还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要求, 就由一个大胆的革命战斗口号取而代之, 这个口号就是: 推翻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专政! ” [6]103-104 1871 年爆发了巴黎公社革命, 虽然最后失败了, 但是, 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时, 马克思高度肯定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无产阶级政权取代资产阶级政权的“英勇的尝试”。 从1848 年欧洲革命到1871 年巴黎公社革命, 马克思从初步形成建立“工人阶级专政” 的意识到进一步形成要确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这一蜕变是“底线思维” 方法的慢慢浮现。 随着实际革命不断发生, 通过对革命运动持续总结, 马克思确立了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确立了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是工人阶级要在战场上赢得自身解放。 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牢牢把握主动权是“底线思维” 的现实主义品质。 根本上来说, 现实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潜在的低层次的向现实的高层次转向的所有可能性的集合, 这个可能性有向上的、 向下的、 向其他方位突变的或符合人们预期的或偏离人们预想的结果(后果)。 “惟事乃其有备, 有备无患” “谋先事则昌, 事先谋则亡”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 “底线思维”所以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发扬直面事实、积极进取的精神。 因此,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要占据领导地位这一思想是“底线思维” 的现实应用,是教导无产阶级要掌握主动、 努力登“顶”。

第二,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恰恰体现了“底线思维” 的方法论——凡事要有坏的准备, 但向最好的结果去努力争取。 在批判拉萨尔机会主义主张时, 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 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脱胎而来, 但共产主义本身的发展也会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第一阶段, 资本主义变为共产主义的“革命转变时期”, 即马克思所指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 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度时期, 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7]445; 第二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即“刚刚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的”, 在经济、 道德和精神等方面还带有旧社会痕迹的阶段社会; 第三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即“奴隶般的分工已经消失”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已经消失”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的社会。 这一未来社会发展理论就是对立足于旧的、 坏的资本主义社会而向着新的、 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奋斗追求的勾画。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追求正是立足于现实社会、 着眼于幸福生活, 这是“底线思维” 的理想主义品质。 归根结底, 马克思对理想社会的描述既是承认19 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腐坏的、堕落的不可避免地存在, 同时也是对“凡是现存的, 都是应当灭亡的” 这一辨证唯物主义发展观的社会制度更替动态意义上的肯定。

综上所述, “底线思维” 的“今生” 已作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理论创新之一, 早已能在19 世纪马克思、 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 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找到“前世”。 这一重要方法论内含了战略性、 策略性、 全局性、 可行性的逻辑方法, 不仅能指导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 带领中国人民对抗帝国主义压迫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新时代, 也能成为个人安身立命、 做事处世的重要精神之一。 随着全球风险的影响日益扩大化、 新信息技术快速流动、 网络社会联动效应不断增强, 中国已经或者将面临着更加复杂、 更加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 需要随之解决更加棘手、 更加难办的问题。 此时, “底线思维” 这一古老而新兴的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这一方法论, 方能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社会全面进步” 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底线思维” 的阐发

第一, “底线思维” 的底线二字指明了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有底线保障。 世界上事物的发展壮大各具其形式、 各具其内容, 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定在。 用黑格尔的表述即,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尺度, “尺度是有质的定量……是具有特定存在或质的量”, “一方面定在的量的规定可以改变,而不致影响它的质, 但同时另一方面这种不影响质的量之增减也有其限度, 一超出其限度, 就会引起质的改变” [8]。 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质量互变规律,一事物要转化成另一事物必定要积累到一定的量才能发生质的蜕变。 因此, 对于前一事物来说, 未发生质变之前的一定的量便是该事物的底线。 而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对资本的研究也借鉴了这一规律。 马克思认为, “不是任何一个货币额或价值额都可以转化为资本。 相反地, 这种转化地前提是单个货币占有者或商品占有者手中有一定的最低限额的货币或交换价值。 ” [6]197 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深刻阐述了底线思维的哲学意蕴。 所有事物的发展转化都有其最低限额, 就如单个的事物不能达到质变一样。 从发展论的角度来看, 整个世界是处于永恒发展中的, 整个人类社会也是在不断发展演变的。 但所有的这些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断层式” 的、 “跳跃式” 的裂变, 而是在前事物的基础上积累、 堆加, 最终转化为新兴事物。 就像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 社会制度的更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经过了缓慢的几千年的演变才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达到社会主义社会。 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演变都是在前一个社会形态的基础上萌芽、 开花、 结果的, 这就是事物发展必须拥有的底线。 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中所概括的那样,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 ” [6]83

第二, 恩格斯对“自由” 与“必然” 的认识更是印证了“底线思维” 的底线功能。 最早卢梭认为, 人是生而自由的, 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随后在黑格尔指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之后, 恩格斯指出, “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 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 [7]492。 这一论述对自由限定了范围, 超出这个范围就是逾越了底线, 自由也就不复存在; 相反, 只要在这个范围内, 自由必然是自由的。 对于自然世界而言, 这个必然指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世界;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 这个必然指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更替的历史。 自由即是在遵守着必然存在的客观的世界和历史的基础上的自由, 任何否认世界运行轨迹、 拒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行为都终将使人类自身失去自由。 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 出乎预料的影响, 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 ” [9] 认识并遵循“必然” 这一底线要求, 才能最大化的实现人类自由。 对于每一个人来讲, 只有当他遵守这些“规律” “规矩” 时, 他才能自由。

用户通过本应用全面、详实的了解想去的景点的特色美景与文化故事,增加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经过APP的推广,游客通过APP享受的服务包括:语音解说、地图导航、美食推荐排行等功能,增加游客游玩兴趣,带给游客更大的便利,扩大旅游市场,吸引帮助人才发展,带动景点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现阶段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往往遵循“人才需求分析与专业调研-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课程标准与教学保障”这一基本逻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往往是至上而下,因为逆向反馈的缺失,课堂教学标准中内容、方法等部分的调整缺乏针对性和客观性,修订工作质量难以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

注释:

①参见《尚书·说命中》、(汉)刘向:《说苑·谈丛》《礼记·中庸》。

综上所述,脓毒症非G-6-PD缺乏症患儿各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低于脓毒症儿童G-6-PD缺乏症;血清炎症因子可能参与了脓毒症G-6-PD缺乏症的发生与发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脓毒症G-6-PD缺乏症的早期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改革要有哪些新思维[N]. 人民日报,2013-01-15.

[2] 习近平系统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06-25.

[3] 王海,甄巍然.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的“底线思维”透析[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6).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编写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8] [德]黑格尔. 小逻辑[M]. 贺麟,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234.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83.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183(2019)06-0005-04

收稿日期: 2019-05-19

作者简介: 梅梦索(1993-), 女, 浙江象山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 李成林]

标签:;  ;  ;  ;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底线思维”寻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